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PCDM,106,簡上,149,20170517,2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6年度簡上字第149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林麗雪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詐欺案件,不服本院於民國105年12月15日以105年度簡字第7600號所為之第一審判決(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案號:105年度偵字第21138號、第26749號),提起上訴,及檢察官移送併辦(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6年度偵字第5223號),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合議庭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

林麗雪幫助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緩刑貳年,並應於本判決確定後壹年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伍萬元。

事 實

一、林麗雪依一般社會生活之通常經驗,應能預見提供金融機構帳戶予他人使用,可能幫助他人從事詐欺取財犯行,竟仍基於縱使該人將其帳戶用以從事詐欺行為,亦不違反其本意之幫助詐欺不確定犯意,於民國105年5月30日前某日,將其前所申請開立之永豐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號帳戶及第一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號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交與身分不詳之成年詐欺者使用,容任他人以之為詐取財物之犯罪工具,該身分不詳之詐欺者收受林麗雪所提供之提款卡後,旋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之犯意,各以如附表所示詐騙方式,詐騙陳婌娟、曾慧貞及黃明瑩等3人(下稱陳婌娟等3人)而陷於錯誤,並於如附表所示時間,各將如附表所示之金額款項,匯入林麗雪之上開帳戶內,該等款項旋遭該身分不詳之詐欺者提領。

二、案經新北巿政府警察局中和第二分局(與中和第一分局合併為中和分局,下稱中和分局)移送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地檢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黃明瑩訴由新北巿政府警察局中和分局移送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併案審理。

理 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至第159條之4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

當事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定有明文。

本件被告林麗雪及檢察官於本案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就判決所引用之各該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主張有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本院復審酌各該證據作成時並無違法及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等情況,復經本院於審判期日就上開證據依法進行調查、辯論,依法自有證據能力。

二、本判決以下所引用之非屬供述證據部分,既不適用傳聞法則,復查無違法取得之情事存在,自應認同具證據能力。

貳、實體方面: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訊據被告林麗雪固於本案審理時為有罪陳述,惟辯稱:伊於105年5月30日遺失皮夾,皮夾內有上開2帳戶提款卡、健保卡及信用卡等物品,其於105 年6月3日經銀行告知才知遺失,因為帳戶裡沒有錢,所以就沒有辦理掛失,有時候密碼會搞錯,伊有把密碼寫在紙條放在皮包云云。

經查:

(一)上揭2帳戶為被告所申辦使用,惟該帳戶被用以詐騙如附表所示被害人陳婌娟3人錢財乙節,業經被告於警詢、偵查及本院審理時供承在卷,並經證人即被害人陳婌娟3人於警詢中證述綦詳(見105年度偵字第21138號卷【下稱偵一卷第11至12頁】、105年度偵字第26749號卷【下稱偵二卷】第17至18頁、106 年度偵字第5223號卷【下稱偵三卷】第7至8頁反面),復有被告上開帳戶之開戶基本資料及存款帳戶交易明細查詢資料、被告上開永豐銀行帳戶封面、、被害人陳婌娟匯款資料、被害人曾慧貞匯款收據、告訴人黃明瑩匯款對帳單、內政部警政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警察局派出所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受理刑事案件報三聯單等資料在卷可按(見偵一卷第13至15頁、第17頁、第26頁、偵二卷第11至13第16頁、第19至27頁、偵三卷第4頁反面、第6頁、第9至14頁、第17至26頁反面、第45至50頁),是被告上揭2帳戶確遭用以詐騙告訴人陳婌娟3人匯款乙節,此事實首堪認定。

(二)被告於105年6月3日警詢供稱:上揭永豐銀行帳戶於105年5月29日19時在新北市板橋區新埔站美食街附近不小心將我的皮夾遺失,皮夾內有我的永豐銀行帳戶提款卡,其他就沒有了,因為上班沒有時間去掛失。

我係於105年5月30時8時發現皮包遺失,並於105年6月3日向警方報案,及提出登載遺失物品為新臺幣(下同)1300元、身分證1張、健保卡1張、玉山銀行信用卡1張、第一銀行及永豐銀行金融卡各1張之警方受理案件登記表1張(見偵一卷第7至8頁、本院簡上卷第10 頁、第86至87頁);

又於106年6月14日警詢供稱上揭第一銀行帳戶於上個月底(105年5月底)皮包在新北市板橋區的美食街調了,皮包內有身分證、健保卡及提款卡等,我可能將密碼寫在上面,一起放在皮包裡面了,所以才會被別人使用。

我是因為永豐銀行通知我才知道被列為警示帳戶(見偵二卷第7頁);

復於105年7月27日偵查時供稱:我是遺失的隔天發現提款卡、皮包遺失,但因為我想說我帳戶裡面沒有錢,所以就沒有去辦理遺失,我有幾張卡密碼都不一樣,我有寫一小紙條放在裡面。

是永豐銀行告知我帳戶遭不法使用,才去警察局報案云云(見偵二卷第23頁、第30頁);

嗣於106年1月3日提起上訴陳稱:因為在不知道情況下皮夾和所有證件遺失,所以沒有注意到皮夾遺失,才沒有去掛失,直到105年6月3日永豐銀行告知,才知道上開2帳戶遭盜用云云(本院簡上卷第9頁);

再於106年4月18日本院審理時供稱健保卡同時也遺失,但無遺失信用卡云云(本院簡上卷第70至72頁),且於106年5月2日本院審理時經審判長諭知被告提出健保卡,被告所提出之健保卡為舊式健保卡,始改稱當初以為健保卡也遺失云云(本院簡上卷第98頁)。

然查被告上開所辯,就其皮夾內有何物品遺失供述不一,原供稱遺失物品有1300元、身分證1張、健保卡1張、玉山銀行信用卡1 張、第一銀行及永豐銀行金融卡各1張,然於本院106年4月18日審理時又改稱沒有遺失玉山銀行信用卡、於本院106年4月18日審理時亦改稱沒有遺失健保卡;

就何時知悉上開物品遺失亦供述不一,原供稱遺失隔天知悉,然事後又改稱因為在不知道情況下皮夾和所有證件遺失,所以沒有注意到皮夾遺失,才沒有去掛失,直到105年6月3日永豐銀行告知,才知道上開2帳戶遭盜用云云;

另就有無將密碼寫出亦供述不一,復未提出相關事證以實其說,其是否確有遺失上揭2 帳戶之提款卡,已有存疑。

(三)再衡諸常情,一般人均知,持有帳戶之提款卡並知悉提款卡之密碼後,即可利用提款卡任意自帳戶提領現款,故一般人均會將提款卡與密碼分別存放,以防止同時遺失而遭盜領之風險。

且依常情,銀行抑或郵局帳戶係個人使用之金融工具,其密碼為個人金融帳戶之保護機制,倘非由其本人告知,外人實難知悉,苟被告該金融帳戶確係遺失,則該行為人焉能知悉密碼而得以使用帳戶即非無疑。

況被告帳戶之提款卡若係遺失,為何在短時間內即為詐欺集團成員所拾獲而加以利用,且拾獲之人又為何恰為詐欺集團之人,均核與事理相違。

另就取得上開帳戶之第三人而言,該人既有意利用上開帳戶作為詐騙之工具,當無選擇一隨時可能遭真正存戶掛失而無法使用之帳戶之可能,輔以現今社會上,確實存有不少為貪圖小利而出售自己帳戶供人使用之人,是該第三人僅需付出少許之金錢,即可取得可完全操控而無遭掛失風險之帳戶,該第三人實無以拾獲方式取得上開帳戶之必要,否則,若被告在該第三人尚未行詐前,或行詐後,尚未將帳戶內之款項提領出前,即將上開帳戶掛失,該第三人即無法遂其詐財之目的,該第三人絕無將涉及詐騙成否之關鍵置於如此不確定境地之可能。

(四)又被告自承帳戶沒有錢,顯見被告在不損及自己利益之情形下,枉顧其他潛在被害人遭不法集團持其帳戶實行財產犯罪因而失財之高度風險,貿然將重要且專屬個人之提款卡交予該名不詳人士使用並告以密碼,容任該名不詳人士利用其申請開立之銀行帳戶作為詐欺取財犯罪工具。

再者,金融帳戶為個人理財之工具,申請帳戶並無任何特殊之限制,一般民眾皆得以存入最低開戶金額之方式申請之,且個人可在不同之金融機構申請多數之存款帳戶使用,此乃眾所週知之事實,則依一般人之社會生活經驗,金融帳戶既極易申辦成功,如陌生人不以自己名義申請開戶,反向他人蒐集銀行帳戶供己使用,理應對於該帳戶之是否供合法使用產生合理之懷疑,是被告於提供其上開帳戶之提款卡交予不詳人士使用,應足以預見該幫助行為,可使該犯罪集團掩飾不法行為或隱匿犯罪所得款項,且亦不違反其本意,足見被告確有他人幫助詐欺取財之不確定故意甚明。

(五)綜上所述,被告上開所辯,有悖社會一般經驗常情,顯為臨訟卸責之詞,委無可採,本案事證已臻明確,被告犯行洵堪認定。

二、論罪科刑:

(一)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以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而未參與實施構成要件之行為者而言。

被告提供上開帳戶使詐欺集團遂行詐欺取財之犯行,惟被告單純提供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供人使用之行為,並不等同於向被害人施以欺罔之詐術行為,且亦無證據證明被告有參與詐欺取財犯行之構成要件行為,是被告所為應僅止於幫助,另關於被害人陳婌娟之部分,詐欺集團已施行詐術,被害人陳婌娟雖未陷於錯誤,故僅匯款新台幣1元,惟行為人只要著手於詐欺為目的之行為,即可成立本罪之未遂罪,至他人是否因行為人之行為,而陷於錯誤,則與本罪未遂犯之成立無關。

是核被告就附表編號一部分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第3項之幫助詐欺取財未遂罪(原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認被告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容有誤會);

被告就附表編號二、三部分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既遂罪。

又被告以一交付行為同時提供2個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供他人使用,幫助該詐騙集團從事3次詐欺取財犯行,而觸犯數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從一重之幫助詐欺取財既遂罪處斷。

再被告係基於幫助之意思,參與詐欺取財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為幫助犯,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之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二)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雖未載明附表編號三所示之被告幫助詐欺集團成員詐騙告訴人黃明瑩之犯罪事實,惟該部分與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已敘及之部分,具有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3項、第267條規定,應為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效力所及,復經檢察官以106年度偵字第5223號併辦意旨書移送本院併案審理,本院自應併予審究,附此敘明。

(三)撤銷原判決之理由:原審認定被告涉犯本件幫助詐欺取財罪事證明確,予以論罪科刑,原非無見。

惟查,原審未及審酌附表編號三檢察官移送併辦之犯罪事實,尚有未洽。

又被告於本院審理中已與被害人曾慧貞達成調解,並已給付賠償被害人曾慧貞3萬元,且取得被害人曾慧貞之諒解,有本院106年5月2日調解筆錄1份在卷可查(見本院簡上卷第101至102頁),本案科刑基礎已有變動,原審不及審酌,是原判決既有上開未合之處,即屬無可維持,應由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合議庭將原判決予以撤銷改判之。

(四)爰審酌被告將其所有之上開帳戶提款卡暨密碼交予他人供犯罪使用,紊亂社會正常交易秩序,並使不法之徒藉此輕易於詐騙後取得財物,致檢警難以追緝,助長詐騙犯罪風氣,並提高社會大眾遭受詐騙損失之風險,被告所為實應譴責,兼衡被害人陳婌娟3人受騙之金額、與被害人曾慧貞達成調解、被告智識程度為高中暨家庭經濟狀況,及無前科、犯後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資懲儆。

(五)未查,被告前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按。

其因一時失慮致罹刑典,惟犯後於本案審理時為有罪陳述,並與被害人曾慧貞達成調解,經參酌一切情狀,堪認被告經此偵審程序及刑之宣告後,當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

本院認對被告所宣示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對被告併予諭知緩刑2年,以啟自新,並兼衡被告之犯罪情節,為使其深切反省,認於被告緩刑期間課予給付負擔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款之規定,命被告應於本判決確定後1年內,向公庫支付如主文所示金額。

倘被告違反上開應行負擔之事項且情節重大,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之規定,其緩刑之宣告仍得由檢察官向本院聲請撤銷,附此敘明。

三、沒收部分:被告行為後,刑法有關沒收實體之規定業於104年12月30日經總統令修正公布,自105年7月1日施行。

依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2項規定:「沒收、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又修正後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規定:「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

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按刑法之沒收,以剝奪人民之財產權為內容,兼具一般預防效果保安處分性質及剝奪不法利得之類似不當得利之衡平措施性,係對人民基本權所為之干預,自應受法律保留原則之限制。

倘為共同犯罪,因共同正犯相互間利用他方之行為,以遂行其犯意之實現,本於責任共同原則,有關犯罪所得,應於其本身所處主刑之後,併為沒收之諭知;

然幫助犯則僅對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加以助力,而無共同犯罪之意思,自不適用責任共同原則,對於正犯所有因犯罪所得之物,無庸為沒收之宣告(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6278號判決、89年度台上字第6946號判決要旨參照)。

查被害人陳婌娟等3人固因詐欺集團施以詐術致陷於錯誤而分別匯款至本案被告上開帳戶內,然因被告本案所為係幫助犯,揆諸上開判決要旨,並不適用共犯間責任共同原則,是就正犯即詐欺集團之犯罪所得,自無庸對被告宣告沒收;

又本案依卷內事證,亦無法證明被告將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提供他人使用係受有報酬,自無從諭知沒收犯罪所得,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1項、第3項、第371條、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339條第1項、第30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55條、第41條第1項前段,第74條第1項第1款、第2項第4款,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劉恆嘉偵查後聲請簡易判決處刑,由檢察官姜長志於本審到庭執行公訴。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5 月 17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 法 官 楊志雄

法 官 陳正偉

法 官 姜麗君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判決不得上訴。
書記官 陳美文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5 月 17 日
┌────────────────────────────────────────┐
│附表:                                                                          │
├──┬─────┬──────┬────────────┬─────┬─────┤
│編號│  被害人  │詐騙時間    │      詐騙方式          │ 匯款時間 │ 匯款金額 │
│    │(告訴人)│            │                        │          │(新臺幣)│
├──┼─────┼──────┼────────────┼─────┼─────┤
│ 一 │  被害人  │105年5月31日│以撥打電話與陳婌娟之方式│105年5月31│       1元│
│    │  陳婌娟  │11時6分許   │,冒為其友人陳秀香,訛稱│日13時14分│          │
│    │          │            │需借款新臺幣(下同)8萬 │許        │          │
│    │          │            │元使用,並指示陳婌娟匯款│          │          │
│    │          │            │至上開永豐銀行帳戶,後陳│          │          │
│    │          │            │婌娟逕向陳秀香求證,而察│          │          │
│    │          │            │覺受騙,僅匯款1元至上開 │          │          │
│    │          │            │永豐帳戶。              │          │          │
├──┼─────┼──────┼────────────┼─────┼─────┤
│ 二 │  被害人  │105年5月31日│以通訊軟體「LINE」聯繫曾│105年5月31│     3萬元│
│    │  曾慧貞  │17時30分許  │慧貞之方式,冒為其嫂嫂林│日17時38分│          │
│    │          │            │雅婉,訛稱需借款3萬元使 │許        │          │
│    │          │            │用,致曾慧貞陷於錯誤,而│          │          │
│    │          │            │依詐欺者之指示,將3萬元 │          │          │
│    │          │            │匯入被告上開之第一銀行帳│          │          │
│    │          │            │戶內。                  │          │          │
├──┼─────┼──────┼────────────┼─────┼─────┤
│ 三 │  告訴人  │105年5月30日│以電話聯繫黃明瑩之方式,│105年5月30│     5萬元│
│    │  黃明瑩  │10時許      │佯裝友人急需借款周轉,致│日11時10分│          │
│    │          │            │黃明瑩陷於錯誤,依詐騙者│許        │          │
│    │          │            │之指示,於右列時間分別將│          │          │
│    │          │            │5萬元及3萬元匯入被告上開│105年5月30│     3萬元│
│    │          │            │之第一銀行,旋遭提領一空│日11時15分│          │
│    │          │            │。                      │許        │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