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撤緩字第60號
聲 請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郁湘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本院110年度金簡字第34號),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2年度執聲字第52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郁湘於本院一一○年度金簡字第三四號案件中所受之緩刑宣告均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檢察官聲請書之記載。
二、按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且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
又緩刑制度係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設,刑法第75條之1修正理由即明示:「現行關於緩刑前或緩刑期間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得易科罰金之有期徒刑之宣告者,列為應撤銷緩刑之事由,因認過於嚴苛,而排除第75條應撤銷緩刑之事由,移列至得撤銷緩刑事由,俾使法官依被告再犯情節,而裁量是否撤銷先前緩刑之宣告;
其次,如有前開事由,但判決宣告拘役、罰金時,可見行為人仍未見悔悟,有列為得撤銷緩刑之事由,以資彈性適用。」
故緩刑宣告是否撤銷,除須符合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各款之要件外,本條並採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特於第1項規定實質要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亦即於上揭「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資為審認裁定之標準。
三、經查:㈠本件受刑人林郁湘於民國109年間,因犯詐欺、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本院以110年度金簡字第34號判決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月、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1萬元,均緩刑2年,緩刑期間並應以如附表所示之方式,給付黃錦瑭、陳威廷如附表所示數額之損害賠償,嗣於110年11月12日確定(緩刑期間自110年11月12日至112年11月11日,犯罪時間分別為109年4月17日、同年月9日,下稱前案);
又受刑人於緩刑前之108年3月20日、108年3月21日、108年3月25日,更犯洗錢防制法案件,經本院於112年5月8日以112年度金簡字第9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2萬元,並於112年6月14日確定(下稱後案)等情,有各該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等件在卷可參。
是受刑人確有於緩刑前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確定之事實,形式上合於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之事由,首堪認定。
㈡本院審酌受刑人前案、後案之犯行,其犯罪型態、所侵害者均為財產法益,對社會之危害程度均非輕微,足見受刑人所犯前案非屬偶發性、初犯之犯罪,且其漠視法律保障他人財產權之心態,法治觀念薄弱,實難認為前案之緩刑宣告可達使受刑人警惕而免其再犯之效果。
是依受刑人前、後案犯罪之原因、違反法律規範之情節、主觀犯意所顯見之惡性,及未能尊重社會規範、反社會性等情以觀,顯見原宣告之緩刑均難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另撤銷受刑人前案緩刑宣告後,前案所處之刑罰,仍分別有刑法第41條第1項、第3項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規定之適用,非必然入監執行,衡酌比例原則,亦無輕重失當之情形。
是以,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案緩刑之宣告,核與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9 月 28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黃紀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書狀並敘述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10 月 2 日
書記官 張孝妃
附表
被告林郁湘應給付告訴人黃錦瑭新臺幣(下同)十萬元,並自民國110年9月份起至同年11月30日止,按月於每月30日前給付二萬五千元至黃錦瑭指定之帳戶,並於111年1月31日前給付二萬五千元至黃錦瑭指定之帳戶。
被告林郁湘應給付告訴人陳威廷四萬元,並於110年12月15日前匯款至陳威廷指定之帳戶。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