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刑事-MLDM,113,訴緝,5,20240416,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緝字第5號
公 訴 人 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邱玉坤


選任辯護人 高仁宏律師(法律扶助)
上列被告因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度偵字第1528、4940號),被告於準備程序進行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辯護人之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判決如下:

主 文

邱玉坤共同犯廢棄物清理法第四十六條第四款之非法清除廢棄物罪,處有期徒刑捌月。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證據名稱及應適用之法條均引用起訴書之記載(如附件),並補充、增列如下:㈠犯罪事實欄一第1行之「劉德喜」後應補充「(由本院另行審結)」。

㈡證據並所犯法條欄二應補充「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之未領有許可文件清理廢棄物罪,其犯罪主體,不以廢棄物清理業者為限,只要未依第41條第1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而從事貯存、清除、處理廢棄物,即為該當(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大字第3338號裁定意旨參照)。

又廢棄物之運輸屬『清除行為』,廢棄物之傾倒則屬『處理行為』」(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3834號判決參照)。

查本案經載運裝有廢棄物之太空包,未及傾倒,自僅屬『清除行為』行為」。

㈢證據名稱增列「被告邱玉坤於審理中之自白」。

二、公訴意旨就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其刑之事項,未主張或具體指出證明方法(見本院113年度訴緝字第5號卷,下稱本院訴緝卷,第7至10、76頁),依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660號判決意旨,無從論以累犯及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惟仍就被告可能構成累犯之前科,列為刑法第57條第5款所定「犯罪行為人之品行」之量刑審酌事項。

三、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其所謂「犯罪之情狀」,與同法第57條規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一切情狀,並非有截然不同之領域,於裁判上酌減其刑時,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第57條所列舉之10款事項),予以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即有無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以及宣告法定低度刑,是否猶嫌過重等等),以為判斷(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6157號判決意旨參照)。

而非法清理廢棄物者,其原因動機不一,犯罪情節未必盡同,或有清理有害事業廢棄物者,或僅清理一般廢棄物或一般事業廢棄物者,其非法清理行為所造成危害社會之程度自屬有異,惟法律科處此類犯罪,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非法清理廢棄物罪法定刑為「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下同)1千5百萬元以下罰金」,不可謂不重。

被告為本案非法清除廢棄物犯行,固屬可議,惟其非法清除之一般事業廢棄物,相較於有害事業廢棄物,對國民健康、環境造成危害程度較輕微,且未及傾倒而尚未非法處理,與其他長期、大量非法清理廢棄物之犯行相異,犯罪情節尚非重大。

本院綜核上情,認倘論以法定最低度刑,仍屬情輕法重,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而堪可憫恕,爰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

四、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非法清除事業廢棄物,妨害環境保護主管機關對廢棄物之監督管理,實不足取,兼衡被告於本案犯行前5年內因侵占、持有毒品案件受徒刑執行完畢,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足見其對於刑罰之反應力顯然薄弱,與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情節、分工、清除廢棄物之種類及數量,與於審理中坦承犯行之態度,暨自述國中肄業之智識程度、職怪手司機、日薪約2,400元、尚有母親需照顧扶養之生活狀況等一切情狀(見本院訴緝卷第75頁),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以示懲儆。

五、被告於審理中陳稱:本案的報酬是每公斤2.2元,但太空包還沒卸下就被抓了,所以還沒拿到報酬等語(見本院訴緝卷第62至63頁),且綜觀全卷資料,無證據證明被告因本案犯行已實際取得任何報酬,無從宣告沒收。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段、第310條之2、第454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七、如不服本判決,自判決送達之日起20日內,得提起上訴。本案經檢察官張智玲提起公訴,檢察官黃棋安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4 月 16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魏正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巫 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4 月 16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5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
二、事業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未依本法規定之方式貯存、清除、處理或再利用廢棄物,致污染環境。
三、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
四、未依第41條第1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從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未依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內容貯存、清除、處理廢棄物。
五、執行機關之人員委託未取得許可文件之業者,清除、處理一般廢棄物者;或明知受託人非法清除、處理而仍委託。
六、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或執行機關之人員未處理廢棄物,開具虛偽證明。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