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8年度金訴字第7號
公 訴 人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盧樹葳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7年度偵字第10928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乙○○共同犯洗錢防制法第十四條第一項之洗錢罪,處有期徒刑伍月,併科罰金新臺幣壹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
一、乙○○可預見將自己之金融帳戶交予陌生之他人使用,可能幫助詐欺犯罪者持作「人頭帳戶」之犯罪工具用以詐騙社會大眾匯款至該帳戶以遂行詐欺犯罪;
及可能掩飾、隱匿詐欺犯罪者詐騙他人之犯罪所得去向。
詎乙○○竟基於縱與詐欺正犯共同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去向,及詐欺正犯持其金融帳戶作為詐欺犯罪工具,均無違反其本意之共同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之洗錢的不確定故意,及幫助詐欺取財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107年6月6日某時,在不詳地點,將其申設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彰美分行(下稱國泰世華銀行)帳號000- 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系爭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含密碼),寄交給某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欺犯罪者收受,而容任其系爭帳戶作為詐騙他人之不法人頭帳戶使用、及掩飾、隱匿他人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之結果發生。
嗣不詳詐欺集團詐欺正犯(無證據顯示參與詐騙之成員達3人以上或其中含有少年成員)取得系爭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含密碼)後,即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詐欺取財、與乙○○共同洗錢之犯意聯絡,於107年6月14日20時20分許,佯裝為國泰世華銀行客服人員致電甲○○,向甲○○詐稱渠之前透過臉書購買商品時,因工作人員疏失,致重複下單及重複扣款,會協助取消設定,然須依照指示存入款項至指定帳戶云云,致甲○○誤以為真,陷於錯誤,依不詳詐欺正犯之指示,至自動櫃員機操作,而於107年6月14日21時3分許、6分許,分別轉帳新臺幣(下同)2萬5,985元、2,985元至乙○○系爭帳戶後,旋遭不詳詐欺正犯提領一空。
二、案經告訴人甲○○訴由宜蘭縣政府警察局羅東分局報告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甲、證據能力部分:本案下列所引用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供述及非供述證據,被告均同意證據能力(本院卷第57頁),且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茲審酌該等證據並無不法或不適當取供之情況,取得之過程亦無違法或瑕疵,並經本院依法定調查證據程序調查之,且與本案待證事實間具有相當之關聯性,以之作為證據尚無不當,是認該等證據均具有證據能力。
乙、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一、訊據被告於本院審理時固坦承系爭帳戶係其申設,於前揭時間,寄交給某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人收受等情,然矢口否認涉有洗錢及幫助詐欺取財之犯行,辯稱:我因為缺錢,看到借錢網之借款廣告後,聯繫對方,對方叫我去辦系爭帳戶寄給他們,說是要審核我的帳戶是否可以使用,要測試錢進去後會不會被國家領走,且說寄過去3天後就會返還,我才會寄過去給對方,我沒有犯罪故意,不是故意幫助他人詐欺云云。
經查:㈠系爭帳戶係被告於107年6月5日開戶申設;
及告訴人甲○○於前揭時間,遭不詳詐欺正犯以前揭方式詐騙,致誤信為真,陷於錯誤,分別於上開時間,依不詳詐欺正犯指示轉帳上開金額入系爭帳戶,旋遭不詳詐欺正犯提領一空等事實,或為被告坦認在卷,或為被告所不爭執,並經證人即告訴人甲○○於警詢指述綦詳,且有合作金庫銀行自動櫃員機存款交易明細單2紙、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彰美分行107年7月16日國世彰美字第1070000045號函及檢附之系爭帳戶客戶基本資料及對帳單、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存匯作業管理部108年1月21日國世存匯作業字第1080008462號函及檢附之系爭帳戶往來及交易明細查詢資料(本院卷第43至47頁)附卷可稽。
堪認不詳詐欺正犯,確於前揭時間,利用被告申辦之系爭帳戶作為詐欺取財之人頭帳戶,向告訴人為詐欺取財犯行得逞,被告提供系爭帳戶,已掩飾、隱匿不詳詐欺正犯為詐欺取財犯行所向告訴人騙取之犯罪所得的真正去向。
㈡被告雖以前揭情詞置辯。
惟查: 1.按刑法上之故意,分為直接故意(確定故意)與間接故意 (不確定故意),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 意使其發生者為直接故意。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 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為間接故意;
而 間接故意與有認識的過失之區別,在於二者對構成犯罪之 事實雖均預見其能發生,但前者對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 ,後者則確信其不發生。
又幫助犯之成立,以行為人主觀 上認識被幫助者正欲從事犯罪或係正在從事犯罪,且該犯 罪有既遂之可能,而其行為足以幫助他人實現構成要件者 ,即具有幫助故意;
是若對於他人可能以其所交付之帳戶 ,進行詐欺取財之犯罪行為,已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 不違反其本意,則自應負相關之罪責;
縱主觀上不無希冀 對方辦理貸款而交付帳戶資料,亦與其提供帳戶之行為將 幫助他人遂行詐欺取財犯罪,無必然互斥關係。
又邇來, 以網路購物、電話詐騙、佯稱他人朋友急需借款等方式詐 欺取財之犯罪類型層出不窮,該等犯罪多數均為避免身分 曝光而利用人頭帳戶作為出入帳戶乙情,乃經政府多方宣 導,網路、電視等報章媒體廣為披載,各金融機構內亦不 乏張貼提醒民眾之宣傳資料。
而金融存款帳戶,事關存戶 個人財產權益之保障,一般人均有妥為保管防阻他人任意 使用之認識,縱使特殊情況,偶有交付他人使用之需,亦 必與該等他人具相當信任關係,並深入瞭解用途才會提供 使用,方符常情。
2.查本件被告學歷為高職肄業,有其戶籍資料在卷可憑,於 行為時係年近30歲,智識成熟之成年人,並於本院供承其 知道將金融帳戶提供他人使用,可能被利用以幫助他人實 施詐欺犯罪及掩飾或隱匿他人實施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 其友人劉銘人前即曾因將金融帳戶交給他人而被持以利用 為詐騙犯罪,於105年間遭法院判刑等情(本院卷第53至54 、194、199頁);
佐以劉銘人前亦係因要借款,依對方指 示將金融帳戶提款卡交給陌生之對方,遭利用為詐欺犯罪 ,經本院判處罪刑在案,有本院104年度易字第486號判決 附卷可稽。
堪認被告於寄交系爭帳戶存摺、提款卡(含密 碼)前,顯能知道應謹慎為之,並已明確認識預知到一旦 交出去,對方可能會利用以為詐欺犯罪之不法用途,其根 本無法管理及控制對方必須合法使用該帳戶。
詎被告竟在 不認識,不知道對方真實姓名年籍,對該人毫無所悉,嚴 重欠缺信任基礎之情形下,即率予交付系爭帳戶存摺、提 款卡(含密碼)給該陌生人持用,核其所為,不僅與一般 借款無須交付自己帳戶提款卡及密碼之常情有違,更徒使 陌生人得任意持其帳戶作為詐欺犯行之人頭帳戶使用,並 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
足認被告主觀上已具有 縱對方持其系爭帳戶從事詐欺犯罪,縱使其提供帳戶之行 為,足掩飾、隱匿他人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亦不違背其 本意之犯意。
且由被告自承對方稱3天後會返還帳戶,但3 天後,對方並未返還,其也無法再聯絡上對方(本院卷第 194頁),詎被告至此,卻未做任何掛失止付或報警等阻止 犯罪發生之舉,益見其容任詐欺正犯非法使用其系爭帳戶 以為詐欺犯罪,具幫助他人為詐欺犯罪及具掩飾、隱匿他 人詐欺犯罪所得去向的不確定故意甚明。
3.至被告雖係應自稱可借款予其之人的要求,始寄交系爭帳 戶存摺、提款卡(含密碼)。
然被告於交付系爭帳戶存摺 、提款卡(含密碼)時,主觀上既已認識預見到對方可能 持以從事詐欺犯罪之人頭帳戶使用,而其行為足以幫助對 方實現犯罪構成要件,且足掩飾、隱匿對方詐欺犯罪所得 之去向,即應認具有幫助詐欺犯罪及掩飾、隱匿他人詐欺 犯罪所得去向之不確定故意。
被告寄交系爭帳戶存摺、提 款卡(含密碼)之目的,或為希冀能順利申辦貸款,然其 依常理及本身經驗判斷,可知其提供帳戶之對象顯有諸多 可疑之處,且已認識預見到對方取得其帳戶後,即可任意 使用該帳戶以存、提各種不論合法或非法來源之款項,而 詐欺正犯又多係利用他人帳戶遂行詐欺不法犯行,是被告 既可認識預見其任意將系爭帳戶交予陌生人,將足使該帳 戶使用權落入犯罪正犯之手,進而成為犯罪正犯遂行詐欺 犯罪之工具,及掩飾、隱匿詐欺正犯之詐欺犯罪所得去向 ,猶逕予同意寄交對方使用,且寄交帳戶後,嗣聯絡不上 對方,更未積極為防止等阻止犯罪發生之舉,如前所述, 自已彰顯其具有「縱該帳戶成為行騙工具之人頭帳戶使用 ,及掩飾、隱匿他人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亦與其本意無違 」之心態。
揆諸前揭說明,被告顯難推諉稱其主觀上不具 幫助詐欺取財及掩飾、隱匿他人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之洗錢 的不確定故意。
是無論其寄交系爭帳戶之動機為何,均無 從解免其於意思決定自由之情況下,提供個人帳戶幫助他 人遂行詐欺取財犯罪及掩飾、隱匿他人詐欺犯罪所得去向 之罪責。
二、綜上所陳,堪認被告否認犯行,辯解要無可取。本案詐欺正犯使用被告寄交之系爭帳戶作為人頭帳戶使用,以向告訴人實施詐欺取財犯行得逞,被告提供系爭帳戶已掩飾、隱匿該詐欺取財犯行之犯罪所得的真正去向,均如前述,堪認被告雖並未參與正犯犯詐欺取財罪之構成要件行為,然其顯係以幫助他人為詐欺犯罪之不確定故意,實施詐欺取財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而為幫助詐欺取財犯行;
且其主觀上具掩飾、隱匿他人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之不確定故意,客觀上並已達成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之結果。
是其掩飾、隱匿他人詐欺取財之犯罪所得去向之洗錢犯行及幫助他人詐欺取財之犯行,均堪認定,事證明確,應依法論科。
三、本案被告構成洗錢罪的說明:㈠按修正前洗錢防制法保護之法益,由修正前該法(即舊法)第1條規定「為防制洗錢,追查重大犯罪,特制定本法。」
可知當時防制洗錢,目的係為追查重大犯罪(打擊犯罪),因此修正前,就洗錢行為的認定,理所當然的被認為須先有前置犯罪實行的存在,處罰洗錢行為,乃因行為人對於特殊重大之前置犯罪的犯罪證據,透過洗錢,予以消滅,使偵查機關無法藉由資金之流向,追查該等前置犯罪之犯罪行為人。
是修正前舊洗錢防制法所保護之法益,乃該等前置犯罪保護法益之延伸,倘事先並無該等前置犯罪實行的存在,則無所謂洗錢、消滅證據及處罰洗錢之問題。
故過往基於此等立法目的,司法實務上認為須先有前置犯罪行為之實行,才有後續洗錢罪之成立,無可厚非。
㈡然而,近來犯罪手法日新月異,跨境犯罪層出不窮,存有許多犯罪黑數,倘拘泥於前開傳統須先有前置犯罪行為實行的思考,則易因並非所有的前置犯罪,都可以有效被證明,礙於跨境資金流動無遠弗屆,受限各國國界法令、金流透明程度不一,致使是類犯罪無從追查、遏止,因遭掩飾、隱匿而更加猖獗。
是各國莫不致令於維持金融秩序,打擊洗錢,健全防制洗錢網絡,期能透過金流之透明,直接或間接達到有效打擊犯罪、維持金融秩序之目的。
我國為亞太防制洗錢組織(英文簡稱:APG)會員國,自不能置身事外,若仍堅持前開傳統防制洗錢之觀念及保護法益,將使金流軌跡不夠透明,成為犯罪黑數之溫床,影響金融秩序,並被國際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英文簡稱:FATF)列入高風險區黑名單,面臨國際制裁,成為金融孤島,對於整體經濟、貿易產生嚴重影響。
㈢因修正前洗錢防制法即舊法之保守規範,對於洗錢行為之防制與處罰難以有效達成,是為強化洗錢防制作為、建立完善之洗錢防制體制、建立透明之金流軌跡,擴大洗錢之定義及處罰,立法院遂於105年12月28日大幅修正洗錢防制法(即新法),並於106年6月28日生效施行。
新法第1條即開宗明義揭示其立法目的,可知防制洗錢,不再受限於修正前之「追查重大犯罪(打擊犯罪)」,所增列「健全防制洗錢體系,穩定金融秩序,促進金流之透明,強化國際合作」之立法目的,儼然已成一獨立且重要之保護法益,法院審理洗錢案件,即應跳脫傳統前置犯罪保護法益延伸之思考。
㈣就新法第2條第2款之洗錢罪,基於合目的性解釋,本院認為不應再侷限於取得特定(前置)犯罪財物「之後」,「另有」掩飾或隱匿該犯罪所得財物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等行為,始能構成洗錢罪。
不應排除於取得特定(前置)犯罪所得財物之「同時」有掩飾或隱匿該犯罪所得財物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等行為之情形,始符合新法之立法目的及本意。
蓋於取得特定(前置)犯罪所得財物之同時有掩飾或隱匿該犯罪所得之上開行為【下簡稱前者情況】,與取得特定(前置)犯罪所得財物之後,才另有掩飾或隱匿該犯罪所得之上開行為【下稱後者情況】,二者之掩飾或隱匿行為,結果均同樣使犯罪所得財物發生掩飾及隱匿之效果,均同樣使金流軌跡遭到掩飾、隱匿而不透明,均同樣有害洗錢之防制及金融秩序,均同樣使特定犯罪者不易被追查、犯罪黑數增多,乃均為國際金融秩序所無法見容,怎可有前者情況不處罰其洗錢行為;
後者情況卻處罰其洗錢行為之差別!是在洗錢防制法之新法施行,其保護法益已發生前述之重大變遷後,我國法既無明文限制必須是後者情況始能成立洗錢罪時,司法實務上即不應無視前述新法之立法目的及立法者為擴大洗錢之定義及處罰始為新法之立法本意乙情,而就是類犯罪是否成立,於解釋適用法律時,仍逕自堅持侷限、懷守舊法思維而予限縮。
否則在利用人頭帳戶以為特定犯罪工具之情況,無異鼓勵是類特定犯罪行為人,只要事先大量取得他人之人頭帳戶作為犯罪工具,於實施特定犯罪之同時掩飾或隱匿自己犯罪所得之金流,即能規避洗錢罪之處罰。
並使實施特定犯罪之前提供帳戶者,於其帳戶或遭利用以掩飾、隱匿犯罪所得併同時遂行前置犯罪;
或其後,始遭另為利用以掩飾、隱匿前置犯罪所得,二者主客觀均有洗錢行為,均發生洗錢之效果,均侵害洗錢罪之保護法益,惡性相同,卻須面對不同之處罰(或不論以其洗錢罪;
或論以其洗錢罪),亦非事理之平,並使新法之立意目的形同部分被架空。
㈤是新法第2條第2款規範之洗錢類型「掩飾特定犯罪所得去向之行為」,於前置犯罪行為人為特定(前置)之詐欺犯罪前,即提供帳戶,作為該前置詐欺犯罪行為人取得犯罪所得之人頭帳戶,嗣該前置詐欺犯罪發生而利用該帳戶時,乃同時產生掩飾該犯罪不法所得之真正去向之洗錢效果,並難以追查前置詐欺犯罪之犯罪行為人,以致難以打擊犯罪,亦應認屬新法第2條第2款洗錢行為類型之一種。
蓋提供帳戶者,將其帳戶提款卡(含密碼)或存摺、印章及密碼交付他人,其帳戶之實際控制權即由取得提款卡(含密碼)或存摺、印章及密碼之人享有,除非提供帳戶者將帳戶之提款卡或存摺、印章辦理掛失補發,否則自己亦無從提領帳戶內之款項,僅該他人可自由提領匯入帳戶之款項。
換言之,雖然各該帳戶之戶名仍為提供帳戶者之姓名,致外觀上匯入該帳戶之被害人款項係顯示由提供帳戶者取得,但實際上該等匯入之款項,乃是由真實姓名年籍均不詳、實際掌控帳戶之前置犯罪行為人所取得。
由此,已製造犯罪金流斷點,切斷資金與犯罪關聯性,使得詐欺犯罪所得之實際去向幾乎無法查明,甚至漂白為合法資金,產生掩飾前置詐欺犯罪所得去向、掩飾金流軌跡之結果,侵害金融秩序,並使實施詐欺犯罪之行為人得以藉此躲避檢警之查緝,偵查機關無法藉由資金之流向追查詐欺正犯。
是本案被告提供系爭帳戶予詐欺正犯,所為幫助詐欺正犯持以作為詐欺犯罪之人頭帳戶,提領被害人匯入之款項,以遂行詐欺取財犯行;
並已與詐欺正犯共同掩飾、隱匿該詐欺取財犯罪所得之去向,自構成新法第2條第2款之洗錢罪,並無疑義。
㈥或有謂:立法院於新法修訂時,並未將前置犯罪實行前,販賣提供帳戶者,列入新法第2條第2款之洗錢罪規範。
然查,行政院於105年8月29日函請立法院審議之洗錢防制法修正草案中,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2款之立法理由包含:「維也納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b款第ii目規定洗錢行為態樣,包含『隱匿或掩飾該財產的真實性質、來源、所在地、處置、轉移、相關的權利或所有權』(The concealment or disguise ofthe true nature, source, location,disposition, movement,rights with respect to, orownership of property)之洗錢類型,例如:(一)犯罪行為人出具假造的買賣契約書掩飾某不法金流;
(二)貿易洗錢態樣中以虛假貿易外觀掩飾不法金流移動;
(三)知悉他人有將不法所得轉購置不動產之需求,而擔任不動產之登記名義人或成立人頭公司擔任不動產之登記名義人以掩飾不法所得之來源;
(四)提供帳戶以掩飾不法所得之去向,例如:販售帳戶予他人使用;
廠商提供跨境交易使用之帳戶作為兩岸詐欺集團處理不法贓款使用。
現行條文並未完整規範上開公約所列全部隱匿或掩飾態樣,而為APG2007年相互評鑑時具體指摘洗錢之法規範不足,爰參酌澳門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犯罪法第3條第3項等規定,修正第1款後移列修正條文第2款」。
雖立法院3讀通過後之法律系統,查無此段立法理由(僅有修正該法第2條第3款之說明),惟從修法過程觀之,並無立法委員對此立法理由有所質疑與討論,且新法第2條第2款之內容,與行政院所提修正版本相較(如後表格所示),僅有2字之差,即將「重大犯罪」,調整為「特定犯罪」,而此部分調整文字,僅是為與舊法前置犯罪僅侷限於「重大犯罪」有所區別,配合新法第3條所列前置犯罪之用語「特定犯罪」,以明新法業已降低洗錢前置犯罪之門檻,擴大洗錢處罰之範圍,就前置犯罪符合該條所示之「特定犯罪」,即予納入規範。
是堪認立法者已全盤接受行政院所提該法第2條第2款之修正草案及立法理由,上開立法過程與資料,自得作為解釋新法第2條第2款之重要參考依據。
準此,依照上開行政院所提該條款之立法理由說明,已明示販賣提供帳戶以掩飾特定犯罪不法所得去向之行為,即屬典型洗錢行為的類型之一。
被告所為,構成新法第2條第2款之洗錢罪,乃毋庸置疑。
┌──────────┬──────────┐│行政院提案修正版本 │立法院三讀通過版本 │├──────────┼──────────┤│二、掩飾或隱匿重大犯│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 罪所得之本質、來│ 罪所得之本質、來││ 源、去向、所在、│ 源、去向、所在、││ 所有權、處分權或│ 所有權、處分權或││ 其他權益者。
│ 其他權益者。
│└──────────┴──────────┘㈦或有謂:洗錢罪之成立須具「明知(直接故意)」之主觀要件。
然由新法第2條第2款之用語,立法者並未使用「明知」之構成要件,於文義、論理及合目的性解釋上,法院於適用時自無必要自行限縮於直接故意(本院107年度簡字第2253號判決亦持相同見解,可資參考)。
㈧法律體系輕重失衡之問題並不存在:1.或有謂:提供帳戶之人是提供帳戶供正犯1人或2人為詐欺犯罪之用,則該正犯僅成立普通詐欺取財罪,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然僅具幫助犯性質之提供帳戶者,若認成立洗錢防制法第14條之洗錢罪,則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百萬元以下罰金,造成具幫助犯性質之帳戶提供者所科處之刑明顯會重於正犯。
且前者(提供帳戶者)所科處之刑不得易科罰金,而後者(詐欺正犯)所科處之刑若為6月以下,反而得依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規定易科罰金,又前者必須併科罰金,而後者則非必然要科予罰金刑,其間之罪刑即有失衡。
2.亦有謂:將洗錢防制法第15條第1項與第14條第1項比較後認為,收受帳戶作為洗錢使用者,適用第15條第1項,其法定刑為「6月以上,5年以下,得併科5百萬元以下罰金」,至於提供帳戶之人,不僅成立刑法幫助詐欺罪,如尚構成第14條第1項,其法定刑為「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百萬元以下罰金」,兩者相較,難認無輕重失衡之處。
3.然查,有關個別犯罪法律科處刑罰之範圍,基於罪刑法定原則,立法者早在各該刑事法規中設下限制,至相關法條間所定罪刑輕重,乃立法價值、刑事政策之考量,除非有違憲之虞,否則司法機關不應抗拒適用法令,始符憲法法治國原則及權力分立原則。
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乃所謂一般洗錢罪,其本身須以前置犯罪作為金流之不法原因連結為必要,此與第15條第1項屬於特別洗錢罪(按:即不法金流雖「未」與特定犯罪進行連結,但依犯罪行為人取得該不法金流之方式,已明顯與洗錢防制規定相悖,足認有意規避洗錢防制規定,為落實洗錢防制,避免不法金流流動,對於規避洗錢防制所取得之不明財產者,亦應處罰)並不相同,倘若已足以證明該帳戶係作為「詐欺犯罪(屬洗錢防制法第3條所列之『特定犯罪』)」洗錢使用,即已與『特定犯罪』進行連結,此時使用該帳戶之車手等詐欺正犯即構成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並無成立第15條特殊洗錢罪之餘地,根本不存在前述詐欺正犯僅成立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之疑慮,自無罪刑失衡之問題。
更何況,提供或使用人頭帳戶以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之洗錢行為,已影響金流軌跡之透明及金融秩序,侵害洗錢防制法增列「健全防制洗錢體系,穩定金融秩序,促進金流之透明,強化國際合作」所保護之法益,其應予非難之程度,是否當然即輕於詐欺僅侵害個人財產之法益,也非無疑。
㈨綜上,基於前述保護法益的轉變、立法過程及立法理由之探 析、文義及合目的性之解釋,本案被告所為,乃該當洗錢防 制法第2條第2款之洗錢行為,而構成洗錢罪。
四、再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之認識,而以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未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者而言(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270號判決意旨參照)。
被告基於掩飾、隱匿詐欺取財犯罪所得之去向,及幫助詐騙集團成員犯詐欺取財罪之不確定故意,而提供系爭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含密碼),然無任何積極證據證明其有參與實施詐欺取財之犯罪構成要件行為,又無證據得以證明該詐騙正犯有3人以上共同犯之情。
是核被告所為,該當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2款之洗錢行為,而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及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
被告基於幫助詐欺正犯遂行詐欺犯行之不確定故意,而為詐欺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為幫助犯,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之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被告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欺集團正犯成員間,就洗錢犯行,具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依刑法第28條規定論以共同正犯。
被告以一個行為,提供系爭帳戶之提領工具,幫助詐欺正犯對告訴人施以詐術,致告訴人陷於錯誤而交付財物,同時達成掩飾、隱匿詐欺所得真正去向之結果,係以一行為觸犯幫助詐欺取財罪及洗錢罪,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前段規定,從一重論以洗錢罪。
五、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提供系爭帳戶,不僅幫助詐欺正犯詐騙告訴人財物,掩飾、隱匿詐欺正犯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使金流不透明,影響社會經濟秩序,危害金融安全,並造成社會互信受損,使不法之徒得藉此輕易詐取財物、隱匿真實身分及犯罪所得去向,減少遭查獲之風險,使是類犯罪更加肆無忌憚,助長犯罪之猖獗,已嚴重妨礙檢警追查幕後詐欺正犯之犯罪,也造成被害人對詐欺正犯求償上之困難,所生危害非輕,並考量被告本身並未實際參與詐欺取財之犯行,暨斟酌其前科素行、犯罪動機、目的、方法、手段、被害人被詐騙之金額多寡,被告並未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之犯後態度,及被告自陳:我高職肄業,沒有專長及證照,未婚無子女,我跟父母親、妹妹同住於自己家的房子,我在108年1月31日離職,目前無業,離職前每月收入約2萬多元,目前生活靠之前存款,沒有欠債等語之智識程度、家庭及生活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就併科罰金部分,依刑法第42條第3項前段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六、沒收:㈠按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規定:「犯第14條之罪,其所移轉、變更、掩飾、隱匿、收受、取得、持有、使用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沒收之」。
修正理由明示:「現行條文僅限於沒收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利益,而未及於洗錢行為標的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爰予修正,並配合104年12月30日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刑法,將追繳及抵償規定刪除。
至於洗錢行為本身之犯罪所得或犯罪工具之沒收,以及發還被害人及善意第三人之保障等,應適用104年12月30日及105年6月22日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刑法沒收專章之規定」。
立法者將「洗錢行為標的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與「犯罪所得或犯罪工具」之沒收,分別規定於不同條文,亦即前者應適用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規定,後者則適用刑法第38條以下之規定,足見「洗錢行為標的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本質,既非「犯罪所得」、亦非「犯罪工具」。
再依刑法第38條之1第3項、第38條之2第2項規定之文義,該等規定之適用範圍原在處理「前二項之沒收」,即為第38條所規定之違禁物、犯罪工具、犯罪所生之物,以及第38條之1規範之犯罪所得之沒收。
則「洗錢行為標的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既非犯罪工具、亦非犯罪所得、犯罪所生之物,似有無從適用刑法第38條之1第3項、第38條之2第2項規定之疑慮。
但從上開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之修法理由可知,「洗錢行為標的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如有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之情形時,仍應回歸適用刑法第38條之1第3項規定追徵價額。
可知立法者並未排除「洗錢行為標的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回歸適用刑法沒收章節。
從而,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規定自仍有適用餘地。
經查:被告並未經手該等洗錢標的之財產,或對該等財產曾取得任何支配占有,且被告並非居於主導詐欺犯罪之地位,本院認如對之諭知沒收本案洗錢標的之財產,應有過苛,是爰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之規定,不予宣告沒收。
㈡被告所提供之系爭帳戶之存摺、提款卡,雖為被告所有且為供犯罪所用之物,惟該帳戶已列為警示戶,存摺、提款卡雖仍為詐欺正犯持有,但未扣案,又已無法再供交易使用,尚無沒收之實益,爰不予宣告沒收。
另查無證據得認被告因提供系爭帳戶取得相應之任何對價而為其犯罪所得,是亦無從就犯罪所得為沒收之諭知,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余建國起訴,檢察官劉彥君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官 周淡怡
法 官 陳德池
法 官 吳芙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對於判決如有不服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者,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蔡雲璽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洗錢防制法第2條
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
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
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
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
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
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