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文
- 一、原告之訴駁回。
-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原告負擔。
- 事實及理由
- 一、事實概要:原告於民國107年7月22日凌晨2時26分,駕駛
- 二、原告起訴主張:員警未給予原告飲水,亦未等待15分鐘,即
- 三、被告則以:員警執行巡邏勤務時,發現原告騎乘系爭車輛在
- 四、兩造不爭執事實(見本院卷第120至121頁):
- ㈠、原告於107年7月22日凌晨2時26分,駕駛系爭車輛,在臺
- ㈡、原告於應到案日期前之107年7月23日向被告陳述意見,且
- 五、本件爭點:
- ㈠、「隨機攔停」實施酒測之要件?
- ㈡、關於「合理懷疑」概念之解釋?
- ㈢、員警對原告隨機攔停實施酒測是否違法?
- ㈣、員警有無違反正當行政程序?
- ㈤、原處分有無違法?
- 六、本院之判斷:
- ㈠、「隨機攔停」及「實施吐氣酒精濃度檢測」僅須達合理懷疑
- ㈡、關於「合理懷疑」概念之解釋:
- ㈢、員警對原告隨機攔停實施酒測並無違法:
- ㈣、員警未給予原告飲水,未違反正當行政程序:
- ㈤、原處分並無違法:
- 七、綜上所述,原告因駕駛系爭車輛闖紅燈,經員警攔停,復因
-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 九、本件訴訟費用額確定為第一審裁判費300元,爰依行政訴訟
- 法官與書記官名單、卷尾、附錄
- 留言內容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判決 107年度交字第414號
108年3 月4 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陳飛宏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07 年8 月20日北市裁罰字第22-AFV197926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原告於民國107 年7 月22日凌晨2 時26分,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車輛),在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2 段與東園街口紅燈時,超越停止線,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萬華分局西園路派出所員警攔停,復因原告臉部潮紅而要求原告接受酒精濃度檢測,測得原告酒精濃度值為每公升0.15毫克,該分局員警遂以北市警交大字第AFV000000 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系爭舉發單)當場舉發原告「酒後駕車、酒測值0.15mg/L(紅燈越線遭攔查,已於單號:AD0T3AC03 另為告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並載明應於同年8 月21日前到案。
嗣原告於應到案日期前之107 年7 月23日向被告陳述意見,經被告函覆於同年9月10日前向被告申請開立裁決書,原告於期限前之同年8 月20日向被告申請開立裁決書,經被告於同日以原告於上開時、地,駕駛系爭車輛,有「汽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0.15-0.25 (未含))」之違規事實,依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第24條規定,以北市裁罰字第22-AFV00000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對原告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15,000元(原告已繳納)、吊扣駕駛執照12個月,並施以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原處分則於同日對原告為送達。
原告不服原處分,於同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
被告於本院審理中,則更正刪除原處分處罰主文第2項部分。
二、原告起訴主張:員警未給予原告飲水,亦未等待15分鐘,即令原告吐氣,故原告不服等語,並聲明:原處分撤銷。
三、被告則以:員警執行巡邏勤務時,發現原告騎乘系爭車輛在該路口紅燈越線違規,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而予以攔檢,並以酒精檢知器檢測顯示有酒精反應,而依原告表示僅於當日2 時20分許飲用保力達1 杯,雖原告飲酒時間距離實施酒測時間未逾15分鐘,惟經員警告知原告相關權益及拒測法律效果後,原告要求直接飲水漱口後實施酒測,全程均有錄音錄影,舉發過程並無違誤,是原處分並無違法,原告之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兩造不爭執事實(見本院卷第120至121頁):
㈠、原告於107 年7 月22日凌晨2 時26分,駕駛系爭車輛,在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2 段與東園街口紅燈時,超越停止線,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萬華分局員警攔停,復因原告臉部潮紅而要求原告接受酒精濃度檢測,測得原告酒測值為每公升0.15毫克,該分局員警遂以原告「酒後駕車、酒測值0.15mg/L(紅燈越線遭攔查,已於單號A00T3A003 另為告發)」,以系爭舉發單當場舉發原告違反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並載明應於同年8 月21日前到案(見本院卷第35、46頁)。
㈡、原告於應到案日期前之107 年7 月23日向被告陳述意見,且於同年8 月20日向被告申請開立裁決書,經被告於同日以原告於上開時、地,駕駛系爭車輛,有「汽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0.15-0.25 (未含))」之違規事實,依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第24條規定,以原處分對原告裁處罰鍰15,000元、吊扣駕駛執照12個月,並施以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原處分則於同日對原告為送達。
原告不服原處分,於同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被告並於審理中更正刪除原處分處罰主文第2項(見本院卷第15、17、37、49、51頁)。
五、本件爭點:
㈠、「隨機攔停」實施酒測之要件?
㈡、關於「合理懷疑」概念之解釋?
㈢、員警對原告隨機攔停實施酒測是否違法?
㈣、員警有無違反正當行政程序?
㈤、原處分有無違法?
六、本院之判斷:
㈠、「隨機攔停」及「實施吐氣酒精濃度檢測」僅須達合理懷疑之程度:按警察於公共場所或合法進入之場所,得對於行經指定公共場所、路段及管制站者,查證其身分;
警察依前條規定,為查證人民身分,得採取攔停人、車、船及其他交通工具;
警察對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得予以攔停並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警察職權行使法第6條第1項第6款、第7條第1項第1款、第8條第1項第3款分別定有明文。
由此可見,我國法之合法實施酒測係區分「攔停」及「實施酒測」二階段,前者又可區分為「行經酒測站之集體攔停(第6條第1項第6款、第7條第1項第1款)」及「隨機攔停(第8條第1項)」,以下僅就與本件相關之「隨機攔停」及「實施酒測」要件予以說明。
⒈警察就未設置管制站之「隨機攔停」及「實施酒測」,依前開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規定,必須駕駛人所駕駛之交通工具已發生具體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始得為之。
惟上開「已發生具體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似指交通工具之客觀狀態,關於警察「隨機攔停」交通工具及「實施酒測」之心證程度,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及釋字第535 、699 號解釋並未明確指明。
參以「攔停」僅係要求駕駛人停車,短暫影響人民之一般行動自由,「實施酒測(限於吐氣酒精濃度檢測,即breath tests,不包含抽血檢測,即blood tests )」則係對駕駛人為輕微之物理上侵入,未使駕駛人過於困窘,且僅能揭露駕駛人吐氣所含酒精量之資訊,並未嚴重侵害隱私權(參Birchfieldv. North Dakota, 136 S.Ct. 2160, 2176-78, 2184【2016】),與嚴重影響人民一般行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之搜索、扣押相較,「攔停」、「實施吐氣酒精濃度檢測」對人民之侵害顯然較為輕微。
⒉而刑事訴訟法第122條第2項、第131條第2項、第133條之2第3項、第135條第1項第1款係以「相當理由(probable cause)」作為搜索、扣押之發動門檻,與警察職權行使法第6條第1項第1款、第7條第1項第1款以「合理懷疑(reasonable suspicion)」作為隨機攔停之發動門檻迥異,且攔停車輛非對人實施之臨檢,對人民隱私權侵害之程度顯然較低,故警察「隨機攔停」交通工具,僅須達「合理懷疑(reasonable suspicion)」之程度即可。
況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2項明定警察因前項(即隨機攔停)交通工具之駕駛人或乘客有異常舉動而合理懷疑其將有危害行為時,得強制其離車,於後階段強制駕駛人離車程序既僅須具備合理懷疑要件,則於前面「攔停」階段亦無要求超過合理懷疑程度之必要。
⒊另就「實施酒測」部分,對照刑事訴訟法第205條之2 後段規定,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調查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之必要,得採取經拘提或逮捕到案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之吐氣,並以「相當理由(probable cause)」認為採取吐氣得作為犯罪證據作為發動門檻,足見實施刑事訴訟法之「吐氣酒精濃度檢測」係以刑事犯罪為前提,與警察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檢定,僅係使汽車駕駛人可能構成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第3項(5 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2 次以上)、第4項(拒絕接受酒精濃度測試檢定)之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迥異。
衡以我國法未如同美國將實施酒測解釋為刑事訴訟法之「搜索(search)」,且單純違反道交條例之酒駕行為並非刑事犯罪,駕駛人不會被逮捕(關於美國將實施酒測認定為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之搜索,且認定為無須令狀之附帶搜索【search-incident-to-arrest 】,請參Birchfield v. North Dakota, Id, at 2173),顯見員警對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酒駕行為,無庸達搜索所要求之「相當理由」門檻。
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復明定對於符合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警察得「攔停」並「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顯見立法者無意區分「攔停」與「實施酒測」之發動門檻;
而實施吐氣酒精濃度檢測對人民一般行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之侵害較為輕微,業如前述,是在「實施吐氣酒精濃度檢測」階段,亦僅須達「合理懷疑」之程度即可。
⒋至或有謂釋字第535 號解釋已區分「對物之臨檢」及「對人之臨檢」,且明定不同之要件,縱之後立法機關制定公布警察職權行使法,仍不得違反該號解釋所闡述之原則,並認為警察要求駕駛人接受呼氣酒精濃度檢測係「對人之身體檢查」,限於「有相當理由」足認駕駛人之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方得為之等語。
惟先不論酒測是否屬對人之臨檢(參下述⒌,本院認定酒測不屬於釋字第535 號解釋之對人臨檢範圍),針對釋字第535 號解釋是否確有創設立法之意,參諸釋字第535 號解釋文第1 、2 段已載明:「實施臨檢之要件、程序及對違法臨檢行為之救濟,均應有法律之明確規範,方符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利之意旨」、「…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警察人員執行場所之臨檢勤務,應限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處所、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為之,其中處所為私人居住之空間者,並應受住宅相同之保障;
對人實施之臨檢則須以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且均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越必要程度。
…現行警察執行職務法規有欠完備,有關機關應於本解釋公布之日起2 年內依解釋意旨,且參酌社會實際狀況,賦予警察人員執行勤務時應付突發事故之權限,俾對人民自由與警察自身安全之維護兼籌並顧,通盤檢討訂定,併此指明」,顯見大法官係因當時警察勤務條例就臨檢部分規範不完備,而陳明臨檢應具備之要件,此由解釋文強調「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臨檢應具備之要件,更可見本號解釋僅係針對法制未完備前臨檢實施之要件予以闡明,並無僭越立法者地位進而有創設立法之違反權力分立之意。
故釋字第535 號解釋於90年12月14日公布後,立法者既於92年6 月25日制定公布警察職權行使法,並於同年12月1 日施行,即應適用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規定。
⒌再者,釋字第535 號解釋文就「對人實施之臨檢」,闡明「須以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等語,迭遭學說及實務界批評,通說認為該號解釋之用語易使人混淆,且認為臨檢、盤查僅須有合理懷疑即可,王兆鵬教授更明確指出該號解釋所指之相當理由並非刑事訴訟法第122條第2項規定之相當理由,此處以「合理懷疑」或許較易理解;
李震山大法官亦認為解釋文不明確之「相當理由」,似可以行政法上行政判斷權理論認定,對該部分立法者應有較大形成自由空間,並主張酒測部分,因道交條例及該號解釋之標的及目的均不同,要件部分應非完全適用(參蔡庭榕、王兆鵬、林鈺雄、林明鏘教授、陳瑞仁檢察官、李震山大法官之發言,警察臨檢行為法制化:釋字第535 號解釋座談會,月旦法學雜誌,第81期,91年2 月,頁35至38、40、47),可見釋字第535 號解釋是否確實有意以刑事訴訟法之「相當理由」作為臨檢之發動門檻,以及實施酒測是否為該號解釋「對人實施之臨檢」範圍,均非無疑。
⒍復細繹針對道交條例第35條第4項前段有關駕駛人拒絕酒測規定是否違憲而作成之釋字第699 號解釋,完全未提及釋字第535 號解釋所闡釋之臨檢要件,僅陳明:「…警察對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得予以攔停,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刑法第185條之3 、道交條例第35條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第2款規定參照),是駕駛人有依法配合酒測之義務。
…」(參釋字第699 號解釋理由書第2 段),而前述「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得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為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之文字,如認實施酒測為釋字第535 號解釋所示之「對人實施之臨檢」,釋字第699 號解釋理應使用釋字第535 號解釋所採取之「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文字,由此益徵大法官並未認定警察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對駕駛人實施酒測,屬於釋字第535 號解釋之臨檢,無須以相當理由作為發動門檻,至臻明灼。
⒎又湯德宗大法官於釋字第699 號解釋部分協同暨部分不同意見書固認為:「按本院釋字第535 號解釋,警察對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的交通工具,得予以攔停,實施臨檢。
臨檢包括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等規定,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檢定(酒測)。
」,將警察職權行使法之實施酒測認定為臨檢,惟依照湯大法官意見書前後文及所使用釋字第535 號解釋對物臨檢之「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文字,湯大法官似乎係將對駕駛人實施酒測解釋為釋字第535 號解釋之「對物臨檢」,故依其見解,實施酒測是否要求達相當理由之發動門檻,亦非無疑。
⒏另湯大法官於該號意見書雖又陳明:「…實務上,因為『攔停臨檢』與『合法酒測』未必是基於相同的『相當事由』(probable cause)或『合理事由』(reasonable cause),所以『拒絕臨檢』並不即是『拒絕酒測』。
…無論「已發生危害」或者「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皆屬具有『相當事由』(probable cause)或『合理事由』(reasonablecause ),足可懷疑駕駛人有酒駕情形,此時警察始得要求人民接受酒測。
…」等語,同時使用「相當理由」及「合理事由」之文字解釋「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要件,然承前所述,「相當理由」及「合理懷疑」為刑事訴訟法上不同心證程度之發動門檻,此等用語併用容有混淆之可能,由湯大法官意見書之全文脈絡以觀,亦可認其非指員警實施酒測之發動門檻,而係指客觀上之理由(reason),故要難以此認為實施酒測必須達刑事訴訟法搜索所要求之「相當理由」程度。
況上開意見書僅係個別大法官出具之意見書,不具有拘束全國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湯大法官並在該意見書明確表明「…以上是我關於酒測正當程序的理解,與多數意見未必全然相同(解釋理由書第2 段避談『拒絕臨檢』是否即是『拒絕酒測』的問題)」,益見釋字第699號解釋多數意見並未認定實施酒測即為釋字第535 號解釋之臨檢,至為明確。
⒐基上,道交條例及警察職權行使法所規定之實施酒測,不在釋字第535 號解釋所闡述「對人實施臨檢」之解釋範圍,縱認屬於該號解釋範圍,且屬對人實施之臨檢,因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已明定員警隨機攔停及實施酒測之要件,屬於釋字第535 號解釋所述「除法律另有規定」之情形,自無釋字第535 號解釋之適用。
是員警「隨機攔停」及「實施吐氣酒精濃度檢測」之發動門檻,均僅須達「合理懷疑(reasonable suspicion)」之程度即可,無須達刑事訴訟法搜索之「相當理由(probable cause)」程度。
㈡、關於「合理懷疑」概念之解釋:⒈至關於「合理懷疑(reasonable suspicion)」之概念,參考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Terry v. Ohio案【392 U.S. 1(1968)】、Alabama v. White案【496 U.S. 325(1990)】之見解,係指高於直覺(hunch),低於相當理由(probable cause)之標準,只要員警考量整體情況(totality of the circumstances ),依其個人經驗有正當理由合理相信行為人之行為已發生具體危害或易生危害,即屬之。
又所謂「已發生具體危害」,係指已發生交通事故或肇致人員傷亡、財物毀損;
「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則指危害尚未發生,但依具體個案情況,認有發生危害之危險者。
單以交通工具外觀而論,例如車輛有搖晃、蛇行、飆速、逆向、忽快忽慢、隨意變換車道、驟踩煞車等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之危險駕駛行為。
⒉另因駕駛人之行為,依客觀合理判斷交通工具易生危害之情形,則因駕駛人所駕駛之車輛為汽車或機車而有所不同。
於汽車之情形,因汽車在空間上屬密閉式交通工具,其所具有之合理隱私期待較高,故除非警察自窗外即可一目瞭然(plain view)汽車駕駛人有行車打瞌睡、一邊飲酒一邊駕車,或汽車駕駛人於隨機攔停前即自行開窗而散發濃厚酒味等情事,否則員警隨機攔停拍打車窗或示意駕駛人搖下車窗,均屬違法攔停,縱員警於駕駛人搖下車窗後,聞得駕駛人濃厚酒味,亦不得因此正當化先前之違法攔停。
而在機車之情形,因機車在空間上並非密閉,本身所具有之合理隱私期待較低,員警如未隨機攔停機車,靠近機車即可嗅得駕駛人身上或嘴巴散發酒味,或駕駛人有眼睛充血、濕潤、滿臉通紅、步伐不穩,以及其他依員警個人經驗判斷,合理相信駕駛人有服用酒類之情形,自可合理懷疑駕駛人服用酒類而使駕駛之機車易生危害,員警因此對該機車駕駛人隨機攔停並實施酒測,自屬合法。
㈢、員警對原告隨機攔停實施酒測並無違法:⒈關於舉發員警攔停原告之過程,據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萬華分局惠覆執勤員警在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與西園路2 段路口執行巡邏勤務時,發現原告騎乘系爭車輛在該路口有紅燈越線之交通違規,而予以攔停乙節,有該分局107 年8 月3 日北市警萬分交字第1076011952號函、107 年12月26日北市警萬分交字第1076030134號函各1 份在卷可按(見本院卷第43、97頁),經本院勘驗蒐證光碟亦可見現場並未設置酒測站,員警僅對原告攔停,有勘驗筆錄及擷取照片可稽(見本院卷第61至73頁),堪認本件舉發員警係對原告「隨機攔停(random stop )」,依前開說明,員警對原告「隨機攔停」及「實施酒測」,均應符合「合理懷疑(reasonablesuspicion )」之要件,始屬合法。
⒉參以證人即舉發員警蘇柏倫於本院審理中結證稱:當天原告是西藏路綠燈右轉西園路2 段,於西園路2 段紅燈時,準備直接左轉至東園街,經我開警報器攔下等語稽詳(見本院卷第119 頁),原告亦不否認其有闖紅燈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20 頁),而證人蘇柏倫雖為本件舉發原告交通違規之員警,惟其仍具有證人適格,其以證人身分具結作證,尤係以刑事責任擔保其證言之真實性;
佐以其前開證詞係就當時親身經歷舉發原告違規之經過所為之證述,其就原告之行車路徑及違規情節等節,亦與本院勘驗蒐證光碟顯示員警攔停原告前,前方路口已亮起紅燈,原告仍穿越路口停止線準備左轉乙情相符,有勘驗筆錄及擷取照片可佐(見本院卷第61至69、116 至117 頁),顯見原告當天確有駕駛系爭車輛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之事實。
⒊再按,道路交通管理之稽查,違規紀錄,由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執行之;
汽車駕駛人,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者,處1,800 元以上5,400 元以下罰鍰,道交條例第7條第1項、第53條第1項規定甚明。
又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對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稽查,應認真執行;
前項稽查,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舉發方式如下:一、當場舉發:違反本條例行為經攔停之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0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分別定有明文。
原告駕駛系爭車輛闖紅燈,業經本院認定如前,則原告違反道交條例第53條第1項規定,員警依上開規定自得攔停舉發,是員警因原告違反交通法規而對其隨機攔停,自屬合法。
⒋又原告經員警攔停後,員警因見原告臉部潮紅,感覺有喝酒,而以酒精檢知器對原告測試乙節,業據證人蘇柏倫證述在卷(見本院卷第119 至120 頁),經本院勘驗蒐證光碟,原告當時穿戴可清楚見及其臉部容貌之無鏡片安全帽,經員警詢問其有無飲酒,原告表示未飲酒後,員警即請原告於酒精檢知器吹氣等情,有勘驗筆錄及擷取畫面在卷可考(見本院卷第57、75頁),足信員警確因原告有飲酒跡象,判斷原告有服用酒類之情形,員警因此合理懷疑原告服用酒類而使駕駛之系爭車輛易生危害,進而對原告實施酒測,自屬合法。
㈣、員警未給予原告飲水,未違反正當行政程序:原告雖爭執員警未給予飲水,且未間隔15分鐘即行酒測云云。
惟查:⒈按對汽車駕駛人實施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測試之檢定時,應以酒精測試儀器檢測且實施檢測過程應全程連續錄影,並依「詢問受測者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結束時間,其距檢測時已達15分鐘以上者,即予檢測。
但遇有受測者不告知該結束時間或距該結束時間未達15分鐘者,告知其可於漱口或距該結束時間達15分鐘後進行檢測;
有請求漱口者,提供漱口」之程序處理,道交條例第92條第4項授權訂定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9條之2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
⒉本件原告經警攔停後,陳稱方才5 分鐘前始飲用酒類,員警詢問原告欲漱口酒測或等待15分鐘再行酒測,經原告明確表明欲漱口酒測,員警即提供杯水供原告漱口等節,業經本院勘驗屬實,且有譯文、擷取照片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57至58、79、117 頁),原告並在勾選「飲酒結束或服用其他含有酒精成分物(食)品(如蜂膠、感冒糖漿、漱口水等)未滿15分鐘,要求使用礦泉水漱口後立即檢測」之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呼氣酒精濃度檢測暨拒測法律效果確認單上簽名確認無誤,有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呼氣酒精濃度檢測暨拒測法律效果確認單1 份可按(見本院卷第44頁),堪認員警已告知原告可選擇「漱口後酒測」或「等待15分鐘後酒測」,並經原告自行決定漱口後酒測甚明。
⒊是以,員警依原告選擇,於原告漱口後即進行酒測,符合前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9條之2第1項所定實施酒精檢測之程序,則員警於酒測前未使原告飲水或等待15分鐘,自未違反正當行政程序。
原告以此請求撤銷原處分,尚難憑取。
㈤、原處分並無違法:⒈末按,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經測試檢定有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情形者,處15,000元以上9 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1 年;
汽車駕駛人,有第35條第1項規定之情形者,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第24條第1項第2款分別定有明文。
又汽車駕駛人有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03%以上情形者,不得駕車,道交條例第92條第1項授權訂定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第2款亦規定甚明。
⒉原告於事實概要欄所載時、地,駕駛系爭車輛,經員警隨機攔停,並實施酒測濃度檢測,測得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為每公升0.15毫克乙節,為兩造所不爭執,且有酒測單可稽(本院卷第46頁),而員警隨機攔停及實施酒測均屬合法,業經本院認定如前,則員警因此測得之酒測數值自得採為本件之證據資料。
又員警所使用之呼氣酒精測試器,經財團法人臺灣電子檢驗中心於107 年4 月21日檢定合格,有效期間至108 年4 月30日或使用次數達1,000 次,舉發時使用之次數為42次,有呼氣酒精測試器檢定合格證書、酒測單各1 份在卷可證(見本院卷第45至46頁),足信舉發員警於107 年7月22日以呼氣酒精測試器對原告檢測時,該測試器業經檢定合格,且尚在有效期間,該測試器自能精確量化其測量結果。
是原告飲用酒類吐氣所含酒精濃度已達每公升0.15毫克,依首開規定,原告確有駕駛汽車經測試檢定有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之情形,堪以認定。
而原告於員警攔停後,自承其於攔停前5 分鐘,有飲用一杯酒類,復經本院勘驗在卷(見本院卷第57頁),則原告於飲酒完畢後,旋即駕駛系爭車輛上路,應可預見其體內尚殘留酒精成分,經測試檢定將有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之情形,是原告具有應注意、並能注意而未注意之過失,依行政罰法第7條第1項規定,自應予以處罰。
⒊再原告騎乘系爭車輛經測得酒精濃度為每公升0.15毫克,經員警以系爭舉發單舉發違反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並載明應於107 年8 月21日前到案,原告於應到案日期前之同年7 月23日向被告陳述意見,經被告函覆於同年9 月10日前向被告申請開立裁決書,原告於期限前之同年8 月20日向被告申請開立裁決書,經被告於同日裁決乙節,有原處分、系爭舉發單、交通違規案件陳述書、被告107 年8 月9日北市裁申字第1076013606號函各1 份可參(見本院卷第17、35、37、47至48頁),則原告騎乘機車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15毫克以上、未滿0.25毫克,被告依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第24條第1項第2款、裁處時之107 年6 月29日版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即應對原告裁處罰鍰15,000元,並吊扣其駕駛執照12個月及命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七、綜上所述,原告因駕駛系爭車輛闖紅燈,經員警攔停,復因原告臉部潮紅,有飲酒之跡象,員警合理懷疑原告服用酒類而使駕駛之系爭車輛易生危害,故對原告實施酒測,均屬合法。
又員警已告知原告得選擇漱口後酒測或等待15分鐘後酒測,並經原告自行選擇漱口後酒測,則員警於原告漱口後即行酒測,自未違反正當行政程序。
是原告駕駛系爭車輛經測試檢定有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之情形,違反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規定,且主觀上具有違反該行政法上義務之過失。
從而,被告依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第24條、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規定,對原告裁處15,000元、吊扣駕駛執照12個月,並施以道路交通安全講習,經核並無違誤。
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經核均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九、本件訴訟費用額確定為第一審裁判費300 元,爰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規定,由敗訴之原告負擔。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3 月 8 日
行政訴訟庭 法 官 吳佳樺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繳納上訴裁判費新臺幣750元。
其未載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如未按期補提上訴理由書,則逕以裁定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3 月 8 日
書記官 巫孟儒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