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TCHM,113,毒抗,15,20240125,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抗字第15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王佰崇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強制戒治案件,不服臺灣彰化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2年12月21日裁定(112年度毒聲字第476號,聲請案號: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2年度毒偵字第296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人即被告甲○○(下稱抗告人)抗告意旨如附件所示。

二、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定有明文。

次按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並非完全以受勒戒人勒戒後之結果為準,勒戒前之各種情況,仍應作為評估之依據,依勒戒處所評分說明手冊規定,係以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度,三項合併計算分數,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

而關於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法務部業於民國110年3月26日以法矯字第11006001760號函修正頒布「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上開評分說明手冊載明判定之原則:「受觀察勒戒人入所後,經過2週時間的觀察、勒戒,由處所及醫療人員依據其各項紀錄、資料及觀察勒戒期間之行為表現,加以評分。

在勒戒人入所4至6週後,可再做一次評估以做必要之評分修正。

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

先以靜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60分以下,與動態因子分數相加,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又評估標準紀錄表及說明手冊中「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之第1題及第3題之計分方式修正如下(餘無修正):㈠第1項「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計分方式修正為每筆(次)5分,總分上限為10分;

㈡第3項「其他犯罪相關紀錄」:計分方式修正為每筆(次)2分,總分上限為10分。

故「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實務及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且涉及專門醫學。

又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而該評估標準係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加以列舉及量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普遍性、客觀性,以利執法者判定受勒戒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情事,法院應予尊重。

三、經查:㈠本件抗告人基於施用第二級毒品之犯意,於000年0月00日下午7時至8時許,在彰化縣○○鄉某友人住處,以不詳方式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1次。

經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觀察勒戒,原審以112年度毒聲字第369號裁定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經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評估結果,認抗告人:⑴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得27分(靜態因子: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18筆,得分10分;

首次毒品犯罪年齡21-30歲,得分5分;

其他犯罪相關紀錄7筆,得分10分;

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無毒品反應,得分0分;

共計25分。

動態因子:持續於所內抽菸,得分2分);

⑵臨床評估得29分(靜態因子:有多重毒品濫用,得分10分;

合法物質〈菸、酒〉濫用,得分4分;

無注射使用方式,得分0分;

使用年數超過1年,得分10分;

共計24分。

動態因子:無精神疾病共病,得分0分;

臨床綜合評估偏重,得分5分;

共計5分);

⑶社會穩定度得5分(靜態因子:全職工作〈水泥師傅〉,得分0分;

家人有藥物濫用,得分5分。

動態因子:入所後家人無訪視,得分5分;

出所後與家人同住,得分0分,共計5分,上開2項動態因子與前1項「家人藥物濫用」之靜態因子之評分上限為5分,故合計仍為5分),以上⑴至⑶項合計61分(其中靜態因子分數共計54分、動態因子分數共計7分),而綜合判斷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等情,有上開裁定及法務部○○○○○○○○112年11月28日中戒所衛字第11210003310號函檢附「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附卷可稽(見毒偵字卷第223至227頁)。

而上開評估除詳列各項靜態因子、動態因子之細目外,並有各細目之配分、計算及上限,且均係勒戒處所醫師及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依據其臨床實務及具體事證,在執行觀察、勒戒期間,依主管機關即法務部訂頒之評估基準進行,依其專業知識經驗,評估抗告人之人格特質、臨床徵候、環境相關因素所為之綜合判斷,不僅有實證依據,更有客觀標準得以評比,尚非評估之醫師所得主觀擅斷,具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並非一罪多罰,且在客觀上並無逾越裁量標準,自得憑以判斷抗告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法院亦宜予尊重,況前開各項分數之計算並無錯漏,且係經依前揭修正後之評估標準予以評定後,總得分在60分以上,則抗告人確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而達應施以強制戒治之標準。

㈡抗告意旨雖以評分表設計不當,將其前科列入評估,有一罪兩罰、溯及既往、重複評分之嫌,其雖於所內持續抽菸,然香菸為合法購買得來,監獄行刑法也規定可以購買,何須加分,再抗告人母親已高齡80歲又患有老人癡呆症,如何前來會客,因此「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項加分對抗告人實屬不公等語,而指摘原裁定不當。

然:1.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強制戒治之目的,係因施用毒品成癮者,其心癮不易戒除,難以戒絕斷癮,致其再犯率均偏高,故有持續收容於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關於強制戒治之規定,係屬強制規定,只要觀察、勒戒後,經評定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即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並無例外。

且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規定之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其立法意旨在幫助施用毒品者戒除毒癮,該處分之性質非為懲戒行為人,而係為消滅行為人再次施用毒品之危險性,目的係在戒除行為人施用毒品身癮及心癮之措施,故觀察、勒戒之執行,其重點在評估應否受強制治療之可能性,並依其結果有不起訴處分之優遇,亦係提供行為人改過自新之機會。

且強制戒治係導入療程之觀念,針對行為人將來之危險所為預防、矯治措施之保安處分,以達教化與治療之目的,可謂刑罰之補充制度,雖兼具自由刑之性質,卻有刑罰不可替代之教化治療作用。

本件抗告人經原審裁定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既經專業人士評估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無法戒斷毒癮,自有依法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

2.況且,「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內項目之評價及計分方式,應屬法務部所屬矯正機關針對各項動態及靜態因子審慎考量,再細分出之評量依據,乃落實禁絕毒害之刑事政策所必要,無論其評量項目及計分標準是否合宜,既係一體適用於全體受處分人,究非單獨針對抗告人個人所為之差別待遇,自不得率指評分結果與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欠缺關聯性。

而前揭評估標準紀錄表將「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列為評分項目,係考量此等紀錄可反應施用毒品歷史紀錄、是否能遵守法律規範的性格,據以評估脫離國家公權力拘束後遠離毒品之可能性,將該等項目列入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具有合理性;

而「臨床評估」項目則係以物質使用行為、精神疾病共病、臨床綜合評估等因素作為評估標準,以判斷對易生成癮性物質之戒絕能力,作為日後戒斷毒品可能性高低之綜合判斷項目之一;

另「社會穩定度」項目則係就工作、家庭等因素加以評估,判斷是否有工作、家庭之強力支持得以遠離毒品;

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上開評分項目係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加以列舉及量化,均係就行為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可能性予以評估判斷,而上開評估標準紀錄表將「首次毒品犯罪年齡」、「其他犯罪相關紀錄」、「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合法物質濫用(菸、酒、檳榔)」、「使用年數」、「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會人格)」、「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動機、態度、就醫意願)」、「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等項目予以分列評分,所側重之面向不同,並非同指一事,而均屬評估行為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可能性之重要指標,且已透過設定分數上限避免有過苛之情形,並一體適用於全體受處分人,自屬合宜。

尤其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皆屬保安處分之一種,雖使受處分人不能任意行動,致人身自由受有某程度之限制,然此係基於防衛社會之目的,對於受處分人之危險人格特質命為一定之處置,具有刑罰不可替代之教化與治療作用,與刑罰執行之目的與功能皆屬有別,非可混為一談,核與「一罪不二罰」或「法律不溯及既往」之原則無涉,亦難認有重疊或重複評分之情。

3.又菸、酒、檳榔雖非法律禁絕之物品,然此等物品易生成癮性,則上開評估標準經由抗告人有無此等物質之濫用,評估抗告人對易生成癮性物質之戒絕能力,以作為抗告人日後戒斷毒品可能性高低之綜合判斷項目之一,自非無據,亦無重複評價情事。

4.復依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條例第12條第1項前段規定:「受觀察、勒戒人之接見及發受書信,除有特別理由經勒戒處所長官許可,得與其他人為之外,以與配偶、直系血親為之為限。」

核其立法理由說明:為斷絕受觀察、勒戒人與吸毒或供應毒品之人來往,爰規定在觀察、勒戒期間之接見及發受書信對象以配偶及直系血親為限,但有特別理由時,得許其與其他人接見或發受書信。

則其規範意旨,乃為隔絕受觀察、勒戒人在所期間仍與當初有關連性之「毒友」,藉由「朋友」等無法確認法定身分、關係之人申請接見之方式保持往來,影響觀察、勒戒之成效,上開法條限於配偶及直系血親,確實甚嚴,但法條保留「經勒戒處所長官許可」之例外條款,倘具有一定身分,由所方判斷並確保申請人並非前述「毒友」,可能影響觀察、勒戒成效之考量,受觀察、勒戒人仍得與其他人為接見。

再者,若受觀察、勒戒人在所期間皆無前揭親屬前來訪視,未能得到來自親屬方面之支持力量,可能會影響出所後是否能有遠離毒品之決心與作為,此與「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之評估項目列入評分之原因相同,均係是否無法順利戒除毒癮而有繼續施用傾向的負面評斷因子,則本件「入所後家人無訪視」項目計5分,並非不具合理關連性之評量,自難逕認違法或不當。

況被告於原審訊問程序時,亦自陳其出所後會和母親同住,媽媽有時候由妹妹照顧,弟弟住家裡,也會照顧(媽媽)等語(見毒聲字第476號卷第71頁),則抗告人之其他親屬並非無可能依照上開法律條件進行申請接見。

退步言之,縱扣除「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項目之分數,抗告人亦因其家人有藥物濫用情事,於「社會穩定度」項目得分5分,合計總分仍為5分,不因扣除「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之子項目而有所不同。

是抗告意旨前揭主張,自不能作為此項不應列入計分或計分不公之理由。

5.是抗告意旨以將其前科紀錄、吸菸行為、是否有家人訪視等列為評分項目有所不當,有重複評分、一罪兩罰、溯及既往為由,指摘原裁定不當,顯然嚴重誤解強制戒治之精神,及強制戒治與刑罰執行之制度差異與功能區分,難認允洽,不足為採。

四、又抗告意旨雖謂本案並未給予其表示意見之機會,與憲法所揭示訴訟權保障及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不符等語。

惟按裁定因當庭之聲明而為之者,應經訴訟關係人之言詞陳述;

又為裁定前有必要時,得調查事實,刑事訴訟法第222條定有明文。

是裁定與判決不同,以不經言詞陳述為原則,除有上揭所列或刑事訴訟法第十章與被告羈押相關之裁定等情形外,並無法定應經當事人言詞陳述之規定,均依書面審理;

被告聽審權固屬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一(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82號解釋參照),但並非不得以法律為合理、正當規劃或限制,此乃立法機關自由形成的範疇,要屬「立法裁量」權限。

現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及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條例並未規定法院為強制戒治裁定前,須先經訊問被告之程序,此與刑事訴訟法明定羈押、審判等程序均須經法官開庭訊問、審判之法定程序原則有別,而為立法者依據被告或受處分人所涉與公益等權益輕重,為各項權衡之立法裁量結果,屬立法形成空間,尚非法院所能置喙。

況原審法院於裁定前,業已透過遠距訊問之方式,給予抗告人陳述意見之機會,有原審法院訊問筆錄可查(見毒聲字第476號卷第69至79頁),難認有何違反正當法律程序之處。

況抗告人復以提起抗告方式,以書面補充其言詞陳述,為有利自己之答辯,再由本院審查原裁定內容有無違誤,並於理由中說明抗告人有何應受強制戒治之事由,已兼顧其訴訟防禦權之行使。

是抗告人執此指摘原裁定與憲法揭示之訴訟權保障及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不符等語,尚無可採。

五、綜上所述,原審因認檢察官之聲請為有理由,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3項、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抗告人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

經核並無不合,抗告人執前詞提起抗告,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 月 25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蔡 名 曜
法 官 鄭 永 玉
法 官 林 宜 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陳 琬 婷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 月 25 日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