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CYDV,108,訴,843,20200820,1

快速前往

  1. 主文
  2. 事實及理由
  3. 壹、按言詞辯論期日,當事人之一造不到場者,得依到場當事人
  4. 貳、查除被告許明哲、許明和、劉有順、蒲慶道、蒲宜楨、蒲冠
  5. 壹、原告主張:
  6. 一、坐落嘉義縣○○鎮○○段0地號、面積7,153平方公尺土地,
  7. 二、兩造並無不分割之約定,亦無因物之使用目的而不能分割之
  8. 三、並聲明:(一)被告沈劉菊、蒲慶道、蒲冠瑋、蒲婉宜、蒲
  9. 貳、被告方面
  10. 一、同意分割。然原告所提分割方案導致部分共有人分得之土地
  11. 二、並聲明:(一)原告之訴駁回。(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12. 參、得心證之理由
  13. 一、按請求權基礎之結構型態,有完全性法條、不完全性法條及
  14. (一)原告係以最高法院70年度第2次民事庭會議決議為請求權
  15. (二)又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
  16. (三)故原告就請求前揭被告辦理系爭繼承登記之訴部分,原告
  17. 二、第按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
  18. (一)前開民法第823條、第824條所稱共有人,依學說與實務見
  19. (二)坐落嘉義縣○○鎮○○段0地號、面積7,153平方公尺土地
  20. (三)原告請求裁判分割如附圖一所示,被告許明哲、許明和、
  21. 三、再按法院為終局判決時,應依職權為訴訟費用之裁判。因共
  22. 四、末按共有人自共有物分割之效力發生時起,取得分得部分之
  23. 法官與書記官名單、卷尾、附錄
  24. 留言內容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08年度訴字第843號
原 告 許明穆
訴訟代理人 張世明律師
被 告 游金
被 告 許簡碧霞
兼訴訟代理人 許明哲
被 告 許明和
劉有順

上 三 人
訴訟代理人 陳澤嘉律師
梁家昊律師
李佳玟律師
複 代理人 林子恒律師
被 告 許金松
訴訟代理人 許朝凱
被 告 徐月華
黃宛微
許紘焱即許世傑

許庭瑋
許庭恩
沈劉菊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黃玉階
被 告 蒲慶道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蒲冠瑋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蒲婉宜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蒲育婷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兼上四被告
訴訟代理人 蒲宜楨
被 告 高添喜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邱李寶月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李長清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李明全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兼上二被告
訴訟代理人 李美鳳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 告 劉黃治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劉聰明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劉玉枝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劉玉琇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劉玉貞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於民國109年8月10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附表二所示之兩造所共有坐落嘉義縣○○鎮○○段0地號、面積7,153平方公尺土地,應分割如嘉義縣大林地政事務所民國109年8月3日許明穆之分割方案1土地複丈成果圖即附圖一所示編號甲、面積1,005平方公尺,由被告沈劉菊以權利範圍48分之10、被告蒲慶道以權利範圍48分之10、被告高添喜以權利範圍48分之3、被告李美鳳以權利範圍48分之1與被告劉黃治、劉聰明、劉玉枝、劉玉琇、劉玉貞以公同共有權利範圍48分之24之比例保持分別共有取得;

編號乙、面積1,296平方公尺,由原告與被告許簡碧霞各按權利範圍9分之3、9分之6之比例分別共有取得;

編號丙、面積366平方公尺,由被告許金松取得;

編號丁、面積345平方公尺,由被告許明哲取得;

編號戊、面積521平方公尺,由被告黃宛微、許紘焱即許世傑、許庭瑋、許庭恩公同共有取得;

編號己、面積183平方公尺,由被告游金取得;

編號庚、面積577平方公尺,由被告許明和取得;

編號辛、面積710平方公尺,由被告劉有順取得;

編號壬、面積851平方公尺,由被告徐月華取得;

編號癸、面積1,299平方公尺,由附表二所示之兩造按附表二所示權利範圍之比例分別共有取得。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附表二所示之兩造依原應有部分即附表二所示權利範圍之比例負擔之。

事實及理由甲、程序方面

壹、按言詞辯論期日,當事人之一造不到場者,得依到場當事人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前項規定,於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言詞辯論期日,共同訴訟人中一人到場時,亦適用之,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2項定有明文。

貳、查除被告許明哲、許明和、劉有順、蒲慶道、蒲宜楨、蒲冠瑋、蒲婉宜、蒲育婷、高添喜、游金外,其餘被告均經合法通知,而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有本院言詞辯論筆錄、報到單、送達證書等在卷可證;

且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乙、實體方面

壹、原告主張:

一、坐落嘉義縣○○鎮○○段0地號、面積7,153平方公尺土地,為附表一所示之人所分別共有,權利範圍亦如附表一所示。

然因原共有人劉春雄已於民國42年10月31日經法院宣告死亡,本應由其繼承人即配偶沈銀花、長女劉八重子、次女沈劉菊、三女劉金等繼承,惟劉八重子、劉金分別於30年12月16日、108年11月26日死亡,沈銀花則改嫁並於72年6月4日死亡,沈銀花之養女高好亦於89年4月26日死亡,故劉春雄就系爭土地之前開應有部分,應由被告沈劉菊、蒲慶道(劉金之配偶)、蒲冠瑋(劉金之長男)、蒲宜楨(劉金之長女)、蒲婉宜(劉金之次女)、蒲育婷(劉金之三女)、高添喜(沈銀花之養子)、邱李寶月(沈銀花之養女高好之養女)、李長清(沈銀花之養女高好之長男)、李美蘭(沈銀花之養女高好之長女)、李明全(沈銀花之養女高好之次男)等繼承。

劉榮祥則於104年4月24日死亡,其就系爭土地之前開應有部分,應由其配偶即被告劉黃治、長男即被告劉聰明、長女即被告劉玉枝、次女即被告劉玉琇、三女即被告劉玉貞繼承。

前開繼承人均無拋棄繼承資料且未辦理系爭土地之繼承登記,爰依最高法院70年度第2次民事庭會議決定(二)與69年台上字第1012號判例,請求前開繼承人就前開被繼承人所有系爭土地之權利範圍辦理繼承登記。

二、兩造並無不分割之約定,亦無因物之使用目的而不能分割之情事。

惟兩造無法達成分割協議,爰依民法第823條、第824條等規定請求裁判分割如嘉義縣大林地政事務所109年8月3日許明穆複丈成果圖即附圖一所示。

三、並聲明:(一)被告沈劉菊、蒲慶道、蒲冠瑋、蒲婉宜、蒲育婷、蒲宜楨、高添喜、邱李寶月、李長清、李明全、李美鳳應就被繼承人劉春雄所遺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0分之1辦理繼承登記。

(二)被告劉黃治、劉聰明、劉玉枝、劉玉琇、劉玉貞應就被繼承人劉榮祥所遺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0分之1辦理繼承登記。

(三)求為判決如附圖一所示。

貳、被告方面(壹)被告許明哲、許明和、劉有順均以:

一、同意分割。然原告所提分割方案導致部分共有人分得之土地形成袋地,被告原先建築之房屋亦面臨拆除危機。

故盼以被告所提嘉義縣大林地政事務所109年8月3日許明哲土地複丈成果圖即附圖二所示之分割方案分割,且考量部分共有人未分得土地或分得面積不足,被告願於扣除兩造共有面積後,按系爭土地公告現值計算價差補償等語,資為抗辯。

二、並聲明:(一)原告之訴駁回。(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貳)被告蒲慶道、蒲宜楨、蒲冠瑋、蒲婉宜、蒲育婷、高添喜、游金則均認諾原告之請求,亦即同意原告所提前開分割方案,不同意被告許明哲所提之前開分割方案。

(參)其餘被告則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任何聲明或陳述。

參、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請求權基礎之結構型態,有完全性法條、不完全性法條及準用、擬制性規定等。

完全性法條指一個具有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之規定而言,例如民法第179條規定、第184條第1項規定等為完全性法條,即所謂請求權基礎;

至不完全性法條中,其一為定義性法條,其功能僅在對完全性法條構成要件上所使用之概念加以界限或闡釋;

其二為補充性法條,其功能乃在對於一個不確定法律概念,尤其是對完全性法條所定之法律效果,予以明確化,加以補充。

從而,不完全性法條既非同時具有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之規定,尚難據為獨立之請求權基礎,亦即非獨立之訴訟標的。

次按給付之訴,原告須對被告有私法上之請求權存在,而被告對原告有給付之義務,原告之訴權始克成立,否則不得提起給付之訴(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字第1688號、83年度台上字第558號判決要旨均同此見解)。

查:

(一)原告係以最高法院70年度第2次民事庭會議決議為請求權基礎,請求被告沈劉菊、蒲慶道、蒲冠瑋、蒲婉宜、蒲育婷、蒲宜楨、高添喜、邱李寶月、李長清、李明全、李美鳳應就被繼承人劉春雄所遺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0分之1辦理繼承登記;

與請求被告劉黃治、劉聰明、劉玉枝、劉玉琇、劉玉貞就被繼承人劉榮祥所遺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0分之1辦理繼承登記。

然前開最高法院70年度第2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並非前開所稱完全性法條,尚難據為獨立之訴訟標的;

且亦非本件原告對前開被告有私法上請求權存在、被告對原告有給付義務之規定,是依前開說明,原告亦不得提起給付之訴。

(二)又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民法第1條著有規定。

前開最高法院70年度第2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或最高法院判決雖略謂「共有之不動產之共有人中一人死亡,他共有人請求分割共有物時,為求訴訟之經濟起見,可許原告就請求繼承登記及分割共有物之訴合併提起,即以一訴請求該死亡之共有人之繼承人辦理繼承登記並請求該繼承人於辦理繼承登記後,與原告及其餘共有人分割共有之不動產」云云。

然: 1、前開決議或判決中所稱「為求訴訟之經濟起見」並非前開民法第1條所稱之法律、習慣或法理,前開決議本身亦非法律、習慣或實體法之法理,實難據為法律適用之法源。

況共有人為何得訴請其餘共有人辦理分割共有物繼承登記或分割遺產繼承登記,其私法上之請求權存在依據為何(即法律規定為何,若無法律規定,是否確有該習慣存在?若法律未規定且無該習慣,其法理適用依據又為何)?向來未見說明,本屬無據,自難據為法源。

2、雖有部分判決認前開實務作法屬民法第1條所稱之習慣云云。

然民法第1條所稱之習慣,係指習慣法而言,須人人有確信以為法之習慣始足當之,並非僅以實務見解承認之事實上習慣即得認係前開所稱習慣,實務見解之事實上習慣向有不適法而經廢止或改正者,自難遽認實務向來見解係屬習慣法而為法源之一種;

是既無證據足資證明前開決議或最高法院判決之見解為民法第1條所稱之習慣,自無從據為法源。

況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民法第2條亦有規定;

而前開決議或最高法院判決之見解核與後述法律規定有違,亦屬背於公共秩序,而無從據為法源。

3、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1166號、88年度台上字第1053號判決要旨等見解,亦均認依土地法第73條第1項及土地登記規則第120條第1項規定,遺產之繼承登記,得由任何繼承人為全體繼承人聲請繼承登記,故繼承人應不得起訴請求其他共同繼承人協同辦理遺產繼承之登記,如有繼承人起訴為此請求,法院自應以其欠缺權利保護之必要為由予以判決駁回;

則為何得許可請求繼承登記與分割共有物或分割遺產之訴合併提起?其法源依據為何?亦難合理說明。

且「為求訴訟之經濟起見」而准合併提起訴訟,係指數訴均得各自提起民事訴訟,然因訴訟經濟考量,而准其合併提起而言,而依前開說明,既不得單獨起訴請求其他共同繼承人協同辦理遺產繼承登記,自亦不得合併提起,故應認於分割共有物或分割遺產之訴訟中,共有人不得併訴請其餘共有人辦理分割共有物繼承登記或辦理分割遺產繼承登記,較為適法。

且依後述說明,為共有人之本件原告,亦無前開請求權。

4、土地權利變更登記,應由權利人及義務人會同聲請之;

其無義務人者,由權利人聲請之;

其係繼承登記者,得由任何繼承人為全體繼承人聲請之;

但其聲請,不影響他繼承人拋棄繼承或限定繼承之權利。

繼承人為二人以上,部分繼承人因故不能會同其他繼承人共同申請繼承登記時,得由其中一人或數人為全體繼承人之利益,就被繼承人之土地,申請為公同共有之登記;

其經繼承人全體同意者,得申請為分別共有之登記,土地法第73條第1項、土地登記規則第120條第1項分別著有規定。

則由前開規定與前開所述之最高法院69年台上字第1166號、88年度台上字第1053號判決等實務見解觀之,共有人之本件原告應不得訴請其餘共有人辦理分割有物繼承登記或分割遺產繼承登記,因其餘共有人並無此義務,該義務人應為地政機關。

至前開共有人中之一人申請登記之對象即義務人既為地政機關,而非其餘共有人,若有糾紛,亦非私法上之糾紛,自非民事法院所轄之範疇。

(三)故原告就請求前揭被告辦理系爭繼承登記之訴部分,原告對前揭被告既均無私法上之給付請求權存在,而前揭被告對原告亦均無給付之義務,是依前開說明,原告之前開訴權自不成立,而不得提起給付之訴;

從而,原告請求前開被告辦理前開繼承登記,自屬欠缺權利保護必要之要件,依前開說明,應以判決駁回。

況原共有人劉春雄就系爭土地之原應有部分,業經被告沈劉菊、蒲慶道、高添喜、李美鳳於109年6月10日辦理分割繼承登記完畢,有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在卷可憑(見本院卷二第177至179頁);

則原告請求被告沈劉菊、蒲慶道、蒲冠瑋、蒲婉宜、蒲育婷、蒲宜楨、高添喜、邱李寶月、李長清、李明全、李美鳳應就被繼承人劉春雄所遺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0分之1辦理繼承登記,亦為無理由,而應予駁回。

二、第按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

但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契約訂有不分割之期限者,不在此限,民法第823條第1項定有明文。

另按共有物之分割,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

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分配: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

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

二、原物分配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

或以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

以原物為分配時,如共有人中有未受分配,或不能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得以金錢補償之。

以原物為分配時,因共有人之利益或其他必要情形,得就共有物之一部分仍維持共有,民法第824條第1、2、3、4項定有明文。

又按分割共有物,除應斟酌各共有人之意願、利害關係及共有物之性質外,尚應斟酌分得部分所得利用之價值、經濟效用等原則。

且裁判分割共有物,屬形成判決,法院定共有物之分割方法,固應斟酌當事人之聲明及上開事項等,而本其自由裁量權為公平合理之分配,但並不受當事人聲明、主張或分管約定之拘束。

查:

(一)前開民法第823條、第824條所稱共有人,依學說與實務見解向來固認請求分割之共有物如為不動產,共有人之應有部分各為若干,以土地登記總簿登記者為準(最高法院67年度台上字第3131號、73年度台上第4394號裁判要旨均同此見解),亦即是否為共有人,在不動產應以登記為準。

依學說與實務見解向來亦認,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性質上為共有人間應有部分之交換,自屬處分行為,以各共有人之處分權存在為前提,故提起分割共有物之訴,參與分割之當事人以全體共有人為限,倘言詞辯論終結前有共有人死亡時,其繼承人因繼承,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惟非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則依民法第759條之規定,在辦畢繼承登記前,其繼承人仍不得以共有人身分參與共有物之分割(如最高法院69年台上字第1134號民事判決,已無判例效力)云云。

然: 1、前開民法第823條、第824條所稱之共有人,在不動產是否應僅以登記為準部分: (1)自文義解釋而言,前開民法第823條、第824條所規定之共有人,在不動產並不限於登記名義人,若依法(如繼承、強制執行等原因)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所有權者,自為前開所稱之共有人,況依前開條文之規範目的觀之,並無為限縮解釋或目的性限縮之必要,本院自不得恣意為之。

(2)自歷史解釋而言,18年11月30日民法第823條之立法理由亦認,共有,有依法律行為取得者,有依法律之規定規定者,(例如贈與附合混合等是)而共有為一所有權,則其喪失之原因,亦與所有權同,(例如標的物滅失是)此事理之當然,不另設明文規定。

然共有為所有權之變體,不能無特別喪失之原因。

例如共有人之應有部分,歸共有人之一人時,或分割共有物時,其共有之關係消滅是。

是自前開立法理由觀之,顯見不論共有人取得共有所有權時,係依法律行為取得(在不動產須經登記)或依法律之規定(在不動產不須經登記),均為民法第823條、第824條所規定之共有人,而得請求分割共有物,並非僅以登記為準。

(3)自論理解釋而言,法院為裁判分割係欲消滅該共有物之共有關係,法院就是否為不動產所有人,既得經裁判程序認定,該共有人之認定自不限於已登記者為限,而違法限縮法院之職權並妨害法律制定裁判分割共有物之目的。

況不動產登記名義人,有時亦有登記無效而非所有人等情形,一概以登記為準,亦與其他法律規定有違。

(4)自體系解釋而言,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

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法院之判決或其他非因法律行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經登記,始得處分其物權,民法第758條第1項、第759條分別著有規定。

則自前開條文規定可知,因繼承等原因於登記前即可取得不動產物權,僅係應經登記始得處分其物權。

是民法第823條、第824條所稱之共有人,在不動產自不應僅以登記為準,而應依其他相關取得所有權之法條規定認定。

則本件前開原共有人已死亡者,其繼承人依法繼承取得系爭土地共有權,縱尚未經登記,亦屬民法第823條、第824條所稱之共有人,應可認定。

2、就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其性質是否為處分行為,倘言詞辯論終結前有共有人死亡時,是否應依民法第759條規定,認繼承人在辦畢繼承登記前,不得以共有人身分參與共有物之分割部分: (1)民法第759條所規定之處分,係指處分之物權行為,而為法律行為之一種,不包括債權行為。

而自體系解釋而言,民法第758條第1項、第759條分別規定依法律行為取得、其他非因法律行為取得等態樣,顯見因繼承、法院裁判而取得不動產共有權,係非因法律行為取得;

實務見解亦認民法第759條所規定之法院之判決,係僅指依其宣告足生物權法上取得某不動產物權效果之力,恒有拘束第三人之必要,而對於當事人以外之一切第三人亦有效力者(形成力亦稱創效力)而言,惟形成判決(例如分割共有物之判決)始足當之,不包含其他判決在內(最高法院43年台上字第1016號民事判決同此見解,已無判例效力),足見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之判決,並非民法第758條第1項規定之法律行為,自亦非處分之物權行為。

從而,法院裁判分割並非民法第759條所規定之處分(物權法律行為)。

(2)自文義解釋而言,處分行為指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之法律行為。

而法律行為係一種表示行為,即行為人企圖發生一定私法效果而表示其意思。

且共有人自共有物分割之效力發生時起,取得分得部分之所有權,民法第824條之1第1項著規定,前開共有物分割之效力既係法律明定,顯非基於共有人處分行為或意思表示所致;

況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不受當事人聲明之拘束,其判決結果亦至少與部分共有人聲明不一致,甚或全部與共有人聲明不一致,自難認法院裁判分割係當事人之處分行為,亦正因如此,才有前開特別規定民法第824條之1第1項之必要。

則前開學說與實務見解認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性質上為共有人間應有部分之交換,自屬處分行為,自不可取。

(3)強制執行法第51條第2項規定,實施查封後,債務人就查封物所為移轉、設定負擔或其他有礙執行效果之行為,對於債權人不生效力。

實務見解亦認裁判分割,既係法院基於公平原則決定適當之方法分割共有物,自不發生有礙執行效果之問題。

顯見自其他法律即強制執行法之體系解釋上,亦認法院裁判分割,並非債務人即共有人之處分行為。

(4)故依前開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等,可知前開學說與實務見解認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性質上為共有人間應有部分之交換,自屬處分行為,應不可取。

至前開學說與實務見解或基於實務現實上因登記機關之法規範而有不便之處,然行政機關之事項應歸行政機關解決,不宜由法院跨界處理,避免逾越權利分立界線,反因法院便宜措施而致行政機關錯失改正因應時機。

3、綜上,本院因認前開民法第823條、第824條所稱共有人,在不動產非僅以土地登記總簿登記者為準,僅須確為不動產之共有人,均屬之。

且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非屬處分行為,倘言詞辯論終結前有共有人死亡時,其繼承人縱未辦理繼承登記,仍得以共有人身分參與共有物之分割,合先敘明。

(二)坐落嘉義縣○○鎮○○段0地號、面積7,153平方公尺土地,現為附表二所示之人所分別共有,權利範圍亦如附表二所示;

與附表二所示之兩造並無不分割之約定,亦無因物之使用目的而不能分割之情事,惟附表二所示之兩造無法達成分割協議等事實,為兩造所不爭,並有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在卷可證,自堪信為真實。

則為系爭土地共有人之原告,請求裁判分割系爭土地,自屬有據。

(三)原告請求裁判分割如附圖一所示,被告許明哲、許明和、劉有順則請求判決如附圖二所示之分割方案。

而被告蒲慶道、蒲宜楨、蒲冠瑋、蒲婉宜、蒲育婷、高添喜、游金則均認諾原告之請求,亦即同意原告所提前開分割方案,不同意被告許明哲所提之前開分割方案。

另參酌原告所提前開方案縱須拆除部分地上物,然較符合大多數共有人之意願,且可令共有人均有出入之道路可對外聯絡通行,則依前開說明,斟酌系爭土地共有人之利益與系爭土地目前使用狀態、兩造之意願、系爭共有物之性質與地形現況、分割後之經濟效用、兩造前開應有部分等情狀,兩害相權取其輕,本院因認原告所提如附圖一所示之分割方案為可採,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至已非系爭土地共有人之被告部分,原告之訴自應駁回。

三、再按法院為終局判決時,應依職權為訴訟費用之裁判。因共有物分割事件涉訟,由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

共同訴訟人,按其人數,平均分擔訴訟費用,但共同訴訟人於訴訟之利害關係顯有差異者,法院得酌量其利害關係之比例,命分別負擔;

共同訴訟人因連帶或不可分之債敗訴者,應連帶負擔訴訟費用,民事訴訟法第87條第1項、第80條之1、第85條第1、2項分別定有明文。

而法院准予分割共有物之判決,被告有數人時,非因連帶或不可分之債敗訴(除公同共有部分外),自無庸引用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2項;

且依前開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之立法理由觀之,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係同法第78條、第79條之特別規定,則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自無庸再贅引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79條。

查本院審酌分割共有物之訴,係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兩造本可互換地位,本件原告起訴雖於法有據,但被告應訴實因訴訟性質所不得不然;

且分割方法係法院考量全體共有人利益依職權所定,原告既為共有人之一,亦同受利益,若全由形式上敗訴者負擔訴訟費用亦顯失公平,本院爰審酌兩造共有比例情形、分割所受之利益、共同被告於訴訟之利害關係差異等,因認本件訴訟費用應由兩造各依其就系爭不動產之原應有部分(權利範圍)之比例負擔,較為公允,爰諭知如主文第2項所示。

四、末按共有人自共有物分割之效力發生時起,取得分得部分之所有權。

應有部分有抵押權或質權者,其權利不因共有物之分割而受影響。

但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權利移存於抵押人或出質人所分得之部分:一、權利人同意分割。

二、權利人已參加共有物分割訴訟。

三、權利人經共有人告知訴訟而未參加,民法第824條之1第1、2項定有明文。

又關於抵押權移存於抵押人所分得部分,祇要符合民法第824條之1第2項但書各款規定,應屬法律規定之法定效果,無庸當事人為任何聲明,縱有聲明,法院亦無庸於判決主文內諭知(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98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10號研討結果同此見解)。

查迄本院言詞辯論終結前,依系爭土地第一類登記謄本所載,系爭土地之原共有人劉榮祥所有應有部分即權利範圍10分之1設定抵押權予訴外人嘉義縣大林鎮農會;

共有人許明哲之應有部分即權利範圍40分之3設定抵押權予訴外人沈輝廷,另設定抵押權予訴外人沈素芬,有前開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在卷可憑,且前開抵押權人經告知訴訟而未參加,自應依前開規定辦理,然依前開說明,本院無庸於判決主文內諭知,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8 月 20 日
民事第三庭法 官 陳卿和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8 月 20 日
書記官 王立梅
附表一、
編號 當事人姓名 權利範圍
一、 原告 40分之3
二、被告游金 20分之1
三、被告許簡碧霞 40分之6
四、被告許明哲 40分之3
五、被告許明和 40分之3
六、被告劉有順 10分之1
七、被告許金松 10分之1
八、被告徐月華 20分之2
九、被告黃宛微 40分之3
被告許紘焱即許世傑 (公同共有)
被告許庭瑋
被告許庭恩
十、被告沈劉菊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20分之2
被告蒲慶道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公同共有)
被告蒲冠瑋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告蒲婉宜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告蒲育婷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告蒲宜楨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告高添喜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告邱李寶月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告李長清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告李明全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被告李美鳳即劉春雄之繼承人
十一、被告劉黃治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10分之1
被告劉聰明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公同共有)
被告劉玉枝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被告劉玉琇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被告劉玉貞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附表二、
編號 當事人姓名 權利範圍
一、 原告 40分之3
二、被告游金 20分之1
三、被告許簡碧霞 40分之6
四、被告許明哲 40分之3
五、被告許明和 40分之3
六、被告劉有順 10分之1
七、被告許金松 10分之1
八、被告徐月華 20分之2
九、被告黃宛微 40分之3
被告許紘焱即許世傑 (公同共有)
被告許庭瑋 (訴訟費用連帶負擔)
被告許庭恩
十、被告沈劉菊 24分之1
被告蒲慶道 24分之1
被告高添喜 80分之1
被告李美鳳 240分之1
十一、被告劉黃治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10分之1
被告劉聰明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公同共有)
被告劉玉枝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訴訟費用連帶負擔)
被告劉玉琇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被告劉玉貞即劉榮祥之繼承人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