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SLDM,104,訴,135,20150825,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4年度訴字第135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宋俊雄
廖偉豪
陳羿霖
上 一 人 楊華興律師
選任辯護人
上列被告等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4 年度少連偵字第35號),被告等於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本院合議庭裁定依簡式審判程序審理,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甲○○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累犯,處有期徒刑壹年捌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 之物,及附表三編號1 至4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又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累犯,處有期徒刑壹年陸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 之物、附表三編號7 、8 之偽造公文書(含其上「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及如附表三編號5 、6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應執行有期徒刑貳年陸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之物、附表三編號7 、8 之偽造公文書(含其上「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及如附表三編號1 至6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庚○○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肆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 之物,及附表三編號1 至4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又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 之物、附表三編號7 、8 之偽造公文書(含其上「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及如附表三編號5 、6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拾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 之物、附表三編號7 、8 之偽造公文書(含其上「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及如附表三編號1 至6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丙○○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 之物,及附表三編號1 至4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又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 之物、附表三編號7 、8 之偽造公文書(含其上「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及如附表三編號5 、6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玖月,如附表一編號1 至4 、附表二編號1 至3 之物、附表三編號7 、8 之偽造公文書(含其上「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及如附表三編號1 至6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偽造公印文均沒收。

犯罪事實

一、甲○○為成年人,與庚○○、丙○○(原名陳旻聖)等3 人自民國104 年2 月間起陸續加入真實姓名年籍不詳綽號「泰山」之成年男子所屬詐欺集團,其等均明知該詐欺集團係以冒用公務員身分並行使偽造公文書之方式詐騙不特定人財物,仍與14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林○邑(86年9 月生,業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以104 年度少護字第339 號裁定交付保護管束)、陳○清(86年8 月生,業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以104 年度少護字第339 號裁定交付保護管束)分別擔任向被害人收取款項之「車手」及現場取款「把風」工作,「泰山」及所屬詐欺集團並提供所有如附表一編號1 至3 所示之筆記型電腦、印表機、NOKIA 行動電話1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張)、如附表二編號1 之NOKIA 行動電話1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張)予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人使用,其等復以自己所有或所使用之如附表一編號4 、11、13、附表二編號2 至5 之行動電話相互或與其他詐欺集團成員聯繫:㈠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人與「泰山」及所屬之詐欺集團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而基於三人以上、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行使偽造公文書之犯意聯絡,於104 年4 月22日上午,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5 人依詐欺集團指示一同從臺中市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貨車至臺北市南港區某處等候「泰山」通知,而該「泰山」所屬之詐欺集團某成員則於同日上午某時許先以電話向戊○○佯稱其個資外洩遭冒名申請醫療補助,需將其銀行帳戶內之款項領出交付與檢察官協助辦案,待案情釐清後再退還云云,致戊○○陷於錯誤,信以為真,依指示前往郵局領款後在家等候,詐欺集團成員旋即電話通知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5 人前往戊○○位於臺北市南港區興中路80巷住處附近監視戊○○是否出門領款,見戊○○自郵局領款返家後,旋由庚○○操作車上之筆記型電腦及印表機列印含如附表三編號1 、2 所示偽造公印文「特偵組組長邱智宏」、「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中凍結管制命令執行官印」、「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北凍結管制命令執行官印」之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行處監管科」、「法院公證帳戶申請書」等公文書2 張(起訴書誤載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監管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院公證本票」),由甲○○、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4 人負責在上述戊○○興中路住處附近把風,庚○○則冒充係檢察官指定到場之人,持上開2 張偽造公文書及NOKIA 行動電話(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張)至戊○○住處1 樓大門,先將行動電話交與戊○○使冒充檢察官之詐欺集團成員與戊○○通話後,將該2 張偽造公文書交付與戊○○而行使之,足以生損害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製作公文之正確性、公信力及邱智宏、戊○○,戊○○遂將新臺幣(下同)35萬元現金交付與庚○○,庚○○取得款項後與甲○○、丙○○、少年林○邑及陳○清等人會合後,一同駕駛上述汽車返回臺中市,庚○○並將詐得之款項交與「泰山」。

翌日(23日)上午某時許,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人與「泰山」及所屬之詐欺集團復接續前揭同一犯意聯絡,再以同一詐騙事由,同上之分工模式,由庚○○將如附表三編號3 、4 所示2 張偽造之公文書交付與戊○○而行使,足以生損害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製作公文之正確性、公信力及邱智宏、戊○○,並向戊○○詐得現金55萬元(起訴書誤載為55萬5 千元)。

㈡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人與「泰山」及所屬之詐欺集團另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而基於三人以上、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行使偽造公文書之犯意聯絡,於104 年4 月23日上午,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5 人又一同從臺中市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貨車至臺北市南港區某處等候「泰山」通知,該詐欺集團成員則先以電話向己○○佯稱其個資外洩遭冒名申請醫療補助,需將其銀行帳戶內之款項領出交付與檢察官協助辦案,待案情釐清後再退還云云,致己○○陷於錯誤,信以為真,依指示前往銀行領款後在家等候,詐騙集團成員旋即電話通知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5 人前往己○○位在臺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8 段536 巷住處附近監視己○○是否出門領款,見己○○自銀行領款返家後,旋由庚○○操作車上之筆記型電腦及印表機列印含如附表三編號5 、6 所示偽造公印文「特偵組組長邱智宏」、「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中凍結管制命令執行官印」、「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北凍結管制命令執行官印」之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行處監管科」、「法院公證帳戶申請書」等公文書2 張(起訴書誤載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監管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院公證本票」),由甲○○、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4 人負責在上述己○○市民大道住處附近把風,庚○○持上開2 張偽造公文書及NOKIA 行動電話(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張)至己○○住處1 樓大門,先將行動電話交與己○○使冒充檢察官之詐欺集團成員與己○○通話後,將該2 張偽造公文書交付與己○○而行使之,足以生損害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製作公文之正確性、公信力及邱智宏、己○○,己○○遂將48萬元現金交付與庚○○,庚○○取得款項後,旋步行離開與甲○○、丙○○、少年林○邑及陳○清等人會合。

己○○交款後立即查看庚○○所交付之上開2 張偽造公文書而驚覺受騙,央請鄰居報警,而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與「泰山」及所屬詐欺集團成員於同日下午再承前同一犯意聯絡,再以同一詐騙事訛詐己○○,己○○乃依警方指示假意配合,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人則依循前開相同之分工模式,由庚○○持如附表三編號7 、8 之偽造公文書2 張欲前往己○○住處向己○○收取詐騙之款項120 萬元,而經警分別於該日15時40分許,在臺北市南港區市○○道0 段000 巷00號前逮捕甲○○;

同日16時15分許,在臺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8 段536 巷口逮捕丙○○及少年陳○清;

同日17時許,在臺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8 段與南港路1 段277 巷口,逮捕庚○○及少年林○邑,並扣得如附表一、二所示之物。

二、案經戊○○、己○○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南港分局報告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證據能力:按簡式審判程序之證據調查,不受第159條第1項之限制,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2 定有明文,是於行簡式審判程序之案件,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除有其他不得作為證據之法定事由外,應認具有證據能力。

本判決所援引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因本案採行簡式審判程序,復無其他不得作為證據之法定事由,依上說明,應認均具有證據能力,合先敘明。

貳、得心證之理由:

一、訊據被告甲○○、庚○○、丙○○對於上開陸續加入真實姓名年籍不詳綽號「泰山」之成年男子所屬詐欺集團,而於詐欺集團成員冒用檢察官等公務員向告訴人戊○○、己○○等人施用詐術使其等陷於錯誤後,先後於前開時間、地點分別擔任把風、取款之工作,由被告庚○○持所列印之如附表三編號1 至6 所示含偽造公印文之偽造公文書向告訴人戊○○、己○○詐得35萬元、55萬元、48萬元,嗣於接續以同一方式欲持附表三編號7 、8 所示偽造公文書向告訴人己○○詐取120 萬元時,為警查獲,並扣得如附表一、二所示之物等情,均坦承不諱(見本院卷第31頁反面、第32頁、第72頁反面、第153 至155 頁),且互核相符,復與證人即同案共犯少年林○邑、陳○清於警詢、少年法庭所述、證人即告訴人戊○○、己○○於警詢、偵查及本院審理時所述均相符合(見偵查卷第59頁至第65頁反面、第80頁至第83頁反面、第88、89、92、93、239 至243 頁、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4 年度少調字第467 號卷104 年5 月19日訊問筆錄第3 至8 頁、104 年6 月16日審理筆錄第4 至9 頁、本院卷第73頁),並有被告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人暨「泰山」之人彼此間以微信聯繫訊息之譯文、贓物認領保管單、現場蒐證及監視器影像翻拍照片、自願受搜索同意書、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告訴人己○○之華南銀行綜合存款存摺封面及內頁影本、告訴人戊○○之郵政存簿儲金簿封面及內頁影本、土地銀行南港分行綜合存款存摺封面及內頁影本、上開被告甲○○等人所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貨車車輛詳細資料報表及代保管單、門號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之申登人資料、扣案如附表三編號5 至8 之偽造「法務部行政執行處監管科」、「法院公證帳戶申請書」影本及扣案如附表一、二所示之物翻拍照片、本院104 年7 月30日公務電話紀錄等在卷可稽(見偵查卷第14頁至第15頁反面、第23至27、33至56、66至77、84至87、90、95、96、98至121 、170 至177 、179 頁、本院卷第82至102 、107 至113 、116 頁),暨扣案如附表一、二所示之物可憑。

而少年林○邑、陳○清部分均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以104 年度少護字第339 號裁定交付保護管束在案,此亦經本院調取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4 年度少調字第467 號全卷核閱無誤(前揭少年法庭訊問筆錄、審理筆錄、裁定另影印附卷),均可佐被告等人前開出於任意性之自白與事實相符,得採為認定事實之證據。

二、又:㈠檢察官雖起訴指被告甲○○等人與所屬詐欺集團於104 年4月23日接續向告訴人戊○○詐得55萬5,000 元一情,然依證人即告訴人戊○○於警詢、偵查及本院所述:104 年4 月22日詐欺集團先表示處理此案件需要45萬元,其就去南港郵局領出45萬元帶回家裡,當時其以為所領取45萬元都交給對方,忘了是稍後還是隔天,對方打電話來說只給他35萬元不是45萬元,才發現有1 捆10萬元現金掉在家裡地上,104 年4月23日早上詐欺集團又打電話來說需要45萬元,不然要抓去關,所以其到土地銀行領45萬元回家,便連本次領的45萬元一起交付,總共交付55萬元;

詐欺集團第1 次向其詐騙45萬元,其只交35萬元,10萬元掉在家裡,第2 次詐欺集團也要其領45萬元,但因他們表示前1 次少給10萬元,所以第2 次總共交付55萬元,不知為何會變成55萬元多,去銀行領錢回來時,詐欺集團的人就到了,就直接把前一天掉的1 捆錢放在銀行領錢的紙袋內一起給他們,錢交給詐欺集團時,都是以銀行紙綑綁著,1 捆1 捆的等語(見偵查卷第88頁及反面、第240 頁、本院卷第73至74頁),參以前開告訴人戊○○所提出之郵政存簿儲金簿內頁影本、土地銀行南港分行綜合存款存摺內頁影本,其於104 年4 月22日、104 年4 月23日所領取之款項確實均為45萬元,均與證人即告訴人戊○○上述領款情形相符。

至被告等人為警查獲時扣得其中1 筆款項為55萬5,000 元部分,依被告庚○○所述:告訴人戊○○將錢交給伊時是以銀行紙袋裝,回去後將錢倒到自己準備之牛皮紙袋內等情,及告訴人戊○○所述警察將錢交給其時,是用橡皮筋綁起來1 捆1 捆的,有清點,但忘記是55萬元或是55萬5,000 元等情(見本院卷第73頁反面、第74頁),顯見被告庚○○向告訴人戊○○取得款項後已經另行裝入其他紙袋,而為警查獲後又經警打開原以銀行紙條綑綁之現金後加以清點,並另行以橡皮筋綑綁,已非告訴人戊○○原始交付與被告庚○○之情形。

是依證人即告訴人戊○○前開所述及與之相合之領款紀錄,堪認告訴人戊○○於104 年4 月23日遭被告等人及所屬詐欺集團詐取之款項應為55萬元,檢察官指係55萬5,000 元應有誤會,爰予更正之。

㈡被告庚○○於104 年4 月22日、104 年4 月23日利用筆記型電腦、印表機所列印後持以交付告訴人戊○○行使而詐取35萬元、55萬元之偽造公文書雖未扣案(見本院卷第116 頁104 年7 月30日公務電話紀錄),然證人即告訴人戊○○證述向其取款之人交付1 個黃色袋子,回家後打開看是什麼法院的文件等語(見偵查卷第240 頁),而被告庚○○亦供稱:交付與告訴人戊○○之偽造公文書內容與交付與告訴人己○○的類似,只是款項及收取人名字不同,都是以扣案印表機列印等情(見本院卷第151 頁反面),被告甲○○、丙○○就此則均無意見(見本院卷第154 頁反面),參酌扣案如附表三編號5 至8 所示4 紙偽造之公文書即被告庚○○於104年4 月23日列印後持以交付告訴人己○○而詐取48萬元之附表三編號5 、6 偽造公文書及同日下午欲持往向告訴人己○○詐取120 萬元之附表三編號7 、8 之偽造公文書,其內容除金額不同外,其餘之內容含偽造之公印文等均相同,是認被告庚○○於104 年4 月22日、104 年4 月23日利用扣案筆記型電腦、印表機所列印後持以交付告訴人戊○○行使而詐取35萬元、55萬元之偽造公文書及其上之偽造公印文除收取之金額及對象以外,均與附表三編號5 至8 相同。

㈢又扣案如附表三編號6 、8 所示偽造公文書,其上抬頭均載「法院公證帳戶申請書」,僅係文書內容含二表格即「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院公證款收據」、「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公證本票」,有該扣案之偽造公文書可憑,是檢察官起訴書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公證本票」稱之,容有誤會,亦予更正。

又該文書上雖有「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公證本票」之表格,而有「本票」之字樣,然並無「無條件擔任支付」之記載,亦無發票人之簽名,已與票據法第120條所規定本票應記載之事項不同,且參酌被告庚○○持此等文書交付告訴人戊○○、己○○之目的在於使其等誤信款項係交付法院公證以釐清其上所載其等所涉相關案號之案情,應屬收據之性質,此亦可由文書上記載「收據」、「用途:代收法院公證款」等文字可知,是足認該文書上雖有表格記載「本票」之字樣,然尚非票據法所規範之本票,而僅係收據,亦併此說明。

㈣按刑法上所謂公印或公印文,係專指表示公署或公務員資格之印信而言,即俗稱大印與小官章及其印文,有最高法院69年台上字第693 號判例意旨可資參照。

又公印之形式凡符合印信條例規定之要件而製頒,無論為印、關防、職章、圖記,如足以表示其為公務主體之同一性者,均屬之,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3155號判決亦同此見解意旨。

本案被告甲○○等人及其所屬詐欺集團持以向告訴人行使如附表三所示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行處監管科」、「法院公證帳戶申請書」等文書上所蓋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中凍結管制命令執行官印」、「特偵組組長邱智宏」、「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北凍結管制命令執行官印」等印文,乃用以表示公署、公務員所用之印信,揆諸上揭說明,屬刑法第218條所稱之公印文無訛。

㈤再按公文書,係指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刑法第10條第3項定有明文。

而刑法上偽造文書罪,係著重於保護公共信用之法益,即使該偽造文書所載名義製作人實無其人,而社會上一般人仍有誤信其為真正文書之危險,仍難阻卻犯罪之成立;

又將偽造證書複印或影印,與抄寫或打字不同,其於吾人實際生活上可替代原本使用,被認為具有與原本相同之信用性。

故在一般情況下可予以通用,應認其為與原本作成名義人直接所表示意思之文書無異。

自非不得為犯刑法上偽造證書罪之客體,亦分別有最高法院54年台上字第1404號、75年台上字第5498號判例意旨參照。

本案被告甲○○等人及其所屬詐欺集團持以向告訴人行使如附表三所示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行處監管科」、「法院公證帳戶申請書」等文書,係以「法務部行政執行處監管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之名義製作,其上分別載有案號、案由、股別、提存原因及事實暨所依據之裁定、承辦檢察官,並皆蓋有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中凍結管制命令執行官印」、「特偵組組長邱智宏」、「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北凍結管制命令執行官印」等公印文,足以表彰各該機關公務員本於職務而製作之意,雖機關與印文有不吻合之處,法務部行政執行署亦無「監管科」、地方法院亦無「公證執行處」等單位,法務部更無所謂之「凍結管制命令」,惟上開文書內容均與刑事犯罪偵查事項有關,核與地方法院、法務部之業務相當,一般人苟非熟知法院、法務及檢察系統組織,尚不足以分辨該等單位、執行命令是否實際存在,仍有誤信該等文書為公務員職務上所製作之真正文書之危險,此由告訴人戊○○、己○○收受該等文書後確誤信為真乙節,觀之益徵。

又被告庚○○持以交付告訴人戊○○、己○○之偽造公文書雖係以印表機列印,然參諸上開說明,亦認其為與原本作成名義人直接所表示意思之文書無異。

故以上開名義所製作如附表三所示之文書,均足認係偽造之公文書,而被告甲○○、庚○○、丙○○及其所屬詐欺集團持以向告訴人戊○○、己○○等人行使之,足以生損害於其上名義機關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製作公文之正確性、公信力,及其上名義人邱智宏,暨告訴人戊○○、己○○。

㈥次按共同實施犯罪行為之人,在合同意思範圍以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者,即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共同負責,有最高法院28年上字第3110號判例意旨可資參照。

另按共同正犯之行為人已形成一個犯罪共同體,彼此相互利用,並以其行為互為補充,以完成共同之犯罪目的。

故其所實行之行為,非僅就自己實行之行為負其責任,並在犯意聯絡之範圍內,對於他共同正犯所實行之行為,亦應共同負責,此即所謂「一部行為全部責任」之法理;

又刑法之「相續共同正犯」,就基於凡屬共同正犯對於共同犯意範圍內之行為均應負責,而共同犯意不以在實行犯罪行為前成立者為限,若了解最初行為者之意思,而於其實行犯罪之中途發生共同犯意而參與實行者,亦足成立;

故對於發生共同犯意以前其他共同正犯所為之行為,苟有就既成之條件加以利用而繼續共同實行犯罪之意思,則該行為即在共同意思範圍以內,應共同負責,最高法院100 年度台上字第5925號、98年度台上字第7972號判決分別同此見解。

又以目前遭破獲之電話詐騙集團之運作模式,係先以詐騙集團收集人頭通訊門號或預付卡之門號及金融機構帳戶,以供該集團彼此通聯、對被害人施以詐術、接受被害人匯入受騙款項及將贓款為多層次轉帳之使用,並避免遭檢警調機關追蹤查緝,再由該集團成員以虛偽之情節詐騙被害人,於被害人因誤信受騙而將款項匯入指定帳戶或交付後,除繼續承襲先前詐騙情節繼續以延伸之虛偽事實詐騙該被害人使該被害人能繼續匯入、交付更多款項外,並為避免被害人發覺受騙報警,多於確認被害人已依指示匯款或提領現金後,即迅速指派集團成員以臨櫃提款或自動櫃員機領款等方式將詐得贓款即刻提領殆盡,或儘速前往向被害人取款;

此外,為避免因於收集人頭帳戶或於臨櫃提領詐得贓款,或親往收取款項時,遭檢警調查獲該集團,多係由集團底層成員出面從事該等高風險之臨櫃提款、收取款項(即「車手」)、把風之工作,其餘成員則負責管理帳務或擔任居間聯絡之後勤人員。

是依上開電話詐欺集團之運作模式,參照前述刑法共同正犯之規範架構,雖無證據證明被告甲○○、庚○○、丙○○直接以電話詐欺被害人,然不論擔任車手工作而負責取款、居間聯絡車手並告知取款時地、或協助保管詐騙所得款項之行為,均係該詐騙集團犯罪計畫不可或缺之重要環節。

而共同正犯,在合同之意思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者,即應對全部所發生之結果,共同負責。

被告甲○○、庚○○、丙○○加入本案詐欺集團後,明知其所屬詐欺集團成員,以假冒公務員身分而向民眾詐財牟利,竟仍同意參與而擔任車手,與該詐欺集團之其他成員間彼此分工,甚負責將詐欺集團傳送之偽造公文書加以列印、提出而行使之,足認其等係在合同意思範圍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並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遂行犯罪之目的。

是依上開說明,被告甲○○、庚○○、丙○○自應就其所參與犯行所生之全部犯罪結果共同負責。

㈦綜上所述,本件事證明確,被告等人犯行均堪認定,均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㈠刑法已於103 年6 月18日修正公布第339條、第339條之2,另增訂第339條之4 ,並自同日施行,而於103 年6 月20日生效。

增訂之刑法第339條之4 規定:「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 萬元以下罰金: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其立法意旨亦就本案所涉及之該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犯罪態樣,表明:「㈠行為人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施以詐欺行為,被害人係因出於遵守公務部門公權力之要求,及避免自身違法等守法態度而遭到侵害,則行為人不僅侵害個人財產權,更侵害公眾對公權力之信賴。

是以,行為人之惡性及犯罪所生之危害均較普通詐欺為重,爰定為第1款加重事由。

㈡多人共同行使詐術手段,易使被害人陷於錯誤,其主觀惡性較單一個人行使詐術為重,有加重處罰之必要,爰仿照本法第222條第1項第1款之立法例,將『三人以上共同犯之』列為第2款之加重處罰事由。」

等語,顯係考量近年來詐欺案件頻傳,且趨於集團化、組織化,每每造成廣大民眾受騙,是立法者認針對此種有別於傳統犯罪態樣之行為,若僅論以修正前第339條詐欺罪責及法定刑度,實無法充分評價行為人之惡性,始增訂上開條文,將刑度提高至1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 萬元以下罰金。

所謂行為人「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施以詐欺行為,並不以有所冒用之政府機關或公務員為要件,祇須客觀上足使普通人民信其所冒用者為政府機關或公務員,有此官職,其罪即可成立。

故本罪行為人所冒用之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含其所行使之職權)是否確屬法制上規定之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因該款規範之目的重在行為人冒充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並以該冒用身分為有公權力外觀之行為,是僅須行為人符合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並據此行公權力外觀施以詐欺行為,即構成該款之犯罪。

經查,本案犯罪事實均係被告甲○○、庚○○、丙○○與少年林○邑、陳○清及其等所屬詐欺集團成員共3 人以上,分別冒用警察、檢察官、地檢署或法院人員等公務員名義詐騙被害人,是被告甲○○、庚○○、丙○○之行為確已該當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甚明。

㈡論罪之說明:⒈是核被告甲○○、庚○○、丙○○如犯罪事實欄一㈠、㈡所為各均係犯刑法第216條、第211條行使偽造公文書罪、第339條之4第1項第1款、第2款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

其等偽造如附表三「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公印文分別為偽造各該公文書之階段行為,又其中偽造編號1 與2 、3 與4 、5 與6 之公文書後復分別持以行使,其等偽造之低度行為應分別為行使之高度行為所吸收,均不另論罪。

⒉被告甲○○、庚○○、丙○○與少年林○邑、陳○清及其等所屬詐欺集團成員之間,就上開行為分別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均應論以共同正犯。

⒊被告等人及所屬詐欺集團就犯罪事實欄一㈠2 次冒用公務員、行使偽造公文書而向告訴人戊○○詐取財物之行為、就犯罪事實欄一㈡冒用公務員、行使偽造公文書而向告訴人己○○詐得財物及其後再次冒用公務員、偽造文書欲向告訴人己○○詐取財物等行為,分別時間緊接,地點及手法相同,各侵害同一之法益,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強行分開,在刑法評價上,分別以視為2 個舉動之接續施行,合為包括之一行為予以評價,較為合理,應各論以接續犯。

⒋被告等人於犯罪事實欄一㈠、㈡所犯各罪,分別係在同一犯罪決意及預定計畫下所為,因果歷程並未中斷,應認為一行為觸犯數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各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論以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1款、第2款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犯詐欺取財罪處斷。

⒌其等就犯罪事實欄一㈠、㈡所犯之罪,犯意各別,行為互殊,均應予分論併罰。

⒍被告甲○○前於96年間因偽造文書案件經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已更名為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96年度訴字第3879號判決有期徒刑4 月、3 月,應執行有期徒刑6 月確定;

97年間又因詐欺、偽造文書等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97年度訴字第1601號判決有期徒刑7 月(2 罪)、7 月(2 罪)、5 月,應執行有期徒刑2 年6 月,上訴後復行撤回而確定;

98年間再因詐欺、偽造文書等案件分別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98年度訴字第1787號判決有期徒刑7 月(2 罪)、4 月(2 罪),應執行有期徒刑1 年8 月確定,及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98年度審訴字第2306號判決有期徒刑6 月、2 月,應執行有期徒刑7 月確定;

99年間因商業會計法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99年度簡字第1994號判決有期徒刑1 年,減為有期徒刑6 月確定,上開各罪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00 年度聲字第2023號裁定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5 年3 月確定;

另於99年間因偽造文書、詐欺等案件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99年度審簡字第89號判決有期徒刑6 月、4 月,應執行有期徒刑8月確定;

又因偽造文書等案件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99年度審訴字第1035號判決有期徒刑6 月、4 月,應執行有期徒刑8 月,上訴後經臺灣高等法院以99年度上訴字第3024號撤銷原審判決,改判決有期徒刑10月、3 月,應執行有期徒刑11月,上訴後經最高法院以100 年度台上字第132 號駁回上訴確定,上開各罪則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00 年度聲字第437 號裁定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 年6 月確定,而與前揭應執行刑有期徒刑5 年3 月部分接續執行,於102 年11月7 日縮短刑期假釋出監併付保護管束,其保護管束於104 年4 月22日期滿,假釋未經撤銷,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是前揭有期徒刑5 年3 月部分已於103 年1 月20日執行完畢,另有期徒刑1 年6 月部分則於104 年4 月22日執行完畢(按二以上徒刑之執行,除數罪併罰以外,倘假釋時,其中甲罪徒刑已執行期滿,則假釋之範圍應僅限於尚殘餘刑期之乙罪徒刑,其效力不及於甲罪徒刑,縱監獄將已執行期滿之甲罪徒刑與尚在執行之乙罪徒刑合併計算其假釋最低執行期間,亦不影響甲罪業已執行完畢之效力,參最高法院103 年1 月7 日第一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從而,上開接續執行之應執行刑應分別論其執行完畢之日),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執行指揮書可稽(見本院卷第160 、161 頁),被告甲○○於各該有期徒刑執行完畢後5 年以內分別故意再犯犯罪事實欄㈠、㈡所示各次有期徒刑以上之罪,均為累犯,均應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刑。

⒎按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又按刑法總則之加重,係概括性之規定,所有罪名均一體適用;

刑法分則之加重,係就犯罪類型變更之個別犯罪行為予以加重,成為另一獨立之罪名。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70條(即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所定:「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其中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實行)犯罪之加重,並非對於個別特定之行為而為加重處罰,其加重係概括性之規定,對一切犯罪皆有其適用,自屬刑法總則加重之性質。

至故意對兒童及少年犯罪之加重,係對被害人為兒童及少年之特殊要件予以加重處罰,乃就犯罪類型變更之個別犯罪行為予以加重,始屬刑法分則加重之性質,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128號判決亦同此見解,查被告甲○○為58年11月7 日出生,共犯之林○邑、陳○清分別為86年9月、86年8 月出生,有其等年籍在卷,是被告甲○○於行為時為成年人,而與之共同實施犯罪之林○邑、陳○清均為未滿18歲之少年,是被告甲○○如犯罪事實欄一㈠、㈡所示犯行均應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規定分別加重其刑,並依法分別遞加重其刑。

⒏至被告等人與所屬詐欺集團成員冒用公務員名義,僭行公務員職權乙節,固已該當刑法第158條第1項僭行公務員職權罪之構成要件與不法要素,然承前所述,刑法既已於103 年6 月18日,除原有之普通詐欺取財罪外,另增訂刑法第339條之4第1款之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則刑法第339條之4第1款之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應已將上揭刑法第158條第1項僭行公務員職權罪之構成要件與不法要素包攝在內,而以詐欺犯罪之加重處罰事由,成為另一獨立之詐欺犯罪態樣,予以加重處罰,是上揭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所為,應僅構成一罪,不另成立刑法第158條第1項僭行公務員職權罪,否則即與「雙重評價禁止原則」有違,於法未合,併予敘明。

⒐又被告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人與「泰山」及所屬之詐欺集團於犯罪事實一㈡冒用公務員名義向告訴人己○○詐得48萬元後,於同日又接續冒用公務員名義向告訴人己○○施用詐術、偽造如附表三編號7 、8 之公文書,欲向告訴人己○○詐取120 萬元,惟因告訴人己○○發覺報警而未將款項交付部分之犯行,雖未據檢察官起訴,然此部分與被告等人冒用公務員名義向告訴人己○○詐得48萬元部分所涉罪名為接續犯之包括一罪關係,如前所述,為起訴效力所及,本院自得併予審理,此部分亦均經被告等人併為辯論(見本院卷第151 頁及反面、第155 頁),亦附此說明。

㈢爰審酌被告甲○○有如前述構成累犯之前科紀錄,已難認其素行端正,竟又再犯同罪質之本案,足認前揭裁判執行並未使被告甲○○知所警惕;

被告庚○○前未曾因犯罪經判決執行,有其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參,素行尚可;

被告丙○○於102 年間曾因竊盜案件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02 年度易字第3008號判決有期徒刑6 月,緩刑2 年確定,亦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憑,而於緩刑期間再犯本案,亦難認被告丙○○素行端正。

被告3 人分為壯年、青年,竟不思以己力從正當管道獲取財物而加入詐欺集團,利用告訴人戊○○、己○○欠缺法律專業知識,對檢警分工與案件流程未盡熟稔而信賴公權力,而以行使偽造公文書及冒用公務員名義等方式,向告訴人戊○○、己○○詐騙財物,除致告訴人戊○○、己○○各受有85萬元、48萬元之損失外,並嚴重詆毀司法、檢警機關公文書之公信力,加深民眾對於社會之不信任,所生危害非輕,惟本件幸經警即時查獲而扣得部分財物,使告訴人戊○○、己○○各領回55萬5,000 元、48萬元(參前開贓物認領保管單);

並考量被告丙○○業已與告訴人戊○○和解賠償7 萬元,有和解書1 紙可參(見本院卷第76頁),而被告甲○○、庚○○則迄未與告訴人戊○○和解賠償其所受損失(見本院卷第150 頁反面),而告訴人戊○○、己○○就本案並無其他意見(見本院卷第73頁),復念被告3 人犯後自始坦承犯行之犯罪後態度;

兼衡其等3 人在本案犯罪中所扮演之角色及參與犯罪之程度僅係受其他詐欺集團成員指揮之取款車手、把風人員,所處並非共犯結構之核心地位,暨其犯罪動機、目的、手段、生活狀況、品行素行、智識程度、所分得報酬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各定應執行之刑。

㈣沒收:⒈扣案如附表一編號1 印表機、編號2 筆記型電腦為詐欺集團成員所有,供被告庚○○列印偽造之公文書所用,附表一編號3 之NOKIA 廠牌行動電話1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1張)亦為詐欺集團成員所有,供被告庚○○持以供詐欺集團成員佯裝公務員向告訴人戊○○、己○○聯繫施用詐術,此部分業據被告庚○○供述在卷(見本院卷第151 頁及反面);

附表一編號4 SONY廠牌行動電話1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張)為被告甲○○所有,供其與詐欺集團成員聯繫所用,有前開申登人資料、微信譯文可參,復為被告甲○○所不否認(見本院卷第148 頁反面、第151 頁);

附表二編號1 之NOKIA 廠牌行動電話1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張)為詐欺集團成員所有,附表二編號2 之SAMSUNG 廠牌行動電話1 支(空機)為共犯即少年林○邑所有,均係供共犯即少年林○邑與詐欺集團成員聯繫,亦有前揭微信譯文可參,並為共犯即少年林○邑供陳在卷(見偵查卷第60頁反面);

附表二編號3 之AraTop U2 行動電話1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張)則為共犯即少年陳○清所有,供與詐欺集團成員聯繫之用,亦有前揭申登人資料、微信譯文可佐,復為共犯即少年陳○清供述在卷(見偵查卷第81頁反面),是以上扣案物分別為共犯即詐欺集團成員與少年林○邑、陳○清及被告甲○○所有,供其等犯本罪所用之物,均應於被告3 人所犯各罪主文項下宣告沒收。

⒉扣案如附表三編號7 、8 所示偽造之公文書2 張(含其上所偽造如「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之公印文),為被告庚○○列印之偽造公文書,為其所有因犯本罪所生之物,應於被告3 人就告訴人己○○部分之犯罪事實之罪主文項下宣告沒收。

⒊如附表三編號1 至6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之公印文均為偽造之印文,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應均依刑法第219條於被告3 人分別就告訴人戊○○(編號1 至4 )、己○○(編號5 、6 )部分之犯罪事實之罪主文項下宣告沒收。

至附表三編號7 、8 「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偽造之公印文,因已隨各該偽造公文書併予沒收,爰不再另宣告沒收。

㈥不予沒收:⒈扣案如附表一編號6 至9 、附表二編號7 至10等物雖均為本案共犯之詐欺集團成員所有置於被告3 人所駕駛自小客貨車上,然附表一編號6 、7 及附表二編號7 至9 均為被告等人為警查獲時,被告庚○○及共犯少年陳○清穿戴在身上之衣物;

而被告庚○○供稱編號8 、9 之無線電、衛星導航都放在車上,但沒有用過等詞(見本院卷第151 至152 頁);

另共犯少年林○邑陳稱附表二編號10之13萬8,700 元是詐欺集團提供給伊等花用的,由伊控管等詞(見偵查卷第60頁)。

以上均非被告3 人、共犯少年林○邑、陳○清及詐欺集團成員犯本罪所用之物、所得之物,亦非違禁物,爰不予宣告沒收。

⒉扣案如附表一編號10、12不含SIM 卡之空機,分別為被告庚○○、甲○○所有,被告庚○○供述扣案HTC 空機是之前使用的手機,後來換其他手機就未再使用,與本案無關等語,而被告甲○○則供稱扣案NOKIA 空機是之前使用,SIM 卡換到SONY手機後就未再使用該手機,該手機與本案無關等詞(見本院卷第152 頁),復無證據證明上開空機與本案有關,不予宣告沒收。

⒊扣案如附表一編號11、13、附表二編號4 、5 之行動電話,雖均經警查獲為被告庚○○、丙○○、共犯少年林○邑、陳○清彼此間聯繫,或與詐欺集團成員聯繫所用,有前開微信譯文可參,然上開行動電話所附SIM 卡電話號碼之申請人分別為被告庚○○之母廖麗君、被告丙○○之祖母王鳳如、共犯少年林○邑之母黃荷秀、共犯少年林○邑之祖母賴玥汝,有申登人資料可參(見本院卷第83、88、82頁),無證據證明為被告庚○○、丙○○、共犯少年林○邑所有,亦不予宣告沒收。

⒋扣案如附表二編號6 之偽造服務證1 張,共犯少年陳○清稱該偽造服務證是如果被告庚○○來不及取款,由伊前往取款所用等詞(見偵查卷第81頁),參以前開證人即告訴人戊○○、己○○所證:在交款過程中,並未見過該服務證等語(見偵查卷第242 頁),是亦無證據證明該偽造之服務證與被告3 人、共犯少年林○邑、陳○清及詐欺集團成員犯本罪有關,又非違禁物,爰不予宣告沒收。

⒌扣案如附表三編號5 、6 之偽造公文書均經被告庚○○向告訴人己○○提出而行使,為告訴人己○○所有之物,已非被告3 人或共犯所有,亦不予宣告沒收,惟其上如「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欄所示偽造之公印文則因屬偽造印文,不問屬於犯人與否均應予沒收,如前所述,亦附此說明。

⒍扣案由共犯少年林○邑保管中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小客貨車,雖為詐欺集團成員提供予被告甲○○、庚○○、丙○○及少年林○邑、陳○清等人駕駛,如上所述,然其登記之名義人為王素雲,有代保管單、車輛詳細資料報表可參(見偵查卷第179 、174 頁),無證據證明為被告3 人、共犯少年林○邑、陳○清及詐欺集團成員所有之物,又非違禁物,爰不予宣告沒收。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段前段,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刑法第28條、第216條、第211條、第339條之4第1項第1款、第2款、第55條、第47條第1項、第51條第5款、第9款、第219條、第38條第1項第2款、第3款,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嘉宏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8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法 官 黎惠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林鼎嵐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8 月 2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11條
(偽造變造公文書罪)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1 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
(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罪)
行使第210條至第215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 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一(本院104年度保管字第754號,見本院卷第64頁):┌──┬────────────┬────────┬────────┐
│編號│扣案物品名稱及數量      │扣得處所        │備註            │
├──┼────────────┼────────┼────────┤
│ 1  │CANON 牌黑色IP2770型印表│在庚○○處扣得  │共犯詐欺集團成員│
│    │機1台                   │                │所有,供犯本罪所│
│    │                        │                │用之物,應予沒收│
│    │                        │                │。              │
├──┼────────────┼────────┼────────┤
│ 2  │LENOVO牌U310型淺藍色筆記│在庚○○處扣得  │(同上)        │
│    │型電腦1 台              │                │                │
├──┼────────────┼────────┼────────┤
│ 3  │NOKIA 紅黑色行動電話1支 │在庚○○處扣得  │(同上)        │
│    │(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                │                │
│    │張)                    │                │                │
├──┼────────────┼────────┼────────┤
│ 4  │SONY ST261型行動電話1 支│在甲○○處扣得  │被告甲○○所有,│
│    │(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                │供犯本罪所用之物│
│    │張)                    │                │,應予沒收。    │
├──┼────────────┼────────┼────────┤
│ 5  │偽造之公文書            │                │(沒收與否,詳如│
│    │                        │                │附表三備註欄)  │
├──┼────────────┼────────┼────────┤
│ 6  │犯案時所戴之黑色便帽1頂 │在庚○○處扣得  │非供犯本罪所用之│
│    │                        │                │物,又非違禁物,│
│    │                        │                │不予沒收。      │
├──┼────────────┼────────┼────────┤
│ 7  │犯案時所穿之襯衫1件     │在庚○○處扣得  │(同上)        │
├──┼────────────┼────────┼────────┤
│ 8  │RADIO 牌手持式無線電2 台│在庚○○處扣得  │(同上)        │
├──┼────────────┼────────┼────────┤
│ 9  │MIO衛星導航1台          │在庚○○處扣得  │(同上)        │
├──┼────────────┼────────┼────────┤
│10  │HTC Desire816 型黑色行動│在庚○○處扣得  │(同上)        │
│    │電話1 支(空機)        │                │                │
├──┼────────────┼────────┼────────┤
│11  │AraTop U2 紅色行動電話1 │在庚○○處扣得  │被告庚○○之母廖│
│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                │麗君申請,非被告│
│    │1 張)                  │                │或共犯所有,又非│
│    │                        │                │違禁物,不予沒收│
│    │                        │                │。              │
├──┼────────────┼────────┼────────┤
│12  │NOKIA 黑色RH-112型行動電│在甲○○處扣得  │非供犯本罪所用之│
│    │話1支(空機)           │                │物,又非違禁物,│
│    │                        │                │不予沒收。      │
├──┼────────────┼────────┼────────┤
│13  │黑色BenQ T3型行動電話1支│在丙○○處扣得  │被告丙○○之祖母│
│    │(含0000000000之SIM 卡1 │                │王鳳如申請,非被│
│    │張)                    │                │告或共犯所有,又│
│    │                        │                │非違禁物,不予沒│
│    │                        │                │收。            │
└──┴────────────┴────────┴────────┘
附表二(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少年法庭104 年度少保字第136 、137 號):
┌──┬────────────┬─────────┬─────────┐
│編號│扣案物品名稱及數量      │扣得處所          │備註              │
├──┼────────────┼─────────┼─────────┤
│ 1  │NOKIA 紅黑色行動電話1 支│在少年林○邑處扣得│共犯詐欺集團成員所│
│    │(含0000000000之SIM卡1張│                  │有,供犯本罪所用之│
│    │)                      │                  │物,應予沒收。    │
├──┼────────────┼─────────┼─────────┤
│ 2  │SAMSUNG 白色行動電話1 支│在少年林○邑處扣得│共犯少年林○邑所有│
│    │(空機)                │                  │,供犯本罪所用之物│
│    │                        │                  │,應予沒收。      │
├──┼────────────┼─────────┼─────────┤
│ 3  │AraTop U2 黑色行動電話1 │在少年陳○清處扣得│共犯少年陳○清所有│
│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                  │,供犯本罪所用之物│
│    │1 張)                  │                  │,應予沒收。      │
├──┼────────────┼─────────┼─────────┤
│ 4  │SAMSUNG 粉紅色行動電話1 │在少年林○邑處扣得│共犯少年林○邑之母│
│    │支(含0000000000之SIM 卡│                  │黃荷秀申請,非被告│
│    │1 張)                  │                  │或共犯所有,又非違│
│    │                        │                  │禁物,不予沒收。  │
├──┼────────────┼─────────┼─────────┤
│ 5  │HTC 桃紅色行動電話1支( │在少年林○邑處扣得│共犯少年林○邑之祖│
│    │含0000000000之SIM卡1張)│                  │母賴玥汝申請,非被│
│    │                        │                  │告或共犯所有,又非│
│    │                        │                  │違禁物,不予沒收。│
├──┼────────────┼─────────┼─────────┤
│ 6  │偽造法務部地檢署行政執行│在少年陳○清處扣得│非供犯本罪所用之物│
│    │處之服務證1張           │                  │,又非違禁物,不予│
│    │                        │                  │沒收。            │
├──┼────────────┼─────────┼─────────┤
│ 7  │犯案時所穿之襯衫1件     │在少年陳○清處扣得│(同上)          │
├──┼────────────┼─────────┼─────────┤
│ 8  │犯案時所戴黑色便帽1頂   │在少年陳○清處扣得│(同上)          │
├──┼────────────┼─────────┼─────────┤
│ 9  │犯案時所戴眼鏡          │在少年陳○清處扣得│(同上)          │
├──┼────────────┼─────────┼─────────┤
│ 10 │新臺幣13萬8,700元       │在少年林○邑處扣得│(同上)          │
│    │                        │                  │                  │
└──┴────────────┴─────────┴─────────┘
附表三(即附表一編號5 ,本院104 年度保管字第754 號,見本院卷第64頁):
┌──┬──────┬──────────┬──────────────┐
│編號│偽造之公文書│偽造之公印文及其數量│      備          註        │
├──┼──────┼──────────┼──────────────┤
│1   │偽造之「法務│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1.左列偽造之公文書為104 年4 │
│    │部行政執行處│行署台中凍結管制命令│  月22日向告訴人戊○○提出而│
│    │監管科」公文│執行官印」及「特偵組│  行使,未扣案,非被告或共犯│
│    │書壹張      │組長邱智宏」公印文各│  所有,不予沒收。          │
│    │            │壹枚                │2.左列公印文為偽造印文,均應│
│    │            │                    │  予沒收。                  │
├──┼──────┼──────────┼──────────────┤
│2   │偽造之「法院│偽造之「特偵組組長邱│1.左列偽造之公文書為104 年4 │
│    │公證帳戶申請│智宏」及「法務部行政│  月22日向告訴人戊○○提出而│
│    │書」公文書壹│執行署台北凍結管制命│  行使,未扣案,非被告或共犯│
│    │張          │令執行官印」公印文各│  所有,不予沒收。          │
│    │            │壹枚                │2.左列公印文為偽造印文,應予│
│    │            │                    │  沒收。                    │
├──┼──────┼──────────┼──────────────┤
│3   │偽造之「法務│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1.左列偽造之公文書為104 年4 │
│    │部行政執行處│行署台中凍結管制命令│  月23日向告訴人戊○○提出而│
│    │監管科」公文│執行官印」及「特偵組│  行使,未扣案,非被告或共犯│
│    │書壹張      │組長邱智宏」公印文各│  所有,不予沒收。          │
│    │            │壹枚                │2.左列公印文為偽造印文,均應│
│    │            │                    │  予沒收。                  │
├──┼──────┼──────────┼──────────────┤
│4   │偽造之「法院│偽造之「特偵組組長邱│1.左列偽造之公文書為104 年4 │
│    │公證帳戶申請│智宏」及「法務部行政│  月23日向告訴人戊○○提出而│
│    │書」公文書壹│執行署台北凍結管制命│  行使,未扣案,非被告或共犯│
│    │張          │令執行官印」公印文各│  所有,不予沒收。          │
│    │            │壹枚                │2.左列公印文為偽造印文,應予│
│    │            │                    │  沒收。                    │
├──┼──────┼──────────┼──────────────┤
│5   │偽造之「法務│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1.左列扣案之偽造公文書為104 │
│    │部行政執行處│行署台中凍結管制命令│  年4 月22日向告訴人己○○提│
│    │監管科」公文│執行官印」及「特偵組│  出而行使,非被告或共犯所有│
│    │書壹張      │組長邱智宏」公印文各│  ,不予沒收。              │
│    │            │壹枚                │2.左列公印文為偽造印文,均應│
│    │            │                    │  予沒收。                  │
├──┼──────┼──────────┼──────────────┤
│6   │偽造之「法院│偽造之「特偵組組長邱│1.左列扣案之偽造公文書為104 │
│    │公證帳戶申請│智宏」及「法務部行政│  年4 月22日向告訴人己○○提│
│    │書」公文書壹│執行署台北凍結管制命│  出而行使,非被告或共犯所有│
│    │張          │令執行官印」公印文各│  ,不予沒收。              │
│    │            │壹枚                │2.左列公印文為偽造印文,應予│
│    │            │                    │  沒收。                    │
├──┼──────┼──────────┼──────────────┤
│7   │偽造之「法務│偽造之「法務部行政執│左列扣案之偽造公文書(含左列│
│    │部行政執行處│行署台中凍結管制命令│偽造之公印文)為104 年4 月23│
│    │監管科」公文│執行官印」及「特偵組│日被告庚○○所偽造,尚未向告│
│    │書壹張      │組長邱智宏」公印文各│訴人己○○提出,為被告庚○○│
│    │            │壹枚                │所有供犯本罪所用之物,應予沒│
│    │            │                    │收。                        │
├──┼──────┼──────────┼──────────────┤
│8   │偽造之「法院│偽造之「特偵組組長邱│左列扣案之偽造公文書(含左列│
│    │公證帳戶申請│智宏」及「法務部行政│偽造公印文)為104 年4 月23日│
│    │書」公文書壹│執行署台北凍結管制命│被告庚○○所偽造,尚未向告訴│
│    │張          │令執行官印」公印文各│人己○○提出,為被告庚○○所│
│    │            │壹枚                │有供犯本罪所用之物,應予沒收│
│    │            │                    │。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