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簡易庭民事-TCEV,113,中小,1330,20240426,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小額民事判決
113年度中小字第1330號
原 告 李奕慈

被 告 魏貴娘

上列原告因被告詐欺等刑事案件,提起附帶民事訴訟(112年度簡附民字第529號),經刑事庭移送民事庭審理,於民國113年4月3日言詞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49,485元及自民國112年12月2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本判決得假執行。

理由要領

一、原告主張略以:被告因貪圖真實姓名年籍不詳、LINE暱稱「駿博」之人應允之高額報酬,不顧他人可能受害之危險,仍以縱若有人持以犯罪亦無違反其本意之幫助詐欺取財及幫助洗錢之犯意,接續於民國111年10月20日15時30分許、同年月21日15時18分許,將其申辦之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合作金庫銀行帳戶)、臺灣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臺灣銀行帳戶)、華南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華南銀行帳戶)及台中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台中銀行帳戶)、凱基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凱基銀行帳戶)之金融卡,持往臺中市○區○○路0段000號「大魯閣新時代購物中心」B1第57號置物櫃內放置,供「駿博」所屬之詐欺集團成員取用,再將金融卡密碼以LINE傳送提供予「駿博」,供該人及所屬詐欺集團作為收受詐欺犯罪所得並掩飾、隱匿資金去向之工具。

嗣該詐欺集團成員取得上開帳戶資料後,即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意聯絡,由詐欺集團成員於111年10月21日21時41分許,偽為旋轉拍賣網站買家謊稱無法交易為由,傳送假旋轉拍賣平台客服專員LINE ID予原告,俟原告加入後,再由詐欺集團成員佯以協助處理網站買賣問題為由,指示原告操作網路銀行,致原告陷於錯誤而受騙,依指示操作自動提款機及網路銀行而轉帳新臺幣(下同)49,985元至被告凱基銀行帳戶內,旋遭提領,致財產上損害,爰依侵權行為法律關係請求損害賠償等語。

並減縮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49,98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答辯略以:我也是被詐騙,我也是屬於受害人,但以正常來說,沒有抓到真正詐騙集團,我也是被詐騙集團利用,我沒有拿過這筆錢,我也沒有碰過他們的錢,他們電話也不是我打的,法律上我也知道錯了,求職的時候沒有多方判斷跟確認,才會被詐騙集團利用,以真正形式上來說,我是有過失,沒有保管好自己的帳戶,他們是沒有保管好自己的錢財,我們都是有認知上的不足,我知道有詐騙集團存在,但我不知道他們會用什麼方式來騙我,如果我知道有詐騙集團存在,我就不會求職這份工作來讓自己涉入這個風險,雙方都是不足夠,不應該是由我來單獨承擔這個損失,我們都有過失。

我也沒有錢賠給他們等語,並聲明:請求駁回原告之訴。

三、法律依據及法理說明:㈠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第1項前、後兩段為相異之侵權行為類型。

關於侵權行為所保護之法益,除有同條第1項後段及第2項之情形外,原則上限於既存法律體系所明認之權利(固有利益),而不及於權利以外之利益特別是學說上所稱之純粹經濟上損失或純粹財產上損害,以維護民事責任體系上應有之分際,並達成立法上合理分配及限制損害賠償責任,適當填補被害人所受損害之目的。

所謂純粹經濟上損失或純粹財產上損害,係指其經濟上之損失為「純粹」的,而未與其他有體損害如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害相結合者而言;

除係契約責任(包括不完全給付)及同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及第2項所保護之客體外,並不涵攝在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侵權責任(以權利保護為中心)所保護之範圍。

故民法第184條規定係調和「行為自由」和「保護的權益」此兩個基本利益,區別不同的權益的保護,而組成侵權行為責任體系。

被侵害者係他人權利時,只要加害人具有故意或過失,即應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負損害賠償責任。

其被侵害者,非屬權利時,須加害行為係出於故意背於善良風俗方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或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第184條第2項)時,被害人始得請求損害賠償。

㈡次按民法第185條「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

造意人及幫助人,視為共同行為人。」

,依上開規定,共同侵權行為可分為以下四類:①主觀共同加害行為:加害人於共同侵害權利之目的範圍內,各自分擔實行行為一部,而互相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目的。

②客觀行為關連共同行為:各行為人之行為,均為所生損害之共同原因,即各行為人皆具備侵權行為之要件,但不以有意思聯絡為必要。

③共同危險行為:數人均有侵害他人權利之不法行為,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擇一因果關係)。

④造意人與幫助人之共同侵權行為(相當於刑法上的教唆及幫助)。

四、本院之判斷:㈠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提出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偵字第27139號併辦意旨書為據,復有本院112年度金簡字第757號刑事判決在卷可佐。

被告雖以前詞置辯,惟被告確有交付所有前述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等物予他人,數量甚多,交付過程隱晦曲折,且衡諸常情,近一、二十年來,詐欺集團氾濫橫行,提供銀行帳戶存摺、提款卡及密碼予不認識之人,易遭詐騙集團作為人頭帳戶詐欺取財工具之用,不得提供銀行帳戶存摺、提款卡及密碼等資料予不認識之他人,以免遭他人利用作為詐欺之工具等情,業經報章、媒體、網路及政府多年來不遺餘力報導及宣導,已為一般人均公知之事實,況近年來詐騙人士利用人頭帳戶實行詐欺取財之犯罪案件層出不窮,業經平面或電子媒體披載、報導,政府亦一再多方宣導反詐騙政策,提醒一般民眾,是一般身心健全之成年人,應可合理判斷輕易將自己申設之金融帳戶重要個人資料,交付毫無親誼關係之陌生人,恐成為協助他人犯罪之工具,被告自不得推諉為不知,是其既提供己身申辦之銀行帳戶供詐騙集團成員使用,成員間彼此利用自身行為造成侵害原告財產權之損害結果,依前開說明,屬幫助人之共同侵權行為之類型,自應就原告本件財產損害共同負責,被告所辯,尚難憑採,堪認原告為真實。

㈡所謂金錢或貨幣所有權受侵害,應係指貨幣遭他人搶奪或竊盜,或貨幣滅失 (如貨幣遭人燒燬) ,或貨幣遭人無權處分,致被善意取得而言,原告所為之匯款行為,係本於消費寄託契約之債權人身分,指示金融機構委託付款至被告之委託收款人,縱原告因此受有損失,亦為純粹財產上之不利益,並非因人身或物被侵害而發生,即所謂「純粹經濟上損失」。

本案詐騙集團成員既係以詐欺之方法致原告受有上開損財產上損害,則顯係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原告,被告與詐騙集團間則為共犯該詐欺行為,為主觀共同加害行為,是被告依前開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第185條第1項共同侵權行為之規定,即應就此對原告負有損害賠償之責。

㈢復按損害之發生或擴大,被害人與有過失者,法院得減輕賠償金額或免除之,民法第217條第1項固定有明文。

惟所謂損害之發生,被害人與有過失者,須其過失行為亦係造成該損害發生之直接原因,始足當之。

如損害之發生,因加害人一方之故意不法行為引起,被害人縱未採取相當防範措施或迴避手段,不能因此認被害人對損害之發生亦與有過失,而有前揭過失相抵之適用(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2157號判決意旨參照)。

被告雖辯稱原告與有過失云云,惟原告係因受詐欺集團成員之詐騙而將款項匯至系爭帳戶,屬被詐騙之受害行為,並非詐騙之原因行為,依前揭說明,難認其與有過失,並無民法第21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被告此項所辯,並不足採。

㈣又連帶債務之債權人,得對於債務人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其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全部或一部之給付。

連帶債務未全部履行前,全體債務人仍負連帶責任。

為民法第273條所明定。

本件被告既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與詐騙集團成員負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則依上開規定,原告自可得向被告請求上開其所騙所受49,985元之損失。

㈤末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

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

「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

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3條第1項前段及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

本件原告請求被告賠償之相關費用,係以支付金錢為標的,為損害賠償之債,本無確定給付期限,自須經催告始得要求被告負賠償責任。

是原告本於上所述之規定,對被告人請求被告給付49,985元及自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2年12月29日,見附民卷第13、15頁)起至清償日止,依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為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五、本件係依小額程序為被告部分敗訴之判決,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爰為判決如主文第2項所示。

又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由刑事庭合議裁定移送本院民事庭事件,免納裁判費,本件訴訟中亦未生其他訴訟費用,故毋庸為訴訟費用負擔之諭知,併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4 月 26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陳嘉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上訴理由應表明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
二、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4 月 26 日
書記官 林佩萱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