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SLDM,109,審金訴,37,20200430,2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9年度審金訴字第37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乃聖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8 年度偵字第00000 號、第17183 號)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移送併辦(108 年度偵字第27052 號),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告知被告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檢察官、被告之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並判決如下:

主 文

陳乃聖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各處如附表「主文及宣告刑」欄所示之刑。

應執行有期徒刑參年肆月。

事 實

一、陳乃聖自民國108 年7 月間某日起,加入由黃紀維(綽號:馬跟雲,所涉加重詐欺取財等罪由本院另行審結)及其他真實姓名年籍不詳、綽號「K 」、「陳浩南」、「厚德路」、「方聖宇」、「阿德」、「辰辰」、「鹿含」、「謝睿哲」、「傑夫」等人(均由檢察官另案偵辦中)所組成之詐欺集團,擔任提領贓款(俗稱車手)之工作,渠等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先由不詳詐欺集團成員於如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之時間,以如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之方法詐騙如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之被害人,致使上開被害人均陷於錯誤,分別依指示匯款至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之帳戶,並由陳乃聖依「方聖宇」或其他詐欺集團成員指示取得如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帳戶之金融卡後,於如附表編號1 至4 所示之時、地操作自動櫃員機提領款項,並將領得之贓款交付「方聖宇」轉交「謝睿哲」再轉交予黃紀維,黃紀維再依「K 」指示將贓款送到指定地點交付予「傑夫」抑或直接交付詐欺集團指派前來收水之人(附表編號1 至2 部分),或將領得之贓款交付予其他詐欺集團指派前來收水之人(附表編號3 至4 部分),陳乃聖並因而獲得抵償所積欠新臺幣(下同)5 萬元債務之利益。

嗣經如附表所示之被害人發覺受騙,報警處理,經員警調閱監視器及自動櫃員機提領款畫面後,始查悉上情(陳乃聖被訴對李金馨犯加重詐欺取財罪部分,由本院另行審結)。

二、案經吳書綺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南港分局報告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及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信義分局報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後移送併辦。

理 由

一、本案被告陳乃聖所犯之罪,係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 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且非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案件,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先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檢察官、被告之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進行簡式審判程序,是本案之證據調查,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2 規定,不受同法第159條第1項、第161條之2 、第161條之3 、第163條之1 及第164條至第170條規定之限制,合先敘明。

二、認定事實之證據及理由上揭事實,業據被告於警詢、偵查、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中均坦承不諱,核與同案被告黃紀維於警詢、偵查及本院準備程序中之供述、同案被告方聖宇於警詢之供述、證人即告訴人吳書綺、楊翔凌、被害人鄭怡柔、陳福良於警詢之證述均大致相符(見108 年度偵字第16138 號卷第27至37、41至47、225 至233 頁,108 年度偵字第17183 號卷第23至29、33至37頁,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8 年度偵字第27052 號卷影卷第9 至15頁),並有中國信託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中華郵政帳號000-00000000000000號、帳號0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之交易明細、提款監視器影像擷圖畫面、告訴人吳書綺所呈之網路銀行交易明細紀錄、存摺影本等資料在卷可稽(見108 年度偵字第16138 號卷第59、61、63至107 頁,108 年度偵字第00000 號卷第49至50、59至61頁,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8 年度偵字第27052 號卷影卷第47至49、151 至155 頁)。

足認被告上開不利於己之自白核與事實相符。

綜上,本案事證明確,被告前開犯行均堪認定,而均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㈠按共同正犯之成立,祇須具有犯意之聯絡、行為之分擔,既不問犯罪動機起於何人,亦不必每一階段犯行,均經參與;

此所稱犯意聯絡,不限於明示,默示亦包括在內,亦不限於直接,間接犯意聯絡,如甲邀乙,乙再邀丙犯罪,甲丙仍可成立共同正犯;

又共同正犯間,非僅就其自已實施之行為負其責任,並在犯意聯絡之範圍內,對於他共同正犯所實施之行為,亦應共同負責(最高法院32年上字第1905號判例、34年上字第862 號判例、73年台上字第2364號判例、77年台上字第2135號判例意旨參照)。

坊間詐騙集團之組織,除一線、二線通話人員外,尚有首謀、收水及車手,此為本院辦案所知悉,並廣為新聞媒體報導而眾所周知之事,自亦為被告所明知,且本案尚有「K 」、「陳浩南」、「厚德路」、「方聖宇」、「阿德」、「辰辰」、「鹿含」、「謝睿哲」、「傑夫」、同案被告黃紀維(附表編號1 至2 部分)共同犯案,故被告加入詐欺集團向被害人詐財牟利,對上開行為分工即本案屬三人以上集團分工一事應屬明知,卻仍依指示前往收取詐得之款項,與詐欺集團之其他成員間彼此分工,其雖未參與撥打電話詐騙被害人,與詐欺集團其他成員間亦或互不相識,惟足認渠等係在共同意思範圍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並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遂行犯罪之目的,依前揭說明,被告自應就其所參與犯行所生之全部犯罪結果共同負責。

是核被告就如附表各編號所示犯行,均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共4 罪。

被告與「K 」、「陳浩南」、「厚德路」、「方聖宇」、「阿德」、「辰辰」、「鹿含」、「謝睿哲」、「傑夫」及其他不詳詐欺集團成員間就本案4 次犯行,及與同案被告黃紀維間就如附表編號1 至2 部分犯行,均互有犯意聯絡,並分工合作、互相利用他人行為以達犯罪目的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惟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罪,其本質即為共同犯罪,主文毋庸再於「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罪」前再記載「共同」(最高法院83年度台上字第2520號判決意旨參照),附此敘明。

㈡被告所犯如附表所示4 次加重詐欺取財犯行,雖犯罪時間相近,但被害人均不相同,所侵害財產法益有異,時空上並非無從區隔,在刑法評價上各具獨立性,且非經立法預設其本質係具持續實行之複次作為特徵予以特別歸類,使成獨立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態樣,依社會通念難認係出於一次犯意之決定,又非屬一個行為之持續動作,自難認被告成立接續犯包括一罪或想像競合犯。

是被告所犯如附表所示4 次犯行,均犯意個別,行為互殊,應分論併罰。

㈢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被告正值青壯,不思循正當途徑賺取金錢,竟加入詐欺集團擔任車手之工作,利用被害人一時不察、陷於錯誤,以如附表所示之方式進行詐騙,不僅漠視他人財產權,且對社會治安造成相當之影響,本不宜寬貸,惟念其犯後業已坦承犯行,堪認其尚有悔意,並考量被告已與告訴人楊翔凌、被害人陳福良達成和解,被告願分別賠償告訴人楊翔凌1 萬6,000 元,賠償被害人陳福良7萬5,000 元之損害,有本院109 年審附民字第160 號、第188 號和解筆錄在卷可參,兼衡被告在本案犯罪中所扮演之角色及參與犯罪之程度、地位,對告訴人、被害人等造成之損害,併參酌被告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自陳其為高中畢業之教育智識程度、目前從事飲料店打工,月薪約3 萬元、單身、尚有1 名子女待其扶養之家庭生活經濟狀況(見本院109 年度審金訴字第37號卷109 年4 月13日審判筆錄第5 頁)等一切情狀,就被告所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4 罪,分別量處如附表各編號「主文及宣告刑」欄所示之刑,以資懲儆。

㈣末審酌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

而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以使輕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

故定應執行刑時,除仍應就各別刑罰規範之目的、輕重罪間體系之平衡、整體犯罪非難評價,為綜合判斷外,尤須參酌上開實現刑罰公平性,以杜絕僥倖、減少犯罪之立法意旨,為妥適之裁量。

本院衡酌被告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加重詐欺取財犯行,均係在108 年7 月底至同年8 月間所實施,各次犯行之間隔期間甚近,顯於短時間內反覆實施,所侵害法益固非屬於同一人,然各次於集團內之角色分工、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均完全相同,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顯然較高,如以實質累加之方式定應執行刑,處罰之刑度恐將超過其行為之不法內涵與罪責程度,爰基於罪責相當之要求,於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之外部性界限內,綜合評價各罪類型、關係、法益侵害之整體效果,考量犯罪人個人特質,及以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為內涵之內部性界限,為適度反應被告整體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及對渠等施以矯正之必要性,而就被告所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4 罪,定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四、沒收部分㈠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

宣告前二條之沒收或追徵,有過苛之虞、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犯罪所得價值低微,或為維持受宣告人生活條件之必要者,得不宣告或酌減之,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8條之2第3項定有明文。

又犯罪所得之沒收、追繳或追徵,在剝奪犯罪行為人之實際犯罪所得,其重點置於所受利得之剝奪,故無利得者自不生剝奪財產權之問題,是二人以上共同犯罪,關於犯罪所得之沒收、追徵,應各按其實際利得數額負責,並非須負連帶責任(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上字第1733號判決參照)。

所謂各人「所分得」,係指各人「對犯罪所得有事實上之處分權限」,法院應視具體個案之實際情形而為認定:倘若共同正犯各成員內部間,對於不法利得分配明確時,固應依各人實際分配所得沒收;

然若共同正犯成員對不法所得並無處分權限,其他成員亦無事實上之共同處分權限者,自不予諭知沒收;

至共同正犯各成員對於不法利得享有共同處分權限時,則應負共同沒收之責(最高法院104 年度台上字第3937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經查:⒈本案被告擔任車手之工作,收取如附表所示之款項等情,業據被告坦承不諱,惟被告供稱其所領得之款項,均已交予上游之詐欺集團成員等語(見108 年度偵字第16138 號卷第227 、231 頁),卷內復查無證據足認被告就上開詐得財物與所屬詐欺集團成員間,有事實上共同處分權限,自無從就詐得款項部分宣告沒收及追徵其價額。

2.經查,被告自承:7 月份我應該要拿到5 萬元的報酬,但是這些報酬我拿來抵債,所以我實際上沒有拿到錢等語,是本件被告之犯罪所得應為免除5 萬元債務之利益,且並未扣案,然被告業已與告訴人楊翔凌、被害人陳福良達成和解,並願賠償渠等之損害,業如前述,如被告未依和解條件履行,告訴人或被害人本可以和解筆錄為執行名義聲請強制執行,如再宣告沒收犯罪所得不無過苛之虞,爰就被告之犯罪所得,依刑法第38條之2第3項不予宣告沒收。

五、不另為不受理部分㈠公訴意旨另以:被告上開行為,亦涉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之參與犯罪組織罪嫌云云。

㈡按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係藉由防制組織型態之犯罪活動為手段,以達成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之目的,乃於該條例第3條第1項前段與後段,分別對於「發起、主持、操縱、指揮」及「參與」犯罪組織者,依其情節不同而為處遇,行為人雖有其中一行為(如參與),不問其有否實施各該手段(如詐欺)之罪,均成立本罪。

然在未經自首或有其他積極事實,足以證明其確已脫離或解散該組織之前,其違法行為,仍繼續存在,即為行為之繼續,而屬單純一罪,至行為終了時,仍論為一罪。

又行為人以一參與詐欺犯罪組織,並分工加重詐欺行為,同時觸犯參與犯罪組織罪及加重詐欺罪,雖其參與犯罪組織之時、地與加重詐欺之時、地,在自然意義上非完全一致,然二者仍有部分合致,且犯罪目的單一,依一般社會通念,認應評價為一罪方符合刑罰公平原則,應屬想像競合犯。

惟因加重詐欺罪係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之犯罪,其罪數計算,以被害人數、被害次數之多寡,決定其犯罪之罪數;

核與參與犯罪組織罪之侵害社會法益,因應以行為人所侵害之社會全體利益為準據,認定係成立一個犯罪行為,有所不同,是已倘若行為人於參與犯罪組織之繼續中,先後加重詐欺數人財物,因行為人僅為一參與組織行為,侵害一社會法益,應僅就首次犯行論以參與犯罪組織及加重詐欺罪之想像競合犯,而其後之犯行,乃為其參與組織之繼續行為,為避免重複評價,當無從將一參與犯罪組織行為割裂再另論以一參與犯罪組織罪(最高法院107 年度台上字第1066號判決意旨參照)。

㈢本案被告係於108 年7 月間加入本案詐欺集團,惟其為本案犯行前,於108 年7 月22日,已因參與本案同一詐騙集團從事車手工作而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並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08 年度訴字第890 號案件判處罪刑等情,有上開刑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則本案詐欺犯行即非被告之首次詐欺犯行,是其被訴之參與犯罪組織罪部分,應為上開案件判決效力所及,揆諸前揭說明,本案此部分自應諭知不受理,惟公訴意旨認此部分與前揭論罪科刑之部分有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爰不另為不受理之諭知。

六、不另為無罪部分公訴意旨雖認被告前開所為另涉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云云。

而洗錢防制法固於105 年12月28日修正公布,其第2條明定洗錢行為係指行為人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1款),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同法第2條第2款),或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同法第2條第3款)。

然洗錢防制法之制定,旨在規範特定重大犯罪(詳見該法第3條)不法所得之資金或財產,藉由洗錢行為,諸如經由各種金融機關或其他交易管道,轉換成為合法來源之資金或財產,以切斷資金與當初犯罪行為之關連性,俾便於隱匿其犯罪行為或該資金不法來源或本質,以逃避追訴、處罰。

該法之制定背景(參見立法院公報第85卷第43期院會紀錄第66至78頁),主要係針對預防鉅額贓款,經由洗錢行為轉變為合法來源,造成資金流向之中斷,使偵查機關無法藉由資金之流向,追查不法前行為之犯罪行為人。

足見其所保護之法益為國家對特定重大犯罪之追訴及處罰,此觀修正前該法第1條已明定:「為防制洗錢,追查犯罪,特制定本法」,而對不法之前行為其所侵害之一般法益,因已有該當各行為之構成要件加以保護,自非該法之立法目的甚明(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3639號判決意旨參照)。

申言之,洗錢行為之防制,旨在打擊犯罪,促進金流之透明,防止洗錢者利用洗錢活動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財物或利益,妨礙犯罪之追查及打擊。

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依同法第2條之規定,應以行為人有為逃避或妨礙所犯重大犯罪之追查或處罰之犯意及行為,始克相當。

因之,是否為洗錢行為,自應就犯罪全部過程加以觀察,包括有無因而使重大犯罪所得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性質、來源、所在地、所有權或其他權利改變,因而妨礙重大犯罪之追查或處罰,或有無阻撓或危及對重大犯罪所得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來源追查或處罰之行為,始克相當。

若非先有犯罪所得或利益,再加以掩飾或隱匿,而係取得犯罪所得或利益之犯罪手段,或並未合法化犯罪所得或利益之來源,而能一目了然來源之不法性,或作直接使用或消費之處分行為,自非洗錢防制法所規範之洗錢行為(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711號、第269 號判決意旨參照)。

查:本案被告係依「方聖宇」或其他詐欺集團成員指示提領款項後,將所提領之款項交予「方聖宇」或其他詐欺集團成員,就其犯罪全部過程加以觀察,僅屬將詐欺取財犯罪所得置於詐欺集團實力支配之下,亦即詐欺集團直接取得詐欺犯罪所得之行為,乃取得詐欺犯罪所得之手段,尚非於詐欺行為之外,另為掩飾或隱匿詐欺所得之行為,是被告僅論以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即為已足,核與洗錢防制法之規範目的及犯罪構成要件尚屬有間;

且其主觀上純係為與所屬詐欺集團共同詐欺取財,而為直接取得詐欺犯罪所得之行為,難認具有為避免追訴、處罰而掩飾或隱匿其犯罪所得使其來源形式上合法化之犯罪意思,自不該當於洗錢防制法第2條所定洗錢行為之構成要件。

綜上所述,檢察官就此部分之舉證,仍有合理之懷疑存在,尚未達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本院無從形成被告此部分有罪之確信,惟因公訴意旨認此部分與前開經論罪科刑之部分具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爰不另為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28條、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第51條第5款,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郭千瑄提起公訴、檢察官林逸群移送併辦,由檢察官林聰良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4 月 30 日
刑事第九庭法 官 李郁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王亦芩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4 月 30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 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
┌─┬───┬──────┬───────┬─────┬────┬──────────┬────────┐
│編│被害人│詐欺方法    │被害人匯款時間│匯款金額  │匯入帳戶│被告陳乃聖提領時間、│主文及宣告刑    │
│號│      │            │              │(新臺幣)│        │地點及金額(新臺幣)│                │
├─┼───┼──────┼───────┼─────┼────┼──────────┼────────┤
│1 │鄭怡柔│詐欺集團成員│108年8月23日  │29,989元  │中國信託│於108 年8 月23日18時│陳乃聖犯三人以上│
│  │      │於108 年8 月│18時41分53秒  │          │銀行822-│59分2 秒,在臺北市南│共同詐欺取財罪,│
│  │      │23日17時54分│              │          │00000000│港區重陽路164 號7-11│處有期徒刑壹年肆│
│  │      │許,撥打電話├───────┼─────┤668號帳 │慈愛店,提領80,000元│月。            │
│  │      │佯稱因網路購│108年8月23日  │49,989元  │戶      │                    │                │
│  │      │物設定錯誤,│18時56分23秒  │          │        │                    │                │
│  │      │需操作ATM 解│              │          │        │                    │                │
│  │      │除分期設定  │              │          │        │                    │                │
├─┼───┼──────┼───────┼─────┼────┼──────────┼────────┤
│2 │吳書綺│詐欺集團成員│108年8月23日  │1,989元   │中國信託│於108 年8 月23日23時│陳乃聖犯三人以上│
│  │      │於108 年8 月│22時31分38秒  │          │銀行822-│51分,在臺北市信義區│共同詐欺取財罪,│
│  │      │23日17時54分├───────┼─────┤00000000│永吉路30巷168 弄1 號│處有期徒刑壹年肆│
│  │      │許,撥打電話│108年8月23日  │32,123元  │660號帳 │7-11敦厚店,提領120,│月。            │
│  │      │佯稱因網路購│22時47分6秒   │(起訴書誤│戶      │000元(起訴書漏載) │                │
│  │      │物設定錯誤,│              │載為31,213│        │                    │                │
│  │      │需操作ATM 解│              │元)      │        │                    │                │
│  │      │除分期設定  ├───────┼─────┤        │                    │                │
│  │      │            │108年8月23日  │31,213元  │        │                    │                │
│  │      │            │23時11分37秒  │          │        │                    │                │
├─┼───┼──────┼───────┼─────┼────┼──────────┼────────┤
│3 │陳福良│詐欺集團成員│108年7月24日  │180,000元 │中華郵政│於108 年7 月24日12時│陳乃聖犯三人以上│
│  │      │於108 年7 月│12時26分27秒  │          │000-0000│46分17秒、12時47分23│共同詐欺取財罪,│
│  │      │24日11時許,│              │          │00000000│秒、12時48分52秒,在│處有期徒刑壹年壹│
│  │      │撥打電話佯稱│              │          │77號帳戶│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16│月。            │
│  │      │為其友人,欲│              │          │        │2 號士林郵局,分別提│                │
│  │      │向其借款,致│              │          │        │領60,000元、60,000元│                │
│  │      │陳福良陷於錯│              │          │        │、30,000元          │                │
│  │      │誤匯款      │              │          │        │                    │                │
├─┼───┼──────┼───────┼─────┼────┼──────────┼────────┤
│4 │楊翔淩│詐欺集團成員│108年7月24日  │16,000元  │中華郵政│於108 年7 月24日18時│陳乃聖犯三人以上│
│  │      │於108 年7 月│18時20分14秒  │          │000-0000│33分4秒,在臺北市士 │共同詐欺取財罪,│
│  │      │14日15時48分│              │          │00000000│林區文林路100 號瑞興│處有期徒刑壹年壹│
│  │      │許,張貼臉書│              │          │77號帳戶│銀行(起訴書誤載為瑞│月。            │
│  │      │訊息佯稱欲販│              │          │        │興郵局),提領16,000│                │
│  │      │售手機,致楊│              │          │        │元                  │                │
│  │      │翔淩陷於錯誤│              │          │        │                    │                │
│  │      │匯款購買    │              │          │        │                    │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