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KLDV,108,基勞簡,17,20200317,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08年度基勞簡字第17號
原 告 柳淑貞
被 告 速必利乾洗中心即辛孟芸

訴訟代理人 辛進祿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09年3月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9萬元。

被告應提撥新臺幣12萬3,120 元至原告之勞工保險局退休金專戶。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2,296元由被告負擔,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第1項及第2項得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㈠原告於民國102 年9 月1 日至108 年8 月31日止,受僱於被告獨資經營之速必利乾洗店,成立勞動契約,任職地點為基隆市○○區○○路000號分店(下稱深溪路分店),年資總計為6年,102年9月1日至104年8月31日間,月薪為新臺幣(下同)2萬6,000元;

104年9月1日至106年8月31日間,月薪為2萬8,000元;

106年9月1日至108年8月31日間,月薪為3萬元。

被告於108年8月17日告知原告其將於108年8月31日結束營業,因而終止與原告間勞動契約。

被告僅給付原告薪資至108年8月底止。

㈡被告應給付原告下列款項:1.資遣費部分:被告終止與原告間之勞動契約,原告自得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向被告請求資遣費9萬元(計算式:平均工資3萬元0.56年=9萬元)。

2.提撥勞工退休金至原告帳戶部分:被告未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6條及第31條規定,按月足額提繳百分之6 之勞工退休金至原告之勞工退休金專戶,而被告應提繳12萬9,600 元(計算式:3 萬元6%72月=12萬9,600 元)至原告之勞工退休金專戶而未提繳,原告自得依上開規定向被告請求上揭金額至其退休金專戶。

3.無法請領失業給付之損失部分:原告離職後依就業保險法第11條第1項、第16條規定,本得請領失業給付,然被告未依就業保險法第5條規定,替原告投保就業保險,致原告無法依上開規定請領失業給付,原告之損失與被告未替其投保之行為間有相當因果關係,原告自得依就業保險法第16條及第38條第1項規定向被告請求10萬8,000元(計算式:3萬元0.66=10萬8,000元)之損害賠償。

㈢基於前述,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19萬8,000元。

2.被告應提撥12萬9,600元至原告之勞工保險局退休金專戶內。

二、被告答辯:㈠被告固不否認與原告自102年9月1日起成立勞動契約,原告工作地點為深溪路分店,102年9月1日至104年8月31日間,月薪為2萬6,000元;

104年9月1日至106年8月31日間,月薪為2萬8,000元;

106年9月1日至108年8月31日間,月薪為3萬元。

㈡被告雖曾於108年8月15日通知原告要在同年8月底結束其所任職深溪路分店之營業,但於8月底時另告知原告,可前往基隆市另一家分店上班,但因與另一現職員工共同分攤工作,因此原告需和另1名員工共領1份薪水,大約只有半薪,工作減半,而遭原告拒絕。

雙方協議原告上班至同年9月5日,惟原告於108年9月3日起即未到班,9月間被告以簡訊通知原告,前往臺北分店上班,但未獲原告回應,因此被告並未終止雙方之勞動契約,而是原告自己未到職。

㈢基於前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得心證理由:㈠被告應給付資遣費9萬元:1.按勞工適用本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適用本條例後之工作年資,於勞動契約依勞動基準法第11條規定終止時,其資遣費由雇主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發給2分之1個月之平均工資,未滿1年者,以比例計給;

最高以發給6個月平均工資為限,不適用勞動基準法第17條之規定,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定有明文。

2.原告主張被告因108年8月底原告所任職之深溪路分店將結束營業,而向其終止勞動契約。

被告對於通知原告即將結束營業一事未予爭執,然辯稱係於同年月15日通知原告,且並無終止勞動契約之意思,曾經詢問原告是否前往另一基隆分店工作,為原告拒絕等語。

經查:⑴兩造所述被告通知原告深溪路分店即將結束營業等情具體之日期雖有不同,但對被告確實曾通知原告其所任職之深溪路分店即將結束營業,且深溪路分店嗣後確實結束營業均不爭執,首堪認定。

⑵被告則自承於108年8月底前僅能提供原告至基隆市另一家分店上班,但因係與該分店原任職員工共同顧店,工時減半,薪水亦減半。

但依據勞動基準法第10條之1第2款規定,雇主調動勞工工作,不得違反勞動契約之約定,並應對勞工之工資及其他勞動條件,未作不利之變更。

是以被告上開提供之職位無法使原告全職工作,導致薪資減少,非屬合法之職務調動,原告拒絕並未違反勞動契約。

被告依其陳述並未於108年8月底前另提供原告與固有勞動條件相同之新職務,足信被告已無繼續與原告成立勞動契約之意思,而應已向原告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據此原告主張被告終止兩造勞動契約尚屬可信。

並參酌原告稱被告僅給付至108年8月底之薪資,未為被告否認,是以兩造之勞動契約係至108年8月31日止。

⑶兩造勞動契約於108年8月31日後既經被告終止,被告即無權利要求原告於108年9月間繼續為其提供勞務,原告縱然於108年9月2日前仍至深溪路分店工作,僅係出於協助之情誼,則原告遽指被告未提供勞務至108年9月5日違反勞動契約約定,顯無可採。

⑷末以,兩造勞動契約經被告終止後,被告另於108年9月以簡訊通知原告是否前往台北分店工作,乃為新成立勞動契約之要約,被告未予回覆乃係拒絕與原告另成立新勞動契約,與系爭兩造勞動契約前已終止之法律效果不生影響。

3.被告終止兩造間之勞動契約,依法應給付原告資遣費如下:⑴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3年04月09日(83)台勞動二字第25564 號函示要旨,「1 個月平均工資」等於勞工退休或資遣前6 個月工資總額直接除以6 ,依照上揭說明,原告之月平均工資即為兩造終止勞動契約前6 個月之工資除以6 ,查原告於108 年4 月1 日至108 年8 月31日止,每月工資均為3 萬元,是原告之月平均工資即為3 萬元(計算式:3 萬元6月6 =3 萬元)。

⑵原告自102 年9 月1 日開始任職於被告,至108 年9 月1 日離職日止,勞退新制之資遣年資為6 年,再原告所得請求之資遣費最高不得超過18萬元,據此計算原告得向被告請求之資遣費為9 萬元(計算式:3 萬元×0.5 ×6 年年資=9 萬元),是原告主張被告應給付上揭金額資遣費,自屬有據,應予准許。

㈡被告應提撥12萬3,120元至原告之勞工退休金專戶:1.按雇主應為適用本條例之勞工,按月提繳退休金,儲存於勞保局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

雇主每月負擔之勞工退休金提繳率,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6 %。

雇主未依本條例之規定按月提繳或足額提繳勞工退休金,致勞工受有損害者,勞工得向雇主請求損害賠償,勞工退休金條例第6條第1項、第14條第1項及第3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又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內之本金及累積收益屬勞工所有,僅於未符合同條例第24條第1項所定請領退休金規定之前,不得領取。

是雇主未依該條例之規定,按月提繳或足額提繳勞工退休金者,將減損勞工退休金專戶之本金及累積收益,勞工之財產受有損害,自得依該條例第31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於勞工尚不得請領退休金之情形,亦得請求雇主將未提繳或未足額提繳之金額繳納至其退休金專戶,以回復原狀(參照最高法院101 年度台上字第1602號判決意旨)。

2.查原告主張被告本應按勞工退休金工資提繳級距,按月足額提繳百分之6之勞工退休金至原告勞工退休金專戶,惟被告卻均未於原告任職期間為之,此業經被告於言詞辯論期日自認,按民事訴訟法第279條第1項之規定,堪信此部分事實為真。

是原告自得依上揭說明,向被告請求將未提繳之金額繳納至其退休金專戶,以回復原狀。

3.再查原告任職期間工資分別為:自102年9月1日至104年8月31日止之每月薪資為2萬6,000元;

自104年9月1日起至106年8月31日止之每月薪資為2萬8,000元;

自106年9月1日起至108年8月31日止之每月薪資為3萬元,為兩造所不爭執,依102年5月13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4字第1020131009號令、103年5月12日勞動部勞動福3字第1030135477號令、104年5月7日勞動部勞動福3字第1040135672號令、105年11月3日勞動部勞動福3字第1050136323號令、106年11月8日勞動部勞動福3字第1060136271號令、107年11月2日勞動部勞動福3字第0000000000號令修正發布之「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分級表」,被告自102年9月1日起至108年8月31日止,應提繳之勞工退休金計算如附表所示,是總計被告應為原告提撥之勞工退休金應為12萬3,120元,原告請求被告應提撥勞工退休金12萬3,120元至原告勞工退休金帳戶為有理由,逾此範圍,為無理由。

㈢原告請求被告賠償失業給付之損失並無理由:1.按年滿15歲以上,65歲以下之下列受僱勞工,應以其雇主或所屬機構為投保單位,參加本保險為被保險人:一、具中華民國國籍者;

投保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未為其所屬勞工辦理投保手續者,按自僱用之日起,至參加保險之前1日或勞工離職日止應負擔之保險費金額,處10倍罰鍰。

勞工因此所受之損失,並應由投保單位依本法規定之給付標準賠償之,就業保險法第5條第1項第1款及第38條第1項定有明文。

次按,本保險各種保險給付之請領條件如下:一、失業給付:被保險人於非自願離職辦理退保當日前3年內,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具有工作能力及繼續工作意願,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自求職登記之日起14日內仍無法推介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就業保險法第11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

依據上揭規定可知,請領失業給付須具備:⑴被保險人於非自願離職辦理退保當日前3年內,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

⑵具有工作能力及繼續工作意願;

⑶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自求職登記之日起14日內仍無法推介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等3要件。

是倘勞工並無繼續工作之意願,或離職後未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以配合勞動機關協助媒合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即無給與失業給付以保障其失業期間基本生活之必要,於此情形,其原不得請領失業給付,即無因雇主未投保就業保險,而受有無法請領失業給付之損失可言,自不得依就業保險法第38條第1項規定,請求雇主依就業保險法規定之給付標準賠償相當於失業給付之損失。

2.經查,原告因遭被告終止勞動契約而資遣,已如前述,應屬非自願離職,又被告未為原告投保就業保險,使原告非屬就業保險法第5條規定之被保險人,業為被告所不爭執。

然觀失業給付之立法目的,在於被保險人離職後雖具工作能力及繼續工作意願,惟仍無法經由就業服務機構推介就業,亦無法安排職業訓練,為保障勞工職業訓練及失業一定期間之基本生活,故於符合上開要件時,賦與請領失業給付之權利。

原告主張依據就業保險法第38條第1項規定而請求被告賠償其未能請領失業給付之損失,參照上開說明,原告仍應符合就業保險法第11條第1項第1款所列之要件,始得認其受有相當於失業給付之損失。

惟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已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並自求職登記之日起14日內仍無法推介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之相關文書資料,即不符合上揭規定得請領失業給付之要件,自無由依同法第38條第1項請求被告賠償損失,是以不論被告是否為原告投保就業保險,因原告未舉證證明其已符合得以請領失業給付之要件,則其請求被告給付賠償相當於失業給付之損失,即屬無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兩造間之勞動契約及勞動基準法第17條、勞工退休條例第31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9 萬元之資遣費及提撥12萬3,120 元至原告之勞工保險局退休金專戶,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其餘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逐一審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明。

六、本判決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之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七、訴訟費用即第一審裁判費3,530元,由被告負擔2,296元【計算式:3,530 ×213,120 元/327,600元=2,296 元(元以下四捨五入)】,餘由原告負擔。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3 月 1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王翠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對於本件判決如有不服,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上訴於本院合議庭,並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具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陸清敏

附表:
┌──────┬──────┬──────┬──────┬──────┬──────┐
│任職年/月   │總計任職月數│實際工資    │月提繳工資  │被告每月應提│被告於此段時│
│            │            │(新臺幣)  │(新臺幣)  │繳之勞工退休│間應提繳之勞│
│            │            │            │            │金(新臺幣;│工退休金合計│
│            │            │            │            │小數點以下均│(新臺幣)  │
│            │            │            │            │四捨五入)  │            │
├──────┼──────┼──────┼──────┼──────┼──────┤
│102/9-104/8 │24月        │2 萬6,000 元│2 萬6,400元 │1,584元     │3萬8,016元  │
│            │            │            │            │(計算式:  │(計算式:  │
│            │            │            │            │26,400×6%=│1,584×24 =│
│            │            │            │            │1,584)     │38,016)    │
│            │            │            │            │            │            │
├──────┼──────┼──────┼──────┼──────┼──────┤
│104/9-106/8 │24月        │2 萬8,000 元│2 萬8,800元 │1,728元     │4萬1,472元  │
│            │            │            │            │(計算式:  │(計算式:  │
│            │            │            │            │28,800×6%=│1,728×24 =│
│            │            │            │            │1,728 )    │41,472)    │
│            │            │            │            │            │            │
├──────┼──────┼──────┼──────┼──────┼──────┤
│106/9-108-8 │24月        │3萬元       │3 萬300元   │1,818元     │4萬3,632元  │
│            │            │            │            │(計算式:  │(計算式:  │
│            │            │            │            │30,300 ×6% │1,818×24 =│
│            │            │            │            │=1,818 )  │43,632)    │
│            │            │            │            │            │            │
├──────┼──────┴──────┴──────┴──────┴──────┤
│總計被告應提│                                                                    │
│繳之勞工退休│12萬3,120 元(計算式:3 萬8,016 元+4 萬1,472 元+4 萬3,632 元=12萬│
│金          │3,120 元)                                                          │
│            │                                                                    │
│            │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