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行政法院行政-TPAA,93,判,200,20040226,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九十三年度判字第二○○號
上 訴 人 臺北縣政府
代 表 人 乙○○
被 上訴 人 甲○○

右當事人間因返還公法上不當得利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年度訴字第一八一七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左: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理 由
一、本件上訴人在原審起訴及上訴意旨略以:上訴人因辦理省道台十五線 0k+000至6k+626 段道路拓寬工程,需拆遷被上訴人所有坐落用地內之建築物,前經上訴人核定應發放補償費,經公告確定後發放並拆遷完畢。
嗣因其他業主陳情,經上訴人先後三次複估之補償費均不相同,乃於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十六日補送臺北縣地價評議委員會暨標準地價評議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評議,決議以第三次複估金額為建築物補償標準。
上訴人以其曾於八十五年一月十二日以八五北府工土字第七八一○號函通知被上訴人於八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前返還溢放之補償費新臺幣(下同)一七一、六二四元,惟被上訴人逾期仍未返還。
其至今未返還溢領金額部分,為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故依行政訴訟法第八條第一項規定,依據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請求被上訴人給付上訴人一七一、六二四元及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又本件應成立公法上不當得利,其發函要返還溢領補償,並非公權力措施,不屬行政執行法第十一條規定者;
本件應無司法院釋字第一一○號解釋之適用等語。
二、被上訴人於本審未為答辯。
三、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按義務人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負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其處分文書定有履行期間,如逾期不履行,主管機關得移送行政執行處就義務人之財產強制執行,行政執行法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定有明文。
又「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內容係提供一次或連續之金錢或可分物之給付者,經撤銷、廢止或條件成就而有溯及既往失效之情形時,受益人應返還因該處分所受領之給付」、「前項返還範圍準用民法有關不當得利之規定」,行政程序法第一百十七條前段、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項前段、第二項分別定有明文。
次按行政程序法雖於九十年一月一日始開始施行,但上開法理本存在於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修正公布之訴願法第十七條第二項及八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八十九年七月一日施行之訴願法第八十條第一項有關提起訴願雖逾法定期限,但原行政處分若顯屬違法或不當者,原行政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得依職權變更或撤銷之規定中,最高行政法院四十四年判字第四十號判例亦明示:「行政官署對其已為之行政行為發覺有違誤之處,而自動更正或撤銷,並非法所不許」,另二十四年判字第四號、五十年判字第二十五號判例意旨均屬同一意旨。
而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之一部或全部被撤銷時,受益人受領利益之法律原因即於撤銷範圍內溯及失其效力,依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之法理,其應負返還該已無法律原因之利益之義務,原授予利益之機關即有請求其返還之權利,且基於主管此項事務之機關職權,自可以行政處分之方式命其返還該項不當得利。
故縱使在行政程序法施行前,行政機關仍得於發現其所為授益性行政處分有違誤時,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並命受益人於一定期限內返還其不當得利,此乃行政機關本於法令(或法理)所為之形成及下命處分,受處分之相對人即因而負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如其認為此項處分有違法或不當,自得另行提起行政救濟。
而主管機關亦得於履行期限屆滿後,移送行政執行處就義務人之財產強制執行。
查上訴人因辦理省道台十五線0k+000至6k+626段道路拓寬工程,拆遷被上訴人所有坐落用地內之建築物,前經上訴人核定應核發補償費,經公告確定後發放並拆遷完畢。
嗣經上訴人予以複估,並認應以第三次複估之金額為準,上訴人乃於八十五年一月十二日以八五北府工土字第七八一○號函通知被上訴人:「台端所有坐落省道台十五線0k+000至6k+626段道路拓寬工程用地內之建築物補償費,經複估核算後與原公告補償費金額不合,其溢領之補償費(詳如附件)請八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前退繳至台灣土地銀行士林分行補償費發放專戶內,請查照。」
,並於附件「建築物補償清冊」內敍明各業主建築物坐落門牌、複估金額、已領金額及追繳金額,其中本件被上訴人應追繳金額為一七一、六二四元,此有上訴人所提上開公函及附件西部濱海公路台十五線0k+000至6k+626用地內建築物補償清冊可稽。
上訴人既於核定被上訴人之建築物補償金額後,因複估發現原核定補償金額有誤,乃決定以複估之金額為準,即係更為核定較低之金額(亦即依職權撤銷原核定之一部),並因該經撤銷之部分已溯及既往失其效力,被上訴人有返還溢領部分之補償金額之義務,乃發函敍明變更之意旨及命其於一定期限內如數返還,其係基於職權及主觀的效果意思,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意思表示,甚為明顯,則此公函即係依法令所為之行政處分,具有形成及下命處分之性質,被上訴人因而負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茲被上訴人既逾期未履行,依首揭說明,上訴人即得逕移行政執行處強制執行,自無庸向高等行政法院另行提起給付之訴。
至於遲延利息之請求部分,雖然上開公函未一併命被上訴人給付,但依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二項準用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項之規定,利息本屬不當得利返還之範圍,上訴人可另以行政處分命被上訴人給付,亦無向本院起訴之必要。
否則如認上訴人須起訴取得給付判決,始得強制執行,無異否定行政處分之執行力,有違行政訴訟法第一百十六條第一項、訴願法第九十三條第一項及行政執行法第四條第一項之規定。
且按行政講究主動、積極與效率,於法律許可之多種作為方式中,行政機關基於行政效率之考慮,及自我實現行政目的之職能,有義務選擇最有效能之行政作為手段,以達成其施政目標。
而行政法院存在之目的,主要係提供人民於其權利受侵害時救濟之管道,而非代替行政機關為行政處分。
如行政機關放棄自身之行政作為手段,或自認其命人民為財產上給付之表示,非行政處分,而訴諸法院判決之強制作用來完成其自身應負之行政任務,即難謂在行政訴訟制度上具有權利保護之必要性。
何況被上訴人對於右開公函本得提起行政救濟,如又認上訴人得另提起返還公法上不當得利之給付訴訟,程序上將造成同一爭議重複進行行政爭訟,應如何審判及判決歧異之困擾。
故上訴人起訴請求返還本件公法上不當得利及其利息,其訴欠缺權利保護必要,在法律上顯無理由,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四、本院按:行政執行法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義務人依法令或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或法院之裁定,負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有下列情形之一,逾期不履行,經主管機關移送者,由行政執行處就義務人之財產執行之:一、其處分文書或裁定書定有履行期間或有法定履行期間者。
二、其處分文書或裁定書未定履行期間,經以書面限期催告履行者。
三、依法令負有義務,經以書面通知限期履行者。」
經查:本件上訴人因辦理省道台十五線0k+000至6k+626段道路拓寬工程,拆遷被上訴人所有坐落用地內之建築物,前經上訴人核定應核發補償費,經公告確定後發放並拆遷完畢。
嗣經上訴人予以複估,並認應以第三次複估金額為建築物補償標準,上訴人乃於八十五年一月十二日以八五北府工土字第七八一○號函通知被上訴人:「台端所有坐落省道台十五線0k+000至6k+626段道路拓寬工程用地內之建築物補償費,經複估核算後與原公告補償費金額不合,其溢領之補償費請於八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前退繳至台灣土地銀行士林分行補償費發放專戶內,請查照。」
,並於附件「建築物補償清冊」內敍明各業主建築物坐落門牌、複估金額、已領金額及追繳金額,其中本件被上訴人應追繳金額為一七一、六二四元,此有上訴人所提上開公函及附件西部濱海公路台十五線0k+000至6k+626用地內建築物補償清冊可稽。
其係因公用徵收土地,而核發建築物補償費,被上訴人係因徵收處分及核定補償費之行政處分,而受領建築物補償費,上訴人以經複估核算後與原公告補償費金額不合,乃發函敍明變更之意旨及命其於一定期限內如數返還,嗣於八十九年三月十六日送臺北縣地價評議委員會暨標準地價評議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評議,決議以第三次複估金額為建築物補償標準。
惟本件溢領建築物補償費返還請求權之行使,法令並未規定,誠難謂上訴人得以行政處分為溢領建築物補償費返還之核定,則上訴人前揭函命被上訴人於一定期限內如數返還部分,尚難認係行政執行法第十一條第一項所規定義務人依法令或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得執行之情形。
從而溢領建築物補償費返還請求權之行使仍應由上訴人提起給付訴訟。
原判決未予詳究,即認上訴人依行政訴訟法第八條第一項規定,依據公法上法律關係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提起一般給付訴訟,請求返還本件公法上不當得利及其利息,欠缺權利保護必要,在法律上顯無理由,不經言詞辯論,而逕以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容有未洽。
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非無理由,自應將原判決廢棄,發回原審法院。
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二百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二百六十條第一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三 年 二 月 二十六 日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第 二 庭
審 判 長 法 官 葉 振 權
法 官 林 清 祥
法 官 鍾 耀 光
法 官 劉 鑫 楨
法 官 吳 明 鴻
右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法院書記官 阮 桂 芬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三 年 二 月 二十七 日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