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98年度簡字第8187號
聲 請 人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乙○○(冒名甲○○
男 30歲
(現另案在臺灣臺北監獄臺北分監執行中)
上列被告因贓物案件,本院於民國98年10月19日所為之判決原本及其正本,茲發現有誤,應更正如下:
主 文
原判決之原本及其正本當事人欄關於如附表「更正前」之記載皆應更正為如附表「更正後」所載;
又主文欄暨事實及理由欄內關於「甲○○」之記載均應更正為「乙○○」。
事實及理由
一、按刑事判決文字,顯係誤寫,而不影響於全案情節與判決之本旨者,參照民事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之規定,由原法院依聲請或本於職權以裁定更正之,業經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3號解釋在案。
又按法院審判之被告,係檢察官所指刑罰權對象之人,起訴書所記載之被告姓名、年籍,一般固與審判中審理之人對象姓名年籍一致,惟若以偽名起訴,而審判之對象為真正之犯罪行為人確為檢察官所指被告之人,因刑罰權之客體同一,僅姓名年籍不同,其於審理中查明時,由法院逕行更正被告之姓名年籍;
其於判決確定後始發現者,亦由原法院裁定更正姓名年籍重行送達即可,但若依卷證資料及調查證據之結果,無法查出真正之犯罪行為人,並可確信起訴書所指被告並非真正犯罪行為之人,且無從更正被告之姓名年籍,自應就起訴書所指被告之人為有無犯罪行為之裁判,最高法院亦著有90年度臺非字第82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二、經查,本件被告乙○○於民國98年9 月10日為警查獲後,於警詢時、偵查中及本院訊問時均冒用「甲○○」之名義,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並由本院訊問被告後,改依簡易判決處刑在案。
惟移送機關臺北縣政府警察局蘆洲分局將被告指紋卡傳送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後,經電腦比對結果確認被告指紋卡與該局檔存「乙○○」指紋卡相同,此有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98年10月16日刑紋字第0980144844號函1 份在卷可稽,足認被告乙○○確有冒名「甲○○」之情事,本案犯罪行為人實為「乙○○」無訛。
是本件因被告乙○○於警詢時、偵查中及本院訊問時均冒名應訊,致檢察官以偽名提起公訴,然檢察官所指為被告之人,乃為實際到庭應訊之人即真正之犯罪行為人乙○○,刑罰權之客體實屬同一,從而本件原判決之原本及其正本當事人欄如附表「更正前」之記載顯係如附表「更正後」記載之誤寫,主文欄暨事實及理由欄內關於「甲○○」之記載亦顯係「乙○○」之誤寫,而不影響全案情節與判決主旨,揆諸前揭說明,本院自得逕予裁定更正。
至被告乙○○涉犯偽造文書罪嫌之部分,應由檢察官另行偵辦,附此敘明。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1 月 18 日
刑事第九庭 法 官 賴彥魁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5 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楊文祥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1 月 18 日
附表:
┌───┬──────────────────────┐
│更正前│甲○○ 30歲(西元1979年7月29日生) │
│ │ 護照號碼:X0000000號 │
│ │ 住臺北縣樹林市○○路○段395號1樓 │
├───┼──────────────────────┤
│更正後│乙○○(冒名甲○○) │
│ │ 男 30歲(西元1979年8月29日生) │
│ │ 護照號碼:X0000000號 │
│ │ 住臺北縣樹林市○○路○段395號1樓 │
│ │ (現另案在臺灣臺北監獄臺北分監執行中)│
└───┴──────────────────────┘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