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PTDM,96,訴,154,20070320,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96年度訴字第154號
公 訴 人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甲○○
(現另案於臺灣屏東監獄執行中)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追加起訴(96年度毒偵字第36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被告甲○○基於施用毒品之犯意,自民國95年10月22日9 時許起至同年11月7 日18時許,在屏東縣屏東市○○里○○街30巷5 號住處廁所內,以毒品海洛因加水稀釋後後,採針筒注射手臂之方式,接續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嗣警方於同年11月8 日10時許,在屏東縣長治鄉○○路路段(即電線桿編號為86之2 號)前,查獲其酒醉駕車肇事(其涉犯酒後駕車及過失傷害部分另行偵辦),並將對其所採集之尿液送臺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驗後,因呈嗎啡陽性反應,而查獲上情,因認被告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1項之施用第一級毒品罪嫌,且與同署檢察官以95年度毒偵字1956號、第2004號公訴意旨所載之犯行,具有相牽連案件之關係,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規定追加起訴等語。

二、按檢察官於第一審判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

又已經提起公訴之案件,在同一法院重行起訴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且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第303條第2款、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

三、復按刑事法若干犯罪行為態樣,本質上原具有反覆、延續實行之特徵,立法時予以特別歸類,定為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要素,則行為人基於概括之犯意,在密切接近之一定時、地持續實行之複次行為,倘依社會通念,客觀上認為符合一個反覆、延續性之行為觀念者,於刑法評價上,即應僅成立一罪,學理上所稱「集合犯」之職業性、營業性或收集性等具有重複特質之犯罪均屬之(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079號判決參照)。

又依毒品危害防防制條例第2條第1項所規定之「毒品」的定義,可知毒品因有高度之成癮性及濫用性,即一方面因「耐藥性」的影響,導致行為人必須逐漸增加施用劑量,方能達成主觀之相同效果;

他方面則因「生理依賴性」及「心理依賴性」的影響,導致行為人對毒品產生強烈渴求,終至不能根絕。

職此,立法實務固以戒斷行為人之毒癮(包括身癮及心癮)為其首要;

惟倘行為人曾經刑事處遇方式助其戒斷毒癮,猶再犯施用毒品,足見原所據以實施之治療程序,顯然不能收其實效,是乃明定應依法追訴處罰。

據此可知,施用毒品之行為本身,顯然具有反覆性及延續性之特徵;

準此,「施用」即屬此類犯罪之常態,倘認「施用」為數罪評價,恐與刑罰之過度評價禁止原則相悖。

基此,於刑法評價上,「施用」毒品應僅成立「集合犯」之實質一罪。

四、查被告甲○○於95年7 月1 日起至同年10月22日9 時止,在其屏東縣屏東市○○里○○街30巷5 號住處房間內及屏東縣麟洛鄉○○道路等地點,將海洛因加水稀釋後,採針筒注射手臂之方式,以平均每天施用乙次之頻率,接續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多次,所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1項之施用第一級毒品罪嫌,業經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以95年度毒偵字第1956號、第2004號提起公訴,而於96年1 月12日繫屬於本院(96年度訴字第66號),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起訴書各1 份附卷可稽。

茲被告上開於95年7 月1 日起至同年10月22日,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多次之犯行,與追加起訴書所指被告首揭於95年10月22日起至95年11月7 日止,以平均每天施用1 次之頻率,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多次之犯行,具有集合犯之實質一罪關係,係同一案件。

是檢察官於96年1 月15日就應屬同一案件之施用海洛因多次事實向本院重行追加起訴,揆諸前揭說明,顯於法未合,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五、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2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96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羅森德
法 官 蘇碧珠
法 官 陳海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1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96 年 3 月 30 日
書記官 馮得弟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