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KLDV,107,訴更一,4,20180829,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07年度訴更一字第4號
原 告 李金明
被 告 張秀娥
上列當事人間給付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07 年8 月8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㈠被告自民國99年起至102 年5 月31日間,陸續開立如附表一所示之支票7 紙及本票1 紙(下分稱系爭支票、系爭本票,合稱系爭票據)作為借款之擔保,向原告借款新臺幣(下同)141 萬元,詎被告並未依約清償,屢經催討均置之不理,為此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請求被告返還借款。

㈡被告曾於102 年5 月31日簽發如附表一編號8 所示之系爭本票交付原告,其上載有「於民國102 年6 月30日付第一期、分20期」等語,從其文意可知被告確實積欠原告至少48萬元,且雙方約定還款日期之第一期為102 年6 月30日,如以20期計算,每期應還款24,000元。

依此被告應給付原告本票本金48萬元,利息自102 年5 月31日計算至清償日止,按法定利率百分之5 計算債權利息。

㈢原告提出如附表一所示之系爭票據,證明兩造間消費借貸關係存在:被告稱係訴外人潘碧如向原告借錢,否認與原告間存在消費借貸關係,亦未收受原告所交付之借款云云。

惟若被告從未向原告借錢也未收受系爭借款,為何要將金額高達141 萬元之系爭票據交給原告作為借款擔保?其用途為何?如何證明非兩造間消費借貸合意之保證還款之擔保票據?且被告既辯稱曾幫潘碧如代償款項,為何代償後未將系爭支票取回?被告所述與借款事實不符,其還款後未將支票取回顯不符合借貸清償之常理。

按民間所謂開支票作為擔保借款方式之一種,通常債務人先有借款需求,再與債權人商議以開立支票方式借與票面上同等金額之金錢給債務人。

系爭票據確實係被告開立支票向債權人即原告借貸與票面面額同等之金錢,以保證還款,並雙方合意成立消費借貸。

被告前揭辯稱與事實不符且不符合借貸(清償)通常法則。

㈣被告稱為潘碧如代清償欠款70餘萬元,為虛偽不實:附表一編號1 、7 之支票背面確實有潘碧如之簽名,惟2 張支票合計金額僅17萬元,並非被告所述「潘碧如向原告借款之擔保,借了30萬元」,更遑論被告竟誑稱「幫訴外人代償70餘萬元」等語,被告前揭答辯矛盾且與通常社會經驗之通念不符,為虛偽不實。

按票據法第39條準用第29條、第144條規定,背書人要負「擔保付款」之責。

被告雖辯稱借款人係潘碧如,惟被告應負舉證之責。

另依最高法院48年台上字第389號判例意旨,發票人主張票款已因清償抵銷等原因而消滅者,則舉證責任應由發票人負之。

依上開規定,被告應對原告之主張負實質舉證責任,不能僅憑片面辯稱係幫潘碧如還錢及提示如附表二所示之郵局無摺存款單10紙(下稱系爭存款單),即認定被告所辯為真。

被告會匯(存款)至原告帳戶之原因甚多,縱潘碧如對附表一編號1 、7 號之支票應負背書人之責任,其金額也僅為17萬元,並非被告所稱70餘萬元。

㈤被告雖提出系爭存款單辯稱有以無摺存款方式清償欠款,然被告自99年間即不斷向原告借錢,被告會以開立支票方式作為還款之擔保,被告向原告借款並非一次性借貸總額方式;

兩造間係以被告需要資金周轉(借錢)時,即開立借款金額之同等面額之支票給原告,原告即將現金交付被告,待票期屆至被告會以匯款(存款)方式給付票面上金額以代清償本次欠款金額,原告收到匯入(存入)款項後,會依被告所求,將支票還給被告,是被告辯稱以無摺存款方式10次,金額約70餘萬元,被告所清償欠款與本件消費借貸訴訟無涉。

縱使為真,也僅是清償其他借款。

㈥兩造間消費關係存在,被告至少應給付原告124 萬元:系爭支票之正面及背面之背書人分別有潘碧如及被告,而系僅附表一編號1 、7 之支票之背面有潘碧如之簽名,總金額為17萬元。

又附表一編號3 、4 、6 之支票背面背書人均為被告,總金額合計為30萬元,附表一編號2 、5 之支票背面無背書人,總金額合計為46萬元,附表一編號8 之本票金額為48萬元,被告至少欠仍應給付原告未清償之欠款共124 萬元。

㈦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141 萬元及自99年10月8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 計算利息。

⒉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⒊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抗辯略以:原告主張之借款,應係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潘碧如間,被告從未向原告借款,亦未收受原告交付之借款款項。

係因潘碧如尚積欠原告其他借款未為清償,而需提出他人簽發之票據作為借款之擔保,因潘碧如係被告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且被告相信潘碧如會如期還款,遂簽發系爭票據交付潘碧如,作為潘碧如向原告借款之擔保。

嗣於101 年起,被告陸續代潘碧如向原告清償系爭借款,共計還款約70餘萬元,有系爭存款單為證,詎潘碧如嗣避不見面,亦拒不還款,而原告借款之利息係以本金1 萬元每月收取6,000 元計算,被告實無法代潘碧如清償。

並聲明:⒈請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執行之聲請。

⒉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三、本院之判斷:㈠按稱消費借貸者,謂當事人一方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而約定他方以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返還之契約,民法第474條第1項定有明文。

次按稱消費借貸者,於當事人間必本於借貸之意思合致,而有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之行為,始得當之。

是以消費借貸,因交付金錢之原因多端,除有金錢之交付外,尚須本於借貸之意思而為交付,方克成立。

倘當事人主張與他方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者,自應就該借貸意思互相表示合致及借款業已交付之事實,均負舉證之責任,其僅證明有金錢之交付,未能證明借貸意思表示合致者,仍不能認為有該借貸關係存在。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045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本件原告主張其持有被告所簽發如附表一所示之系爭票據等情,為被告所不否認,惟原告主張被告自99年起至102 年5月31日間陸續向原告借款,合計尚欠141 萬元等情,被告則否認與原告間有消費借貸契約,並以上開情詞置辯。

參以首開說明,自應由原告就所主張兩造間有消費借貸之意思表示合致及借款交付等情,負舉證之責。

經查,原告持有被告所簽發之系爭票據等情,固為被告所不否認,惟票據為支付工具,開立或交付票據之原因法律關係多端,且票據之法律關係與其原因法律關係各自獨立,實無從僅以原告持有被告簽發之票據,證明兩造間係有消費借貸契約存在。

被告雖稱曾給付原告附表二所示之金額,惟給付金錢之原因甚多,亦無從僅以被告給付金錢予原告之事實,推認被告係清償自己對於原告之借款,進而推論兩造間存有消費借貸契約。

此外,原告並未提出其他確切證據證明兩造間確有消費借貸之合意,原告本於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清償借款,自無理由。

四、綜上,原告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41 萬元及自99年10月8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 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舉證及攻擊防禦方法,核與本院前開認定無涉或無違,爰不一一論述。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7 年 8 月 29 日
民事庭法 官 高偉文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對於本件判決如有不服,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敘述上訴之理由,上訴於臺灣高等法院,並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具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07 年 8 月 29 日
書記官 黃瓊秋
┌──────────────────────────────────────────┐
│附表一:系爭票據                                                                    │
├─┬─────┬─────┬──────┬─────┬──────┬─────┬──┤
│編│⑴發票人  │付  款  人│ 發  票  日 │票面金額  │本票到期日(│票據號碼  │備註│
│號│⑵背書人  │          │(民國)    │(新臺幣)│民國)      │          │    │
├─┼─────┼─────┼──────┼─────┼──────┼─────┼──┤
│1│⑴張秀娥  │新光銀行基│99年10月8日 │100,000元 │            │YA0000000 │支票│
│  │⑵潘碧如  │隆分行    │            │          │            │          │    │
├─┼─────┼─────┼──────┼─────┼──────┼─────┼──┤
│2│⑴張秀娥  │新光銀行基│100年8月15日│360,000元 │            │YA0000000 │支票│
│  │          │隆分行    │            │          │            │          │    │
├─┼─────┼─────┼──────┼─────┼──────┼─────┼──┤
│3│⑴張秀娥  │新光銀行基│101年9月19日│100,000元 │            │YA0000000 │支票│
│  │⑵張秀娥  │隆分行    │            │          │            │          │    │
├─┼─────┼─────┼──────┼─────┼──────┼─────┼──┤
│4│⑴張秀娥  │新光銀行基│102年3月5日 │100,000元 │            │YA0000000 │支票│
│  │⑵張秀娥  │隆分行    │            │          │            │          │    │
├─┼─────┼─────┼──────┼─────┼──────┼─────┼──┤
│5│⑴張秀娥  │新光銀行基│102年1月14日│100,000元 │            │YA0000000 │支票│
│  │          │隆分行    │            │          │            │          │    │
├─┼─────┼─────┼──────┼─────┼──────┼─────┼──┤
│6│⑴張秀娥  │新光銀行基│101年9月21日│100,000元 │            │YA0000000 │支票│
│  │⑵張秀娥  │隆分行    │            │          │            │          │    │
├─┼─────┼─────┼──────┼─────┼──────┼─────┼──┤
│7│⑴張秀娥  │新光銀行基│未記載      │70,000元  │            │YA0000000 │支票│
│  │⑵潘碧如  │隆分行    │            │          │            │          │    │
├─┼─────┼─────┼──────┼─────┼──────┼─────┼──┤
│8│⑴張秀娥  │          │102年5月31日│480,000元 │102年6月30日│CH339650  │本票│
└─┴─────┴─────┴──────┴─────┴──────┴─────┴──┘
┌─────────────────────────┐
│附表二:系爭存款單                                │
├──┬─────┬──────┬─────────┤
│編號│戶名      │日期        │金額(新臺幣)    │
├──┼─────┼──────┼─────────┤
│1  │李金明    │101年6月25日│16,000元          │
├──┼─────┼──────┼─────────┤
│2  │李金明    │102年1月2日 │16,000元          │
├──┼─────┼──────┼─────────┤
│3  │李金明    │102年1月10日│24,000元          │
├──┼─────┼──────┼─────────┤
│4  │李金明    │102年2月7日 │40,000元          │
├──┼─────┼──────┼─────────┤
│5  │李金明    │102年3月18日│20,000元          │
├──┼─────┼──────┼─────────┤
│6  │李金明    │102年4月9日 │6,000元           │
├──┼─────┼──────┼─────────┤
│7  │李金明    │102年4月11日│40,000元          │
├──┼─────┼──────┼─────────┤
│8  │李金明    │102年5月16日│40,000元          │
├──┼─────┼──────┼─────────┤
│9  │李金明    │102年6月21日│12,000元          │
├──┼─────┼──────┼─────────┤
│10│李金明    │103年1月10日│30,000元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