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法院刑事-TPHM,105,抗,541,20160615,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05年度抗字第541號
抗 告 人
即 自訴人 游加興
被 告 林文英
吳秀鳳
童兆祥
陳思辰
上 二 人
選任辯護人 賴衍輔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被告等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一0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裁定(一0四年度自字第七七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自訴意旨略以:被告吳秀鳳因案外人即其債務人蔡美玲與抗告人即自訴人游加興間之買賣契約爭議,委任被告童兆祥、陳思辰為訴訟代理人,於民國一0三年九月五日,對抗告人、案外人蔡美玲提起確認買賣契約無效等民事訴訟,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一0三年度重訴字第六三四號受理在案(下稱「前案民事事件」)。

並於該案審理中,聲請函查抗告人銀行帳戶往來資料,再經閱卷取得經函覆之抗告人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泰世華銀行)丹鳳分行帳號○○○○○○○○○○○○號帳戶交易明細、合作金庫商業銀行(下稱合庫)東三重分行帳號○○○○○○○○○○○一八號帳戶歷史交易明細(下稱系爭帳戶資料)。

復逾越蒐集之特定目的必要範圍,即逾越「前案民事事件」之攻擊防禦目的,而將系爭帳戶資料交予被告林文英委任童兆祥、陳思辰擔任訴訟代理人,於另案即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一0四年度簡上字第二二六號給付會款民事事件中(即林文英擔任原告訴請抗告人給付會款,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一0三年度重簡字第一二八二號判決林文英敗訴後,林文英提起上訴,下稱「後案民事事件」),以一0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民事上訴理由暨聲請調查證據狀提出節本而使用之。

因認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係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一項、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則違反同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應各依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論處云云。

二、原裁定略以: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二條第一項定有明文。

被告等行為後,其中被告吳秀鳳如附表編號2 、3 所示,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如附表編號1 至3 所示論罪科刑應適用之法條,業於一0四年十二月三十日修正公布,並於一0五年三月十五日生效施行;

經個別比較新舊法,及就本件罪刑有關之一切情形綜合全部結果比較後,認均以修正後之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條文規定較有利於行為人,是依前開說明,本件應適用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而為處斷,合先敘明。

㈠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蒐集、利用系爭帳戶資料節本部分:⒈於「後案民事事件」之第一審訴訟程序中,抗告人否認有參加被告林文英召集之合會及收受第三會之合會金支票二紙,辯稱係案外人即抗告人之母蔡美玲以抗告人名義參加合會,並向被告林文英借貸而取得前述支票二紙,再持向抗告人調現云云。

經被告林文英於一0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具狀請求函查抗告人一0二年十一月以後帳戶交易明細(即系爭帳戶資料節本)及與蔡美玲、案外人即抗告人阿姨蔡美月間資金往來資料等節,該事件一審承審法官乃發函通知抗告人應於一0四年一月十九日言詞辯論期日提出上開系爭帳戶資料及資金往來資料;

惟抗告人並未遵期提出,僅於言詞辯論期日時,稱願意提出系爭帳戶資料,然迄至該案第一審判決時仍未提出,終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一0三年度重簡字第一二八二號判決認被告林文英舉證不足而敗訴等情,有被告林文英一0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提出之民事聲請調查證據狀、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三重簡易庭一0四年一月五日新北院清民定一0三重簡字第一二八二號函,一0三年度重簡字第一二八二號事件一0四年一月十九日言詞辯論筆錄、民事簡易判決各一份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一三一至一三七、二二三至二三四頁)。

則被告林文英具狀提起上訴,並於委任被告童兆祥、陳思辰為訴訟代理人後,於一0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提出上訴理由狀暨聲請調查證據狀,自應就主張兩人間合會關係存在,並已交付合會金支票二紙予抗告人兌現等事實負舉證責任,及就上訴理由提出相關證據。

是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經由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提供而取得系爭帳戶資料之「蒐集」行為,及於「後案民事事件」中以一0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民事上訴理由暨聲請調查證據狀提出該帳戶資料節本而使用之「利用」行為,即均係基於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前段、第四百四十一條第二項規定之正當目的,而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特定目的及個人資料之類別」中代號一七六之「其他自然人基於正當性目的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即屬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十條第一項所謂之「特定目的」。

又其中於「後案民事事件」僅以書狀作為證據提出於法院之利用行為,亦屬於適當之必要方式;

揆諸首揭說明,自屬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一項之規定。

⒉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取得系爭帳戶資料之「蒐集」行為,係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十九條第一項所規定之「特定目的」,業如前述;

又其等於「後案民事事件」第一審判決後所取得系爭帳戶資料,前經被告林文英向「後案民事事件」第一審法院聲請調閱,已由承審法官發函令抗告人自行提出,而抗告人於第一審言詞辯論期日亦應允提出,且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取得目的係為於「後案民事事件」訴訟中使用等情,皆如前述;

系爭帳戶資料乃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於「前案民事事件」中經調閱該事件卷宗所取得,則經抗告人陳明,復為被告等所不爭。

由上可知,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蒐集系爭帳戶資料之所為,不僅目的上具有正當性,且於手段上係援用合法閱卷獲取之法院調取資料,於結果上係對「後案民事事件」第一審法院已令自訴人提出,且抗告人亦同意提出之資料為蒐集,復僅用於「後案民事事件」上訴程序使用,以主張法律上權利,足見並未對抗告人權益造成侵害,自屬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第八款之規定。

㈡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利用系爭帳戶資料節本部分:系爭帳戶資料係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於「前案民事事件」審理期間聲請,而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向國泰世華銀行及合庫東三重分行調取,再經其等閱卷後所取得,此為抗告人、被告等所不爭,堪信為真;

則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一項第四款規定,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所為利用,應於蒐集之特定目的必要範圍內,即「前案民事事件」攻擊防禦之訴訟上使用為限;

惟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卻提供予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於另案即「後案民事事件」中使用,顯已逾越原蒐集之特定目的。

惟被告林文英請求自訴人給付合會會款之訴,已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其舉證尚不足認定與自訴人間有合會會首、會員關係,乃以一0三年度重簡字第一二八二號判決被告林文英敗訴,核如前述;

而系爭帳戶資料則係用以證明抗告人帳戶確有兌現第三會合會金支票(即抗告人有收受合會金)、抗告人與其母蔡美玲間金流顯與兩人於第一審答辯、證述內容不符、及抗告人曾交付會款支票予被告林文英配偶蔡清雨等事實,此有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提出之一0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民事上訴理由暨聲請調查證據狀一份在卷可憑(見原審卷第一五至二六頁),顯然攸關被告林文英得否向抗告人請求給付會款。

是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將系爭帳戶資料交予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於「後案民事事件」訴訟中使用之利用行為,堪認係為防止被告林文英權益之重大危害,而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一項第四款之規定。

㈢按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而違反第六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一條限制國際傳輸之命令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四十一條定有明文。

本件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係為被告林文英於「後案民事事件」中得合法主張其法律上權利,而交付系爭帳戶資料;

而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亦為善盡民事訴訟法所規定之舉證責任,而取得、提出系爭帳戶資料節本於法院,業如前述。

可見其等上開所為之意圖,均係使被告林文英得藉由訴訟權之行使,合法主張其法律上之權利,核屬正當利益,難謂其等具有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四十一條之主觀不法意圖。

㈣綜上所述,依自訴人所指及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訊問與調查結果,尚無足以認定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有何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及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有何違反同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之情事,又其等有何違反同法第四十一條之主觀不法意圖,實難謂本件已達提起自訴之門檻。

則本件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林文英之犯罪嫌疑既然皆顯有不足,而有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第十款之情形,爰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規定,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自訴。

三、抗告意旨略以:㈠原審法院逕以裁定駁回抗告人所提之自訴,卻於裁定內容內就被告等是否有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為實質認定,原裁定顯然剝奪抗告人於法庭上進行言詞辯論之權利及嚴重侵害抗告人之審級利益,應撤銷原裁定發回原審。

㈡原裁定以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將系爭抗告人帳戶資料交與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於「後案民事事件」訴訟中使用之利用行為,堪認係為防止林文英權益之重大危害,而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一項第四款之規定云云,已嚴重侵害抗告人與第三人間之資訊隱私權,顯已違反比例原則,並已進入有罪與否之實質認定,顯已侵害抗告人之審級利益。

㈢抗告人於原審主張被告林文英於他案之原審審判中即對於系爭抗告人之合作金庫銀行及國泰世華銀行往來相關明細提出證據調查之聲請,且因被告林文英於原審無法取得抗告人之相關交易明細,而有自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處取得抗告人上開銀行交易明細之主觀意圖,自屬抗告人所提出之證明方法,原裁定對於自訴人所提之證據均未交代其不採或不足之理由,逕以裁定駁回,顯有違誤。

㈣抗告人之銀行交易往來紀錄,被告等並未將其他與案件並無關聯之個資為「適當之遮掩」即作為上訴理由書中之證據使用,顯然非使用侵害最小之手段,逾越其特定之蒐集目的而為利用。

㈤系爭證據於抗告人與林文英間之民事案件上訴審是否有調查證據之必要,應由該案之承審法官決定,絕非如原裁定所述以被告「訴訟權之行使」即得認定並無違法,原裁定顯然忽略法院對於聲請調查證據之決定權,亦未就本件為詳實之調查,認定顯有違誤云云。

四、按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十九條第二項於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修正通過,並自同年九月一日施行,關於自訴提起明文改採強制律師代理制度,然本法第二編第二章及第四編均未有關於抗告提起亦須強制律師代理之明文及準用自訴提起之相關規定。

故自訴人因自訴遭裁定駁回而有不服時,應得自行向直接上級法院提起抗告,而無庸委任律師代理提出,合先敘明。

五、經查:㈠按法院或受命法官得於自訴案件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訊問自訴人、被告及調查證據,如認為案件有第二百五十二條、第二百五十三條、第二百五十四條之情形者,得以裁定駁回自訴,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定有明文。

核其立法目的,係因自訴案件第一次審判期日前所為之訊問自訴人、被告或蒐集、調查證據之程序,其性質乃屬類似預審之性質。

又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第十款之「罪證不足」,指被告顯無檢察官或自訴人所指之犯行,查無其他積極事證足證被告有自訴人所指訴之事實而言。

又按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

法院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認為檢察官指出之證明方法顯不足認定被告有成立犯罪之可能時,應以裁定定期通知檢察官補正。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係編列在該法第一編總則第十二章「證據」中,原則上於自訴程序亦同適用。

關於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項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亦於自訴程序之自訴人同有適用(參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因此,自訴人對於自訴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

倘自訴人所提出之證據,其所指明之證明方法,顯不足以認定被告有成立犯罪之可能時,即屬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第十款所稱之「罪證不足」。

㈡原審就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蒐集、利用系爭帳戶資料節本部分,依被告林文英於一0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後案民事事件之第一審訴訟程序中,具狀請求函查抗告人一0二年十一月以後系爭帳戶資料影本及與蔡美玲、蔡美月資金往來資料,及抗告人於該案第一審言詞辯論時,空言表示願意提出系爭帳戶資料,認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等於後案民事事件第一審因舉證不足而受敗訴判決後,經由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等於前案民事事件合法調閱卷宗取得而提供系爭帳戶資料之蒐集行為,及於後案民事事件之民事上訴理由暨聲請調查證據狀提出該帳戶資料節本而使用之利用行為,屬依民事訴訟法所盡之舉證責任正當目的,援用閱卷獲取資料之手段合法,非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所不許。

就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利用系爭帳戶資料節本部分,原審以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提供系爭帳戶資料予被告林文英、童兆祥、陳思辰於後案民事事件中使用,雖已逾越原為前案民事事件蒐集證據之特定目的,然被告吳秀鳳、童兆祥、陳思辰係為被告林文英於「後案民事事件」訴訟中得合法主張其法律上權利,而交付系爭帳戶資料,難謂其等具有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四十一條之主觀不法意圖。

而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二十六條第三項、第二百五十二條第十款之規定駁回自訴。

經核其認事用法,並無不合。

㈢至抗告人所謂原審未採言詞辯論及侵害伊之審級利益云云。

蓋如前所述,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二十六條第一項屬類似預審之性質,法院或受命法官得於自訴案件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訊問自訴人、被告及調查證據後,如認為案件有第二百五十二條、第二百五十三條、第二百五十四條之情形者,得以裁定駁回自訴,此與須經言詞辯論之判決不同,抗告人對此恐認有誤,就此指摘原審裁定不當,為無理由。

另抗告人以被告等並未將其他與案件並無關聯之銀行交易往來紀錄為「適當之遮掩」,作為上訴理由書中之證據使用,顯然非使用侵害最小之手段云云。

然為維持系爭帳戶資料之完整性,且系爭帳戶資料僅有交易帳戶號碼,並未能一望即知交易往來之對象(見原審卷第一二、一四頁),對於系爭帳戶資料完整之提出使用,已為最小侵害手段,故抗告人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十二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6 月 15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蔡聰明
法 官 林銓正
法 官 陳憲裕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蔡麗春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6 月 15 日
附表:
┌──┬──────┬─────────────┬─────────────┬───────┬─────┐
│編號│相關變更條文│行為時法(下稱舊法)之內容│裁判時法(下稱新法)之內容│比  較  理  由│備      註│
├──┼──────┼─────────────┼─────────────┼───────┼─────┤
│  1 │個人資料保護│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新法第1 項第2 │本件符合新│
│    │法第19條    │或處理,除第6 條第1 項所規│或處理,除第6 條第1 項所規│、4 至6 款有修│法第8 款「│
│    │            │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正,並增訂第8 │對當事人權│
│    │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款「對當事人權│益無侵害」│
│    │            │一、法律明文規定。        │一、法律明文規定。        │益無侵害」之規│之規定,故│
│    │            │二、與當事人有契約或類似契│二、與當事人有契約或類似契│定。          │新法有利。│
│    │            │    約之關係。            │    約之關係,且已採取適當│              │          │
│    │            │三、當事人自行公開或其他已│    之安全措施。          │              │          │
│    │            │    合法公開之個人資料。  │三、當事人自行公開或其他已│              │          │
│    │            │四、學術研究機構基於公共利│    合法公開之個人資料。  │              │          │
│    │            │    益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四、學術研究機構基於公共利│              │          │
│    │            │    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    益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              │          │
│    │            │    處理後或蒐集者依其揭露│    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              │          │
│    │            │    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    處理後或經蒐集者依其揭│              │          │
│    │            │    人。                  │    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              │          │
│    │            │五、經當事人書面同意。    │    事人。                │              │          │
│    │            │六、與公共利益有關。      │五、經當事人同意。        │              │          │
│    │            │七、個人資料取自於一般可得│六、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              │          │
│    │            │    之來源。但當事人對該資│七、個人資料取自於一般可得│              │          │
│    │            │    料之禁止處理或利用,顯│    之來源。但當事人對該資│              │          │
│    │            │    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    料之禁止處理或利用,顯│              │          │
│    │            │    者,不在此限。        │    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              │          │
│    │            │蒐集或處理者知悉或經當事人│    者,不在此限。        │              │          │
│    │            │通知依前項第七款但書規定禁│八、對當事人權益無侵害。  │              │          │
│    │            │止對該資料之處理或利用時,│蒐集或處理者知悉或經當事人│              │          │
│    │            │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通知依前項第7 款但書規定禁│              │          │
│    │            │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止對該資料之處理或利用時,│              │          │
│    │            │料。                      │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              │          │
│    │            │                          │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              │          │
│    │            │                          │料。                      │              │          │
├──┼──────┼─────────────┼─────────────┼───────┼─────┤
│  2 │個人資料保護│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利用│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利用│新法除該條第1 │新法未較有│
│    │法第20條    │,除第6 條第1 項所規定資料│,除第6 條第1 項所規定資料│項第2 、5 、6 │利。      │
│    │            │外,應於蒐集之特定目的必要│外,應於蒐集之特定目的必要│款為文字修正外│          │
│    │            │範圍內為之。但有下列情形之│範圍內為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並增定第7 款│          │
│    │            │一者,得為特定目的外之利用│一者,得為特定目的外之利用│「有利於當事人│          │
│    │            │:                        │:                        │權益」之規定。│          │
│    │            │一、法律明文規定。        │一、法律明文規定。        │              │          │
│    │            │二、為增進公共利益。      │二、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              │          │
│    │            │三、為免除當事人之生命、身│三、為免除當事人之生命、身│              │          │
│    │            │    體、自由或財產上之危險│    體、自由或財產上之危險│              │          │
│    │            │    。                    │    。                    │              │          │
│    │            │四、為防止他人權益之重大危│四、為防止他人權益之重大危│              │          │
│    │            │    害。                  │    害。                  │              │          │
│    │            │五、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五、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              │          │
│    │            │    基於公共利益為統計或學│    基於公共利益為統計或學│              │          │
│    │            │    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    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              │          │
│    │            │    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蒐集│    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經蒐│              │          │
│    │            │    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    集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              │          │
│    │            │    特定之當事人。        │    別特定之當事人。      │              │          │
│    │            │六、經當事人書面同意。    │六、經當事人同意。        │              │          │
│    │            │非公務機關依前項規定利用個│七、有利於當事人權益。    │              │          │
│    │            │人資料行銷者,當事人表示拒│非公務機關依前項規定利用個│              │          │
│    │            │絕接受行銷時,應即停止利用│人資料行銷者,當事人表示拒│              │          │
│    │            │其個人資料行銷。          │絕接受行銷時,應即停止利用│              │          │
│    │            │非公務機關於首次行銷時,應│其個人資料行銷。          │              │          │
│    │            │提供當事人表示拒絕接受行銷│非公務機關於首次行銷時,應│              │          │
│    │            │之方式,並支付所需費用。  │提供當事人表示拒絕接受行銷│              │          │
│    │            │                          │之方式,並支付所需費用。  │              │          │
├──┼──────┼─────────────┼─────────────┼───────┼─────┤
│  3 │個人資料保護│違反第6 條第1 項、第15條、│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新法於第1 項增│新法增訂主│
│    │法第41條    │第16條、第19條、第20條第1 │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而違反│訂「意圖為自己│觀構成要件│
│    │            │項規定,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第6 條第1 項、第15條、第16│或第三人不法之│之限制,較│
│    │            │機關依第21條限制國際傳輸之│條、第19條、第20條第1 項規│利益或損害他人│為有利。  │
│    │            │命令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定,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利益」之主觀│          │
│    │            │者,處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依第21條限制國際傳輸之命令│構成要件,並將│          │
│    │            │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20萬元以│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者,│法定刑度提高,│          │
│    │            │下罰金。                  │處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另刪除舊法第2 │          │
│    │            │意圖營利犯前項之罪者,處5 │新臺幣100 萬元以下罰金。  │項之規定。    │          │
│    │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                          │              │          │
│    │            │幣100 萬元以下罰金。      │                          │              │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