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SLDM,113,易,458,20240826,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458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吳全福


選任辯護人  李尚宇律師
            張綺耘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名譽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續字第318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吳全福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吳全福明知告訴人簡崇倫及渠所經營之明倫貿易有限公司(即「M8 Detailing & Wraps」汽車包膜店,下稱明倫公司)對外並未積欠新臺幣(下同)幾千萬元債務,竟意圖散布於眾,於民國111年4月15日某時許,在社群網站facebook(下稱臉書)之個人帳號「Ken Wu」內,張貼「M8 Detailing & Wraps汽車包膜/犀牛皮/專業改色老闆…好像是你欠了幾千萬 不出面 不處理」等語,指摘告訴人簡崇倫及明倫公司(下合稱告訴人等)對外積欠款項高達數千萬元之不實事項,足以貶損告訴人簡崇倫之名譽及告訴人明倫公司之信用等語。

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10條第2項之加重誹謗罪嫌及同法第313條第2項之加重毀損信用罪嫌等語。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無證據能力、未經合法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判斷之依據;

不能證明被告犯罪或其行為不罰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第155條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次按認定不利於被告之事實,須依積極證據,苟積極證據不足為不利於被告事實之認定時,即應為有利被告之認定,更不必有何有利之證據。

又事實之認定,應憑證據,如未能發現相當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自不能以推測或擬制之方法,為裁判基礎;

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然無論直接或間接證據,其為訴訟上之證明,須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於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者,始得據之為有罪之認定,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度,而有合理性懷疑之存在時,即無從為有罪之認定(最高法院30年上字第816號、40年台上字第86號、76年台上字第4986號判例意旨參照)。

況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亦明定: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

是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從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基於無罪推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無罪判決之諭知(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128號判例意旨參照)。

三、公訴意旨認被告涉犯前開罪嫌,無非係以被告於偵查中之供述、告訴人等於偵查中之指述、臉書貼文為其主要論據。

四、訊據被告固坦承有於上開時間以臉書公開貼文方式對告訴人簡崇倫指摘並傳述上開事項,然堅詞否認有何加重誹謗、妨害信用等犯行,並辯稱:發表之言論係事實,且係基於善意發表言論,無妨害告訴人等名譽之意圖,亦未影響告訴人等之名譽與信用等語。

經查:㈠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第11條有明文保障,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

惟為兼顧對個人名譽、隱私及公共利益之保護,法律尚非不得對言論自由依其傳播方式為合理之限制。

刑法第310條第1項及第2項誹謗罪即係保護個人法益而設,為防止妨礙他人之自由權利所必要,符合憲法第23條規定之意旨。

至刑法同條第3項前段以對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係針對言論內容與事實相符者之保障,並藉以限定刑罰權之範圍,非謂指摘或傳述誹謗事項之行為人,必須自行證明其言論內容確屬真實,始能免於刑責。

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如其於言論發表前確經合理查證程序,依所取得之證據資料,客觀上可合理相信其言論內容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

即使表意人於合理查證程序所取得之證據實非真正,如表意人就該不實證據資料之引用,並未有明知或重大輕率之惡意情事者,仍應屬不罰之情形。

至於表意人是否符合合理查證之要求,應充分考量憲法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旨,依個案情節為適當之衡量。

而不得以此項規定而免除檢察官或自訴人於訴訟程序中,依法應負行為人故意(明知或重大輕率)毀損他人名譽之舉證責任(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意旨參照)。

亦即為調和言論自由與名譽保護之基本權利衝突,於刑法誹謗罪之成立,以「客觀上合理相信真實」及「合理查證」,作為侵害名譽之阻卻違法事由(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252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另按刑法第313條之妨害信用罪,係以行為人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為構成要件。

所謂「流言」,係指無稽之言、謠言或毫無事實根據之資訊。

所指「散布流言」係指廣為散布於眾,使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周知。

行為人客觀上須以所散布者係「流言」,且主觀上須行為人認知所散布者確係「流言」。

妨害信用罪自法益保護必要性觀之,參與經濟活動者,其經濟信用原即得受公評,倘係真實有據之指述,反而利於健全市場競爭秩序,是妨害信用罪所欲處罰者之妨害信用言論,須屬客觀上可辨別真偽之事實性言論,不及於價值判斷或主觀評價性言論。

又妨害信用言論行為人之事實性言論表達倘涉及公共利益,其言論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與刑法誹謗罪之判斷相同,仍需探究行為人於言論發表前是否經合理查證程序,及對於資料之引用有無明知或重大輕率之惡意情事(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666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被告有於前揭時間,發表上開言論之事實,業據被告於偵查及本院審理時坦認無誤,且有臉書貼文足佐(見他卷第49頁至第53頁),告訴人簡崇倫為告訴人明倫公司之負責人,有經濟部商業司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存卷可考(見他卷第336頁、第337頁),是上開事實堪以認定。

又被告係以公開貼文為之,任何人都可瀏覽上開貼文,為不特定多數人得任意瀏覽之網頁,被告張貼文字在前開公開網頁上,已使不特定多數人得瀏覽及發表流通意見,是前開網頁處於不特定人、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狀態甚明。

㈢告訴人簡崇倫於110年11月1日向被告借款150萬元,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北院)111年度司票字第5135號裁定准許本票強制執行一情,有借款契約書、上開裁定附卷可參(本院審易卷第47頁、他卷第21頁),另告訴人等積欠中租迪和股份有限公司482萬元、112萬6,080元、告訴人簡崇倫於111年間積欠臺灣美國運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謝佳琪、陽信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信銀行)、岳富祥分別為10萬8,289元、50萬元、1,408萬4,382元、500萬元,並經上開債權人向法院聲請本票強制執行或支付命令,更經陽信銀行於112年間就告訴人簡崇倫用以擔保陽信銀行債權抵押之不動產聲請拍賣等情,有本院111年度司票字第4027號裁定、北院111年度司促字第7383號支付命令、臺灣新北地方法院簡易庭111年度司票字第4862號裁定、北院111年度司票字第19134號裁定、112年度司促字第2223號支付命令、112年度司拍字第50號裁定、借款契約書在卷足憑(見偵續卷第51頁至第62頁、第81頁),另稽之證人張莞渝於偵查中結證稱:告訴人簡崇倫積欠金額為650萬元,除此之外,我知道告訴人簡崇倫還有房貸、車貸,具體金額不清楚,車子約200萬元,房子破千,告訴人簡崇倫的配偶是我表姊,於100年或101年疫情期間我們聊天有聊到,這都是銀行欠款等語(見偵續卷第119頁)及證人即告訴人簡崇倫員工許鴻昇於偵查中結證稱:老闆(即指告訴人簡崇倫)應該是跑路且欠錢等語(見他卷第332頁),告訴人簡崇倫於111年間之個人債務高達2,563萬8,751元(其中594萬6,080元係其與告訴人明倫公司為連帶債務人),而告訴人簡崇倫於111年4月9日即已出境避走海外迄今未歸一情,有入出境資訊連結作業1份在卷可查(見本院易字卷第9頁),可認告訴人簡崇倫於111年4月9日起即已無意處理其高額債務明甚。

㈣被告於本院供稱:大約111年2、3月間,我打電話、傳訊息給告訴人簡崇倫,以及去店內找告訴人簡崇倫,都找不到他人,後來才發現他人已經跑到國外等語(見本院易字卷第40頁),是被告經合理查證並依其所取得之前揭證據資料,認告訴人簡崇倫債臺高築且不出面處理等情,而於111年4月15日某時許指摘並傳述上開事項,客觀上顯有相當理由合理相信其言論內容為真實,已難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

又被告所發表之本案言論確有所本,已如前述,被告依其主觀親身經驗且有相當理由確信為真實。

是被告就事論事針對告訴人簡崇倫之財務狀況及處理態度發表上開言論,並非毫無意義之謾罵或杜撰子虛烏有之事,是否確實專以貶損告訴人簡崇倫人格名譽為目的,顯堪存疑,縱認告訴人簡崇倫因此內心感到不快,亦難率認被告主觀上有被訴罪名之犯意。

㈤另被告本於其親身經歷而非虛構之事實,發表告訴人簡崇倫積欠高額債務而不出面處理之言論,更一併呼籲「能不能不要再有人受騙 歡迎轉貼分享 限時止血」等語,告訴人簡崇倫為告訴人明倫公司之負責人,已如前述,又告訴人明倫公司之資本額為500萬元,董事僅有告訴人簡崇倫1人,而告訴人簡崇倫之出資額亦為500萬元,有經濟部商業司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查詢資料附卷可參(見他卷第336頁、第337頁、第340頁),告訴人明倫公司為被告簡崇倫1人所經營之公司明甚,依此,告訴人簡崇倫之財務狀況與告訴人明倫公司之財務狀況息息相關,而現今一般民眾於決定出借款項或廠商決定供貨往來前,對於公司或其負責人信譽是否良好誠信、財務狀況是否健全、是否具備償債能力等諸項詳加瞭解重視,且上開相關資訊,皆為出借款項或交易往來之對象所需資訊,為保障大眾知之權利,本應使公司負責人及公司之財務資訊得以在言論市場上公開流通,供大眾作為出借款項或交易往來之評估依據。

本件既涉公司及其負責人之財務狀況及償債能力,本屬與之交易大眾所關注、應知悉之事,核與公共利益息息相關,故依真實惡意原則,尚難以被告指摘或傳述上開事項而認其主觀上有誹謗之故意,即與誹謗罪之構成要件有間。

㈥被告經合理查證並依所取得之前揭證據資料,認告訴人明倫公司之負責人即告訴人簡崇倫債臺高築且不出面處理等情,而指摘並傳述上開事項,其所為之言論非無稽之言、謠言或毫無事實根據之資訊,亦非惡意捏造不實事項,揆之上開說明,非屬上開規定之「流言」,難以妨害信用罪究責。

五、綜上所述,公訴人所提證據,顯然不足為被告確有上開被訴犯行之積極證明,所指證明方法,亦明顯無從說服法院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屬全然不能證明被告犯罪之情形,依法自應為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1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吳宇青提起公訴,檢察官王芷翎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26 日
刑事第五庭法 官  黃怡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丁梅珍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26 日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