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KSHM,111,金上訴,36,20220519,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判決
111年度金上訴字第3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陳佳宣




選任辯護人 顏福松律師
鄭智元律師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林勝斌


上列上訴人等因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318號,中華民國110年11月26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09年度偵字第19319號、109年度偵字第21014號、110年度偵字第567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陳佳宣緩刑肆年,應履行附表所示之和解條件,並應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伍拾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應接受法治教育課程貳場次。

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

林勝斌緩刑貳年,應履行附表所示之和解條件,並應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參拾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應接受法治教育課程貳場次。

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

事實及理由

一、證據能力: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屬傳聞證據,原則上不得作為證據;

惟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至第159條之4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第159條之5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查本判決所引用屬於傳聞證據之部分,均已依法踐行調查證據程序,且檢察官、上訴人即被告陳佳宣(下稱被告陳佳宣)及其辯護人於本院準備程序時,均明示同意有證據能力(見本院卷第81頁),上訴人即被告林勝斌(下稱被告林勝斌)於本院審理程序時,明示同意有證據能力(見本院卷第158頁),兩造迄至言詞辯論終結止,均未聲明異議,基於尊重當事人對於傳聞證據之處分權,及證據資料愈豐富愈有助於真實發現之理念,本院審酌該等證據作成時情況,並無違法取證之瑕疵,且無顯不可信之情形,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自均有證據能力。

二、本案經本院審理結果,認第一審以被告陳佳宣犯如原判決附表編號1至4所示之罪,共4罪,各處如原判決附表編號1至4「主文」欄所示之刑。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5月。

被告林勝斌幫助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6月。

認事用法、量刑及對被告陳佳宣定應執行刑均無不當,應予維持,除補充被告陳佳宣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中之自白、被告林勝斌於本院審理中之自白、被告2人與被害人黃雅琪、周群新、吳昭志和解書及調解筆錄、三重介壽路郵局存證號碼000028號存證信函為證據外,餘均引用第一審判決書記載之事實、證據及理由(詳如附件)。

三、被告2人上訴意旨被告2人均願認罪,且已與被害人黃雅琪、周群新、吳昭志和解(其中吳昭志部分已履行和解條件完畢),至於另一被害人陳瑾儀堅拒和解,並非可歸責於被告2人,請求從輕量刑並宣告緩刑等語。

四、經查:

(一)按量刑輕重,屬為裁判之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其量刑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如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上級審法院即不得單就量刑部分遽指為不當或違法。

(二)原判決就被告2人之犯行,業已詳述「審酌被告2 人正值青壯,竟未能循正當管道賺取錢財,而輕率提供自身帳戶予前開詐騙集團,且被告陳佳宣更聽從該詐欺集團之指示,提領、轉交詐騙款項,所為殊值非難;

惟念被告2 人於本院審理中均已坦承犯行,且屢次表示願與被害人和解,係因附表編號1 、3 、4 所示之被害人不願調解,故僅與編號2 所示被害人調解成立並履行調解條件完畢,有本院報到單上書記官所為註記、本院調解筆錄及被告2 人所提匯款證明可考(見院二卷第165 至166 、185 頁及被告2 人陳報之交易畫面截圖暨交易明細表),足見被告2 人尚有悔意,且確有試圖彌補本案被害人之舉動。

再兼衡被告2 人係因年輕識淺,一時失慮而誤觸法律,且被告陳佳宣係偶然提供自身及被告林勝斌之帳戶供被害人匯款,再依指示提領、轉交詐得款項,於詐欺取財犯行實施過程中非居於核心地位,而被告林勝斌則僅以提供帳戶方式幫助前開詐騙集團遂行詐欺犯行。

復權衡被告2 人各自之犯罪動機、目的、手段及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被害人之財產損失高低有別;

另斟酌被告2 人均無犯罪前科,素行良好,有被告2 人之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參;

並考量被告陳佳宣自陳高中畢業之智識程度,已婚且已懷有身孕,現無業,由配偶資助生活開銷;

而被告林勝斌自稱高中畢業之教育程度,未婚無子女,從事房仲業,月收入約新臺幣(下同)25,000元,無須扶養他人之家庭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等刑法第57條所列事項,而就被告陳佳宣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共4罪,各處如原判決附表編號1 至4 「主文」欄所示之刑。

另就被告林勝斌幫助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6月。

被告陳佳宣部分並參酌4次犯行之時間間隔、數次犯行所應給予刑罰之加重效益,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及整體犯罪非難評價等總體情狀合併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1 年5月,未逾法定刑度,且合乎法律之目的,並無違反比例原則、平等原則、公平正義等濫用量刑權限之情形,於國家刑罰權在本案實踐個別正義而言,尚屬罪刑相當,並無過重之失可言。

被告2人上訴指摘原審量刑過重部分,並無理由。

五、本院宣告緩刑並附條件之理由:被告2人前均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符合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

本院除審酌原審上開刑法第57條所列事項之各情狀外,再衡酌被告2人於原審判決後,已與被害人黃雅琪、周群新達成和解,又被告陳佳宣願賠償1萬9千元與被害人陳瑾儀,遭其拒絕,各有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0年度雄司附民移調字第691號調解筆錄(見原審卷二第165-166頁)、和解書2份、三重介壽路郵局存證號碼000028號存證信函(見本院卷第87、89、131頁)可證,顯見被告2人犯後已有積極面對、反省負責之態度,並已徵獲大多數被害人諒解,依上述情狀,應可滿足刑罰之社會一般預防及就本件具體個案特別預防之要求,諒被告2人歷此次偵、審程序及罪刑之宣告,應能知所警惕,信無再犯之虞,本院因認被告2人所受宣告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

然斟酌被告2人所為仍造成被害人相當之財產損失,其中尚有一被害人不願和解,且被告2人仍應繼續履行和解條件等情狀,本院因認相較於單純緩刑宣告而言,應依第74條第2項第3款規定,命被告2人履行附表所示之和解條件,以確保已和解之被害人所受損害獲得適當填補。

並認若命被告2人履行一段相當時間之義務勞務,並接受法治教育課程,當更能助其牢記本案教訓,以促其徹底嚴守法律規定,兼顧被害人內心感受,爰併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第8款,諭知被告陳佳宣、林勝斌於緩刑期間應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各提供50小時、3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均應接受法治教育課程2場次,以免再犯。

又本院既命被告2人於緩刑期間應為刑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第8款之事項,依刑法第93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自應併予宣告被告2人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俾能由觀護人予以適當督促,並發揮附條件緩刑制度之立意,以觀後效。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第373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童志曜提起公訴,檢察官何景東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1 年 5 月 19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李璧君
法 官 葉文博
法 官 石家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其未敘述理由者並應於提出上訴狀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應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1 年 5 月 19 日
書記官 楊馥華
附表:
編號 被害人 和 解 條 件 1 黃雅琪 1.黃雅琪及被告2人同意以新臺幣(下同)8萬元和解,並分24期支付。
2.簽署和解書時,被告2人當場交付10,000元與黃雅琪簽收。
3.其餘7萬元,分23期給付,每期3,000元( 最後一期4,000元),自簽署和解書日起 每隔次月之30日,匯入黃雅琪國泰世華銀 行大甲分行000-00-000000-0號帳戶。
2 周群新 1.周群新及被告2人同意以45,000元和解,並分五期支付,每期9,000元。
2.簽署和解書時,被告2人當場交付9,000元 與周群新簽收。
3.其餘四期,於每隔一個月共四次,每期支 付9,000元(即每隔次月之25日),並匯 入周群新台北富邦銀行北中壢分行816800 00000000號帳戶。

【附件】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0年度訴字第318號
公 訴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佳宣
林勝斌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9 年度偵字第19319 號、109 年度偵字第21014 號、110 年度偵字第567 號),因被告於準備程序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受命法官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被告與公訴人之意見後,由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判決如下:

主 文
陳佳宣犯如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之罪,共肆罪,各處如附表編號1 至4 「主文」欄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伍月。
林勝斌幫助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陸月。

事 實
一、陳佳宣、林勝斌依一般社會生活經驗,均明知金融機構帳戶為個人信用、財產之重要表徵,具有一身專屬性質,並可預見將銀行帳戶提供不詳之人使用,可能遭他人利用為詐欺取財之犯罪工具,便利犯罪者施用詐術及收取贓款,且提領後將產生遮斷資金流動軌跡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陳佳宣竟仍基於縱使該結果發生亦予容任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109 年5 月28日,在臉書頁面上瀏覽打工廣告,並以LINE通訊軟體與真實姓名年籍均不詳自稱為「林芋圻」、「張智傑」之成年人聯繫後,與「林芋圻」、「張智傑」及所屬詐欺集團其他成員,共同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意聯絡,提供其名下國泰世華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甲帳戶)予前開詐欺集團作為匯入款項使用,且約定以提領款項之一定比例作為報酬,並向林勝斌告知上情,而林勝斌則基於縱使匯入帳戶之款項為詐欺所得且由他人自帳戶領出該贓款將產生金流斷點之結果發生,亦不違背其本意之幫助加重詐欺取財及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將所申辦之第一銀行帳號:00000000000 號帳戶(下稱乙帳戶)存摺、提款卡及密碼,提供予陳佳宣供作其依前開詐欺集團成員指示收受並提領款項使用。
而該詐欺集團知悉陳佳宣已取得使用甲、乙帳戶之權限後,即推由詐欺集團其他成員以附表「犯罪手法」欄所示方式施用詐術,使附表所示之被害人陷於錯誤,各依該詐欺集團成員指示,將款項匯入附表所示之各該帳戶內,待前揭款項匯入後,「張智傑」隨即指示陳佳宣於「提款時間、地點」欄所示之時、地,提領「提款金額」欄所示之款項,並將所提領之全部贓款,扣除新臺幣(下同)5,800 元之報酬後交予「張智傑」所屬詐欺集團指定之人,而陳佳宣取得前開報酬後,即將其中1,500 元分由林勝斌收受。
嗣因附表所示之被害人察覺有異報警處理,始循線查悉上情。
二、案經附表所示之被害人分別訴由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淡水分局、永和分局、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及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安分局報告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程序部分:
本件被告陳佳宣、林勝斌所犯係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 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其於準備程序進行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見院二卷第241 頁),經受命法官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認無不得或不宜改依簡式審判程序進行之情形,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84條之1 規定,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行簡式審判程序。
是本件證據調查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2 規定,不受同法第159條第1項、第161條之2 、第161條之3 、第163條之1 及第164條至170 條規定之限制,合先敘明。
二、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上揭事實,業據被告2 人於本院審理時均坦承不諱(見院二卷第254 頁),核與證人即被害人黃雅琪、告訴人吳昭志、周群新、陳瑾儀、陳慶命各於警詢中之證述大致相符(見警一卷第31至37頁、警二卷第2 至3 頁、警三卷第42至44、63至64、66至67頁),並有如附表「證據出處」欄所示之證據在卷可稽,足認被告2 人前揭任意性自白均與事實相符,堪可採信。
從而,本案事證明確,被告2 人上開犯行堪可認定,均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罪名與罪數
⒈按共同正犯之成立,祇須具有犯意之聯絡,行為之分擔,既不問犯罪動機起於何人,亦不必每一階段犯行均經參與。
共同實行犯罪行為之人,在合同意思範圍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者,即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共同負責(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517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又按詐欺取財罪既係為保護個人之財產法益而設,關於行為人詐欺犯罪之罪數計算,除非存在時間或空間上之全部或局部重疊關係,否則原則上自應依遭受詐騙之被害人人數定之(最高法院107 年度台上字第4827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次按,特定犯罪之正犯實行特定犯罪後,為掩飾、隱匿其犯罪所得財物之去向及所在,而令被害人將款項轉入其所持有、使用之他人金融帳戶,並由該特定犯罪正犯前往提領其犯罪所得款項得手,如能證明該帳戶內之款項係特定犯罪所得,因已被提領而造成金流斷點,該當掩飾、隱匿之要件,該特定犯罪正犯自成立一般洗錢罪之正犯。
又刑法第30條之幫助犯,係以行為人主觀上有幫助故意,客觀上有幫助行為,即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認識,而以幫助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但未參與實行犯罪之行為者而言。
幫助犯之故意,除需有認識其行為足以幫助他人實現故意不法構成要件之「幫助故意」外,尚需具備幫助他人實現該特定不法構成要件之「幫助既遂故意」,惟行為人只要概略認識該特定犯罪之不法內涵即可,無庸過於瞭解正犯行為之細節或具體內容。
此即學理上所謂幫助犯之「雙重故意」。
至行為人提供金融帳戶提款卡及密碼予不認識之人,固非屬洗錢防制法第2條所稱之洗錢行為,不成立一般洗錢罪之正犯;
然行為人主觀上如認識該帳戶可能作為收受、提領特定犯罪所得使用,他人提領後會產生遮斷資金流動軌跡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仍基於幫助之犯意而提供,則應論以幫助犯一般洗錢罪(最高法院108 年台上大字第3101號刑事裁定意旨參照)。
⒉查被告陳佳宣為「林芋圻」、「張智傑」所屬詐欺集團提領甲、乙帳戶內之不法款項,雖未自始至終參與各階段之犯行,但主觀上對其領取之款項係屬詐欺集團實施詐騙行為之不法所得等節,顯已有所預見,且其所參與者既係整體詐欺取財犯罪不可或缺之重要環節,而其與「林芋圻」、「張智傑」、本案詐欺集團其他成年成員間,在合同意思範圍內,各自分擔本件犯罪行為之一部,彼此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最終共同達成其等詐欺取財犯罪之目的,依前揭說明,被告陳佳宣自應就本件詐欺取財犯行所發生之結果,同負全責。
又被告陳佳宣依指示將自身所提領贓款層轉予上手,使得贓款最終落入詐欺集團其他成年成員間,顯已製造詐欺犯罪所得之金流斷點,實質上使該犯罪所得嗣後之流向不明,達成隱匿犯罪所得之效果。
是核被告陳佳宣就附表編號1 至4 所為,均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及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2款、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
再附表編號1 所示之被害人,雖先後匯款至附表編號1所示之帳戶,且被告陳佳宣就附表編號1 至3 亦有分次提領各該被害人匯入款項之行為,惟此係被告陳佳宣及本案詐欺集團基於同一詐欺取財目的而為,且客觀上均係於密切接近之時地實行,並侵害同一被害人之財產法益,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強行分開,在刑法評價上,應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應各以一罪論,較為合理,故被告陳佳宣就附表編號1 至4 所為,均係以一行為同時觸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洗錢罪,為想像競合犯,應各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法定刑較重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斷。
再被告陳佳宣與「林芋圻」、「張智傑」及其他成年詐欺集團成員就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犯行,均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均應論以共同正犯。
又被告陳佳宣就附表編號1 至4 數次犯行,犯意各別,行為互殊,應分論併罰。
⒊另被告林勝斌提供其乙帳戶予詐欺集團成員,容任該詐欺集團成員以之向他人詐取財物、並掩飾不法所得去向之用,揆諸前揭裁定意旨,應認被告林勝斌係基於幫助加重詐欺取財、幫助洗錢之犯意,而為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僅該當於加重詐欺取財罪及洗錢罪之幫助犯。
是核被告林勝斌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幫助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及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洗錢罪。
又被告林勝斌所為一個交付帳戶之行為,同時幫助詐欺集團成員詐騙附表編號1 、3 、4 所示之被害人,且幫助詐欺集團成員遂行一般洗錢、加重詐欺取財等罪,屬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從一重之幫助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斷。
至起訴意旨漏未斟酌被告陳佳宣、林勝斌分別涉犯洗錢罪、幫助洗錢罪,容有未恰,惟此部分與起訴意旨所提及之加重詐欺取財罪、幫助加重詐欺罪有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均已如前述,核為起訴效力所及,且本院於審理時亦已告知被告2 人可能涉犯之罪名(見院二卷第188 頁),已無礙於被告2 人之訴訟防禦權,本院自得併予審理。
㈡刑之減輕事由之說明按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犯前2 條之罪,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輕其刑」。
又想像競合犯的處斷刑,本質上屬「刑之合併」,其所謂從一重處斷,乃是將想像競合犯組成之評價上數罪,合併為科刑一罪,其所對應之刑罰,亦合併其評價上數罪之數法定刑,而為一個處斷刑。
因此,想像競合犯侵害數法益者皆成立犯罪,論罪時必須輕、重罪併舉論述,同時宣告所犯各罪名,包括各罪有無加重、減免其刑之情形,亦應說明論列,量刑時併審酌輕罪部分量刑事由,評價始為充足,然後依刑法第55條前段規定「從一重處斷」,非謂對於其餘各罪可置而不論。
因此,法院決定處斷刑時,雖以其中最重罪名之法定刑,做為裁量之準據,惟於裁量其輕重時,仍應將輕罪合併評價在內(最高法院108 年度台上字第4405號、第4408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查被告陳佳宣、林勝斌於本院均已自白其有前述洗錢、幫助洗錢犯行(見院二卷第254 頁),符合前開減輕其刑之規定,惟被告陳佳宣、林勝斌既因想像競合犯之關係,而應分別從加重詐欺取財罪、幫助犯加重詐欺取財罪處斷,則上開輕罪即洗錢罪、幫助洗錢罪之減刑事由即未形成處斷刑之外部性界限,但本院仍得於量刑時審酌上開輕罪之減輕其刑事由,作為被告陳佳宣、林勝斌量刑之有利因子。
另被告林勝斌未實際參與加重詐欺取財及洗錢之構成要件行為,所犯情節較正犯輕微,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
㈢量刑審酌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2 人正值青壯,竟未能循正當管道賺取錢財,而輕率提供自身帳戶予前開詐騙集團,且被告陳佳宣更聽從該詐欺集團之指示,提領、轉交詐騙款項,所為殊值非難;
惟念被告2 人於本院審理中均已坦承犯行,且屢次表示願與被害人和解,係因附表編號1 、3 、4 所示之被害人不願調解,故僅與編號2 所示被害人調解成立並履行調解條件完畢,有本院報到單上書記官所為註記、本院調解筆錄及被告2 人所提匯款證明可考(見院二卷第165 至166 、185 頁及被告2 人陳報之交易畫面截圖暨交易明細表),足見被告2 人尚有悔意,且確有試圖彌補本案被害人之舉動。
再兼衡被告2 人係因年輕識淺,一時失慮而誤觸法律,且被告陳佳宣係偶然提供自身及被告林勝斌之帳戶供被害人匯款,再依指示提領、轉交詐得款項,於詐欺取財犯行實施過程中非居於核心地位,而被告林勝斌則僅以提供帳戶方式幫助前開詐騙集團遂行詐欺犯行。
復權衡被告2 人各自之犯罪動機、目的、手段及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被害人之財產損失高低有別;
另斟酌被告2 人均無犯罪前科,素行良好,有被告2 人之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參;
並考量被告陳佳宣自陳高中畢業之智識程度,已婚且已懷有身孕,現無業,由配偶資助生活開銷;
而被告林勝斌自稱高中畢業之教育程度,未婚無子女,從事房仲業,月收入約25,000元,無須扶養他人之家庭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見院二卷第262 頁),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另權衡被告陳佳宣為前開犯行之時間,數次犯行所應給予刑罰之加重效益,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及整體犯罪非難評價等總體情狀,爰定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應執行刑,以資懲儆。
四、沒收部分:查被告陳佳宣於警詢、審理中供稱:因本案獲利5,800 元等語(見警三卷第2 頁反面、院二卷第261 頁),且被告陳佳宣僅將前開獲利中之1,500 元分由被告林勝斌取得一情,業經被告林勝斌供陳甚明(見警一卷第27頁、院二卷第261 頁),堪認被告陳佳宣、林勝斌因本案分別獲有4,300 元、1,500 元之犯罪所得且未據扣案,然被告2 人既已共同賠償附表編號2 所示被害人50,000元,堪認其等已未保有本案之犯罪所得,如再宣告沒收犯罪所得,顯有過苛之虞,爰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規定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
五、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
㈠公訴意旨認被告陳佳宣所為上開犯行,另構成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之參與犯罪組織罪嫌等語。
㈡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定有明文。
又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
然而無論係直接或間接證據,其為訴訟上之證明,須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者,始得據為有罪之認定,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度,而有合理性之懷疑存在時,即難為有罪之認定(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4982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而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亦規定,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是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從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基於無罪推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無罪判決之諭知(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28 號刑事判決參照)。
㈢次按,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所稱犯罪組織,指三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五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
前項有結構性組織,指非為立即實施犯罪而隨意組成,不以具有名稱、規約、儀式、固定處所、成員持續參與或分工明確為必要。」
另該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所稱「參與犯罪組織」,則係指行為人加入以實施特定犯罪為目的所組成之有結構性組織,並成為該組織成員而言。
且既曰參與,自須行為人主觀上有成為該組織成員之認識與意欲,客觀上並有受他人邀約等方式而加入之行為,始足當之。
倘欠缺加入成為組織成員之認識與意欲,僅單純與該組織成員共同實行犯罪或提供部分助力,則至多祇能依其所參與實行或提供助力之罪名,論以共同正犯或幫助犯,要無評價為參與犯罪組織之餘地(最高法院110 年度台上字第1670號刑事判決意旨可參)。
㈣查被告陳佳宣對於甲、乙帳戶可能成為他人實施詐欺取財犯罪之工具,且將匯入甲、乙帳戶內之款項提領而出轉交他人可能涉犯詐欺取財及洗錢犯行一事有所預見,卻仍聽從不具信賴關係之「林芋圻」、「張智傑」等人之指示,而為上開行為,且無從確信犯罪事實不發生,主觀上固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洗錢之不確定故意。
然被告陳佳宣僅係偶然一次性的依照「林芋圻」、「張智傑」之指示為上開行為,已難認其有加入該詐欺犯罪組織之意欲,且被告陳佳宣本案提領款項之時間均為同一日,亦難認其客觀上有何加入本案詐欺集團之行為,本院自難逕以參與犯罪組織罪相繩。
㈤是以,公訴意旨認被告陳佳宣涉嫌此部分犯行所憑之證據,尚未達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仍有合理懷疑存在,本院無從形成被告陳佳宣確有此部分犯行之確切心證,此部分本應為無罪之諭知,惟此部分倘成立犯罪,與被告陳佳宣上開所示之首次加重詐欺取財犯行(即附表編號4 )間,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爰不另為無罪之諭知,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2款、第14條第1項、第16條第2項,刑法第11條前段、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第28條、第30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55條、第51條第5款,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童志曜提起公訴,檢察官陳俊秀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11 月 26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黃傳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11 月 26 日
書記官 黃振羽
附錄本判決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 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洗錢防制法第2條
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
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
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
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
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
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 百萬元以下罰金。
附表:

本附表之金額均為新臺幣 編號 被害人(告訴人) 犯罪手法 提款人 提款時間、地點 提款金額 主 文 證據出處 1 黃雅琪(被害人) 詐欺集團某成員於109年5 月31日19時52分前某時撥打電話予黃雅琪,佯裝為墊腳石文具店之人員,向黃雅琪謊稱:前於網路購買書籍之繳費資料有誤,將協助其更正云云,致黃雅琪陷於錯誤,依指示為如下匯款: ⑴於109 年5 月31日19時52分許,匯款49,023元至甲帳戶內。
⑵於109 年5 月31日19時58分許,匯款49,989 元至甲帳戶內。
⑶於109 年5 月31日20時23分許,匯款29,989元至乙帳戶內。
陳佳宣 【甲帳戶部分】109 年5 月31日 ①20時8 分許 ②20時9 分許高雄市○○區○○路000 號(全家超商大發仁忠店) 【乙帳戶部分】 ③20時56分許 ④20時57分許高雄市○○區○○○路000 號(全家超商大發新發店) 【甲帳戶部分】 ①50,000元 ②50,000元【①至②所示提領款項之來源除黃雅琪左列匯至甲帳戶之款項外,尚包含吳昭志如附表編號2 所示之匯款】 【乙帳戶部分】 ③20,000元 ④20,000元【③至④所示提領款項之來源除黃雅琪左列匯至乙帳戶之款項外,尚包含周群新如附表編號3 所示之匯款】 陳佳宣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①黃雅琪匯款帳戶存摺內頁(警二卷第31至33頁) ②黃雅琪109 年5 月31日ATM 匯款收據(見警三卷第68頁) ③甲帳戶開戶影像、證件暨基本資料、帳戶往來資料(見警三卷第76至80頁) ④乙帳戶開戶影像、開戶基本資料暨身分證件、帳戶存摺存款客戶歷史交易明細表(見警三卷第83至87頁) ⑤陳佳宣109 年5 月31日於全家超商大發仁忠門市提領影像(見警三卷第72頁) ⑥陳佳宣109 年5 月31日於全家超商大發新發門市提領影像(見警三卷第74頁) ⑦甲帳戶109 年5 月31日ATM 交易明細表(見警三卷第28至29頁) ⑧乙帳戶109 年5 月31日ATM 交易明細表(見警三卷第30反至31頁) 2 吳昭志(告訴人) 詐欺集團某成員於109年5 月31日19時12分許撥打電話予吳昭志,佯裝為墊腳石文具店之人員,向吳昭志謊稱:因工作人員疏失將被扣款10個月,要協助其取消訂單並通知銀行協助處理云云,致吳昭志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09 年5 月31日19時58分許,匯款49,983元至甲帳戶內。
①20時16分許 ②20時17分許 ③20時19分許高雄市○○區○○路000 號(OK超商大寮仁德店) ①20,000元 ②20,000元 ③8,900 元 陳佳宣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
①吳昭志網路銀行匯款明細(見警三卷第65頁) ②甲帳戶開戶影像、證件暨基本資料、帳戶往來資料(見警三卷第76至80頁) ③甲帳戶109 年5 月31日ATM 交易明細表(見警三卷第28至29頁) 3 周群新(告訴人) 詐欺集團某成員於109年5 月31日19時59分許撥打電話予周群新,佯裝為墊腳石文具店之人員,向周群新謊稱:因有12筆訂單,要協助其取消訂單並通知銀行協助處理云云,致周群新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09 年5 月31日20時25分許,匯款49,986元至乙帳戶內。
①20時58分許 ②21時00分許高雄市○○區○○○路000 號(全家超商大發新發店) ①20,000元 ②20,000元【②所示提領款項之來源除周群新左列匯至乙帳戶之款項外,尚包含陳瑾儀如附表編號4 所示之匯款】 陳佳宣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
①周群新網路ATM 明細查詢(見警三卷第56頁) ②乙帳戶開戶影像、開戶基本資料暨身分證件、帳戶存摺存款客戶歷史交易明細表(見警三卷第83至87頁) ③乙帳戶109 年5 月31日ATM 交易明細表(見警三卷第30反至31頁) 4 陳瑾儀(告訴人) 詐欺集團某成員於109年5 月31日17時許撥打電話予陳瑾儀,佯裝為墊腳石文具店之人員,向陳瑾儀謊稱:因工作人員疏失將被扣款10個月,要協助其取消訂單並通知銀行協助處理云云,致陳瑾儀陷於錯誤,遂委由其父陳慶命依指示於109 年5 月31日20時45分許,匯款19,985元至乙帳戶內。
①21時1 分許高雄市○○區○○○路000 號(全家超商大發新發店) ①19,000元 陳佳宣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
①匯款帳戶存摺封面暨ATM 匯款收據(見警一卷第101至103頁) ②乙帳戶開戶影像、開戶基本資料暨身分證件、帳戶存摺存款客戶歷史交易明細表(見警三卷第83至87頁) ③乙帳戶109 年5 月31日ATM 交易明細表(見警三卷第30反至31頁)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