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TPDM,108,訴,577,20190814,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8年度訴字第577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賴嘉陞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8 年度偵字第12947 號、108 年度偵字第15951 號),嗣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本院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審理,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賴嘉陞犯如附表一所示之各罪,各處如附表一所示之刑(含沒收)。

事 實

一、賴嘉陞基於參與三人以上、實施詐術為手段所組成具有牟利性之結構性組織之犯意,於民國108 年5 月29日前1 個月內某日加入「黃小熊」及其他身分不詳之3 人以上成年人所組成、專以實施詐術為手段,具有牟利性為目的之詐欺犯罪組織擔任提領贓款之車手,賴嘉陞加入上開詐欺集團後,夥同「黃小熊」等身分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年成員,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同時基於三人以上共同並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由集團內不詳成員自108 年5 月22日下午1 時20分許起,假冒「市刑警大隊黃明召隊長」及「檢察官」等公務員名義,撥打電話予楊可達,向楊可達佯稱:因其身分證遭冒用、遭他人冒名申辦中華電信門號及土地銀行帳戶,且利用該帳戶從事洗錢犯罪,須繳付保證金額以供調查,另其在香港犯案,香港調查人員將案件移至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偵辦,法官亦同意併案,法官並要求繳保證金等不實內容,致楊可達陷於錯誤,由集團內不詳成員於108 年5 月22日下午2 時45分許,在臺北市松江南京捷運站3 號出口內,向楊可達因誤信上情交付之新臺幣(下同)53萬元,賴嘉陞再於108 年5 月29日上午某時,先收受由集團內不詳成員交予如附表二編號1 之手機作為聯繫用之工作機與5,000 元之車馬費予賴嘉陞後,因上開手機無法使用,遂以如附表二編號2 其所有之手機連結通訊軟體,由詐欺集團「黃小熊」透過該軟體指示賴嘉陞至指定地點向楊可達拿取87萬元。

嗣於108 年5 月29日下午12時50分許,在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00巷內,賴嘉陞向楊可達收取87萬元之際,經埋伏員警當場逮捕而未果,並為警當場扣得附表二編號3 之牛皮紙袋及如附表二編號1 、2 之手機。

二、賴嘉陞因上揭案件現行犯為警逮捕後,為免遭刑事訴追及掩飾其通緝犯身分以躲避查緝,竟同時基於偽造署押、行使偽造私文書之犯意,於如附表三所示其經警方及檢察官偵查其所涉詐欺案件,及檢察官向本院聲請羈押由本院為訊問之各時間,冒用其友人「吳俊和」之名義,接續於如附表三所示之文件上偽造如附表三所示之「吳俊和」署押後,並就附表三編號1 、4 、5 、7 交由承辦員警而冒名行使之,用以表彰其為「吳俊和」本人之人格同一性之證明,足以生損害於吳俊和本人及檢警機關查緝犯罪及本院確認被告人別之正確性。

嗣經警將賴嘉陞以吳俊和名義捺印之指紋卡,送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電腦比對,比對結果與賴嘉陞檔存指紋相符,始查悉上情。

三、案經楊可達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報請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本件被告賴嘉陞所犯係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 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其於準備程序進行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受命法官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認無不得或不宜改依簡式審判程序進行之情形,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84條之1 規定,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

又本件所引屬於審判外陳述之傳聞證據,依同法第273條之2 規定,不受第159條第1項關於傳聞法則規定之限制,依法有證據能力,均合先敘明。

二、認定事實:㈠前揭事實一,業據被告於警詢、偵查及本院歷次程序中均坦承不諱(見偵12947 卷第11至17、99至101 、109 至114 、149 至152 頁、本院卷第35至39、124 、135 頁),核與證人即告訴人楊可達於警詢中之證述情節一致(見偵12947 卷第21至23、27至31頁),並有告訴人楊可達提領款項交予詐欺集團成員之匯款單與交易明細資料(見偵12947 卷第45頁)、告訴人楊可達指認與其面交前述53萬元之人之照片(見偵12947 卷第33頁)、監視錄影畫面翻拍照片(見偵12947卷第25頁)、被告以吳俊和名義簽署之自願受搜索同意書、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及如附表二所示之扣案物(見偵12947 卷第35至41頁)、被告經查獲時及如附表二所示扣案物照片及其中附表二編號2 之手機通訊軟體對話紀錄翻拍照片(見偵12947 卷第47至57、59、65頁)在卷可稽,足見被告前揭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應堪採信。

㈡前揭事實二,業據被告於警詢、偵查及本院歷次程序中均坦承不諱(見偵12947 卷第149 至152 、193 至198 頁、本院卷第38至39、124 、135 頁)、吳俊和之相片影像資料查詢結果翻拍畫面、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見偵12947 卷第67至69頁)、臺北市政府警察局108 年6 月17日之函文及附件(見偵12947 卷第165 至170 頁)、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鑑定書(見偵12947 卷第217 至218 頁)在卷可稽,足見被告前揭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堪認與事實相符。

㈢綜上所述,本件事證明確,被告各次犯行均足以認定,均應予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㈠核被告所為:1.關於事實欄一部分:⑴按共同正犯,本係互相利用,以達共同目的,並非每一階段行為,各共同正犯均須參與。

而共同實施犯罪行為,在合同意思範圍以內,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原不必每一階段行為均經參與,祇須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即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共同負責(最高法院72年度臺上字第1978、5739號判決意旨參照);

另按共同正犯之意思聯絡,原不以數人間直接發生者為限,即有間接之聯絡者,亦包括在內。

如甲分別邀約乙、丙犯罪,雖乙、丙間彼此並無直接之聯絡,亦無礙於其為共同正犯之成立(最高法院77年台上字第2135號判例意旨參照)。

經查,被告雖未親自以前述詐騙手法訛詐告訴人楊可達,惟係在共同犯罪意思之聯絡下相互分工,參與前揭犯行,並自述其知悉集團成員係以假借公務員身分詐取財物等節(見本院卷第126 頁),自應就共同正犯間實行犯罪之行為共同負責。

至本件被告共同所為之犯行固亦該當刑法第158條第1項僭行公務員職權罪之構成要件及不法要素,然刑法已於103 年6 月18日增訂第339條之4第1項第1款之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該條文已將上揭刑法第158條第1項僭行公務員職權罪之構成要件與不法要素包攝在內,以之為詐欺犯罪加重處罰事由,成為另一獨立之詐欺犯罪態樣,予以加重處罰,被告及其所屬詐欺集團以上揭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所為,應僅構成該罪,不另成立刑法第158條第1項僭行公務員職權罪。

⑵另按106 年4 月19日修正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2條定以:本條例所稱犯罪組織,指三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5 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及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

前項有結構性組織,指非為立即實施犯罪而隨意組成,不以具有名稱、規約、儀式、固定處所、成員持續參與或分工明確為必要;

於107年1 月3 日修正後,現行同條例第2條第1項則更為:本條所稱犯罪組織,指3 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5 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

查本件被告係於108年5 月29日前1 個月內某日加入本案詐欺集團,自應以適用現行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又該集團成員係於108 年5 月22日上午1 時20分許起以撥打電話方式向告訴人楊可達施詐,並藉由手機通訊軟體指派分工,由其他成員、被告依序負責銜接出面收取告訴人楊可達交予款項之重要任務,參與之成員如被告尚可從中分得車馬費5,000 元,是本詐欺集團顯屬有分工、聯繫、從中分享報酬之完整且具持續性之結構性組織,自非為立即實施犯罪而隨機組成,又被告雖參與時間不長,然其亦自承:其知悉對於組織中係以上述方式運作等節(見本院卷第125 至126 頁),是被告加入本案詐欺集團,自與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2條所定「犯罪組織」之構成要件相符,且被告明知係於詐欺集團擔任取款車手,仍應允加入並參與犯罪行為,業據被告供承不諱(見本院卷第38、125至126 頁),則其確已參與詐欺犯罪組織,至為明確。

⑶是核被告就此部分所為,係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之參與組織罪、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1 、2 款之三人以上共同並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

⑷起訴書雖於論罪法條上併載被告所為係犯加重詐欺取財罪之既遂及未遂罪,然被告與其集團中之不詳成員,於告訴人楊可達本於同一接獲該集團其他成員撥打為前述訛詐內容之電話後,信以為真,乃依集團成員指示,先交付53萬元予其團中不詳成員,再續依指示另提出87萬元欲交予此次前往取款之被告,故上開取款行為雖屬客觀上可分,惟實係由被告與其分工之其他集團成員本於施以同一詐術行為所致,是雖被告取款時遭埋伏員警逮捕而未遂,亦不影響前開取款行為已既遂之事實,是應論以該罪之既遂罪1 罪,已足充分評價。

⑸至起訴書雖於論罪法條併載被告亦涉有違反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2款,而犯同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嫌,即違反同法第15條第1項第2款之洗錢罪嫌,然:①按洗錢防制法之洗錢罪成立,須行為人在客觀上有掩飾或隱匿自己或掩飾、收受、搬運、寄藏、故買或牙保他人因重大犯罪所得財產或財產上利益之具體作為,主觀上具有掩飾或隱匿其財產或利益來源與犯罪之關聯性,使其來源形式上合法化,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犯罪意思,始克相當(最高法院106 年度台上字第3460號判決意旨參照)。

又洗錢罪保護之法益,學者通說採「國家司法任務說」,如為他人洗錢,而上游犯罪係單純財產犯罪時,兼採「妨害犯罪被害人合法權利返還說」,亦即,洗錢係犯罪行為人將自己或他人犯罪所得加以漂白之行為,主要在妨害國家司法對重大犯罪之追訴及處罰。

且洗錢防制法之制定,旨在防止特定重大犯罪不法所得之資金或財產,藉由洗錢行為,諸如經由各種金融機關或其他交易管道,轉換成為合法來源之資金或財產,切斷資金與當初犯罪行為之關連性,隱匿犯罪行為或該資金不法來源或本質,使偵查機關無法藉由資金之流向追查犯罪行為人,其所保護之法益為國家對特定重大犯罪之追訴及處罰。

再者,洗錢行為係指行為人為掩飾或隱匿自己重大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之利益(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1款),或行為人掩飾、收受、搬運、寄藏、故買或牙保他人因重大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之利益(同法第2條第2款)。

除利用不知情之合法管道(如金融機關)為之外,其他使所得財物或利益之來源合法化,或改變該財物或利益之本質,以避免追訴處罰之掩飾、藏匿犯特定重大犯罪所得財產或利益之行為均屬之。

若非先有犯罪所得或利益,再加以掩飾或隱匿,而係取得犯罪所得或利益之犯罪手段,或未合法化犯罪所得或利益之來源,而能一目瞭然來源之不法性,即非洗錢防制法所規範之對象。

且後階段之洗錢犯罪,行為人必須主觀上就所欲掩飾或隱匿之不法所得係源於「特定犯罪」即應有所認知,並有積極為掩飾、隱匿該特定犯罪所得之客觀行為,始屬洗錢罪所欲處罰之範疇,否則即與該罪所欲保障之目的顯不相當。

②經查,本件起訴書所載被告之犯罪事實,除詳載本件被告所犯加重詐欺犯行外,並無隻字論及被告另有違反洗錢防制法之主觀故意,亦無描述被告藉其行為如何「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之構成要件情節;

且被告係出面向告訴人楊可達取得其交予之現金款項,亦與該法第15條第1項第2款之「以不正方法取得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之情形顯然不同,本案卷查亦無牽涉任何供詐欺集團成員使用之金融帳戶,併本件係被告所屬詐欺集團成員訛詐並指示告訴人楊可達提出款項,本即實施詐欺行為之最關鍵目的,尚與取得財物後,另為掩飾、隱匿其詐欺所得之行為不同,亦非被告於該詐欺行為人實施詐欺犯罪取得財物後,另由被告為之掩飾、隱匿行為,揆諸前開說明意旨,自不另構成違反洗錢防制法之罪行,檢察官就此部分論罪法條並已當庭更正刪除(見本院卷第126 頁),附此敘明。

2.關於事實欄二部分:⑴相關法律適用之說明:①按刑法第217條所稱之「偽造署押」,係指行為人冒用本人名義在文件上簽名或為民法第3條第3項所稱指印之類似簽名之行為者而言(最高法院80年度台非字第277 號判決意旨參照),故倘行為人係以簽名之意,於文件上簽名,且該簽名僅在於表示簽名者個人身分,以做為人格同一性之證明,除此之外,再無任何其他用意者,即係刑法上所稱之「署押」,若於做為人格同一性之證明外,尚有其他法律上之用意者(例如表示收受某物之用意而成為收據之性質、表示對於某事項為同意之用意證明),即應該當刑法上之「私文書」。

②又權利告知書上,偽造署押,並捺指印,嗣持交查獲之警員,分別表示受通知已為警察機關依法逕行拘提、逮捕及被告知罪名及必須接受偵訊,並可以行使緘默、選任辯護人及請求調查有利證據等權利之意,均足以生損害於被偽造人及偵查機關對犯罪偵查之正確性,而此等文件均足認係刑法第210條之私文書(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6057號、99年度台上字第2967號判決意旨參照)。

③偵查機關所製作之逮捕通知書,其上若備有「收受人簽章」欄,由形式上觀察,於該欄內簽名及捺指印,即足表示由該姓名之人收受斯項通知書之證明,是若有冒名而為之者,即應成立偽造私文書罪;

倘偵查機關所製作之逮捕通知書,其上僅備有「被通知人簽章」欄,則在該等欄位下簽名及捺指印時,僅處於受通知者之地位,尚不能表示其係有製作何種文書之意思及曾為何項意思表示,故若有冒名而為之者,應認成立偽造署押罪(最高法院91年度台非字第295 號判決意旨參照)。

④又司法警察或司法警察官於詢問犯罪嫌疑人時所製作之詢問筆錄,係記載對於犯罪嫌疑人之詢問及其陳述,其內容當然含有受詢問人之意思表示,因該筆錄為公務員職務上所製作之文書,故為公文書之一種。

受詢問人雖在筆錄之末簽名、蓋章或按指印,以擔保該筆錄之憑信性,但不能因此即認為該筆錄係受詢問人所製作,而變更其公文書之性質。

是被告在「警詢筆錄」、「偵訊筆錄」上偽造署押,並未表示另外製作何種文書,不成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最高法院91年度台非字第294 號判決意旨參照)。

就受詢問人於法院訊問時所製作之訊問筆錄,並由受訊問人在筆錄之末簽名者,亦應同上開見解,該訊問筆錄上所偽造之署押,應僅成立偽造署押罪。

⑵經查:①就附表三編號1 、4 、5 、7 之文件,其中編號1 係表彰被告同意為警搜索之意,自有作為日後員警搜索合法性依據之法律上用意;

另編號4 之證明書,亦有作為確認該搜索扣押程序所查扣物品之法律上意義;

編號5 、7 之告知書,係各別作為被告獲悉接受偵查詢問時可行使之權利,及獲悉其得依法聲請提審之權利,揆諸前開說明意旨(見三、㈠2.⑴②)是被告於各該文件上簽名,自有接獲各該訴訟上權利之法律上意義,則被告就附表三編號1 、4 、5 、7 偽簽「吳俊和」之署押,自屬偽造私文書無誤。

②另附表三編號2 、3 、6 、8 至12之文件,其中編號2 、3 、10之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相片影像資料查詢結果之文件,係作為執行各該程序之對象即人格同一性之證明,尚無其他法律上用意;

編號6 、8 之通知書上,其上僅備有「被通知人簽章」欄,並由被告於該欄位偽簽「吳俊和」之署押,揆諸前揭說明意旨(見三、㈠2.⑴③),應認被告僅處於受通知者之地位,並無製作何種文書之意思;

編號9 、11、12之各該筆錄,均係作為擔保筆錄之憑信性,惟仍屬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非被告另外製作之何種文書,揆諸前揭說明意旨(見三、㈠2.⑴④),是被告於附表三編號2 、3 、6 、8 至12之文件偽簽「吳俊和」之署押,自應成立偽造署押罪。

⑶是核被告此部分所為,就附表三編號1 、4 、5 、7 部分,其於偽造各該私文書後均據以行使,係犯刑法第216條、第210條行使偽造私文書罪;

另就附表三編號2 、3 、6 、8至12部分,係犯刑法第217條第1項之偽造署押罪。

⑷起訴書雖認被告就附表三編號4 係犯偽造署押罪,及就附表三編號6 、8 係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然如前揭說明,編號4 部分應係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編號6 、8 部分均係犯偽造署押罪,惟就上開部分之起訴基本事實同一,並經本院將上開罪名告知被告為答辯及防禦(見本院卷第127 頁),尚不影響被告之防禦權,是此部分自應予變更起訴法條。

㈡被告與「黃小熊」及所屬詐欺集團成員間,就事實欄一之犯行間,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㈢罪數說明:1.被告就附表三編號1 、4 、5 、7 所示文書上偽造「吳俊和」署押之行為,各係偽造私文書之階段行為,其偽造私文書後加以行使,其各偽造私文書之低度行為,均應為行使偽造私文書之高度行為所吸收,均不另論罪。

2.被告先後多次偽造「吳俊和」之署押於如附表三編號2 、3、6 、8 至12文件,及偽造「吳俊和」之署押於附表三編號1 、4 、5 、7 之私文書上後復持以行使之行為,其主觀上各係基於同一隱匿身分之目的,且於尚屬密接之時、地實施,侵害同一法益,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強行分開,在刑法評價上,以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合為包括之一行為予以評價,較為合理,各屬接續行為,而應各論以一偽造署押罪及一行使偽造私文書罪。

3.論以想像競合部分:⑴按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係藉由防制組織型態之犯罪活動為手段,以達成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之目的,乃於該條例第3條第1項前段與後段,分別對於「發起、主持、操縱、指揮」及「參與」犯罪組織者,依其情節不同而為處遇,行為人雖有其中一行為(如參與),不問其有否實施各該手段(如詐欺)之罪,均成立本罪。

然在未經自首或有其他積極事實,足以證明其確已脫離或解散該組織之前,其違法行為,仍繼續存在,即為行為之繼續,而屬單純一罪,至行為終了時,仍論為一罪。

行為人以一參與詐欺犯罪組織,並分工加重詐欺行為,同時觸犯參與犯罪組織罪及加重詐欺取財罪,雖其參與犯罪組織之時、地與加重詐欺取財之時、地,在自然意義上非完全一致,然二者仍有部分合致,且犯罪目的單一,依一般社會通念,認應評價為一罪方符合刑罰公平原則,應屬想像競合犯,如予數罪併罰,反有過度評價之疑,實與人民法律感情不相契合(最高法院107 年度台上字第1066號判決意旨參照)。

本件被告就事實欄一部分所為,係於參與犯罪組織之繼續行為期間,同時基於前揭加重詐欺之犯意,分工負責出面向告訴人楊可達取款,自應認其係以一行為觸犯前述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刑法加重詐欺之罪,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從重論以一加重詐欺罪。

⑵另被告基於同一偽冒「吳俊和」應訊之目的,以一接續行為,同時觸犯刑法第217條第1項之偽造署押罪(如附表三編號2 、3 、6 、8 至12)及同法第216條、第210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如附表三編號1 、4 、5 、7 )等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從重論以一行使偽造私文書罪。

4.被告就事實欄一所為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1 、2 款之三人以上共同並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與事實欄二所為刑法第216條、第210條行使偽造私文書罪之行為間,其犯意各別,行為不同,應予分論併罰。

㈣又按裁判上或實質上一罪,基於審判不可分原則,其一部犯罪事實若經起訴,依刑事訴訟法第267條規定,其效力及於全部,受訴法院對於未經起訴之他部分,俱應一併審判,此乃犯罪事實之一部擴張(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3738號判決意旨參照)。

被告除於起訴書所載如附表三編號1 至11以外,尚於如附表三編號12所示,本於單一犯意,接續為此部分犯行,是此部雖未據檢察官於起訴書之犯罪事實載明,然該事實與如附表三編號1 至11所示原起訴書之犯罪事實具有前述說明之一罪關係,而為原起訴效力所及,依前開規定,本院自得併予審究。

㈤關於是否依刑法第47條第1項之規定加重其刑部分,查被告曾於104 年間,因犯詐欺罪,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04 年度訴字第1148號判處有期徒刑7 月、1 年4 月、1 年2 月、1 年1 月,應執行有期徒刑2 年,並於106 年6 月1 日因縮短刑期假釋出監,所餘刑期付保護管束,於同年7 月31日保護管束期滿,假釋未經撤銷,以已執行論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足憑(見本院卷第18至20頁),其受徒刑之執行完畢後,於5 年內故意再犯本案有期徒刑以上之罪,尚與累犯之構成要件相符。

併依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75 號解釋意旨,被告於前開案件執行完畢後,與本案雖間隔近2 年許時間,然其於本件事實欄一所犯,係參與三人以上具有組織性之詐欺集團,並為加重詐欺犯行,與前開罪質相當,且被告於前案執行完畢後,於同年度尚有另因犯詐欺罪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07 年度金上訴字第3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 年5 月確定,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憑(見本院卷第20頁),足見被告於前案執行完畢後迄至本案犯行期間,猶未能記取前案科刑之教訓謹慎行事,屢為罪質同一之犯行,漠視法紀,仍有應予處罰之惡性,而有加重其刑之必要,應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刑。

至被告於本件事實欄二所犯,係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與上開前案之財產犯罪所保護法益、罪質及犯行情節均顯不相同,自難僅因被告曾於前案入監執行完畢,遽認被告於本件事實二所犯,亦有何欠缺刑法感應力,應予加重處罰之惡性,是就此部分,裁量不予加重。

㈥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本其日前參與詐欺集團之經驗,仍因有人邀約,乃為牟得、析分利益,知悉集團成員係以佯裝為公務員之詐術手法,使年邁之告訴人楊可達對於詐欺手法層出不窮未及防備受騙,期間告訴人楊可達不乏因詐欺集團所施用之詐術陷於內心慌亂之情,卻仍加入詐欺集團中,先由集團內成員首度向告訴人楊可達取款後,再由被告聽從集團內成員指示之分工模式,前往案發地點續承先訛詐情節向告訴人楊可達取款,集團內成員實際因而詐取告訴人楊可達交予之53萬元款項,其中被告並已分得車馬費5,000 元作為報酬,且被告為警查獲後,為脫免罪責,乃謊報日前由其記憶之友人吳俊和之身分證字號,冒名吳俊和名義接受檢、警偵訊,足生損害於吳俊和本人及檢警機關查緝犯罪及本院確認被告人別之正確性,所為均有不該;

惟念及被告犯後尚能始終勇於承認錯誤並坦承犯行,並當庭表達對告訴人楊可達歉意之態度,及其加入詐欺集團擔任取款車手工作,參與情節與分享之犯罪利益相較於其他主導詐欺集團脈動之成員而言,危害程度較低,再兼衡被告戶籍資料記載之教育程度,其自述與父母同住之家庭狀況,案發前係與父親一起從事防水工程工作之生活、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就事實欄一、二所為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又其分屬不得易科與得易科罰金之罪,故屬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之情形,復無同條第2項之情況,爰不就該二部分合併定應執行刑,附此敘明。

四、沒收:㈠扣案如附表二編號2 之智慧型手機1 支為被告所有,並確實自其中查悉被告用以聯繫參與本案犯罪所用,業據被告自述在卷(見偵12947 卷第13頁、本院卷第36至37頁),復有該手機內之通訊軟體通訊紀錄翻拍照片在卷可稽(見偵12947卷第55頁),應依刑法第38條第2項前段之規定,宣告沒收。

另扣案如附表二編號1 之智慧型手機雖經被告供稱乃集團成員提供由被告持用之工作機,然被告亦供陳該手機內沒有SIM 卡,無法使用等語(見偵12947 卷第13頁、本院卷第36至37頁),故自難認該支手機曾供預備或實際作為犯罪使用;

另扣案如附表二編號3 之牛皮紙及其內文件,既與本件告訴人楊可達實際遭詐騙之情節尚無關連,爰均不予宣告沒收,附此敘明。

㈡關於犯罪所得部分:1.按共同正犯之犯罪所得,沒收或追徵,應就各人所分得之數額分別為之;

先前對共同正犯採連帶沒收犯罪所得之見解,已不再援用及供參考(最高法院104 年第13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此為終審機關近來一致之見解。

所謂各人「所分得」,係指各人「對犯罪所得有事實上之處分權限」,法院應視具體個案之實際情形而為認定:倘若共同正犯各成員內部間,對於不法利得分配明確時,固應依各人實際分配所得沒收;

然若共同正犯成員對不法所得並無處分權限,其他成員亦無事實上之共同處分權限者,自不予諭知沒收;

至共同正犯各成員對於不法利得享有共同處分權限時,則應負共同沒收之責(最高法院104 年度台上字第3937號判決意旨參照)。

而共同正犯各人實際上有無犯罪所得,或其犯罪所得之多寡,應由事實審法院綜合卷證資料及調查所得認定之(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上字第1733號判決意旨參照)。

2.查被告按照集團內成員「黃小熊」之指示,前往案發地點欲向告訴人楊可達收取受訛詐之款項,並於接獲該指示前已收受由集團成員交予之車馬費5,000 元等情,經被告自述在卷(見本院卷第37、127 頁),且被告迄今並未實際賠償告訴人楊可達任何款項,自應認上開數額即為被告實際分配之犯罪所得;

又該筆所得雖未扣案,仍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規定宣告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另刑事訴訟法第473條第1項規定「沒收物、追徵財產,於裁判確定後1 年內,由權利人聲請發還者,或因犯罪而得行使債權請求權之人已取得執行名義者聲請給付,除應破毀或廢棄者外,檢察官應發還或給付之;

其已變價者,應給與變價所得之價金」,此係告訴人楊可達得主張發還沒收物或追徵財產之規定,告訴人楊可達應一併注意之,以維自身權益,併予敘明。

㈢就被告於事實欄二所為,其於如附表三各編號所示偽造「吳俊和」名義之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均應依刑法第219條之規定宣告沒收。

至如附表三編號1 、4 、5 、7 所示偽造私文書,因被告已持向承辦員警行使,均非被告所有,亦非違禁物,爰均不予宣告沒收。

五、關於強制工作之說明:按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之罪者,應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其期間為3 年,同法第3條第3項定有明文,此項強制工作為義務性規定,法院對此並無裁量之權。

又刑法第55條之想像競合犯,於94年2 月2 日修正公布、95年7 月1 日施行,上開修法時增設但書規定「但不得科以較輕罪名所定最輕本刑以下之刑」,以免科刑偏失,此種輕罪最低度法定刑於量刑上所具有之封鎖作用(重罪科刑之封鎖效果),是否擴及包含輕罪之從刑、沒收、附屬效果及保安處分在內,攸關本案依想像競合犯論以加重詐欺之重罪後,是否須依輕罪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3項規定宣付刑前強制工作。

查刑法第55條但書係規範想像競合數罪中之輕罪最低度法定刑於「量刑」上具有封鎖作用,立法理由亦說明其目的在於避免「科刑」偏失,可見立法者增訂本條但書之預想射程僅限於重罪「科刑」之封鎖效果。

而保安處分並非刑罰,無涉「科刑」偏失,在法無明文下,該封鎖作用倘無條件擴及包含輕罪中關於拘束人身自由保安處分(例如:強制工作)在內,而對被告作不利之擴張法律適用,非無違背罪刑法定原則(主義)之疑慮。

況法院就同一罪刑所適用之法律,無論係對罪或刑(包括主刑或刑之加重、減輕與免除等項)或保安處分,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均應本統一性或整體性之原則,予以適用。

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所規定之強制工作,係刑法有關保安處分規定之特別法,其適用範圍以所宣告之罪名為該條例第3條第1項之罪名為限。

本案所宣告之罪名係刑法之加重詐欺取財罪,縱與之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參與犯罪組織行為,係屬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之罪,亦無適用該條例第3條第3項規定,就被告宣付刑前強制工作,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第273條之1第1項、第284條之1 、第299條第1項前段、第300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刑法第11條前段、第28條、第210條、第216條、第217條第1項、第339條之4第1項第1款、第2款、第55條、第47條第1項、第41條第1項前段、第38條第2項前段、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第219條,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鄭東峯提起公訴、檢察官王亞樵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8 月 14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陳彥君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林書伃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8 月 14 日
附錄本案所犯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10條
(偽造變造私文書罪)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
(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罪)
行使第210條至第215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中華民國刑法第217條
(偽造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罪)
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3 年以下有期徒刑。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 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
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者,處3 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 億元以下罰金;
參與者,處6 月以上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 千萬元以下罰金。
但參與情節輕微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具公務員或經選舉產生之公職人員之身分,犯前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犯第1項之罪者,應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其期間為3 年。
前項之強制工作,準用刑法第90條第2項但書、第3項及第98條第2項、第3項規定。
以言語、舉動、文字或其他方法,明示或暗示其為犯罪組織之成員,或與犯罪組織或其成員有關聯,而要求他人為下列行為之一者,處3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3 百萬元以下罰金:一、出售財產、商業組織之出資或股份或放棄經營權。
二、配合辦理都市更新重建之處理程序。
三、購買商品或支付勞務報酬。
四、履行債務或接受債務協商之內容。
前項犯罪組織,不以現存者為必要。
以第5項之行為,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其行使權利者,亦同。
第5項、第7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一:
┌──┬────────┬────────┬─────┐
│編號│對應本判決事實欄│所犯之罪及宣告刑│沒收      │
├──┼────────┼────────┼─────┤
│ 1  │事實欄一        │賴嘉陞犯三人以上│扣案如附表│
│    │                │共同並冒用公務員│二編號2 之│
│    │                │名義之詐欺取財罪│手機沒收。│
│    │                │,累犯,處有期徒│未扣案之犯│
│    │                │刑壹年陸月。    │罪所得新臺│
│    │                │                │幣伍仟元沒│
│    │                │                │收,於全部│
│    │                │                │或一部不能│
│    │                │                │沒收或不宜│
│    │                │                │執行沒收時│
│    │                │                │,追徵其價│
│    │                │                │額。      │
│    │                │                │          │
├──┼────────┼────────┼─────┤
│ 2  │事實欄二        │賴嘉陞犯行使偽造│附表三各編│
│    │                │私文書罪,處有期│號「偽造之│
│    │                │徒刑參月,如易科│署押及其位│
│    │                │罰金,以新臺幣壹│置」欄所示│
│    │                │仟元折算壹日。  │偽造之「吳│
│    │                │                │俊和」署押│
│    │                │                │均沒收。  │
└──┴────────┴────────┴─────┘

附表二:
┌──┬─────┬───────┬────────┐
│編號│扣案物名稱│相關說明      │卷證位置        │
│    │及數量    │              │                │
├──┼─────┼───────┼────────┤
│ 1  │智慧型手機│IPhone5 、銀色│1.扣押物品目錄表│
│    │1 台      │、IMEI:013553│  (見偵12947 卷│
│    │          │000000000 號、│  第41頁)      │
│    │          │無SIM卡       │2.該手機外觀及開│
│    │          │              │  機後手機內訊息│
│    │          │              │  照片(見偵1294│
│    │          │              │  7 卷第65頁)  │
│    │          │              │3.扣押物品清單(│
│    │          │              │  見本院卷第103 │
│    │          │              │  頁)          │
├──┼─────┼───────┼────────┤
│ 2  │智慧型手機│IPhoneXR、黑色│1.扣押物品目錄表│
│    │1台       │、IMEI:353089│  (見偵12947 卷│
│    │          │000000000 號、│  第41頁)      │
│    │          │無SIM 卡、門號│2.該手機外觀與其│
│    │          │:0000000000號│  內通訊紀錄照片│
│    │          │              │  (見偵12947 卷│
│    │          │              │  第53、55、57頁│
│    │          │              │  )            │
│    │          │              │3.扣押物品清單(│
│    │          │              │  見本院卷第103 │
│    │          │              │  頁)          │
├──┼─────┼───────┼────────┤
│ 3  │黃色信封袋│被告稱信封袋為│1.扣押物品目錄表│
│    │1 個(含其│其以10元購買,│  (見偵12947 卷│
│    │內匯款資料│該匯款資料為集│  第41頁)      │
│    │1張)     │團內成員傳真提│2.該信封袋及其內│
│    │          │供欲由被告轉交│  匯款資料文件照│
│    │          │告訴人楊可達之│  片(見偵12947 │
│    │          │文件(見偵1294│  卷第51頁)    │
│    │          │7 卷第13頁)  │                │
└──┴─────┴───────┴────────┘

附表三:
┌─┬──────┬───────┬────────┬─────┬────┬──────┐
│編│偽造時間    │偽造之文件名稱│偽造之署名及其位│卷證位置  │起訴書主│本院認定此部│
│號│            │              │置              │          │張之罪名│分所犯罪名  │
├─┼──────┼───────┼────────┼─────┼────┼──────┤
│1 │108 年5 月29│自願受搜索同意│左列文件之中間「│偵12947 卷│行使偽造│同起訴書    │
│  │日下午12時45│書            │同意受搜索人」署│第35頁    │私文書罪│            │
│  │分          │              │名處「吳俊和」共│          │        │            │
│  │            │              │1 枚            │          │        │            │
│  │            │              │                │          │        │            │
├─┼──────┼───────┼────────┼─────┼────┼──────┤
│2 │108 年5 月29│臺北市政府警察│左列文件第1 頁之│偵12947 卷│偽造署押│同起訴書    │
│  │日下午12時45│局中山分局搜索│中間「受搜索人簽│第37、39頁│罪      │            │
│  │分至同時50分│扣押筆錄      │名」處、第2 頁中│          │        │            │
│  │            │              │間「受執行人簽名│          │        │            │
│  │            │              │捺印」處及下方「│          │        │            │
│  │            │              │受執行人」處署名│          │        │            │
│  │            │              │「吳俊和」共3 枚│          │        │            │
├─┼──────┼───────┼────────┼─────┼────┼──────┤
│3 │108 年5 月29│臺北市政府警察│左列文件之右上方│偵12947 卷│偽造署押│同起訴書    │
│  │日下午12時45│局中山分局扣押│「所有人/持有人│第41頁    │罪      │            │
│  │分至同時50分│物品目錄表    │/保管人」處署名│          │        │            │
│  │            │              │「吳俊和」共3 枚│          │        │            │
├─┼──────┼───────┼────────┼─────┼────┼──────┤
│4 │108 年5 月29│臺北市政府警察│左列文件之中間「│偵12947 卷│偽造署押│行使偽造私文│
│  │日下午12時45│局中山分局扣押│受執行人」處署名│第43頁    │罪      │書罪        │
│  │分至同時50分│物品收據/無應│「吳俊和」共1 枚│          │        │            │
│  │            │扣押之物證明書│                │          │        │            │
├─┼──────┼───────┼────────┼─────┼────┼──────┤
│5 │108 年5 月29│權利告知書    │左列文件之下方「│偵12947 卷│行使偽造│同起訴書    │
│  │日下午12時50│              │被告知人」處署名│第85頁    │私文書罪│            │
│  │分          │              │「吳俊和」共1 枚│          │        │            │
├─┼──────┼───────┼────────┼─────┼────┼──────┤
│6 │108 年5 月29│臺北市政府警察│左列文件之下方「│偵12947 卷│行使偽造│偽造署押罪  │
│  │日下午12時50│局中山分局執行│被通知人姓名」、│第87頁    │私文書罪│            │
│  │分          │逮捕、拘禁告知│「簽名捺印」處署│          │        │            │
│  │            │本人通知書    │名「吳俊和」共2 │          │        │            │
│  │            │              │枚              │          │        │            │
├─┼──────┼───────┼────────┼─────┼────┼──────┤
│7 │108 年5 月29│得聲請提審告知│左列文件之下方「│偵12947 卷│行使偽造│同起訴書    │
│  │日下午12時50│書            │被逮捕、拘禁人姓│第91頁    │私文書罪│            │
│  │分          │              │名」、「不用」處│          │        │            │
│  │            │              │署名「吳俊和」共│          │        │            │
│  │            │              │2 枚            │          │        │            │
├─┼──────┼───────┼────────┼─────┼────┼──────┤
│8 │108 年5 月29│臺北市政府警察│左列文件之下方「│偵12947 卷│行使偽造│偽造署押罪  │
│  │日下午1 時0 │局中山分局執行│簽名捺印」處署名│第89頁    │私文書罪│            │
│  │分          │逮捕、拘禁告知│「吳俊和」共1 枚│          │        │            │
│  │            │親友通知書    │                │          │        │            │
├─┼──────┼───────┼────────┼─────┼────┼──────┤
│9 │108 年5 月29│臺北市政府警察│左列筆錄第1 頁之│偵12947 卷│偽造署押│同起訴書    │
│  │日下午4 時16│局中山分局長春│中間位置「受詢問│第11、17頁│罪      │            │
│  │分至5 時40分│派出所偵訊筆錄│人」處及第7 頁上│          │        │            │
│  │            │              │方「受詢問人」處│          │        │            │
│  │            │              │署名「吳俊和」共│          │        │            │
│  │            │              │2枚             │          │        │            │
├─┼──────┼───────┼────────┼─────┼────┼──────┤
│10│108 年5 月29│相片影像資料查│左列文件之正下方│偵12947 卷│偽造署押│同起訴書    │
│  │日          │詢結果        │署名「吳俊和」共│第19頁    │罪      │            │
│  │            │              │1 枚            │          │        │            │
├─┼──────┼───────┼────────┼─────┼────┼──────┤
│11│108 年5 月29│臺灣臺北地方檢│左列文件第3 頁之│偵12947 卷│偽造署押│同起訴書    │
│  │日下午10時37│察署偵訊筆錄  │中間「受訊問人」│第101頁   │罪      │            │
│  │分          │              │處署名「吳俊和」│          │        │            │
│  │            │              │共1 枚          │          │        │            │
├─┼──────┼───────┼────────┼─────┼────┼──────┤
│12│108 年5 月30│本院訊問筆錄  │左列文件第6 頁之│聲羈卷第43│(無)  │偽造署押罪(│
│  │日下午3 時  │              │「被告」處署名「│頁背面    │        │為起訴之效力│
│  │(起訴書附表│              │吳俊和」共1 枚  │          │        │範圍所及)  │
│  │未列入)    │              │                │          │        │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