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PTDM,110,撤緩,57,20210930,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0年度撤緩字第57號
聲 請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潘芳榮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肇事逃逸案件(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9 年原交簡字第8 號),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0 年度執聲字第64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潘芳榮於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一○九年度原交簡字第八號案件中所受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檢察官聲請書之記載。

二、按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 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且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緩刑宣告;

該撤銷之聲請,於判決確定後6 月以內為之,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第2項定有明文。

考其立法意旨,乃採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

惟審認是否「得撤銷」之實質要件,厥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故於上揭「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此與刑法第75條第1項所定2 款要件,有一具備,即毋庸再行審酌其他情狀,應逕予撤銷緩刑之情形不同。

三、經查:㈠受刑人潘芳榮前因肇事逃逸案件,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以109 年度原交簡字第8 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 月,緩刑2 年,於民國109 年6 月15日確定,緩刑期間為109 年6 月15日至111 年6 月14日(下稱前案)。

受刑人於緩刑期內之110 年5 月7 日,更犯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經本院以110 年度原交簡字第190 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於110 年8月3 日確定(下稱後案)等情,有卷附前揭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是受刑人確有於緩刑期內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 月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確定之事實等,合於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之事由,首堪認定。

㈡爰審酌受刑人所犯之前案,雖受有期徒刑以上之宣告,惟因已坦白認錯且與告訴人達成調解,原審理法院乃予緩刑之宣告,旨在使受刑人有悔悟自新之機會,受刑人所犯前案係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犯與道路交通安全有關之案件,其既受緩刑之宣告,自應再於為相關行為時戒慎其行,尤對於行駛動力交通工具更應謹慎注意避免再罹罪章,然卻於緩刑期內再因故意犯後案之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均屬侵害交通安全法益之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足見受刑人未能體悟國家就其前案犯罪行為所給予之寬容,恣意違反法律之誡命規範,法治觀念薄弱,自身反省能力不足,且未能藉由前開緩刑宣告達成自我警惕、抑制再犯等效果,堪認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受刑人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再依法撤銷前案緩刑後,受刑人於前案所處有期徒刑仍有刑法得易服社會勞動等規定之適用,非必然入監執行,衡酌比例原則,亦無輕重失當之情形。

是以,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案緩刑之宣告,核與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9 月 30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黃紀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五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書狀並敘述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10 月 1 日
書記官 鍾錦祥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