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SLDM,95,訴,256,20060630,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95年度訴字第256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乙○○
上列被告因洗錢防制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94年度偵字第12826 號),本院於訊問被告後,被告為認罪之答辯,經裁定認為宜以簡式審判程序審理並判決如下:

主 文

乙○○連續幫助犯常業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拾月。

事 實

一、乙○○於民國89年間,曾因賭博案件,於89年6 月2 日經本院以89年度簡字第125 號判決判處罰金1,000 元確定,於89年7 月24日執行完畢,復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於95年4 月6 日經本院以95年度簡字第47號判決處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300 元折算1 日,緩刑2 年確定(以上均不構成累犯)。

二、乙○○因缺錢花用,見報紙分類廣告,知可藉由出售金融機構帳戶換取現金使用,雖均可預見金融帳戶提供他人使用,將幫助他人實施常業詐欺犯罪,竟仍基於縱他人以其金融帳戶實施常業詐欺亦不違其本意之概括幫助犯意,於民國94年5 月9 日撥打報上刊登收購帳戶之手機電話,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成年男子聯絡後,依其指示前往臺北市○○區○○路513 巷32號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瑞光分行(下稱中信銀行)開立第0000000000000 號帳戶後,於當日下午5 時許在其臺北市○○區○○路59之5 號3 樓住處樓下,將辦妥之中信銀行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以新臺幣(下同)5,000 元之代價交予該年籍姓名不詳之成年男子;

復於94年5 月11日前往臺北市○○區○○路1 段358 號台新商業銀行內湖分行(下稱台新銀行)開立第00000000000000號帳戶後,即將辦妥之台新銀行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以3,000 元之代價交予上開男子;

另於不詳時地,將其原有之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內湖碧湖郵局(下稱碧湖郵局)第0000000 號帳戶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以5,000 元之代價交予該名男子。

嗣向乙○○購得上開金融機構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之人,即與其他不詳姓名年籍之人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之犯意聯絡,共組詐欺集團,並於附表所示之時間,向附表所示之人施以如附表所示之詐術,致附表所示之被害人均陷於錯誤,將附表所示之款項匯入附表所示之乙○○所有之帳戶內,上開詐欺集團成員即以此為常業。

嗣經甲○○報警,乙○○則於94年5 月27日至中信銀行辦理其帳戶遺失補領時,為行員報警查獲。

三、案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士林分局報告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於本院審理中坦承不諱,核與被害人甲○○於警詢(見偵卷第9 頁至第10頁)及被害人鄭子方、麗莎(印尼籍)、劉德山於檢察事務官訊問時(見本院卷第37頁至第39頁)所指訴之情節相符,並有被告中信銀行帳戶歷史交易查詢(見偵卷第18頁至第20頁)、台新銀行開戶基本資料、資金往來明細(見偵卷第57頁至第60頁)、碧湖郵局客戶存簿資料查詢、客戶歷史交易清單(見偵卷第62頁至第664 頁)、被害人鄭子方、麗莎、劉德山之匯款單(見本院卷第34頁、第33頁、第36頁)在卷可憑。

二、刑法上所謂「常業」,指反覆以同種類行為為目的之社會活動之職業性犯罪而言,至於犯罪所得之多寡,是否恃此犯罪為唯一之謀生職業,則非所問,縱令兼有其他職業,仍無礙於常業犯罪之成立。

本件犯罪集團人員以電話向被害人等或佯稱提供服務、或佯稱可投資獲利、或佯稱中獎需繳納保證金等理由,而使被害人等信以為真,匯款至其所購買之金融機構帳戶內,再迅速提領一空。

由此可見,向被告收購帳戶之詐欺集團一方面取得被告帳戶使用而得隱匿自己之身分,另一方面使被害人陷於錯誤而進行匯款或轉帳,顯係經過縝密之籌畫。

是以,向被告收購帳戶之詐欺集團顯係以此詐財方式維生之常業詐欺犯罪,甚為明確。

又被告所出售之台新銀行帳戶雖未有被害人指訴如何遭詐欺之情,然由上開帳戶之交易明細以觀,該帳戶於94年5 月12日至94年5 月16日均係似為測試帳戶有效與否之小額存提款,而自94年5 月16日晚間7 時34分許起,如有款項存入上開帳戶,即會在存入記錄之後,緊接出現與存入金額相當之提領記錄,則由該帳戶開戶至因本案被查獲而遭凍結為止,所出現之異常提領狀況,足認上開帳戶亦為詐欺集團成員所利用,作為要求受詐騙之被害人匯入金錢之帳戶。

三、按金融機構接受客戶申請一般存款帳戶之現況,絕大多數不須任何條件,亦無須任何費用,即任何人均可辦理金融帳戶存摺使用,如無特殊理由,實無借用他人存摺使用之必要。

而金融存摺事關存款人個人財產權益之保障,倘有不明之金錢來源,甚而攸關個人法律上之責任,其專有性甚高,除非本人、與本人具有信賴關係或其他特殊原因,難認有何流通使用之可能,一般人均有妥為保管防阻他人任意使用之認識。

縱使特殊情況偶有交付他人使用之需,亦必然深入瞭解用途及合理性後,再行提供以使用,方符常情。

且該等專有物品如落入不明人士手中,而未加以闡明正常用途,極易被利用為與財產有關之犯罪工具,此為吾人依一般生活認知所易於體察之常識。

又非有正當理由,竟提供金錢代價徵求他人之帳戶,則客觀上可預見其目的,係供為某筆資金之存入,後再行領出之用,且該筆資金之存入及提領過程係有意隱瞞其流程或避免行為人身分曝光之用意,一般人本於一般認知能力均甚易於瞭解。

而一般詐欺集團即常以向不特定人收購金融帳戶存摺之方法而從事如同本案之常業詐欺犯罪模式,報章、雜誌、電視亦常有報導。

本件被告明知存摺、提款卡等有關個人財產、身分之物品,倘淪落於不明人士手中,極易被利用為與財產有關之犯罪工具,竟願以不相當之對價,將其存摺等物交付予與渠等身分上不具密切關係之人,顯然對於該帳戶將作為不法使用,有所認知,是雖卷內事證並無積極證據證明被告知悉該常業詐欺集團將如何犯罪,而無法於本件認定被告有與該詐欺集團實施常業詐欺犯行之共同犯意聯絡,惟被告既對金融帳戶交付他人使用,可能遭持以從事財產犯罪有所認知,其有幫助他人犯常業詐欺罪之不確定犯罪故意甚明。

從而,本件事證明確,被告之自白核與其他卷存證據相符,堪信為真實,而可採信,是被告之犯行洵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四、論罪科刑之判斷(一)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之認識,而以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而未參與實施犯罪之行為者而言,最高法院75年度臺上字第1509號、88年度臺上字第1270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查被告係基於幫助之意思,出賣自己之帳戶予詐欺集團之成員,以供被害人轉帳之用,而為詐欺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

又該詐欺集團經由刊登報紙分類廣告向外大量收集帳戶,且多次以附表所示之詐騙方式實施犯罪,顯見該詐欺集團顯係以此詐財方式維生之常業詐欺犯罪甚明。

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40條之幫助常業詐欺罪。

(二)被告先後3 次交付帳戶犯行,時間緊接、方法相同、觸犯構成要件相同之罪名,顯係基於概括之犯意反覆為之,為連續犯,應依刑法第56條之規定論以一罪,並依法加重其刑。

被告於本院審理中雖改稱:係一次交付3 個帳戶云云。

惟查:被告於警詢中即自承:中信銀行帳戶係於94年5月9 日開戶並於同日在住處樓下交給收購帳戶之人等語(見偵卷第5 頁),而台新銀行帳戶係於94年5 月11日始開戶,被告顯然不可能於交付中信帳戶之同時,即交予該名男子台新銀行帳戶。

是被告嗣後翻異前詞,顯係卸責之詞,並不足採。

又被告係幫助他人犯罪,應依刑法第30條第2項之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並依法先加後減之。

(三)公訴意旨雖認被告所為另犯洗錢防制法第9條第1項洗錢罪之幫助犯,惟按洗錢防制法之制定,旨在防止特定重大犯罪不法所得之資金或財產,藉由洗錢行為,諸如經由各種金融機關或其他交易管道,轉換成為合法來源之資金或財產,切斷資金與當初犯罪行為之關連性,隱匿犯罪行為或該資金不法來源或本質,使偵查機關無法藉由資金之流向追查犯罪行為人,其所保護之法益為國家對特定重大犯罪之追訴及處罰。

又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1款之洗錢行為,其構成要件方面必須先有重大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存在,再對之為掩飾或隱匿之行為,始能構成,所謂掩飾或隱匿,係指為避免上開訴追、處罰而使其所得財物或利益之來源合法化,或改變該財物或利益之本質者而言(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3639號判決意旨參照)。

是以,除利用不知情之合法管道(如金融機關)為之外,其他使所得財物或利益之來源合法化,或改變該財物或利益之本質,以避免追訴處罰之掩飾、藏匿犯特定重大犯罪所得財產或利益之行為均屬之。

若非先有犯罪所得或利益,再加以掩飾或隱匿,而係取得犯罪所得或利益之犯罪手段,或未合法化犯罪所得或利益之來源,而能一目了然來源之不法性,即非洗錢防制法所規範之對象。

經查,本件係詐欺集團成員利用被告所出售之帳戶,將詐欺所得之款項直接匯入上開帳戶,其要求被害人將金錢匯入被告上開帳戶之行為,本為其實施詐欺行為之犯罪手段,並非取得財物後,另為掩飾、隱匿其詐欺所得之行為,亦非被告於該詐欺之行為人實施詐欺犯罪取得財物後,另由被告為之掩飾、隱匿行為,且偵查機關得藉由被害人將款項匯入被告帳戶等情,知悉資金來源之不法性,並得以追查資金之流向,資金與當初犯罪行為之關連性並未被切斷,與「掩飾」、「隱匿」之性質亦有不符,核與洗錢防制法第2條規定之洗錢行為構成要件有間。

是公訴意旨認被告另涉犯洗錢防制法第9條第1項之幫助洗錢罪,尚有未洽,惟此部分如成立犯罪,公訴人認與前揭論罪科刑部分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爰不另為無罪之諭知。

(四)被害人鄭子方、麗莎、劉德山遭詐欺集團成員詐欺而將款項匯入被告碧湖郵局帳戶之行為,雖未據公訴人起訴,惟該部分與已起訴且經本院論罪科刑之部分具有實質上一罪之關係,自為起訴效力所及。

(五)爰審酌被告之素行尚可,因貪圖小利,出售帳戶供他人詐騙財物,造成犯罪偵查困難,致使此類犯罪手法層出不窮,嚴重危害交易秩序與社會治安,其等犯罪之目的、動機、手段、尚未賠償被害人之損害,惟被告犯罪後均坦承犯行,態度尚稱良好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以資懲儆。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56條、第340條、第30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呂永魁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95 年 6 月 30 日
刑事第四庭法 官 許碧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徐仁豐
中 華 民 國 95 年 6 月 30 日
附錄
中華民國刑法第340條
以犯第339條之罪為常業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萬元以下罰金。
附表(匯入帳戶均為被告所有)
┌──┬───┬─────────────────┬───────────┬────┐
│編號│被害人│詐術方法                          │匯款帳戶              │詐得金額│
├──┼───┼─────────────────┼───────────┼────┤
│一  │甲○○│詐騙集團成員於94年5 月15日佯稱可提│中信銀行              │35,572元│
│    │      │供甲○○所需服務,並要求甲○○匯款│第0000000000000號帳戶 │        │
│    │      │,使甲○○陷於錯誤,於94年5 月15日│                      │        │
│    │      │匯款5,57 2元至乙○○帳戶,匯款後再│                      │        │
│    │      │告知甲○○需確認身分,行匯款及確認│                      │        │
│    │      │身分,使甲○○陷於錯誤,再於94年5 │                      │        │
│    │      │月16日分別匯款10,000元及20,000元至│                      │        │
│    │      │乙○○帳戶。                      │                      │        │
├──┼───┼─────────────────┼───────────┼────┤
│二  │鄭子方│詐騙集團成員於94年5 月17日某時,以│內湖碧湖郵局          │80,000元│
│    │      │電話向被害人鄭子方佯稱中六合彩,需│第00000-000000號帳戶  │        │
│    │      │支付手續費80,000元始可領獎,使被害│                      │        │
│    │      │人陷於錯誤,而於94年5 月17日下午1 │                      │        │
│    │      │時53分許在臺北縣中和市○○街442 號│                      │        │
│    │      │中和南勢角郵局匯出上開款項至乙○○│                      │        │
│    │      │之帳戶。                          │                      │        │
├──┼───┼─────────────────┼───────────┼────┤
│三  │麗莎(│某女性詐騙集團成員於94年5 月18日某│內湖碧湖郵局          │50,000元│
│    │印尼籍│時,以電話向被害人麗莎佯稱中獎,需│第00000-000000號帳戶  │        │
│    │)    │支付手續費始可領獎,使被害人陷於錯│                      │        │
│    │      │誤,而於94年5 月18日中午12時32分許│                      │        │
│    │      │在苗栗縣頭份鎮○○○路157 號頭份斗│                      │        │
│    │      │煥郵局匯款20,000元至乙○○之帳戶,│                      │        │
│    │      │待被害人如數匯款後,再告知被害人尚│                      │        │
│    │      │需30,000元手續費,使被害人再陷於錯│                      │        │
│    │      │誤,於94年5 月19日上午9 時35分許在│                      │        │
│    │      │上址匯款30,000元至乙○○帳戶。    │                      │        │
├──┼───┼─────────────────┼───────────┼────┤
│四  │劉德山│詐騙集團成員於94年5 月18日某時,以│內湖碧湖郵局          │50,000元│
│    │      │電話向被害人劉德山佯稱投資可獲利,│第00000-000000號帳戶  │        │
│    │      │要求被害人匯款,使被害人陷於錯誤,│                      │        │
│    │      │於94年5 月18日下午1 時26分許在桃園│                      │        │
│    │      │縣龜山鄉大崗村大湖56-1號龜山大崗郵│                      │        │
│    │      │局匯款50,000元至乙○○之帳戶。    │                      │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