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KSDM,104,簡,2358,20150826,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04年度簡字第235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書記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04 年度偵字第483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張書記幫助犯詐欺取財罪,處拘役伍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證據及被告辯解不足以採信之理由,除犯罪事實欄一、第8 行「供該人所屬之詐欺集團」之記載更正為「供該人及其成年同夥」、所有「詐騙集團」之記載均更正為「該人及其成年同夥」,另附表更正為附表一之外,餘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如附件所載。

二、論罪:㈠按幫助犯係從屬於正犯而成立,以正犯已經犯罪為要件,故幫助犯並非其幫助行為一經完成,即成立犯罪,必其幫助行為或其影響力持續至正犯實施犯罪始行成立,有關追訴權時效,告訴期間等,亦自正犯完成犯罪時開始進行,至於法律之變更是否於行為後,有無刑法第2條第1項所定之新舊法比較適用,亦應以該時點為準據(最高法院96年度台非字第312 號裁判意旨參照)。

經查,被告提供上開行動電話門號予正犯使用之時間為103 年3 月4 日某時許,而正犯係在103年8 月30日、31日施用詐術,於103 年8 月30日、31日取得財物,其犯罪完成之日應在103 年8 月30日、31日,正犯之詐欺取財行為既在刑法第339條103 年6 月20日生效施行後,即應適用修正後之規定,而無新舊法之比較適用。

㈡再按若直接或間接予以犯罪之便利,即應就正犯所實施之犯罪,論以幫助犯(最高法院33年上字第1679號判例意旨參照),又刑法上所謂幫助犯者,既係指於他人實施犯罪之前或犯罪之際,予以助力,使之易於實施或完成犯罪行為之謂,則依法條用語而為文義解釋,可知幫助犯所規制之範疇,原不限於「直接」幫助舉措,而應兼及對犯罪之實行或最終犯罪結果提供助力之「間接」行為。

查該取得、持用前述行動電話門號之人及其成年同夥,共同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犯意聯絡,以該門號與蘇尹俞聯絡,進而取得蘇尹俞帳戶資料後,即向附表一所示之告訴人及被害人施用詐術,使其等分別將款項匯入蘇尹俞所提供如附件所示之3 銀行帳戶中,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

惟被告單純提供行動電話門號予他人使用之行為,並不能逕與向告訴人、被害人施以欺罔之詐術行為等視,且亦無證據證明被告曾參與該人及其成年同夥詐欺取財犯行之構成要件行為,是以被告應僅係對於他人遂行之詐欺取財犯行,間接資以助力,核其所為,僅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

又被告以提供上開行動電話門號SIM 卡之一行為,幫助該人及其成年同夥收購帳戶,再分別詐取告訴人及被害人之財物,屬一行為觸犯數同一罪名之同種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僅論以一幫助詐欺取財罪。

此外,被告未實際參與詐欺犯行,所犯情節較正犯輕微,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三、爰審酌被告率爾提供上開行動電話門號之SIM 卡予他人使用,致作為不法人士收購人頭帳戶之工具,實助長詐欺取財犯罪之猖獗,害及金融交易秩序,並造成被害人、告訴人因而受有共計新臺幣14萬2,695 元之財產上損害,且迄今未賠償被害人、告訴人以填補損害,犯後態度難稱良好;

惟念被告僅單純提供行動電話門號,並無證據可證明被告因而獲利;

兼衡其智識程度為高職畢業(見個人戶籍資料查詢表)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如主文所示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339條第1項、第55條、第41條第1項前段,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第2項前段,逕以簡易判決判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五、如不服本判決,應自收受本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本院提起上訴狀,上訴於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庭。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8 月 26 日
高雄簡易庭 法 官 郭育秀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上訴於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庭。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8 月 26 日
書記官 葉明德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
《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附表一:
┌──┬─────┬───────────┬─────┬──────┬────┐
│編號│被害人/告 │遭詐騙方法            │匯款時間  │  遭騙金額  │匯入帳戶│
│    │訴人      │                      │          │ (新臺幣) │        │
├──┼─────┼───────────┼─────┼──────┼────┤
│ 1  │  劉丞昫  │103 年8 月30日17時許,│103 年8 月│2 萬9,621元 │蘇尹俞之│
│    │(被害人)│接獲自稱網路賣家人員之│30日17時48│            │彰銀帳戶│
│    │          │來電,向劉丞昫佯稱系統│分        │            │        │
│    │          │誤判有大量訂單,需操作│          │            │        │
│    │          │提款機取消訂單云云,致│          │            │        │
│    │          │劉丞昫陷於錯誤,遂依指│          │            │        │
│    │          │示匯款至右列帳戶內。  │          │            │        │
├──┼─────┼───────────┼─────┼──────┼────┤
│ 2  │  徐振聲  │103 年8 月30日16時41分│103 年8 月│①1 萬1,111 │蘇尹俞之│
│    │(告訴人)│許,接獲自稱購物台及銀│30日      │  元        │彰銀帳戶│
│    │          │行人員之來電,向徐振聲│          │②1 萬2,222 │        │
│    │          │佯稱其先前購物簽單出問│          │  元        │        │
│    │          │題,需操作提款機重新設│          │            │        │
│    │          │定云云,致徐振聲陷於錯│          │            │        │
│    │          │誤,遂依指示匯款至右列│          │            │        │
│    │          │帳戶內。              │          │            │        │
├──┼─────┼───────────┼─────┼──────┼────┤
│ 3  │圓山正大  │103年8月30日17時31分許│103年8月30│2 萬9,985元 │蘇尹俞之│
│    │(告訴人)│,接獲自稱網路賣家人員│日18時29分│            │郵局帳戶│
│    │          │之來電,向圓山正大佯稱│          │            │        │
│    │          │其先前購物誤設為重複扣│          │            │        │
│    │          │款,需至提款機操作取消│          │            │        │
│    │          │云云,致圓山正大陷於錯│          │            │        │
│    │          │誤,遂依指示匯款至被告│          │            │        │
│    │          │右列帳戶內。          │          │            │        │
├──┼─────┼───────────┼─────┼──────┼────┤
│ 4  │  徐必強  │103 年8 月30日16時30分│103 年8 月│2 萬9,989元 │蘇尹俞之│
│    │(告訴人)│許,接獲自稱購物台人員│30日18時42│            │郵局帳戶│
│    │          │之來電,向徐必強佯稱其│分        │            │        │
│    │          │先前購物簽收時誤簽訂購│          │            │        │
│    │          │12組,需至提款機操作取│          │            │        │
│    │          │消扣款云云,致徐必強陷│          │            │        │
│    │          │於錯誤,遂依指示匯款至│          │            │        │
│    │          │右列帳戶內。          │          │            │        │
├──┼─────┼───────────┼─────┼──────┼────┤
│ 5  │  凌御珉  │103 年8 月31日14時46分│103 年8 月│2 萬9,767 元│蘇尹俞之│
│    │(告訴人)│許,接獲自稱網路賣家及│31日15時34│            │國泰世華│
│    │          │銀行人員之來電,向凌御│分        │            │銀行帳戶│
│    │          │珉佯稱其先前購物簽單誤│          │            │        │
│    │          │設為購買12件服飾,需至│          │            │        │
│    │          │提款機操作解除云云,致│          │            │        │
│    │          │凌御珉陷於錯誤,遂依指│          │            │        │
│    │          │示匯款至右列帳戶內。  │          │            │        │
└──┴─────┴───────────┴─────┴──────┴────┘
附件: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04年度偵字第483號
被 告 張書記 男 27歲(民國00年0 月00日生)
住高雄市○○區○○巷00號
(另案在法務部矯正署高雄看守所羈
押中)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被告因詐欺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張書記雖知國內社會上層出不窮之詐騙集團或不法份子為掩飾其不法行徑,避免執法人員之追究及處罰,經常利用他人之手機門號掩人耳目,因此,在客觀上可以預見一般取得他人手機門號使用之行徑,常與行財產犯罪有密切關連,竟以縱有人持其手機門號作為詐騙之犯罪工具,亦不違其本意之幫助犯意,於民國103 年3 月4 日某時許,將其申辦之亞太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行動電話0000000000號門號交予某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人,供該人所屬之詐欺集團使用。
嗣該詐欺集團成員即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先以上開門號與蘇尹俞(業經聲請簡易判決處刑)聯繫,取得蘇尹俞所開立之彰化商業銀行潮州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彰銀帳戶)、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高雄九如二路郵局帳號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郵局帳戶)、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前金分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國泰世華銀行帳戶)之提款卡、密碼,再於附表所示之時間,以如附表所示之方式,詐騙劉丞昫等人,致渠等陷於錯誤而將附表所示之款項,匯入蘇尹俞所有之上開帳戶內,並旋遭提領一空(被害人、匯款時間、遭騙方法、金額、匯款帳戶均詳如附表)。
嗣經劉丞昫等人察覺受騙而報警處理,始悉上情。
二、案經徐振聲、圓山正大、徐必強、凌御珉訴由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二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訊據被告張書記固坦承上開門號為其所申辦之事實,惟矢口否認有何幫助詐欺犯行,辯稱:伊申請完門號當天晚上,騎機車去逛六合夜市,將手機連同預付卡放在機車前面的置物箱內,逛完回來就發現手機連同預付卡不見了,伊想說預付卡內只有新台幣300 元,拿走的人打完就沒了,伊損失不大,所以沒有掛失或報警云云。經查:
㈠被告申辦之上開行動電話門號確於103 年8 月28日、29日、30日、同年9 月1 日與同案被告蘇尹俞使用之行動電話0000000000號門號有密集之聯絡,此有門號0000000000號通聯紀錄1 份附卷可參,而如附表所示之被害人等人亦遭詐騙匯款至同案被告蘇尹俞所有之帳戶內,此業經被害人劉丞昫等人於警詢時證述明確,足認詐騙集團使用被告上開門號與同案被告蘇尹俞聯繫並取得前開帳戶,被害人劉丞昫等人復遭詐騙而匯款至前開帳戶內之情節,應屬事實,是被告上開門號確已遭詐騙集團用以作為詐欺取財犯罪工具使用甚明。
㈡參以行動電話係現代生活聯繫溝通之必要工具,一般人均會謹慎妥善保管,縱有遺失或遭竊亦會儘速辦理停話及補發SIM 卡,以免遭他人拾獲盜打蒙受損失或造成生活不便。
而近年來利用人頭帳戶、人頭電話門號以行詐騙之事時有所聞,報章雜誌及新聞均多所宣導,是此等專屬性甚高之金融機構帳戶及行動電話門號,常被不法犯罪者利用而成為與財產犯罪有關之工具,應係一般生活認知所易於體察之常識。
而被告於申辦前揭行動電話門號時,為一心智成熟之成年人,且前於100 年間,亦因相同情形遺失門號而涉幫助詐欺罪嫌,經本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有本署檢察官100 年度偵字第31447 號不起訴處分書在卷可稽,其對於上情應比一般人更知之甚詳,則其於行動電話門號SIM 卡遺失後,焉有不報警或辦理停用,以避免他人盜用其門號,消耗其預付之通話費用之理?足認其上開辯詞係屬虛妄,不足採信。
㈢再不法集團於遂行其財產犯罪之過程中,為確保達成不法取財之目的並躲避檢警追緝,以他人之行動電話門號供作與被害人聯絡之工具使用,衡情通常會先取得行動電話門號所有人之同意才使用,否則倘使用他人遺失之行動電話門號作為與被害人之聯絡工具,極易因遺失行動電話門號之所有人向電信公司辦理掛失或報警處理,使犯罪集團著手恐嚇或詐欺取財犯行過程中,因該行動電話門號業已掛失,被害人無法以犯罪集團原來留用之行動電話門號繼續互為聯繫,勢將阻礙犯罪集團以該行動電話門號指示通話對象後續犯行之實施;
或因該行動電話門號所有人已報警處理,使犯罪集團於遂行恐嚇或詐欺取財犯行過程中輕易遭受檢警鎖定並追緝,犯罪集團自不可能冒此風險使用他人遺失或遭竊之行動電話門號。
是被告申辦之前揭行動電話門號,應係其提供予某犯罪集團使用乙節,足堪認定。
二、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
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條第1項定有明文。
本件被告行為後,刑法第339條規定業經修正,並經總統於103 年6 月18日公布,於同年月20日施行,修正前刑法第339條第1項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修正後刑法第339條第1項則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經比較新舊法,修正後刑法第339條第1項規定並未更動詐欺取財罪之構成要件及得科處之法定刑種,僅將得科或併科之罰金刑上限提高為新臺幣五十萬元,修正後刑法第339條第1項規定並未較有利於被告,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即應適用103 年6 月20日修正施行前刑法第339條第1項規定。
是核被告張書記所為係幫助犯修法前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嫌,並請依同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5 月 14 日
檢 察 官 廖 春 源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