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北保險小字第9號
原 告 謝文賢
被 告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譚碩倫
訴訟代理人 蔡承翰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保險金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關係而生之訴訟為限。
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
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4條、第28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次按民事訴訟法關於合意管轄之規定,除專屬管轄外,得排斥其他審判籍而優先適用(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110號裁定參照)。
復按法律漏洞,除「公開漏洞」外,尚有所謂「隱藏漏洞」,而所謂「隱藏漏洞」,即關於某項規定,依法律之內在目的及規範計劃,本應消極地設有限制,然卻未設此限制,致與公平正義原則有違,其填補之道,則應將此項規定之適用範圍,依法律規範意旨予以限縮 (即目的性限縮) 。
又按「小額事件當事人之一造為法人或商人者,其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條款,約定債務人履行地或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時,不適用第12條或第24條之規定。
但兩造均為法人或商人者,不在此限。」
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9固有明文,但民國88年2月3日增定上開條文之立法目的,乃因「小額事件當事人之一造如為法人或商人,以其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債務履行地條款或合意管轄條款與他造訂立契約者,締約之他造就此類條款幾無磋商變更之餘地,為保障小額事件之經濟上弱勢當事人權益,避免其因上述附合契約條款而需遠赴對造所預定之法院進行訴訟,爰規定不適用第12條或第24條之規定。」
,可知增訂該條款之立法目的係為保護經濟上弱勢之一方,避免因附合契約而需遠赴對造即法人或商人所預定之法院進行訴訟,而使其支出不必要之勞力、時間及費用,是上開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9於增訂時,立法者顯未慮及「小額事件當事人之一造為法人或商人時,其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債務履行地條款或合意管轄條款,反而有利於經濟上弱勢一方」之情事,是該立法顯然疏漏。
為貫徹該法條保障弱勢一方之意旨,自應於特定事件中對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9做目的性限縮,亦即由於立法者之疏忽,未將之排除在外,為貫徹規範意旨,乃將該一類型排除在該法律 (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9) 適用範圍之外,是本件原告對被告公司提起訴訟,不受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9之規範,仍得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4條有關合意管轄之約定。
二、經查,本件原告請求給付保險金事件,非應專屬於一定法院管轄,又依兩造所訂立之「新康寧終身醫療保險」保險單條款第25條約定:「本契約涉訴訟時,約定以要保人住所所在地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但要保人之住所在中華民國境外時,則以本公司總公司所在地地方法院為管轄法院」,此有被告提出之保險單條款可稽,此約定並未損及常居經濟上弱勢之要保人權益,反而更有利於其為權利之主張,為貫徹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9之立法意旨,揆諸前開說明,應認要保人住所地地方法院有管轄權,原告主張係以繼承之法律關係起訴請求被告給付保險金,則兩造仍應受上開保險單條款合意管轄約款之拘束,而本件要保人即被繼承人死亡時之住所地係在桃園縣中壢區,亦有其個人基本資料及被告提出之人壽保險與附加契約要保書可參,是依民事訴訟法第24條第1項之規定,自應由臺灣桃園地方法院管轄,茲原告向無管轄權之本院起訴,顯係違誤,爰依職權將本件移送於該管轄法院。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36之23條、第436條第2項、第2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2 月 18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葉藍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庭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馬正道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