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SLDM,95,簡,720,20070308,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95年度簡字第720號
聲 請 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丁○○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94年度偵字第12711、12712 號、95年度偵字第2016號),本院於訊問被告後,被告為認罪之答辯,經合議庭裁定認本件宜由受命法官獨任逕以簡易判決處刑,並判決如下:

主 文

丁○○幫助連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之物交付,處有期徒刑肆月,如易科罰金以銀元叁佰元即新臺幣玖佰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丁○○明知將自己在金融機構開立之帳戶其存摺、金融卡及密碼等金融帳戶資料交付或提供他人使用,可能因此幫助他人用以處理詐欺取財犯罪所得,致使被害人及警方追查無門,竟仍不違背其本意,而基於幫助他人為詐欺取財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94年7 、8 月間,在臺北市北投區明德捷運站附近,將附表一所示之存款帳戶、提款卡及密碼,合計以新台幣(下同)6,000 元之代價,出售予姓名年籍不詳綽號「小五」之男子,再由該男子輾轉提供不詳之詐騙集團人員使用。

嗣取得丁○○存款帳戶之不詳詐欺集團成員隨即共同基於為自己不法所有之概括犯意,連續為如附表二之詐騙行為。

經戊○○、甲○○、丙○○、乙○○發覺有異,始知受騙上當,隨即報警處理,而查悉上情。

二、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丁○○於本院準備程序中自白不諱,(見本院95年11月23日準備程序筆錄),核與起訴書所載之其他證據相符(如附件所示),足見被告之自白與事實一致。

三、按金融存款帳戶,事關存戶個人財產權益之保障,與存戶之印鑑章、提款卡結合,其專屬性、私密性更形提高,除非本人或與本人具密切之關係者,難認有何理由可自由流通使用該存摺、印章、提款卡,一般人亦均有應妥為保管存摺、印鑑章、提款卡,以防止被他人冒用之認識,縱有特殊情況偶有將存摺、印鑑章、提款卡交付他人之需,亦必深入瞭解其用途後再行提供以使用,恆係吾人日常生活經驗與事理;

且金融帳戶為個人理財之工具,申請開設金融帳戶並無任何特殊之限制,一般民眾皆可以存入最低開戶金額之方式申請開戶,一個人可以在不同之金融機構申請多數之存款帳戶使用,並無何困難,此乃眾所週知之事實,則依一般人之社會生活經驗,苟見非親非故之人不以自己名義申請開戶,反而以出價蒐購或其他方式向他人蒐集金融機構帳戶供己使用,衡情當知悉蒐集金融帳戶者,係將所蒐集之帳戶用於從事財產犯罪。

況觀諸現今社會上,詐騙者蒐購人頭帳戶,持以作為詐欺取財或信貸、手機簡訊詐欺之事,常有所聞,出賣或出借帳戶予非親非故之人,受讓人係為從事財產犯罪,已屬人盡皆知之事。

本件被告丁○○明知存摺、提款卡等有關個人財產、身分之物品,將淪落於不明人士手中,極易被利用為與財產有關之犯罪工具,竟願以不相當之對價,將其存摺等物出售予與其於身分上不具密切關係之人,顯然對於該帳戶將作為不法使用,有所認知,是雖卷內事證並無積極證據證明被告知悉實施詐欺者將如何犯罪,而無法於本件認定被告有實施詐欺犯行之共同犯意聯絡,但被告既對金融帳戶交付他人使用,可能遭持以從事財產犯罪有所認知,業經被告於本院95年11月23日審理時自承在案,其有幫助他人犯詐欺取財罪之不確定犯罪故意甚明,是被告之自白堪認屬實。

本件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予認定,應依法論科。

四、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之認識,而以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而未參與實施犯罪之行為者而言(最高法院75年度台上字第1509號、88年度台上字第1270號判決亦同此意旨)。

是以,如未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且係出於幫助之意思提供助力,即屬幫助犯,而非共同正犯。

本件被告丁○○基於幫助之犯意,提供其所有附表一所示銀行存摺、提款卡出售予姓名年籍不詳之人,再轉交由詐騙集團成員利用被告之幫助,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概括犯意,連續施用詐術使被害人甲○○、丙○○、乙○○、戊○○陷於錯誤,因而轉帳匯款至被告所提供之上揭帳戶內,是被告所為係參與詐欺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且在無證據證明被告係以正犯而非以幫助犯之犯意參與犯罪之情形下,應認其所為係幫助犯而非正犯行為。

是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幫助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有關新舊法之比較,詳後述)。

公訴人雖於起訴書認被告丁○○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40條之幫助常業詐欺取財罪。

然按刑法上之常業犯,係以同一犯罪行為之意思反覆為之而成立,是行為人須有反覆從事某種行為之主觀意思,並以該項行為之所得供作日常生活給養所須之客觀事實表現;

惟依卷附之資料及證據,僅能證明前述不詳詐騙集團成員,以電話向被害人戊○○、甲○○、丙○○、乙○○詐騙,使渠等陷於錯誤而匯款至被告所提供之前揭帳戶,除此之外,無證據證明另有詐欺犯行,亦無其他證據足以證明上開詐騙集團成員有恃該行為營生之客觀事實,自難論以常業犯,是本件未緝獲之正犯依現存證據,應僅能成立普通詐欺罪之連續犯而非常業詐欺罪,惟其基本犯罪事實同一,爰依法變更起訴法條,附此敘明。

五、新舊法之適用:按被告行為後,刑法於94年2 月2 日修正公布,95年7 月1日施行,而刑法施行法亦於95年6 月14日增訂第1條之1 。

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

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係規範行為後法律變更所生新舊法律比較適用之準據法,於新法施行後,應適用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為「從舊從輕」之比較(此條項規定,僅係新、舊法之比較適用之宣示性指導原則,並非實體刑罰法律,自不生行為後法律變更之比較適用問題)。

且比較時應就罪刑有關之共犯、未遂犯、想像競合犯、牽連犯、連續犯、結合犯,以及累犯加重、自首減輕暨其他法定加減原因(如身分加減)與加減例等一切情形,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最高法院95年第8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

又比較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應就罪刑有關之一切情形,比較其全部之結果,而為一體之適用,不應一部分適用新法,一部分適用舊法(最高法院29年上字第964 號判例意旨參照)。

經查:

(一)幫助犯部分,修正前刑法第30條係規定:「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

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而修正後之刑法第30條則規定:「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

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主要係文字用語上之修正,關於刑罰減輕之規定並無變更,無關成立幫助犯內容之實質之變更,不屬法律之變更,應逕適用修正後之規定,無須比較適用,先予敘明。

(二)被告行為時,刑法第339條第1項就罰金刑部分規定:得併科1000元以下罰金。

而被告行為後,95年6 月14日公布增訂之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 規定:「中華民國94年1 月7 日刑法修正施行後,刑法分則編所定罰金之貨幣單位為新臺幣,94年1 月7 日刑法修正時,刑法分則編未修正之條文定有罰金者,自94年1 月7 日刑法修正施行後,就其所定數額提高為30倍。

但72年6 月26日至94年1 月7 日新增或修正之條文,就其所定數額提高為3 倍。」

而刑法第339條第1項係屬72年6 月26日以前之條文,是95年7 月1 日後,刑法第339條第1項就罰金刑部分之實質內容變更為:3 萬元以下罰金。

經比較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 增訂前後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實質內容相同,對於被告並無有利或不利之別,應依一般法律適用原則,適用裁判時之法律,即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 之規定(最高法院95年11 月7日95年度第21次刑庭會議決議、台灣高等法院95年度法律座談會決議亦同此意旨)。

(三)被告行為時之舊刑法第33條第5款規定:「主刑之種類如左:五、罰金:1 元以上。」

,換算新臺幣後,為新臺幣3 元以上。

惟被告行為後新刑法第33條第5款係規定:「主刑之種類如下:五、罰金:新臺幣1 千元以上,以百元計算之。」

,經比較修正前、後關於科處罰金刑之最低刑度規定,自應以被告行為時之舊刑法較有利於被告。

(四)綜合上述各條文修正前、後之比較,揆諸前揭最高法院決議及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之「從舊從輕」原則,修正後之規定並非較有利於被告,依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應整體適用行為時即修正前之刑法相關規定。

六、復按連續幫助與幫助連續原屬有別,如基於概括犯意,多次幫助他人犯罪,為連續幫助;

如以一幫助行為,幫助他人連續犯罪,則為幫助連續,就幫助犯言,僅有一次之犯罪行為(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5680號判決可資照)。

查詐騙集團成員持被告丁○○之存摺、提款卡等物,連續對被害人甲○○、丙○○、乙○○、戊○○施以詐術,時間緊接,且觸犯構成要件相同之罪名,為舊刑法之連續犯,被告以一次提供帳戶之幫助行為,幫助該詐欺集團連續詐取被害人等人之財物,為幫助連續,僅成立一次幫助犯罪行為。

再其行為僅止於幫助,應依刑法第30條第2項之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被告丁○○於本院訊問時,表示願受科刑之範圍為有期徒刑4 月,公訴人亦同意此求刑(見本院95年12月7 日準備程序筆錄)。

爰審酌被告年輕力壯,不思循正途圖謀生計,竟欲不勞而獲,以販賣帳戶謀利,惟念其年輕識淺,一時失慮,犯後終知坦承犯行,並已賠償被害人乙○○15,000 元,及同意賠償被害人丙○○1 萬元,暨其犯罪之動機、目的、所得利益等一切情狀,爰於其求刑之範圍內,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併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復按被告行為後,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已修正為:「犯最重本刑為5 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6 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者,得以新臺幣1,000 元、2,000 元或3,000 元折算1日,易科罰金。」

,並於94年2 月2 日修正公布,於95年7月1 日生效,核與被告行為時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所規定:「以1 元以上3 元以下折算1 日」,並適用修正前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第2條前段(現已刪除):「就其原定數額提高為100 倍折算1 日」規定之結果,則本件被告行為時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應以銀元100 元以上300 元以下折算1日,經折算為新臺幣後,應以新臺幣300 元以上900 元以下折算1 日。

比較新、舊法之結果,以95年7 月1 日修正公布施行前之規定,較有利於被告,則應依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適用修正前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另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2項之規定,公訴人及被告對於本件均不得上訴。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300條、449 條第2項、第3項、第454條第2項、第455之1第2項,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0條第2項、修正前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 ,修正前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第2條,現行法規所定貨幣單位折算新臺幣條例第2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邱智宏到庭執行職務。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96 年 3 月 8 日
刑事第七庭法 官 王俊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靜枝
中 華 民 國 96 年 3 月 9 日
附錄本判決論罪科刑依據之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000元以下罰金。
附表一
┌────────────┬────────────┐
│   金  融  機  構       │  帳            號      │
├────────────┼────────────┤
│臺北富邦商業銀行北投分行│000000000000號          │
├────────────┼────────────┤
│第一商業銀行士林分行    │00000000000號           │
├────────────┼────────────┤
│合作金庫淡水簡易型分行  │0000000000000號         │
├────────────┼────────────┤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天母分行│00000000000000號        │
└────────────┴────────────┘
附表二
┌─┬─────┬────────┬───┬─────┬───────┐
│  │受騙時間  │  詐騙理由      │被害人│轉入帳戶  │金額(新臺幣)│
├─┼─────┼────────┼───┼─────┼───────┤
│  │94年9 月3 │詐騙集團在報紙刊│戊○○│被告丁○○│共遭詐騙12萬  │
│  │日        │登護膚廣告,被害│      │在臺北富邦│6982元,其中3 │
│  │          │人與之聯絡後,詐│      │銀行北投分│萬元匯入被告黃│
│1│          │騙集團成員以確認│      │行之帳戶  │智霖之帳戶    │
│  │          │身分為由要求被害│      │          │              │
│  │          │人以金融卡至提款│      │          │              │
│  │          │機操作          │      │          │              │
├─┼─────┼────────┼───┼─────┼───────┤
│  │94年9 月12│詐騙集團成員冒稱│乙○○│被告丁○○│13萬元        │
│2│日        │台新銀行職員,向│      │在合作金庫│              │
│  │          │被害人謊稱信用卡│      │淡水分行之│              │
│  │          │卡費未繳        │      │帳戶      │              │
├─┼─────┼────────┼───┼─────┼───────┤
│  │94年9 月20│詐騙集團成員冒稱│甲○○│被告丁○○│4萬6647元     │
│  │日        │是台新銀行職員,│      │在第一銀行│              │
│3│          │向被害人謊稱金卡│      │士林分行之│              │
│  │          │發生問題,被害人│      │帳戶      │              │
│  │          │按指示聯絡轉帳後│      │          │              │
│  │          │,誤將金錢轉出  │      │          │              │
├─┼─────┼────────┼───┼─────┼───────┤
│  │94年9 月21│詐騙集團成員冒稱│丙○○│被告丁○○│2萬1109元     │
│  │日        │是台新銀行職員,│      │在第一銀行│              │
│4│          │向被害人謊稱欠款│      │士林分行之│              │
│  │          │未繳,被害人按指│      │帳戶      │              │
│  │          │示操作提款機,誤│      │          │              │
│  │          │將金錢轉出      │      │          │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