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TCHM,113,抗,8,20240116,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8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楊依榳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苗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2年11月28日裁定(112年度聲字第831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楊依榳(下稱抗告人)列舉諸多案例,稱法院於廢除連續犯規定而改採一罪一罰後,於數罪併罰、合併定刑時均獲大幅度之減刑。

而抗告人連續犯下多起詐欺等罪,經法院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8月固屬咎由自取無可怨天尤人,然以抗告人所犯罪行情狀實稍嫌過苛,請給予抗告人改過向善的機會,抗告人一直從事護理師相關工作,非常熟識這份工作,請讓抗告人早日回歸社會,回到護理師職場照顧更多人,讓所學的專業學以致用,抗告人對當初所犯非常後悔,也知道錯了,家中父母高齡64-65歲,父親有心臟病方面的疾病,需要照顧陪伴,請給予抗告人從輕最有利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

執行刑之量定,係事實審法院之職權,本有自由裁量之餘地,倘其所定執行刑,未逾法定刑範圍,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正義、法律秩序理念及目的等,即難指為違法或不當(最高法院100年度台抗字第1044號裁定意旨參照)。

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

個案之裁量判斷,除非有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例、平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形,否則縱屬犯罪類型雷同,仍不得將不同案件裁量之行使比附援引為本案之量刑輕重比較,以視為判斷法官本於依法獨立審判之授權所為之量情裁奪有否裁量濫用之情事。

此與所謂相同事務應為相同處理,始符合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之概念,迥然有別(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21號判決意旨參照)。

又執行刑之量定,係事實審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其所酌定之執行刑,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方法或範圍(即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者,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最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1043號、第1056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㈠本件抗告人因詐欺等罪,經本院、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及臺灣苗栗地方法院(下稱原審法院)先後判處如原裁定附表(下稱附表)所示之刑,且均分別確定在案,嗣由抗告人就如附表所示各罪請求檢察官向原審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經原審法院審核卷證結果,認檢察官之聲請核屬正當,而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第1項但書第1款、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於附表所示各罪宣告刑之最長期(有期徒刑1年4月)以上,有期徒刑30年(附表編號各罪總合併刑期為36年10月,已超過定執行刑上限30年)以下之範圍內,且原審法院就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37所示之罪,曾經法院定應執行刑所獲之利益(⑴附表編號1至35所示之罪,其各罪宣告刑合併為有期徒刑33年7月,曾經本院以108年度聲第33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1月確定,獲有減少有期徒刑31年8月之利益;

⑵附表編號36、37所示之罪,其各罪宣告刑合併為有期徒刑2年2月,曾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06年度訴字第2350號判決處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2月確定,獲有減少有期徒刑1年之利益)以審酌後,而就本案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3年8月,使抗告人再次獲得6月【1年11月+1年2月+1年1月=4年2月,4年2月-3年8月=6月】之減刑利益,顯已就定應執行刑案件所應審酌事項予以整體評價,尚難以原裁定所定應執行刑減輕幅度未若抗告人預期,即遽指原審裁定違誤。

㈡原審所定應執行刑,經核並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且已具體審酌抗告人之意見、所犯各罪之犯罪罪質、侵犯法益之加重效應等節,對於抗告人所犯數罪為整體評價,又適用「限制加重原則」之量刑原理,對抗告人給予適度之刑罰折扣,既無逾越自由裁量之內部性界限,復無明顯過重而違背比例原則或公平正義之情事,屬原審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並無任何違法或不當,已如前述。

而應執行刑係特別之量刑過程,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

抗告人所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均係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佈而犯詐欺取財罪,犯罪時間自104年9月至105年3月,被害人眾多,實難認抗告人累積之犯行程度及情狀尚屬輕微,足徵其法意識薄弱且漠視他人財產權益,自應受刑罰評價,以匡正其迭次違反刑罰規範之行為,而原審法院就自由裁量權之行使,亦符合比例原則、公平正義原則、法律秩序理念及法律規範目的,尚無瑕疵可指,自應尊重原審法院裁量權限之行使。

抗告意旨列舉諸多案例,稱法院於廢除連續犯規定而改採一罪一罰後,於數罪併罰、合併定刑時均獲大幅度之減刑云云,惟法院就併合處罰之數罪所處之刑定其應執行刑,本係依具體個案之犯罪情狀,衡酌其罪數、各罪之刑度、型態及相互間之關聯性,本於罪刑相當及比例原則定之,不同個案具體情節不一,於不同案件所為定應執行刑之輕重,自難比附援引。

四、綜上,本院審酌法律規範之目的及上開犯罪應受非難評價與法益侵害情形,以及與抗告人前科之關聯性,各犯罪之罪質類型,並參酌比例原則、公平正義原則等,原裁定並無違誤,難謂有輕重失當之處。

抗告人執前詞指摘原審所定應執行刑為不當,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 進 發
法 官 尚 安 雅
法 官 許 冰 芬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須附繕本)。
書記官 黃 栗 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 月 17 日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