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橋頭地方法院刑事-CTDM,113,金簡,364,20240718,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金簡字第364號
聲 請 人 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尤源智


上列被告因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偵字第9030號)及移送併辦(113年度偵字第11140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甲○○幫助犯洗錢防制法第十四條第一項之洗錢罪,處有期徒刑叁月,併科罰金新臺幣壹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甲○○已預見一般取得他人金融帳戶使用之行徑,常與財產犯罪所需有密切之關聯,可能係為掩飾不法犯行,避免有偵查犯罪權限之執法人員循線查緝,以確保犯罪所得之不法利益,並掩人耳目,竟基於縱有人以其交付之金融帳戶實施犯罪亦不違背本意,為幫助詐欺及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112年6月5日前之某時,在不詳地點,將其名下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帳號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密碼,均提供予不詳真實身分之詐欺集團成員(無證據證明甲○○知悉正犯為3人以上)。

嗣該成員及所屬詐欺集團取得本案帳戶後,即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意聯絡,於附表所示時間以所示方式訛詐徐周月春、游碧玉,致徐周月春、游碧玉陷於錯誤,分別依指示於附表所示匯款時間將所示金額匯至本案帳戶,詐欺集團成員旋將款項提領一空,以此方式製造資金流向分層化,以掩飾、隱匿詐欺所得之去向及所在。

二、被告甲○○於偵查時固坦認本案帳戶為其所申辦,然否認有何幫助詐欺及幫助洗錢之犯行,辯稱: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已遺失,我有將提款卡密碼抄寫在卡片背面,未借給他人使用等語。

經查:㈠本案帳戶係被告所申辦乙節,業據被告於偵查時供承在卷,並有本案帳戶之客戶基本資料附卷可稽。

又詐欺集團成員於附表所示時間以所示方式,誆騙告訴人徐周月春、被害人游碧玉,致告訴人及被害人均陷於錯誤,而分別於附表所示匯款時間將所示金額匯至本案帳戶,所匯款項均經詐欺集團成員以提款卡提領得現等節,為證人即告訴人、證人即被害人各自於警詢時證述綦詳,並有本案帳戶之客戶歷史交易清單,及附表「證據資料」欄所示證據在卷可憑,是本案帳戶嗣為詐欺集團用以從事詐欺及洗錢取贓之事實,堪可認定。

㈡按刑法之間接故意(或稱不確定故意、未必故意),依刑法第13條第2項規定,係指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而言。

亦即行為人主觀上對於客觀事實之「可能發生」有所認識,而仍容任其發生,即屬之。

具體以言,倘行為人知悉其行為可能導致或助長某項侵害他人法益之客觀事實發生的風險,且有自由意志可以決定、支配不為該導致或助長侵害法益風險之行為,雖主觀上無使該侵害法益結果實現之確定意欲,惟仍基於倘實現該犯罪結果亦在其意料中或主觀可容許範圍之意思(即「意欲之外,意料之中」),而放棄對於該風險行為之支配,即為間接(不確定)故意。

又按刑事訴訟用以證明犯罪事實之證據資料,無論係直接或間接證據,倘已達一般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真實之程度,即得憑為被告有罪之認定(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063號判決意旨參照)。

㈢本案帳戶於112年1月至案發之同年0月0日間,全無交易紀錄,戶內餘額僅新臺幣(下同)1元,有上述交易清單在卷可憑,可認係被告日常所不使用之帳戶。

惟本案帳戶自112年6月5日起迄同年0月0日間,連續3日有金額介於2萬元至10萬元間之款項匯入(首筆即為告訴人徐周月春所匯),並於匯入後經人以提款卡連續提領一空,其使用情形與此前截然不同,足認本案帳戶自112年6月5日起已為詐欺集團成員取得並使用。

㈣提款卡涉及所對應該帳戶內款項之進出管理,提款卡之密碼常為4至6位數字組合構成,有多種組合態樣,均具專屬性及秘密性,除帳戶持有人或經告知之人外,他人尚難輕易知悉或猜測取得;

又衡以使用金融卡操作自動櫃員機提款,如錯誤輸入密碼達一定次數,自動櫃員機系統亦會將該提款卡鎖定為拒絕交易狀態(即所謂之鎖卡),均需帳戶持有人重新向金融機構驗證身分辦理解除或辦理新卡,方得再為使用,此為眾所周知之事實,詐欺集團成員於拾獲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後,並於自動櫃員機可容許之錯誤次數內猜測得卡片密碼,其機率微乎其微。

再者,詐欺集團甘冒遭追訴處罰之風險、大費周章並投注金錢、心力從事詐欺取財犯罪,所圖無非詐欺被害人所匯交之款項,倘以拾獲或其他非出於帳戶持有人意願之方式取得金融帳戶資料,極有可能因帳戶持有人已報案或辦理掛失,致使無法順利提款,不僅圖勞無獲,更添犯行敗露之風險,是詐欺集團輕易使用被告遺失之本案帳戶提款卡從事詐欺取贓,殊非合理。

參以詐欺集團以本案帳戶進出款項之次數非少,使用時間達3天,核與偶然、臨時或出於一時僥倖而嘗試使用本案帳戶於犯罪之情形有別;

兼以本案帳戶於案發前,並無實務所常見詐欺集團為測試帳戶是否可用,而進行小額金流存提之交易紀錄,足認詐欺集團成員有相當確信及把握認定本案帳戶為「安全可靠」得遂行詐欺犯行之帳戶,除因詐欺被害人報案而遭列警示帳戶外,無可能發生無法取贓之情事,是詐欺集團成員係因被告提供而取得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密碼,進而用以收取告訴人所匯款項等節,堪可認定。

㈤金融機構開設帳戶係針對個人信用而予以資金流通,是以帳戶之戶名為申設者之個人姓名,具有強烈之屬人性,而金融帳戶為個人理財工具,且提款卡、密碼為個人管理金融帳戶款項存匯之用,事關個人財產權益,自應妥善保管,除非本人或與本人具密切親誼關係者,難認有何正當理由可交付予他人,縱偶因特殊情況須將該等資料交付予他人,亦必深入瞭解該他人之可靠性與用途,再行提供使用,否則如落入不明人士手中,極易被利用為與財產有關犯罪工具;

再者,金融帳戶之申辦開設並無資格或條件限制,任何人均得視自身需求擇定金融業者辦理開戶,是金融帳戶本身並無特殊交易價值,一般人要無捨自行申辦而向外以金錢徵求他人帳戶供己使用之必要,此係一般生活經驗。

又邇來利用人頭帳戶以行詐取財物之事屢見不鮮,施以詐術使被害人誤信為真而依指示操作轉出款項至人頭帳戶後,由詐欺集團成員將之提領一空之犯罪手法,層出不窮,業經媒體反覆傳播,並經政府以在銀行張貼海報及於自動櫃員機播放影片等方式多方宣導,是利用他人帳戶作為詐欺取財所得財物匯入、取款以隱匿所得去向之犯罪工具,依一般人通常之智識及經驗均已知之常識。

被告於案發時年已48歲,前曾因刑事案件經偵審追訴,有其年籍資料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足憑,要非懵懂不經世事之幼童及少年;

兼以其於警詢及偵訊時,對於檢警所詢均能理解意義並切題回應,堪認其認知及理解能力無顯著不及常人之情,是被告對社會事務及運作現況均屬瞭解,自可預見陌生他人無故徵求提供帳戶,目的係欲藉人頭帳戶實行犯罪,並藉此達掩飾、隱匿犯罪所得實際取得人身分之效果。

㈥復以金融帳戶之提款卡、密碼一旦交付他人,取得人即可藉以任意使用帳戶,帳戶所有人即喪失對該帳戶之專用權,無從掌控他人使用之方式及管制進出帳戶之金流,其結果無異係將帳戶讓渡他人予以隨意使用,是除具有相當親密或特殊信賴關係外,帳戶所有人如未對使用帳戶之人及所欲作之用途進行一定徵信,或於具有足以依憑之信賴基礎為前提之情形下,率將名下帳戶提供予他人,自難謂無縱容他人隨意使用帳戶之意。

審諸被告將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密碼提供予不詳身分之人,難認其係基於信實可靠之信任基礎而將本案帳戶供為他用。

參以本案帳戶於詐欺集團取得即112年6月5日前,存款餘額僅1元,縱因供犯罪使用,亦無損於被告存款權益,足認其對於本案帳戶交付不詳身分之人,進而淪為從事詐欺及洗錢犯罪工具之結果,確有預見並予容任發生,被告主觀上有不確定故意甚明。

㈦被告雖辯以前詞,惟查:被告於偵訊時供稱:我係為領取老闆匯給之工資才會將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帶在身上,事後板橋的派出所通知我,才發現提款卡遺失等語,核與本案帳戶於112年1月至案發前全無交易紀錄等節不符,顯見被告所辯已有可疑。

又被告於偵訊時當庭回答其提款卡密碼,密碼組合即為其生日等節,有113年5月23日偵訊筆錄在卷可憑,被告可輕易背誦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密碼,且密碼規律與其生日資訊有高度連結,足認被告並無刻意將密碼書寫在提款卡上以作備忘之必要。

佐以被告於偵訊時供稱:我將本案帳戶提款卡放在包包內,後來該包包遺失,包包內另裝有一些名片等語,被告將無使用需求之帳戶提款卡,連同無涉重要日常活動之名片併同存放,並攜帶外出,實與常情未符;

及詐欺集團無可能輕易使用他人遺失之帳戶資料從事犯罪等節,前已敘及,是其辯稱本案帳戶係遺失等語,難予採信。

三、綜上,本案事證明確,被告之犯行堪以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四、論罪科刑㈠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刑法第1條前段定有明文。

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雖於112年6月14日新增公布第15條之2,於同年月16日施行,增訂處罰無正當理由交付、提供金融帳戶予他人使用之罪(第1、2項採行政裁處告誠先行,倘5年內再犯第1項或符合第3項規定則逕科予刑責),參酌該條立法目的係考量現行實務針對相類洗錢案件難以證明行為人主觀犯意,遂增訂本條加以截堵,性質上核屬新增獨立處罰「無故交付帳戶」規定,要非變更或取代原本可能成立之幫助詐欺或幫助洗錢犯行,從而不生新舊法比較之問題,合先敘明。

㈡按特定犯罪之正犯實行特定犯罪後,為掩飾、隱匿其犯罪所得財物之去向及所在,而令被害人將款項轉入其所持有、使用之他人金融帳戶,並由該特定犯罪正犯前往提領其犯罪所得款項得手,如能證明該帳戶內之款項係特定犯罪所得,因已被提領而造成金流斷點,該當掩飾、隱匿之要件,該特定犯罪正犯自成立一般洗錢罪之正犯。

又刑法第30條之幫助犯,係以行為人主觀上有幫助故意,客觀上有幫助行為,即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認識,而以幫助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但未參與實行犯罪之行為者而言。

幫助犯之故意,除需有認識其行為足以幫助他人實現故意不法構成要件之「幫助故意」外,尚需具備幫助他人實現該特定不法構成要件之「幫助既遂故意」,惟行為人只要概略認識該特定犯罪之不法內涵即可,無庸過於瞭解正犯行為之細節或具體內容。

此即學理上所謂幫助犯之「雙重故意」。

至行為人提供金融帳戶提款卡、密碼或網路銀行使用者代號、密碼予不認識之人,固非屬洗錢防制法第2條所稱之洗錢行為,不成立一般洗錢罪之正犯;

然行為人主觀上如認識該帳戶可能作為收受、提領特定犯罪所得使用,他人提領後會產生遮斷資金流動軌跡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仍基於幫助之犯意而提供,則應論以幫助犯一般洗錢罪(最高法院108年台上字第3101號刑事判決參照)。

被告將本案帳戶提供予不詳身分之人,容任該人所屬詐欺集團得以本案帳戶向告訴人及被害人詐取財物,並掩飾不法所得去向之用,揆諸前揭說明,應認被告係基於幫助之犯意,而為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該當於詐欺取財罪及洗錢罪之幫助犯。

㈢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洗錢罪。

被告提供本案帳戶之舉,係以單一行為,同時幫助詐欺集團成員詐取告訴人及被害人之財物並洗錢,為同種及異種想像競合並存,應依刑法第55條前段規定,從重論以幫助洗錢罪。

㈣被告基於幫助之犯意而提供本案帳戶,所犯情節較實施詐欺及洗錢之正犯為輕,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㈤聲請意旨雖未論被害人游碧玉遭詐欺而匯款至本案帳戶之事實(即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11140號移送併辦部分),然此部分僅係增加詐欺被害人之人數,與聲請意旨所指事實具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為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效力所及,本院自應併予審理。

㈥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將金融帳戶提供予不詳身分之人,使詐欺集團得以利用於從事詐欺取財及洗錢犯行,不僅侵害犯罪被害人之財產法益,其提供金融帳戶之行為,亦將致金流產生斷點,切斷特定犯罪所得與正犯間關係,造成執法機關不易查緝詐欺犯罪者,危害社會治安,助長犯罪風氣,使詐欺贓款難以追查去向及所在,增添犯罪被害人向正犯求償之困難,所為應予非難;

並審酌被告提供1個金融帳戶,未獲有代價或酬勞,致告訴人及被害人蒙受共計15萬元之損害,目前尚未與告訴人及被害人達成和解或調解共識,或予以適度賠償等節;

兼考量被告前有因犯罪經法院論罪科刑之素行,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考,及其否認犯罪之犯後態度,暨被告自述高職畢業之教育程度、職業為工、家庭經濟狀況為小康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就罰金部分,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五、按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之罪,其所移轉、變更、掩飾、隱匿、收受、取得、持有、使用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沒收之,同法第18條第1項前段固定有明文,而其立法理由係為沒收洗錢行為標的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惟該條文並未規定「不論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之,自仍以屬於犯罪行為人者為限,始應予以沒收。

被告雖將本案帳戶提供詐欺集團成員以遂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行,然無證據證明被告對告訴人及被害人匯至本案帳戶內之款項,具事實上之管領權,自無從依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

至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固為被告所有並供犯本案所用,然未經扣案且本身價值低微,復得以停用方式使之喪失效用,是認欠缺沒收之刑法重要性,爰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規定,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附此敘明。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1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七、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提出上訴狀(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之合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乙○○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檢察官顏郁山移送併辦。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18 日
橋頭簡易庭 法 官 洪柏鑫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之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18 日
書記官 周素秋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第1項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
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
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附表:
編號 告訴/被害人 詐欺時間、方式 匯款時間 金額 證據資料 1 告訴人徐周月春 於112年4月某日起,利用LINE聯繫徐周月春,佯稱:投資股票可獲利等語。
112年6月5日9時53分許 5萬元 轉帳交易明細擷圖、對話紀錄擷圖 2 被害人游碧玉 於112年000年0月下旬起,利用LINE聯繫游碧玉,佯稱:下載福恩APP,可從事投資等語。
112年6月7日16時8分許 10萬元 福恩投資有限公司現金收款收據、轉帳交易明細擷圖、對話紀錄擷圖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