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KSYV,108,家繼訴,30,20210203,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判決 108年度家繼訴字第30號
原 告 丁OO


訴訟代理人 陳廷瑋律師
鄭猷耀律師
劉哲宏律師
被 告 丙O

戊O

己OO

上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馮韋凱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0 年1 月1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兩造就附表一所示被繼承人張OO遺產,其分割方法如附表一分配方式所示。

訴訟費用由兩造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繼承人張OO於民國107 年9 月16日死亡,並遺有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所示之遺產(下稱系爭遺產),訴外人即被繼承人之配偶張OO早於被繼承人死亡,原告丁○○及被告丙○、戊○、乙○○為被繼承人之子女,均為被繼承人之法定繼承人,兩造應繼分比例如附表二所示。

被繼承人未以遺囑禁止繼承人分割遺產,系爭遺產依其使用目的並無不能分割之情事,且無法律上禁止分割或兩造間訂有不得分割之約定,然迄今未能協議分割,爰依民法第1164條規定,請求判決分割系爭遺產如主文第1項所示等語。

二、被告丙○同意原告之主張,被告戊○、乙○○(下稱戊○等2 人)則聲明駁回原告之訴,並以:被繼承人之配偶張OO於死亡前,曾於102 年5 月16日立有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下稱新竹地院)公證處認證之代筆遺囑,交由乙○○收執,遺囑內容為張OO指定其名下所有坐落高雄市○○區○○段00○0地號暨其上同段OO建號(門牌號碼:高雄市○○區○○路000號O樓之1)(上開房地以下合稱系爭不動產)、現金存款新台幣(下同)200萬元均由戊○繼承,餘則由全體繼承人繼承(下稱系爭遺囑)。

然系爭遺囑尚未執行,訴外人即原告配偶甲○○擅自偽造內容不實之遺產分割協議書,辦理系爭不動產之分割繼承登記,並將張OO遺產範圍內之同袍儲蓄會定期存款債權暨其利息共計1,974,660元,以被繼承人名義向同袍儲蓄會申請繼承,經領取後轉匯入被繼承人之帳戶。

本件被繼承人遺產範圍,應先扣除上開1,974,660元之不當得利,並加計系爭不動產之應有部分等語置辯。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㈠被繼承人張OO於107 年9 月16日死亡,遺有系爭遺產。

兩造為繼承人,應繼分比例如附表二所示。

㈡被繼承人生前並無以遺囑禁止分割或指定遺產分配,系爭遺產因使用目的並無不能分割的情事,兩造並無禁止分割遺產之協議。

四、兩造爭執事項:㈠被繼承人之遺產是否應扣除1,974,660 元?㈡被繼承人之遺產是否包括系爭不動產之應有部分?㈢被繼承人之遺產分割方式為何?

五、得心證理由:㈠被繼承人之遺產不應先扣除1,974,660 元。

⒈按請求分割遺產,固係以被繼承人全部遺產為分割對象,然應以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已發現並確定之財產為限,(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991 號判決意旨參照)。

戊○等2人抗辯被繼承人之財產中有1,974,660元原屬於張OO之遺產,應歸張OO繼承人所有,卻為被繼承人以不實之遺產分割協議書取得,屬不當得利等語,為原告所否認。

然而,戊○等2人所陳被繼承人另有對張OO繼承人之不當得利債務,係以被繼承人依分割協議書取得1,974,66 0元,該分割協議是否有效存在,衍生被繼承人取得上開現金有無法律上理由之爭議,現繫屬於本院審理中,然兩造間之確認遺產分割協議無效之訴訟,目前由本院以109年度家繼簡字第37號審理中而未判決確定,為兩造所不爭。

是被繼承人對張OO繼承人有無1,974,660元之不當得利債務,顯非被繼承人已發現並確定之遺產。

⒉再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

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負連帶責任,民法第1151條、第1153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因此,繼承人共同繼承被繼承人之債權,固屬繼承人公同共有;

然繼承人共同繼承被繼承人之債務者,僅係負連帶責任而已,該繼承債務並非各繼承人公同共有(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057號判決意旨參照)。

戊○等2 人主張被繼承人對張OO之繼承人負有不當得利之債務等情縱認屬實,然此係繼承人即兩造所應負連帶清償責任之債務,不屬遺產分割之標的,不得逕自遺產中扣除。

倘若可主張自被繼承人之遺產優先扣償,無異擔保繼承人可經由遺產分割時以分配取得被繼承人遺產方式,獲得優先於其他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或其他繼承人之債權人受償之權利,除對其他債權人顯有不公外,於法亦屬無據。

從而,戊○等2 人主張被繼承人對張OO繼承人有不當得利之債務,應自遺產價值中扣除1,974,660 元云云,與本件遺產分割事件應審酌之事項無涉,不應准許。

兩造或第三人如認被繼承人對其負有債務或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被繼承人之繼承人依法需負連帶清償責任,並應另訴請求。

㈡被繼承人之遺產目前不包括系爭不動產之應有部分。

⒈按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法院之判決或其他非因法律行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經登記,始得處分其物權,民法第759條定有明文。

分割共有物既對於物之權利有所變動,即屬處分行為之一種,凡因繼承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其取得雖受法律之保護,不以其未經繼承登記而否認其權利,但繼承人如欲分割其因繼承而取得公同共有之遺產,因屬於處分行為,依上開規定,自非先經繼承登記,不得為之(最高法院107 年度台上字第1676號民事判決要旨參照)。

⒉戊○等2 人抗辯被繼承人之遺產尚包括系爭不動產之應有部分等詞,然為原告所否認。

依據上開法文規定,系爭不動產非經辦理繼承登記為兩造公同共有,不得為分割。

經查,系爭不動產之所有權人目前登記為兩造各以4 分之1比例分別共有,為兩造所不爭執,依登記情形即非屬本件可得分割之範圍。

再者,戊○等2 人所陳被繼承人另有系爭不動產之應有部分,係以被繼承人同為張OO之繼承人,兩造先前依遺產分割協議取得系爭不動產,並各自取得4 分之1 應有部分,然而戊○等2 人主張該遺產分割協議為無效,戊○提起確認遺產分割協議無效之訴,現繫屬於本院,由本院以109 年度家繼簡字第38號審理中而未判決確定,為兩造所不爭執。

基此,系爭不動產即非屬於本件言詞辯論終結前為被繼承人所有、已發現並確定之財產。

換言之,戊○等2 人辯稱被繼承人之遺產包括系爭不動產之應有部分等詞,即屬無據。

⒊綜上所述,本件分割遺產訴訟,應以系爭遺產即附表一所示被繼承人目前已發現並確定之遺產為分割範圍。

若兩造就附表一以外日後發現並確定之被繼承人之遺產,無法達成分割協議,自得再另行訴請裁判分割,不受民事訴訟法第253條不得更行起訴之限制,附此敘明。

㈢被繼承人之遺產,按兩造應繼權利比例分配,分割方法如附表一分配方式所示。

⒈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卑親屬。

二、父母。

三、兄弟姊妹。

四、祖父母。

又配偶有相互繼承遺產之權,其應繼分與民法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其應繼分與他繼承人平均。

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

民法第1138條、第1144條第1款、第1151條分別定有明文。

查被繼承人於107 年9 月16日死亡,遺有系爭遺產,兩造均為其法定繼承人,應繼分比例如附表二所示,有除戶謄本、戶籍謄本、財政部高雄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及繼承系統表可證(見本院卷一第15至27頁),堪予認定。

被繼承人就系爭遺產並未以遺囑禁止分割,亦無因法律規定而不能分割之情形,兩造未能協議分割,為兩造所不爭執,是原告提起本件分割遺產訴訟,自無不合。

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

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

公同共有物之分割,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準用關於共有物分割之規定;

共有物之分割,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

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分配:1.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

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

2.原物分配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

或以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

民法第1164條、第830條第2項、第824條第1項、第2項第1款、第2款分別定有明文。

查系爭遺產為存款現金、股票,原告依民法第1164條規定,請求分割系爭遺產,按兩造之應繼權利比例分配,依遺產之性質、經濟效用及全體繼承人之利益並無不合,本院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六、本件請求分割遺產事件,其分割結果對於兩造同屬有利,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 規定,由兩造按其應繼權利而分擔其訴訟費用,應為公允,諭知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七、結論:原告請求為有理由,判決如主文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2 月 3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楊佩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張金蘭

附表一:被繼承人張OO之遺產
┌───┬───────┬─────┬─────┐                            
│編號  │  遺產項目    │金額或價額│分配方式  │                            
├───┼───────┼─────┼─────┤                                    
│1     │臺灣銀行優惠存│5,000,000 │兩造按附表│                                    
│      │款            │元及其利息│二應繼分比│                                    
│      │              │          │例,各得1,│                                    
│      │              │          │250,000 元│                                    
│      │              │          │及其所生孳│                                    
│      │              │          │息        │                                    
├───┼───────┼─────┼─────┤                                    
│2     │臺灣銀行活期儲│84,605 元 │兩造按附表│                                    
│      │蓄存款        │及其利息  │二應繼分比│                                    
│      │              │          │例分配    │                                    
├───┼───────┼─────┼─────┤                                        
│3     │中華郵政左營郵│301,495 元│兩造按附表│                                        
│      │局存簿儲金    │及其利息  │二應繼分比│                                        
│      │              │          │例分配    │                                        
├───┼───────┼─────┼─────┤                                        
│4     │陽信商業銀行股│7,823元   │兩造按附表│                                        
│      │份有限公司股票│          │二應繼分比│                                        
│      │(633 股)    │          │例分配取得│                                        
└───┴───────┴─────┴─────┘                            
附表二:兩造應繼分比例
┌─┬────┬─────┐
│編│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
│號│        │          │
├─┼────┼─────┤
│1 │丁○○  │1/4       │
├─┼────┼─────┤
│2 │丙○    │1/4       │
├─┼────┼─────┤
│3 │戊○    │1/4       │
├─┼────┼─────┤
│4 │乙○○  │1/4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