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98年度簡緝字第11號
聲 請 人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丙○○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98年度偵字第26905、27606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丙○○幫助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之物交付,處拘役伍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除犯罪事實欄(二)「佯稱其有積欠先前網路購物之款項... 以資確認」應更正為「佯稱其向東森購物台購買保養品時,簽在分期付款處,須前往郵局操作ATM 取消銀行分期付款資料」;
證據欄應補充「被告丙○○於本院審理中之供述」及「按金融存款帳戶事關存戶個人財產權益之保障,不論是存摺、印鑑或提款卡之個人專屬性甚高,若落入不明人士手,極易被利用為取贓之犯罪工具,一般人均有妥為保管以防止他人任意利用之認識。
若係遭竊或遺失,為免遭受財物損失或帳戶遭人為不法之利用,衡情應會立即向銀行掛失且報警處理,惟被告於發現上開帳戶之存摺、提款卡遺失後,於民國96年11月15日12時33分、40分許臨櫃掛失存摺及印鑑,嗣於96年11月21日以電話向彰化銀行客服中心辦理存摺掛失事宜此有彰化銀行南新莊分行98年11月5 日彰南莊字第0982680 號函及其附件在卷可參,惟均未就提款卡一併辦理掛失,而辦理掛失事宜之目的在於防止該帳戶內之款項被提領,如確如被告所言該帳戶之存摺、提款卡遺失,則為避免其所有之款項被盜領,被告應在第一時間連同提款卡一併掛失,被告卻於前開臨櫃及電話辦理掛失事宜時,僅就存摺、印鑑部分申請掛失,其所為顯與常情相悖。
且依一般社會常情,欲使用金融卡領取款項者,須於金融機構所設置之自動櫃員機上依指令操作,並輸入正確之密碼,方可順利領得款項。
由此可見,如非帳戶所有人同意、授權而告知金融卡密碼等情況,單純持有金融卡之人,欲隨機輸入號碼而領取款項之機會,以現今磁條或晶片金融卡至少4 位或6 位以上密碼之設計,不法之人任意輸入號碼而與正確之密碼相符者,機率微乎其微。
又就取得上開帳戶之第三人而言,該人既有意利用上開帳戶作為詐騙之工具,當無選擇一隨時可能遭真正存戶掛失而無法使用之帳戶之可能,輔以現今社會上,確實存有不少為貪圖小利而出售自己帳戶供人使用之人,是該第三人僅需付出少許之金錢,即可取得可完全操控而無遭掛失風險之帳戶,該第三人實無以拾得帳戶做為詐騙入帳帳號之必要,否則,若被告在該第三人尚未行詐騙前,或行詐騙後,尚未將帳戶內之款項提領出前,即將上開帳戶掛失,該第三人豈非無法遂其詐財之目的,該第三人絕無將涉及詐騙成否之關鍵置於如此不確定境地之可能。
綜上,被告前開所辯乃係飾卸之詞,不足憑採,其顯係將前開所有之帳戶資料交付與他人使用,可認其有容任幫助他人對外詐欺取財之不確定故意。
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以認定。」
外,餘均引用如附件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之記載。
二、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之認識,而以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而未參與實施犯罪之行為者而言(最高法院88年度臺上字第1270號判決要旨參照)。
是以,如未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且係出於幫助之意思提供助力,即屬幫助犯,而非共同正犯。
查被告將其所有之提款卡及密碼等資料提供予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騙集團成員用以詐騙被害人乙○○、甲○○匯入金錢,係基於幫助該成員用以詐騙他人財物之犯意,而未參與詐欺取財犯行之構成要件行為。
從而,上開詐欺集團成員施以詐術,使被害人乙○○、甲○○陷於錯誤而為匯款,係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
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
又被告基於幫助之犯意而為非屬詐欺取財犯行之構成要件行為,為幫助犯,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之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再被告以一次交付1 個帳戶之行為,觸犯2 個幫助詐欺取財罪,應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從一幫助詐欺取財罪處斷。
審酌被告之素行(參照卷附之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其提供帳戶資料供他人詐欺取財,助長詐騙財產犯罪之風氣,增加被害人尋求救濟之困難,並擾亂金融交易往來秩序,危害社會正常交易安全,兼衡被害人被詐騙之金額新臺幣51,221元、被告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暨審其犯後態度等一切情狀,爰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339條第1項、第55條、第41條第1項前段,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第2項前段,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須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1 月 10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 法 官 傅明華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高建華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1 月 11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
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千元以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