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文
- 犯罪事實
- 一、劉安修雖預見真實姓名、年籍資料不詳,通訊軟體Telegram
- 二、劉安修為獲得報酬,與「副班長」、「騎著烏龜繞台灣」、
- 三、案經如附表二編號1至5、7至20所示之人分別訴由臺南市政
- 理由
- 壹、程序事項
- 一、本件被告所犯者,均非為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
- 二、按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中段規定:「訊問證人之
- 貳、實體事項
-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坦承不諱,核與如附表二所示被害
- 二、論罪科刑
- (一)按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乃因多人共同行使詐術手
- (二)被告與「副班長」、「騎著烏龜繞台灣」、「碰氣」、「
- (三)按行為人於參與犯罪組織之繼續中,先後加重詐欺數人財
- (四)被告所犯上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犯行,犯意各別,行
- (五)按想像競合犯之處斷刑,本質上係「刑之合併」。其所謂
- (六)按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 (七)爰審酌被告不從事正當工作,反而參與犯罪組織(詐欺集
- (八)按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
- 三、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
- 法官與書記官名單、卷尾、附錄
- 留言內容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金訴字第21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安修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36123號、113年度偵字第1490號、第2887號),被告於準備程序中為有罪之陳述,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以簡式審判程序進行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劉安修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共貳拾罪,各處有期徒刑陸月。
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陸月。
犯罪事實
一、劉安修雖預見真實姓名、年籍資料不詳,通訊軟體Telegram暱稱「副班長」、「騎著烏龜繞台灣」、「碰氣」、「馬德邦」、「家樂福」、「火拳艾斯」等人,其背後乃三人以上,以實施詐術為手段之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之詐欺集團犯罪組織,竟基於縱使參與犯罪組織亦不違反其本意之故意,自民國112年11月中旬某日起,透過臉書暱稱「趙敏珍」之介紹,加入該犯罪組織擔任收取詐欺所得財物之工作,而參與該犯罪組織。
二、劉安修為獲得報酬,與「副班長」、「騎著烏龜繞台灣」、「碰氣」、「馬德邦」、「家樂福」、「火拳艾斯」及其他不詳詐欺集團成年成員,共同基於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去向及所在之犯意聯絡,先由該詐欺集團準備如附表一所示帳戶,並派員於如附表二所示之時間,均在不詳地點,各以如附表二所示之方法實施詐欺,致如附表二所示之人均陷於錯誤,分別於如附表二所示時間,匯、存款如附表二所示金額至該詐欺集團成員指定之如附表二所示帳戶後,再由劉安修依「副班長」之指示,向「火拳艾斯」取得如附表二所示帳戶之提款卡,並自112年11月19日21時18分許起至23日0時16分許止,在臺南市內各自動櫃員機,將如附表二所示之人匯入之上開款項提領殆盡後,轉交予「火拳艾斯」,進而掩飾、隱匿該等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及所在。
嗣經如附表二所示之人發覺遭騙報警處理,為警循線查悉上情。
三、案經如附表二編號1至5、7至20所示之人分別訴由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第六分局報告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事項
一、本件被告所犯者,均非為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或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案件,其於準備程序進行中,就被訴事實均為有罪之陳述,經法官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公訴人、被告之意見後,本院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之規定,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以簡式審判程序進行審理。
二、按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中段規定:「訊問證人之筆錄,以在檢察官或法官面前作成,並經踐行刑事訴訟法所定訊問證人之程序者為限,始得採為證據」,係以立法排除被告以外之人於警詢或檢察事務官調查中所為之陳述,得適用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及第159條之5之規定,是證人於警詢時之陳述,於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案件,即絕對不具有證據能力,不得採為判決基礎(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589號判決意旨參照),是卷內被告以外之人於警詢之陳述,於認定被告違反組織犯罪條例部分,不具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事項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坦承不諱,核與如附表二所示被害人之陳述相符,復有如附表二所示帳戶之交易明細、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交易明細、監視錄影翻拍照片、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表附卷可稽,足認被告之自白與事實相符,應堪採信。
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均堪認定,應均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一)按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乃因多人共同行使詐術手段,易使被害人陷於錯誤,其主觀惡性較單一個人行使詐術為重,有加重處罰之必要,爰仿照本法第222條第1項第1款之立法例,將「三人以上共同犯之」列為第2款之加重處罰事由,本款所謂「三人以上共同犯之」,不限於實施共同正犯,尚包含同謀共同正犯(詳見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立法理由)。
又詐欺取財罪係以詐術使人陷於錯誤而交付財物,故受領被害人交付財物自屬詐欺取財罪之構成要件行為,而受領方式,當面向被害人收取固屬之,如被害人係以匯款方式交付金錢,前往提領款項者,亦包括在內(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042號判決意旨參照)。
次按洗錢防制法於105年12月28日修正公布,並於000年0月00日生效施行(下稱新法)。
修正前該法(下稱舊法)將洗錢行為區分為將自己犯罪所得加以漂白之「為自己洗錢」及明知是非法資金,卻仍為犯罪行為人漂白黑錢之「為他人洗錢」兩種犯罪態樣,且依其不同之犯罪態樣,分別規定不同之法定刑度。
惟洗錢犯罪本質在於影響合法資本市場並阻撓偵查,不因為自己或為他人洗錢而有差異,且洗錢之行為包含處置(即將犯罪所得直接予以處理)、多層化(即為使偵查機關難以追查金流狀況,以迂迴層轉、化整為零之多層化包裝方式,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及整合(即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犯罪所得,使該犯罪所得披上合法之外衣,回歸正常金融體系)等各階段行為,其模式不祇一端,上開為自己或為他人洗錢之二分法,不僅無助於洗錢之追訴,且徒增實務事實認定及論罪科刑之困擾。
故而為澈底打擊洗錢犯罪,新法乃依照國際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inancia l Action TaskForce,下稱FATF)40項建議之第3項建議,並參採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及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洗錢行為定義,將洗錢行為之處置、多層化及整合等各階段,全部納為洗錢行為,而於新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
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
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
以求與國際規範接軌。
另舊法過度限縮洗錢犯罪成立之可能,亦模糊前置犯罪僅在對於不法金流進行不法原因之聯結,造成洗錢犯罪成立門檻過高,洗錢犯罪難以追訴,故新法參考FATF建議,就其中採取門檻式規範者,明定為最輕本刑為6個月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並將「重大犯罪」之用語,修正為「特定犯罪」,再增列未為最輕本刑為6個月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所涵括之違反商標法等罪,且刪除有關犯罪所得金額須在5百萬元以上者,始得列入前置犯罪之限制規定,以提高洗錢犯罪追訴之可能性。
從而新法第14條第1項所規範之一般洗錢罪,必須有第3條規定之前置特定犯罪作為聯結,始能成立。
然洗錢犯罪之偵辦在具體個案中經常祇見可疑金流,未必瞭解可疑金流所由來之犯罪行為,倘所有之洗錢犯罪皆須可疑金流所由來之犯罪行為已經判決有罪確定,始得進一步偵辦處罰,則對於欠缺積極事證足以認定確有前置犯罪,卻已明顯違反洗錢防制規定之可疑金流,即無法處理。
故而新法乃參考澳洲刑法立法例,增訂特殊洗錢罪,於第15條第1項規定:「收受、持有或使用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有下列情形之一,而無合理來源且與收入顯不相當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一、冒名或以假名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帳戶。
二、以不正方法取得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
三、規避第7條至第10條所定洗錢防制程序。」
從而特殊洗錢罪之成立,不以查有前置犯罪之情形為要件,但必須其收受、持有或使用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無合理來源並與收入顯不相當,且其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取得必須符合上開列舉之3種類型者為限。
易言之,第15條之特殊洗錢罪,係在無法證明前置犯罪之特定不法所得,而未能依第14條之一般洗錢罪論處時,始予適用。
倘能證明人頭帳戶內之資金係前置之特定犯罪所得,即應逕以一般洗錢罪論處,自無適用特殊洗錢罪之餘地。
例如詐欺集團向被害人施用詐術後,為隱匿其詐欺所得財物之去向,而令被害人將其款項轉入該集團所持有、使用之人頭帳戶,並由該集團所屬之車手前往提領詐欺所得款項得逞,檢察官如能證明該帳戶內之資金係本案詐欺之特定犯罪所得,即已該當於新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
至若無法將人頭帳戶內可疑資金與本案詐欺犯罪聯結,而不該當第2條洗錢行為之要件,當無從依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論處,僅能論以第15條第1項之特殊洗錢罪。
另過去實務認為,行為人對犯特定犯罪所得之財物或利益作直接使用或消費之處分行為,或僅將自己犯罪所得財物交予其他共同正犯,祇屬犯罪後處分贓物之行為,非本條例所規範之洗錢行為,惟依新法規定,倘行為人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而將特定犯罪所得直接消費處分,甚或交予其他共同正犯,而由共同正犯以虛假交易外觀掩飾不法金流移動,即難認單純犯罪後處分贓物之行為,應仍構成新法第2條第1款或2款之洗錢行為(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744號判決意旨參照)。
核被告就犯罪事實一所為,係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之參與犯罪組織罪;
就犯罪事實二所為,則均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
被告就犯罪事實二之附表二編號3、7至11、13至15、19、20先後詐騙同一被害人部分,均係基於同一詐騙目的,於密切接近之時間實施詐騙,且侵害同一之法益,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應均屬接續犯,各為包括之一罪。
(二)被告與「副班長」、「騎著烏龜繞台灣」、「碰氣」、「馬德邦」、「家樂福」、「火拳艾斯」及其他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員間,就犯罪事實二部分,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為共同正犯。
(三)按行為人於參與犯罪組織之繼續中,先後加重詐欺數人財物,因行為人僅為一參與組織行為,侵害一社會法益,應僅就首次犯行論以參與犯罪組織罪及加重詐欺罪之想像競合犯,而其後之犯行,乃為其參與組織之繼續行為,為避免重複評價,當無從將一參與犯罪組織行為割裂再另論一參與犯罪組織罪,而與其後所犯加重詐欺罪從一重論處之餘地(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066號、108年度台上字第416號、第783號判決意旨參照)。
查被告所參與之犯罪組織即詐欺集團,其成員原本即係以犯詐欺取財罪為目的而組成,被告亦是為實施詐欺犯罪而加入該詐欺集團,是被告參與該犯罪組織之後,於行為繼續中之緊密時間隨即實行本案之詐欺取財犯行,雖參與犯罪組織之時地與實行詐欺取財之時地,在自然意義上並非完全一致,然二者仍有部分合致,且犯罪目的單一,依一般社會通念,認應評價為一罪方符合刑罰公平原則,如予以數罪併罰,反有過度處罰之虞,而與人民之法律感情未相契合,是於牽連犯廢除後,適度擴張一行為概念,認此情形為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方屬適當。
從而,就犯罪事實一及犯罪事實二之附表二編號19部分,被告乃以一行為同時觸犯參與犯罪組織罪、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一般洗錢罪,就犯罪事實二之附表二編號1至18、20部分,則均係以一行為同時觸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一般洗錢罪,均為想像競合犯,應均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斷。
(四)被告所犯上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犯行,犯意各別,行為互異,被害人不同,應予分論併罰(共20罪)。
(五)按想像競合犯之處斷刑,本質上係「刑之合併」。其所謂從一重處斷,乃將想像競合犯組成之評價上數罪,合併為科刑一罪,其所對應之刑罰,亦合併其評價上數罪之數法定刑,而為一個處斷刑。
易言之,想像競合犯侵害數法益者皆成立犯罪,論罪時必須輕、重罪併舉論述,同時宣告所犯各罪名,包括各罪有無加重、減免其刑之情形,亦應說明論列,量刑時併衡酌輕罪部分量刑事由,評價始為充足,然後依刑法第55條前段規定「從一重處斷」,非謂對於其餘各罪可置而不論。
因此,法院決定處斷刑時,雖以其中最重罪名之法定刑,做為裁量之準據,惟於裁量其輕重時,仍應將輕罪合併評價在內(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405號、第4408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經查,被告就本案所犯之參與犯罪組織罪、一般洗錢罪,於偵查及本院審理時皆自白不諱,本應分別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8條第1項後段、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惟因被告所犯參與犯罪組織罪、一般洗錢罪,均屬想像競合犯中之輕罪,本院既以想像競合犯中之重罪即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之法定刑決定處斷刑,則上開減輕其刑事由僅作為量刑依據,併此敘明。
(六)按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其所謂「犯罪之情狀」,與同法第57條規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一切情狀,並非有截然不同之領域,於裁判上酌減其刑時,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第57條所列舉之10款事項),予以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即有無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以及宣告法定低度刑,是否猶嫌過重等等),以為判斷(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880號、80年度台上字第3694號判決意旨參照)。
次按刑法第57條已明定法官量刑時應考量的各項事由,其中第10款規定「犯罪後之態度」為科刑輕重應審酌事項之一。
其就犯罪行為人犯罪後悔悟的程度而言,包括:犯罪行為人行為後,有無與被害人和解、賠償損害,這並包括和解的努力在內;
犯罪行為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於緘默權保障下所為的任意供述,是否坦承犯行或為認罪的陳述。
前者,基於「修復式司法」理念,國家有責權衡犯罪行為人接受國家刑罰權執行的法益與確保被害人損害彌補的法益,使二者在法理上力求衡平,從而犯罪行為人積極填補損害的作為,當然得列為有利的科刑因素;
後者,除非有證據證明被告的自白或認罪不是出於悔悟提出者,否則祇須犯罪行為人具體交代其犯行,應足以推認其主觀上是出於悔過的事實,如此不僅可節省訴訟勞費,使明案速判,也屬其人格更生的表徵,自可予以科刑上減輕的審酌。
又聯合國經濟與社會委員會於2002年研擬公布的《刑事案件中使用修復式司法方案之基本原則》(Basic principles on the use of restorative justiceprogrammes in criminal matters, ECOSOC Res.2000/14, U.N.Doc.E/2000 /I NF/2/Add.2 at 00 ( 0000))中,指出「修復式司法方案」是指採用修復式程序,或旨在實現修復式結果的任何方案。
所謂的「修復式程序」,是指在公正第三者幫助下,受害者、罪犯/或受犯罪影響的任何其他個人、社區成員,共同積極參與解決由犯罪造成的問題與程序,例如調解、會議與審判圈;
「修復式結果」則指由於修復式程序而達成的協議,例如補償、社區服務與旨在對受害者、社區進行賠償,並使受害者與/或罪犯重新融入社會的其他任何方案或對策。
在人類仍集體於部落共同生活時(如臺灣許多的原住民社會),排解紛爭大都倚賴和解、調解,透過對話,營造信任與互相接納的氛圍,達成賠償、道歉方式修復關係,以平息憎恨、減少犯罪;
至於採取「應報正義」,讓加害者受到應得的刑事制裁,乃是後來才開展的紛爭解決模式。
國家、社會採取應報正義,固然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正義基礎;
然而,社會及被害人所受損害未經修復前,是否已達衡平正義的目的,恐怕未然。
直至1970年代,歐美社會開始基於「和平創建」(英語:peace-making)的思維,主張處理犯罪事件不應只從法律觀點,也應從「社會衝突」、「人際關係間的衝突」觀點來解決犯罪事件,這就是「修復式司法(正義)」的基本理念。
我國現行法制中,雖未正式出現「修復式司法」的用語,但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刑法第74條時,仿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2緩起訴應遵守事項的體例,明定法官宣告緩刑時,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被害人道歉、立悔過書、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向公庫支付一定的金額、提供義務勞務、完成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等處遇措施、其他保護被害人安全或預防再犯的必要命令,也寓有「修復式司法」的思維;
法務部作為刑事政策的主管機關,也於99年7月頒布《法務部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實施計畫》,明定在尊重當事人自主意願的前提下,不限案件類型,以各地方法院檢察署為中心,採被害人、加害人調解為主要模式,於刑事司法程序各階段推動修復式司法的各項作為。
是以,法院在從事個案審判過程中,如刑事被告、受害者在公正第三者的幫助,或自行協調下,共同積極參與解決由犯罪造成的問題與程序,最後並達成「修復式結果」時,如其達成的協議於法無違時,法院自應予以適當的尊重,以符修復式正義(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侵上訴字第174號判決意旨參照)。
查被告所為加重詐欺取財犯行,固為法所不容,惟審酌被告犯後已深感後悔,復積極與被害人調解,最終亦與如附表二編號1、2、4、5、7至16、18至20所示之被害人調解成立(本院113年度南司刑移調字第191號、第192號、第193號、第216號、第283號、113年度南司附民移調字第78號及113年度附民字第322號調解筆錄附卷可稽)。
是綜觀該案客觀之犯罪情節、造成之損害與被告主觀惡性而論,被告既已反省其自身應負之刑責、力謀填補被害人實質所受之損害,則就被告所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而言,若科以最低法定本刑有期徒刑1年,猶嫌過重,不無情輕法重之憾,客觀上尚有情堪憫恕之處,爰均依刑法第59條之規定酌減其刑。
(七)爰審酌被告不從事正當工作,反而參與犯罪組織(詐欺集團),分工詐騙被害人,法治觀念顯有偏差,非但助長犯罪歪風,亦危害社會治安,擾亂金融秩序,實不足取;
兼衡被告之年紀、素行(前有因案經法院論罪科刑之紀錄,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智識程度(高中學歷)、參與詐欺集團之時間、參與程度與角色分工(非居於主要角色)、職業及家庭並經濟狀況(自陳:已婚,育有三個年幼的孩子,從事工程業,需要提供父母親生活費用)、犯罪動機、目的及方法、與被害人均無特殊關係、坦承犯行並配合員警調查之態度、各被害人遭詐騙之財物,以及其業與如附表二編號1、2、4、5、7至16、18至20所示之被害人調解成立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另本院整體評價被告所犯輕、重罪之法定刑並審酌被告侵害法益之類型與程度、被告之資力、因犯罪所保有之利益,以及對於刑罰之儆戒作用等情,認判處上開有期徒刑,已可充分評價被告行為之不法及罪責內涵,故無併科洗錢罪罰金刑之必要,併此敘明。
(八)按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1條第5款定有明文。
乃因刑罰之科處,應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考量人之生命有限,刑罰對被告造成之痛苦程度,係以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成效果,而非等比方式增加,如以實質累加方式執行,刑責恐將偏重過苛,不符現代刑事政策及刑罰之社會功能,故透過定應執行刑程式,採限制加重原則,授權法官綜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各罪彼此間之關聯性(例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數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妥適裁量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626號裁定意旨參照)。
本院審酌被告所犯上開20罪,罪質相同,方式相類,犯罪時間相近等情,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三、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宣告前2條之沒收或追徵,有過苛之虞、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犯罪所得價值低微,或為維持受宣告人生活條件之必要者,得不宣告或酌減之,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8條之2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查被告雖自陳因本案獲得數萬元之報酬,然因其與大部分被害人調解成立,且其同意賠償之金額已遠高於上開報酬,則若再宣告沒收其犯罪所得,尚有過苛之虞,爰不宣告沒收其犯罪所得。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吳惠娟提起公訴,檢察官周盟翔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4 月 17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李俊彬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李俊宏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4 月 1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
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
參與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但參與情節輕微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具公務員或經選舉產生之公職人員之身分,犯前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犯第一項之罪者,應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其期間為三年。
前項之強制工作,準用刑法第九十條第二項但書、第三項及第九十八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
以言語、舉動、文字或其他方法,明示或暗示其為犯罪組織之成員,或與犯罪組織或其成員有關聯,而要求他人為下列行為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一、出售財產、商業組織之出資或股份或放棄經營權。
二、配合辦理都市更新重建之處理程序。
三、購買商品或支付勞務報酬。
四、履行債務或接受債務協商之內容。
前項犯罪組織,不以現存者為必要。
以第五項之行為,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其行使權利者,亦同。
第五項、第七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一
編號 金融機構名稱 帳號 備註 1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000000 (戶名:童尹燸) 簡稱A帳戶 2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000000 (戶名:賴丞緯) 簡稱B帳戶 3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000000 (戶名:潘信誌) 簡稱C帳戶 4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000000 (戶名:黎寶玉) 簡稱D帳戶 5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000000000000 (戶名:陳雯琬) 簡稱E帳戶 6 第一商業銀行 00000000000 (戶名:趙哲偉) 簡稱F帳戶 7 富邦商業銀行 00000000000000 (戶名:陳雯琬) 簡稱G帳戶 8 第一商業銀行 00000000000 (戶名:林金燕) 簡稱H帳戶 9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000000 (戶名:林金燕) 簡稱I帳戶 10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 000000000000 (戶名:黃惠琦) 簡稱J帳戶 11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000000000000 (戶名:黃惠琦) 簡稱K帳戶 12 台新商業銀行 00000000000000 (戶名:陳耀輝) 簡稱L帳戶
附表二
編號 被害人 詐欺時間及方法 (民國) 匯款時間及金額 (民國,新臺幣) 匯款帳戶 備註 1 許柏奕 自112年11月19日10時許起,陸續假冒買家、統一超商賣貨便客服人員、銀行人員,以通訊軟體及電話與許柏奕聯繫,並佯稱:欲購買商品,但無法下單,需驗證帳戶,才能開通金流服務云云。
112年11月19日21時9分許,存款29,985元 A帳戶 調解成立 2 莊杰霖 自112 年11月19日21時35分許起,假冒健身工廠專員以電話與莊杰霖聯繫,並佯稱:因系統設定錯誤,導致會多付會費,需協助解除設定云云。
112年11月19日22時0分許,匯款5,023元 A帳戶 調解成立 3 柯政宏 自112年11月20日0時27分許起,假冒柯政宏之親戚以通訊軟體與柯政宏聯繫,並佯稱:需要借款云云。
112年11月20日0時31、50分許,各匯款30,000、30,000元 B帳戶 未到 4 宋鈺婷 自112年11月19日0時24分許起,假冒宋鈺婷之朋友以通訊軟體與宋鈺婷聯繫,並佯稱:需要借款云云。
112年11月20日0時40分許,匯款3,000元 B帳戶 調解成立 5 洪健誌 自112年11月22日某時許起,陸續假冒買家、統一超商賣貨便客服人員、銀行人員,以通訊軟體及電話與洪健誌聯繫,並佯稱:欲購買商品,但無法下單,需驗證帳戶,才能開通金流服務云云。
112年11月22日20時4分許,匯款48,183元 C帳戶 調解成立 6 曾俊瑋 自112年11月22日7時30分許起,假冒曾俊瑋之朋友以通訊軟體與曾俊瑋聯繫,並佯稱:需要借款云云。
112年11月22日20時10分許,匯款30,000元。
C帳戶 不和解 7 許晉嘉 自112年11月22日20時許起,假冒許晉嘉之朋友以通訊軟體與許晉嘉聯繫,並佯稱:需要借款云云。
112年11月22日20時13、20分許,各匯款30,000、20,000元。
C帳戶 調解成立 8 張紹彬 自112年11月22日17時50分許起,陸續假冒商店及銀行人員以電話與張紹彬聯繫,並佯稱:信用卡遭盜刷,需以轉帳方式驗證身分云云。
112年11月22日22時8、10、18、25分許,各匯、存款49,987、49,989元、29,987元、19,985元。
D帳戶 調解成立 9 朱麗容 自112年11月19日22時3分許起,陸續假冒健身工廠專員及銀行人員以電話與朱麗容聯繫,並佯稱:因系統設定錯誤,導致會多付會費,需協助解除設定云云。
112年11月19日22時41分許,匯款49,985元。
E帳戶 調解成立 112年11月19日22時48分許,匯款49,986元。
F帳戶 10 顏聖育 自112年11月19日某時許起,假冒健身工廠人員以電話與顏聖育聯繫,並佯稱:因訂單錯誤,需協助解除設定云云。
112年11月19日22時52分、11月20日0時17、18分許,各匯款49,985、49,987、49,987元。
F帳戶 調解成立 112年11月19日22時33分許,匯款49,987元。
G帳戶 11 岑俊霆 自112年11月19日21時47分許起,假冒健身工廠人員以電話與岑俊霆聯繫,並佯稱:因合約快到期,若不趕快續約,會扣10個月月費云云。
112年11月19日22時31、35分許,各匯款49,987、49,987元。
G帳戶 調解成立 12 蔡詠音 自112年11月22日15時34分起,陸續假冒買家、統一超商賣貨便客服人員,以通訊軟體及電話與蔡詠音聯繫,並佯稱:欲購買商品,但無法下單,需驗證帳戶,又因個人資料外洩,需要匯款云云。
112年11月22日17時16分許,匯款49,985元。
H帳戶 調解成立 13 許瓊方 自112年11月22日16時2分許起,陸續假冒賣家及銀行人員以電話及通訊軟體與許瓊方聯繫,並佯稱:因個資外洩遭扣款,需以匯款方式核對資料云云。
112年11月22日17時28分許,匯款32,989元。
H帳戶 調解成立 112年11月22日17時3、5、26分許,各匯款46,079、28,123、21,989元。
I帳戶 14 蕭如宜 自112年11月22日16時5分許起,陸續假冒電商及郵局人員以電話與蕭如宜聯繫,並佯稱:因遭駭客竊取資料下單,需協助取消云云。
112年11月22日17時4、8、10、12、17分許,各匯款9,988、9,989、9,990、3,768、5,360元。
I帳戶 調解成立 15 黃奕禎 自112年11月22日16時9分許起,假冒商店及銀行人員以電話與黃奕禎聯繫,並佯稱:因遭誤設為代理商,需協助解除設定云云。
112年11月22日17時22 、24、37分許,各匯款 49,986、49,986、29,986元。
J帳戶 調解成立 16 莊淑惠 自112年11月22日19時1分許起,陸續假冒買家、統一超商賣貨便及銀行客服人員,以通訊軟體及電話與莊淑惠聯繫,並佯稱:已下訂單,但遭凍結,需以匯款方式解除凍結云云。
112年11月22日20時10分許,匯款29,987元。
K帳戶 調解成立 17 莊濠光 自112年11月22日20時43分許起,陸續假冒買家、統一超商賣貨便客服人員、銀行人員,以通訊軟體及電話與莊濠光聯繫,並佯稱:欲購買商品,但無法下單,需先認證,才能開通統一超商賣貨便服務云云。
112年11月22日20時58分許,匯款49,985元。
K帳戶 未到 18 黃建發 自112年11月19日起,假冒買家,以通訊軟體及電話與黃建發聯繫,並以不詳話語使黃建發匯款云云。
112年11月19日23時32分許,匯款16,123元。
E帳戶 調解成立 19 洪啟倫 自112年11月18日起,陸續假冒買家、統一超商賣貨便客服人員、銀行人員,以通訊軟體及電話與洪啟倫聯繫,並佯稱:欲購買商品,但無法下單,需驗證帳戶,才能開通金流服務云云。
112年11月19日23時3分 許、11月20日0時8分許 ,各存、匯款19,985、 15,123元。
E帳戶 調解成立 20 鍾玉芳 自112年11月22日17時33分許起,陸續假冒旅遊業者及銀行人員以電話與鍾玉芳聯繫,並佯稱:因系統設定錯誤,導致有一筆刷卡紀錄,需協助取消云云。
112年11月22日20時31、34分許、11月23日0時3、9、13分許,各匯款29,987、29,987、49,987、49,986、49,987元。
L帳戶 調解成立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