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HLHM,106,上易,62,20170523,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判決 106年度上易字第62號
上 訴 人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羅士傑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詐欺案件,不服臺灣臺東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06年3月30日第一審判決(105年度易緝字第12號;
起訴案號:臺灣臺東地方法院檢察署104年度少連偵字第18號;
移送併案審理案號:104年度少連偵字第67號、104年度偵字第2499號、105年度少連偵緝字第1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

(一)按不服地方法院之第一審判決而上訴者,應向管轄第二審之高等法院為之。

上訴書狀應敘述具體理由。

第二審法院認為上訴書狀未敘述理由,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61條第1項、第2項、第367條前段定有明文。

亦即不服地方法院之第一審判決而上訴者,須提出上訴書狀,並敘述具體理由,為上訴必備之程式。

倘其上訴書狀已敘述理由,但所敘述者非屬具體理由,仍屬不符上訴之法定程式,由第二審法院以其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判決駁回,不生定期命補正之問題。

此觀刑事訴訟法第350條第1項、第361條、第362條前段及第367條前段之規定自明。

且所謂不服第一審判決之具體理由,必係依據卷內既有訴訟資料或提出新事證,指摘或表明第一審判決有何採證認事、用法或量刑等足以影響判決本旨之不當或違法,而構成應予撤銷之具體事由,始克當之;

如未依上揭意旨指出具體事由,而僅泛言或單憑當事人片面說詞,指摘原判決採證認事違法、用法不當、判決不公、量刑過重等等,即屬未敘述具體理由,所提第二審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得不經言詞辯論,由第二審法院予以判決駁回(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344號、第175號、104年度臺上字第1666號、103年度臺上字第3208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第二審上訴書狀,應敘述「具體理由」,所稱具體理由,係指須就不服之判決為具體之指摘而言,如僅泛稱原判決認事用法不當或採證違法、判決不公等,均非具體理由(法院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62點、最高法院104年度臺上字第2913號、第1270號判決意旨參照)。

亦即所謂「應敘述具體理由」,係指就不服判決之理由為具體之敘述而非空泛之指摘而言(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573號判決意旨參照)。

提起第二審上訴,倘已具體指明第一審判決關於認事、用法及量刑等事項有所違誤,或尚有新事證調查未盡情形,足以影響判決結果,而非僅形式上徒托空言者,即屬相當,縱其所舉事由經調查結果並非可採,亦屬上訴有無理由之問題,不能遽謂為未敘述具體理由(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2031號、第148號判決意旨參照)。

然倘僅泛言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違背法令、量刑失之過重或輕縱,而未依上揭意旨指出具體事由,或形式上雖已指出具體事由,然該事由縱使屬實,亦不足以認為原判決有何不當或違法者,皆難謂係具體理由,俾與第二審上訴制度旨在請求第二審法院撤銷、變更第一審不當或違法之判決,以實現個案救濟之立法目的相契合,並節制濫行上訴(最高法院106年度臺上字第492號、105年度臺上字第1798號、第301號、104年度臺上字第2779號、103年度臺上字第1471 號、102年度臺上字第4626號、101年度臺上字第6136號、97年度臺上字第892號判決意旨參照)。

舉例言之,所謂「具體理由」,必指摘或表明第一審判決有何採證認事、用法或量刑等足以影響判決本旨之不當或違法,而構成應予撤銷之具體事由,始克當之(例如:依憑證據法則具體指出所採證據何以不具證據能力,或明確指出所為證據證明力之判斷如何違背經驗、論理法則)(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585號、104年度臺上字第1588號、103年度臺上字第139號、102年度臺上字第1455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而理由之具體與否係屬第二審法院審查範圍(最高法院104年度臺上字第1719號判決意旨參照)。

又此上訴理由之敘述如何得謂具體,與法院審查之基準如何,攸關是否契合法定具體理由之第二審上訴門檻,而第二審上訴之目的,既在於請求撤銷、變更原判決,則所謂具體理由之審查,自應求之於第一審判決之採證認事、用法或量刑等各項有無顯然影響於判決之違法或不當,並因個案之不同而具體認定之(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3262號、103年度臺上字第1576號、102年度臺上字第4502號判決意旨參照)。

(四)就量刑部分,則必係依據卷內既有訴訟資料或提出新事證等客觀上構成應予撤銷之具體事由,指摘或表明第一審判決量刑有何「違背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等足以影響判決本旨之不當或違法,始克當之(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973號判決意旨參照)。

若僅空泛指摘原判決量刑過重、過輕或單純請求諭知緩刑云云,亦要難謂係具體理由(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1095號、第1014號判決意旨參照)。

「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之上訴理由書狀,雖有敘述上訴理由,惟並未具體敘述第一審判決之量刑有何失入之具體情形,即與未敘述具體理由無異,因認其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未經命補正程序,即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揆諸上開說明,並無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情形」(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49號判決意旨參照)。

「檢察官提起第二審上訴意旨所指:被告犯罪情節重大,手段惡劣,復無何主動提出和解方案,積極尋求A父諒解之具體作為,實難僅以被告當庭空言確有和解誠意之寥寥數語,認被告犯後態度良好云云。

均已據第一審判決就刑之量定詳予說明審酌,檢察官所執上訴理由,顯非具體指摘或表明第一審判決有何採證認事、用法或量刑等足以影響判決本旨之不當或違法,或有未及審酌之事而構成應予撤銷之具體事由,難認係具體之上訴第二審理由,因而不經言詞辯論,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

經核原判決並無違誤。」

(105年度臺上字第3260號判決意旨參照)。

「原判決以刑之量定,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於量刑時,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刑法第五十七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範圍,又未濫用其職權,即不得遽指為違法。

查甲○○、乙○○分別犯刑法行使偽造公文書,法定刑為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之四加重詐欺罪,法定刑為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審審酌其等正值盛年,未思以正當方式賺取錢財,為圖不勞而獲,與詐欺集團合作,冒用公務員之身分出面領款,詐取財物,使幕後犯罪人得以逍遙法外,致此類犯罪手法層出不窮,嚴重危害社會治安,造成被害人財產上之嚴重損害,併參酌其所為之分工及參與程度、各次詐得金額,暨渠等之素行、生活狀況、智識程度,犯後坦承犯行等一切情狀,分別就所犯各罪處如原判決主文所示刑度,及定應執行之刑(甲○○應執行有期徒刑五年八月,乙○○應執行有期徒刑五年二月)。

所為刑之量定,均無過重之情形,難認有逾越法定刑度或濫用權限之違法可言。

上訴人等二人請求予以減輕刑度,並未提出任何具體明確之理由,難認係具體之上訴第二審理由。

因而不經言詞辯論,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

經核原判決並無違誤。」

(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3262號判決意旨參照)。

(五)又倘形式上雖已指出具體事由,然該事由縱使屬實,亦不足以認為原判決有何不當或違法者(例如:對不具有調查必要性之證據,法院未依聲請調查亦未說明理由,或援用證據不當,但除去該證據仍應為同一事實之認定),皆難謂係具體理由(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232號、104年度臺上字第2609號、第1588號、103年度臺上字第4269號、102年度臺上字第3804號、101年度臺上字第6136號、97年度臺上字第892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上訴意旨略以:本件被告甲○○犯後仍飾詞否認犯行,且至今並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足認其犯後並無悔意,請審酌被告之犯罪後態度、被害人所生之損害等事項,加重其量刑,原審僅量處有期徒刑4月,實屬過輕云云。

三、惟原審判決就量刑部分業已衡酌被告可預見提供帳戶提款卡、密碼任人使用,恐有做為財產犯罪工具之風險,卻仍交付提款卡、密碼,而其所提供之帳戶嗣果遭詐欺集團作為掩飾不法行徑之工具,用以詐騙財物,不僅助長不法份子之訛詐歪風,更使執法人員難以追查詐騙者之真實身分,且讓告訴人遭詐騙之款項難以追討,所為實有不該;

兼衡被告係為獲取佣金而提供帳戶供人使用之犯罪動機,本案提供之帳戶數量、幫助詐欺集團騙得之人數、金額,以及被告否認犯行之犯後態度;

再斟酌被告於原審審理時自陳之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經濟狀況(見原審卷(二)第215頁)等一切情狀,量處有期徒刑4月,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從而原審之量刑,業依被告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且已審酌上訴意旨所稱被告之犯罪後態度及被害人所生之損害等事項。

則原審之量刑並未逾越法定刑度,亦未明顯過輕,客觀上又難認有違反比例、公平、罪責相當等原則,或濫用自由裁量權限之情形,從形式上觀察,核無不當或違法之情形。

上訴意旨空泛指稱本件應「加重其量刑」,顯未依據卷內既有訴訟資料或提出新事證,指摘或表明第一審判決有何採證認事、用法及量刑等足以影響判決本旨之不當或違法,而構成應予撤銷之具體事由。

四、綜上所述,本件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命補正,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7條前段、第372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5 月 23 日
刑事庭審判長法 官 賴淳良
法 官 林慧英
法 官 張宏節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5 月 23 日
書記官 蔣若芸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