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TCDM,94,訴,1143,20050722,10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94年度訴字第1143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戊○○
三二號四樓
上列被告因常業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九十三年度偵字第一六一八、九一五二、二五四一、八三○七、九八六三、一二四三八號),經本院合議庭裁定改依簡式審判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戊○○幫助連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之物交付,處有期徒刑伍月,如易科罰金,以叁佰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

一、戊○○可預見將自己帳戶借予他人使用,足供他人詐騙財物,其友人許清政(移由檢察官另行偵辦)於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間,要求戊○○提供金融機構存款帳戶供其使用。

戊○○可預見將自己帳戶借予他人使用,足供他人詐騙財物,仍不違背其本意,竟於九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在高雄市民族社區郵局前,將其所申請開立之高雄民族社區郵局局號○○四一四八號,帳號○○七九四○號存款帳戶存摺暨該帳戶之金融卡、開戶印章,交予許清政使用。

嗣許清政將戊○○所有之前開郵局帳戶交予庚○○(本院另行審結)所屬之詐欺集團使用,供作該等集團指定匯款之帳戶,以此方式幫助該等詐欺集團詐騙財物。

該等詐欺集團即以戊○○所提供之上揭郵局帳戶為下列之詐騙行為:詐欺集團內某不詳成員,於附表所示之日期,以電話聯絡己○○、辛○○、丁○○、甲○○、丙○○、乙○○等人,佯稱其等有掛號信未領取,而該掛號信已退回郵政總局,並留電話讓己○○等人聯絡,經己○○等人按該電話與對方聯絡,詐欺集團告知撥打指定電話至健保局或國稅局,俟己○○等人聯絡後,某自稱健保局或國稅局之人員,表示欲退費、退稅予其等,並誆稱必須至自動提款機按其指示輸入指令,即可獲得退費,使己○○等人誤以為真,陷於錯誤,而分別至自動提款機按其指示操作提款機,因而匯款如附表所示之金額至戊○○前開郵局帳戶內。

嗣己○○等人察覺情況有異,始知受騙,經報警處理,而循線查知上情。

二、案經臺中市警察局第三、第五分局報告、臺中縣警察局移送,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士林分局報告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刑警隊移送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後,均呈請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核轉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訊據被告戊○○於本院審理時就上揭時、地,將其所申請之高雄民族社區郵局局號○○四一四八號,帳號○○七九四○號存款帳戶存摺暨該等帳戶提款卡、開戶印章,提供予友人許清政使用之事實坦承不諱,核與被害人己○○、辛○○、丁○○、甲○○、丙○○、乙○○於警詢所指訴之情節相符,並有被告上開郵局帳戶立帳申請資料、客戶歷史交易清單(見本院審理卷第二卷第一一六頁至一一九頁)、被害人己○○所提供之臺北銀行自動櫃員機交易明細表(見臺中縣警察局刑案偵查卷第四二○頁)、被害人丙○○所提供之合作金庫自動櫃員機交易明細單(見臺中市正府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刑案偵查卷第一二頁)、被害人乙○○華南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存摺影本各乙份附卷可稽,足見被告上開自白確與事實相符。

是本件事證明確,被告犯行洵堪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二、按刑法上之故意,以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包括犯罪客體、行為、結果等均有具體確定認識,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確定故意,而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無具體確定認識,然已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不違背其本意者,則為不確定故意。

再現行刑法關於正犯、從犯之區別,係以其主觀之犯意及客觀之犯行為標準,凡以自己犯罪之意思而參與犯罪,無論其所參與者是否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皆為正犯,其以幫助他人犯罪之意思而參與犯罪,其所參與者,苟係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亦為正犯,必以幫助他人犯罪之意思而參與犯罪,其所參與者又為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始為從犯(最高法院二十五年度上字第二二五三號判例參照)。

又金融帳戶為個人理財之工具,目前申請開設金融帳戶並無任何特殊之限制,一般民眾皆可以自由申請開戶,並得同時在不同金融機構申請多數存款帳戶使用,乃眾所週知之事實。

依一般人之社會生活經驗,倘係合法收入,本可自行向金融行庫開戶使用,而無向他人購買、借用帳戶之必要。

苟見陌生人不以自己名義申請開戶,反向他人收購、借用金融機構帳戶使用,衡情應能懷疑收購帳戶之人,係欲藉此逃避檢警查緝之情無疑。

三、承上,被告戊○○出借前開帳戶供他人使用,顯見被告對前開帳戶可能會被利用作犯罪工具,有所預見,既對前開犯罪構成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依刑法第十三條第二項之規定,亦應以故意論。

被告基於幫助詐欺取財之不確定故意,交付前揭存摺、印章、提款卡,共同被告庚○○所屬之詐騙集團作為犯詐欺取財之用,被害人己○○、辛○○、丁○○、甲○○、丙○○、乙○○等人確受詐欺集團詐欺取財得逞等節,已如前述,是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三十條第一項前段、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一項之幫助連續詐欺取財罪。

起訴書雖載被告前開犯行係犯刑法第三十條第一項前段、第三百四十條之常業詐欺罪之幫助犯,業經公訴檢察官當庭變更起訴法條為刑法第三十條第一項前段、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一項之詐欺取財罪之幫助犯,併此敘明。

被告幫助他人犯連續詐欺取財罪,係從犯,應依刑法第三十條第二項之規定,減輕其刑。

爰審酌被告出借其所有之帳戶時,並未獲有任何利益,其犯罪之動機、目的,提供其所有帳戶供他人犯罪使用,嚴重破壞犯罪查緝工作、影響社會治安及金融秩序,惟被告犯後已坦承犯行,足見其犯罪後深表悔意,態度良好,且本件被告僅出借一本帳戶遭詐欺集團利用,然共有被害人己○○、辛○○、丁○○、甲○○、丙○○、乙○○六人匯款至其帳戶,且受害金額非微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併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資懲儆。

公訴檢察官請求量處被告有期徒刑六月,尚嫌過重,併此敘明。

四、至許清政出售被告所有之前揭郵局帳戶予詐欺集團使用,所涉幫助詐欺取財罪嫌部分,應由檢察官另行依法處理,末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三條之一第一項、第二百九十九條第一項前段,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一項、第三十條第一項前段、第二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前段,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第一條前段、第二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94 年 7 月 22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第五庭
法 官 劉麗瑛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須附繕本),上訴於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書記官 游智凱
中 華 民 國 94 年 7 月 22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刑法第30條
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
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從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刑法第339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附表】
┌──┬───────┬──────┬─────────┐
│編號│日期          │被害人      │匯款金額          │
├──┼───────┼──────┼─────────┤
│1   │92年12月5日   │己○○      │99857元           │
├──┼───────┼──────┼─────────┤
│2   │92年12月6日   │辛○○      │216164元          │
├──┼───────┼──────┼─────────┤
│3   │92年12月8日   │丁○○      │299430元          │
├──┼───────┼──────┼─────────┤
│4   │92年12月9日   │甲○○      │98621元           │
├──┼───────┼──────┼─────────┤
│5   │92年12月13日  │乙○○      │99826元           │
├──┼───────┼──────┼─────────┤
│6   │92年12月15日  │丙○○      │80708元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