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TPDM,108,易,1241,20200821,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8年度易字第1241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黃學瑞





輔 佐 人 楊美英
選任辯護人 薛煒育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8年度偵字第19139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黃學瑞犯竊盜罪,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並應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壹年。

事 實

一、黃學瑞患有思覺失調症,長期受精神症狀影響,離家在外流浪成為遊民,未有穩定工作與收入,有多次竊盜前科紀錄,猶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犯意,於民國108年7月15日凌晨4時14分許,行經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238巷前,見陳昭程所有停放在該處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未上鎖,趁四下無人之際,開啟上開小客車駕駛座車門進入車內,徒手竊取駕駛座前置物箱內之人民幣1萬4900元(百元鈔149張)。

嗣經陳昭程發現遭竊,報警處理,經警調閱監視器畫面,循線於108年7月16日下午4時許,在臺北市○○街0000號前發現黃學瑞,並於黃學瑞隨身攜帶之物發現上揭遭竊之人民幣,始查知上情。

二、案經陳昭程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松山分局報請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證據能力:㈠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法律有規定者外,不得作為證據;

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

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及第159條之5分別定有明文。

查本院下所引用被告黃學瑞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於本院調查證據時均未予爭執,且迄至言詞辯論終結前亦未聲明異議,本院審酌該等證據製作時之情況,並無不能自由陳述之情形,亦未見有何違法取證或其他瑕疵,且與待證事實具有關聯性,認為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故認前揭證據均具有證據能力。

㈡本判決下所引用非供述證據部分,並無證據證明係公務員違背法定程序所取得,是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反面解釋,亦均具有證據能力。

二、事實認定:㈠訊據被告黃學瑞於警詢及本院訊問、審理時均保持緘默,不表示任何意見。

㈡告訴人陳昭程於108年7月15、16日警詢中指訴:「108年7月15日上午9時許,發現停於臺北市○○區○○○路000巷○○○○○○○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未上鎖,未遭到破壞,放置在副駕駛座前的置物箱內之人民幣百元鈔遭竊。」

、「遭竊人民幣與黃學瑞身上查扣之149張人民幣百元鈔張數相同,且監視器畫面所拍攝竊嫌衣著與黃學瑞衣著特徵完全相同。

另外只有黃學瑞曾經進入我車內。」

等語在卷;

(見偵字卷第13至16頁)㈢證人雷長興即松山分局民有派出所警員於偵查中檢察官訊問時證述:「108年7月15日被害人報案,轄區員警調閱監視器,發現竊嫌是轄內之遊民……7月16日有民眾報案新東公園有遊民,我們過去看,就看到被告坐在紙板上,我有問被告是否有在前一天在車上偷東西,被告否認,我有問塑膠袋可否看一下,被告有同意,後來塑膠袋內就看到一疊人民幣……」。

等情載明筆錄;

(見偵字卷第93頁)㈣此外,復有現場監視器錄影光碟1片及錄影畫面翻拍照片6張、被告警詢時衣著照片1張、扣案遭竊人民幣照片2張,贓物認領保管單、扣押筆錄與扣押物品目錄表1份、被告遭警查獲自行取出贓款錄影在卷為憑,足認被告確有前揭進入系爭車輛竊取被害人陳昭程之人民幣明確。

㈤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竊盜犯行洵堪認定。

三、論罪科刑:㈠核被告黃學瑞所為,係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

㈡累犯裁量不加重本刑之論述:1.刑法第47條第1項關於累犯加重之規定,係不分情節,基於累犯者有其特別惡性及對刑罰反應力薄弱等立法理由,一律加重最低本刑,致生行為人所受之刑罰超過其所應負擔罪責之個案,其人身自由因此遭受過苛之侵害,對人民受憲法第8條保障之人身自由所為限制,不符憲法罪刑相當原則,牴觸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

於此範圍內,有關機關應自本解釋公佈之日起2年內,依本解釋意旨修正之。

於修正前,為避免發生上述罪刑不相當之情形,法院就該個案應依本解釋意旨,裁量是否加重最低本刑(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參照)。

亦即,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之「應」加重最低本刑(即法定本刑加重),於修法完成前,應暫時調整為由法院「得」加重最低本刑(即法官裁量加重),法院於量刑裁量時即應具體審酌前案(故意或過失)徒刑之執行完畢情形(有無入監執行完畢、是否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而視為執行完畢)、5年以內(5年之初期、中期、末期)、再犯後罪(是否同一罪質、重罪或輕罪)等,綜合判斷累犯個案有無因加重本刑致生行為人所受的刑罰超過其所應負擔罪責的情形(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意旨可參)。

準此,法官於個案裁量是否適用累犯規定時,即應審酌①被告是否因前犯而入監執行;

②前犯為故意或過失犯罪;

③前、後犯之間隔時間(即後犯是在5年內之初期、中期、末期);

④前、後犯是否具同一罪質(例如前、後犯間之保護法益、行為規範等是否具相似性或包含性);

⑤後犯之罪質是否重大(例如後犯是否為最輕法定本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重罪);

⑥後犯之罪質是否重於前犯(例如前犯是強制猥褻罪,後犯是強制性交罪;

前犯是竊盜罪,後犯是強盜罪、前犯是傷害罪,後犯是傷害致死(或重傷)罪、重傷害(或致死)罪或殺人罪等);

⑦被告是否因生理、心理資質或能力因素致難以接收前刑警告(例如後犯是否是在激動、藥癮、酩酊、意思薄弱、欠缺社會援助等控制能力較差之情況下所為);

⑧前刑是否阻礙被告之社會復歸(例如入監執行之社會性喪失、犯罪性感染及犯罪者烙印等負面影響是否形成被告出監後自立更生之障礙,導致被告為求生存而再犯)等因素,不得機械性、一律加重最低本刑,以符合罪刑均衡及比例原則。

2.被告前因竊盜案件,經本院以105年度審易字第1243號判決處有期徒刑4月確定;

又因竊盜案件,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以105年度易字第515號判決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

前開2 案嗣經本院以106年度聲字第204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9月確定,被告甫於107年12月20日縮刑期滿執行完畢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被告受徒刑執行完畢後5年內,故意再犯本件有期徒刑以上之罪,本應依刑法第47條第1項之規定,論以累犯,並加重其刑,然參酌上開解釋意旨,法官仍應於個案量刑裁量時具體審認被告有無特別惡性及刑罰反應力薄弱之情。

3.本院審酌本案與前案所示之罪犯罪類型、法益種類均相同之竊盜罪,又考量被告前案雖係經入監服刑執行完畢,然被告長期受精神症狀影響而成為遊民,並因為生活所需而多次犯類似罪刑,即使判刑仍難以改善而多次再犯,可知其刑罰反應力即難與一般未受精神症狀影響之受刑人實際入監接受教化、矯正措施之情形等量齊觀。

況本案所犯竊盜罪非最輕法定本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重罪,且相較於前案亦無罪質顯然較重之情,益徵被告應無輕視前刑警告效力之情,本院因認尚難以被告前曾犯竊盜罪並經執行完畢之事實,率認被告有立法意旨所指之特別惡性或刑罰感應力薄弱之情,依上開解釋意旨,裁量不予加重本刑。

㈢按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刑法第19條第2項定有明文。

又犯罪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之判斷,以行為人理解法律規範,認知、辨識行為違法之意識能力,及依其認知而為行為之控制能力二者,為關鍵指標;

且刑事責任能力之有無,應本諸「責任能力與行為同時存在原則」,依行為時之精神狀態定之。

是行為人是否有足以影響意識能力與控制能力之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等原因,因事涉醫療專業,必要時固得委諸於醫學專家之鑑定,然該等生理、心理原因之存在,是否已致使行為人意識能力與控制能力有刑法第19條所規定得據以不罰或減輕其刑之欠缺或顯著減低等情形,既依犯罪行為時狀態定之,自應由法院本其調查證據之結果,加以判斷。

醫學專家對行為人精神狀態進行鑑定結果,提供某種生理或心理學上之概念,法院固得將該生理、心理學上之概念資為判斷資料,然非謂該鑑定結果得全然取代法院之判斷,行為人責任能力有無之認定,仍屬法院綜合全部調查所得資料,而為採證認事職權合法行使之結果(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5133號判決意旨參考)。

查被告因前開犯行,經本院囑託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鑑定被告之精神狀態,結果略以:「根據鑑定小組與個案本人會談、偵查卷宗、心理衡鑑與精神檢查及個案先前就醫紀錄,此次司法鑑定所得線索如下:(一)個案20-30歲時即出現過自言自語及被害妄想等症狀,當時曾經至精神科住院,並也因為發病與父親發生爭吵而離家遊蕩,可以推論個案精神障礙病史於犯罪史前即出現。

(二)個案家屬並未完全不理會個案,初期曾多次嘗試接濟個案或接個案回家,但個案疑似受妄想內容(弟媳討厭自己,自己回家會影響弟弟的家庭)干擾而不願意回家,亦不會主動向家人求助,僅被動接受案弟金錢,對於社工及訪視人員充滿戒心,不願接受任何幫助,精神疾患可能為個案遊蕩街頭成為遊民的主要原因。

(三)個案鑑定過程中雖可大致正常對答,未如同先前於本院急診及偵查庭時否認自身身份及不語等症狀,但言談間仍可銳察到明顯妄想症狀,亦顯示可能有幻聽干擾之情形,推論可能是安置期間生活較穩定而使精神症狀部分改善。

(四)但個案對犯案過程可以清楚陳述,也會注意周遭環境,似乎對犯案當下犯行具有一定認知能力,而且個案對於犯案之動機可以清楚陳述是因為需要錢買東西而去從事犯罪之行為,並未有受到幻聽或妄想干擾之情形,且心理衡鑑顯示個案雖有精神症狀干擾,但整體認知功能仍大致可以維持,因此犯案過程中雖有精神症狀,但應尚有足夠能力辦識其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

(五)雖然針對此犯罪行為過程,個案尚有足夠能力,但個案長期受精神症狀影響而成為遊民,並因為生活所需而多次犯類似罪刑,即使判刑仍難以改善而多次再犯;

而拘留至鑑定當日,因生活穩定即可觀察到個案精神症狀獲得改善。

因此為個案整體功能及避免再犯考慮,仍建議應同時考量監護處分或其他銜接安置方案。

綜合上述資料,個案於犯行當時未達到『行為時因精神障礙 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 力,顯著降低』之程度等語,此有該院109年5月13日三投行政字第1090000983號函所附之精神鑑定報告書1份存卷可參(易字卷第117至126頁)。

本院審酌前開精神鑑定報告係由具精神醫學專業之鑑定機關依精神鑑定之流程,參佐被告先前之前案紀錄及本件偵審卷宗,瞭解被告之個案史及案發過程,透過被告之生活史、疾病史等資料,藉由與被告之對談、身體檢查、精神狀態及心理衡鑑,本於專業知識與臨床經驗,綜合研判被告於案發當時之精神狀態所為之判斷,則前揭鑑定報告就鑑定機關之資格、理論基礎、鑑定方法及論理過程,於形式及實質上均無瑕疵,惟鑑定報告中亦認定被告患有思覺失調症,有關係及被害妄想,且被告由30多歲以來在外流浪許久,未有穩定工作與收入,可能因為缺乏金錢與資源,加上妄想症之影響,對於飲用水的安全性有不合邏輯且怪異之認知,自述會嘗試去開路邊車輛的門,藉以取得水或作為休息之處,而因生活所需而多次涉入相關法律案件,言談間仍可觀察到明顯妄想症狀,亦顯示可能有幻聽干擾之情形,推論可能是安置期間生活較穩定而使精神症狀部分改善等情事,則上開鑑定所認被告患有思覺失調症,長期受精神症狀影響,長期離家在外流浪成為遊民,缺乏金錢與資源等生活狀況之情形,佐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松山社福中心社會工作師甲○○在庭說明:對精神鑑定的報告有一點不同意見,我覺得被告偷竊行為其實是不是真的跟他妄想沒有關係,我覺得不能排除……因為被告不斷的遊蕩、犯案、被關,一直循環等情,本院綜合全部調查所得資料,因認被告於本案行為當時之精神狀態既有因精神症狀影響,致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有顯著減低之情形,爰依刑法第19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

㈣爰審酌被告前有多竊盜之犯罪科刑紀錄,素行難認良好,未知尊重他人財產法益,恣意竊盜他人財物,法治觀念淡薄、自制能力薄弱,所為應予非難,兼衡被告本案竊得之財物價值人民幣14900元,犯罪所生危害不小,然該錢幣非市面流通之貨幣,雖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惟告訴人已領回上開人民幣,有贓物認領保管單附卷可徵,且本案有履行修復式司法意旨,告訴人於瞭解被告之生活狀況後,已經願意原諒被告,被告與告訴人之關係已經修復,另被告犯後對於偵審過程均不予回答,暨斟酌被告現無業、未婚無子,居無定所,現為遊民、其精神狀況及國小畢業之智識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㈤按有第19條第2項及第20條之原因,其情狀足認有再犯或有 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時,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 當處所,施以監護,但必要時,得於刑之執行前為之。

前項處分期間為5年以下,刑法第87條第2項、第3項定有明文。

然此種監護性質之保安處分措施,含有社會隔離、拘束身體自由之性質,其限制人民之權利,實與刑罰同,本諸法治國家保障人權之原理及刑法之保護作用,法院於適用該法條時,應受比例原則之規範,使保安處分之宣告,與行為人所為行為之嚴重性、行為人所表現之危險性,及對於行為人未來行為之期待性相當。

經查,被告經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鑑定結果認為被告長期受精神症狀影響而成為遊民,並因為生活所需而多次犯類似罪刑,即使判刑仍難以改善而多次再犯;

而拘留至鑑定當日,因生活穩定即可觀察到個案精神症狀獲得改善。

因此為個案整體功能及避免再犯考慮,仍建議應同時考量監護處分或其他銜接安置方案。

(易字卷第126頁)又被告自88年起至108年止亦有多次竊盜犯行,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參,足認被告仍有受該疾病影響而為相類犯行致危害他人財產安全之虞,而有接受長期治療之必要。

再者,被告於本院準備及審理程序均未就本案案情為任何陳述,僅僅陳稱:「我有聽到你們說治療,我想到以前在新莊中港路青草色的藥丸治療,我覺得吃了有效,吃了後我的耳朵就沒有聽到耳朵裡面發出的聲音了,其他都沒有用,但我後來不高興發作起來沒有繼續吃了。」



另輔佐人丁○○即被告之母親亦陳稱:「依照檢察官的意見(從鑑定報告來看,單純從醫學面向做了被告行為分析,法院依據法律可以判斷被告的行為,剛才辯護人陳述,是我聽過對精神疾病被告最完整的論述也非常有說服力,與法律規定也相符,法院斟酌情況認為被告所為符合刑法第19條第2項,可以將刑度減輕,檢方沒有意見,再參酌被告利益及社會安全,並施予被告相當之保安處分,對被告可能也是最好的處置。

)就是我的意見,我覺得被告一定要治療,被告一定有毛病,造成社會困擾我也好難過,看被告如何醫治比較合適,請法院斟酌。」

等語(見本院卷第255頁)。

而被告長期於街頭遊蕩,因罹患思覺失調症多年,且絕大多數時間未接受精神科診療,致其認知功能、衝動控制功能顯著低於常人而出現本案竊盜犯行,實難期待被告於刑罰執行完畢後將按期自行就診或住院治療其疾病,亦難保被告之精神狀況不會惡化,再為與本案相似之犯行,故考量監護處分目的兼顧社會防衛意旨,另為期待被告能獲得適當之矯治治療,本院認有對被告施以監護保安處分之必要,爰依刑法第87條第2項、第3項之規定,併予宣告被告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1年,以避免因被告之疾病而對其個人及社會造成難以預期之危害,期收治本之效,以啟其新生。

四、沒收: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

次按,犯罪所 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5項分別定有明文。

被告竊得之人民幣百元鈔149張,業據告訴人領回,已如上述,爰依前開規定,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320條第1項、第19條第2項、第41條第1項前段、第87條第2項、第3項,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黃紋綦提起公訴,檢察官呂俊儒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8 月 21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林秋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陳育君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8 月 21 日
附錄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20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項之規定處斷。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