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抗字第126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紀志儒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1年12月16日裁定(111年度聲更一字第14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紀志儒因公共危險等案件,經本院及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已確定在案。
茲據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核屬正當,考量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依比例原則、罪刑相當原則整體評價,裁定其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7月。
二、抗告意旨略以:原審裁定未將受刑人已執行之罰金及徒刑部分扣除,希望給予緩刑之自新機會。
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此為刑法第50條、第51條第5款及第53條所明定。
次按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
個案之裁量判斷,除非有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例、平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形,否則縱屬犯罪類型雷同,仍不得將不同案件裁量之行使比附援引為本案之量刑輕重比較,以視為判斷法官本於依法獨立審判之授權所為之量情裁奪有否裁量濫用之情事。
此與所謂相同事務應為相同處理,始符合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之概念,迥然有別(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21號判決意旨參照)。
是定執行刑之多寡,係屬實體法上賦予法院依個案自由裁量之職權,如所為裁量未逾上述法定範圍,且無濫權情形,即無違法可言。
四、經查,受刑人於附表所示日期,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分別經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先後確定在案,復經受刑人確認就各該得易科罰金及不得易科罰金之刑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刑之旨(原審111年度聲更一字第14號刑事卷宗第57頁),是由檢察官向最後事實審法院之原審為定刑之聲請,合於程序。
而受刑人所犯上開各罪之宣告刑,最長期刑為有期徒刑6月,合併刑期為有期徒刑8月,原審於此範圍內,酌定其有期徒刑應執行有期徒刑7月,並未逾越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濫用裁量權,而有違反法律內部性界限之情形,於法自無違誤。
受刑人雖以前詞提起抗告,然其就附表編號2已執行完畢之有期徒刑部分,應俟檢察官執行本件應執行之有期徒刑時予以扣除,非由法院於定刑裁定中逕予扣除,其罰金刑部分則應併執行之,不生扣除問題,法院於定刑程序亦無從為緩刑之宣告,受刑人上開所指,均屬無據。
綜上,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1 月 30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張惠立
法 官 張道周
法 官 廖怡貞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五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芷含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1 月 30 日
附表:受刑人紀志儒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罪 名 宣 告 刑 犯罪日期 偵查機關案號 最後事實審法院案號 判決日期 確定判決法院案號 確定日期 易科罰金 備註 1 肇事致人傷害逃逸罪 有期徒刑6月 107年5月18日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7年度偵字第23407號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交上訴字第226號 109年5月12日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交上訴字第226號 109年6月18日 否 2 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 處有期徒刑2月,併科罰金新臺幣3萬元 109年5月28日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9年度速偵字第3085號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9年度交簡上字第280號 110年2月26日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9年度交簡上字第280號 110年2月26日 是 已執畢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