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行政-TYDA,109,稅簡,13,20210120,2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判決 109年度稅簡字第13號
110年1月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廖欣宜



被 告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代 表 人 王綉忠
訴訟代理人 楊玉芬
上列當事人間因土地交易所得稅及罰鍰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09 年3 月25日台財法字第10913906510 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本件原告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而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行政訴訟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被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事實概要:被告以原告於民國105 年3 月15日以拍賣原因登記取得臺東縣○○鎮○○○段000 地號土地(持分全,面積251.43平方公尺,下稱系爭土地),隨即於105 年3 月間出售、105 年4 月11日移轉登記與第三人,經被告查得原告取得系爭土地期間在1 年以內,未於該土地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之次日起30日內,辦理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下稱房地合一稅)申報,乃依查得資料核定系爭土地課稅所得41,944元,按適用稅率45%,核定應納稅額18,874元,並裁處罰鍰20,000元。

原告不服申請復查獲追減罰鍰10,563元,其餘復查駁回。

原告仍不服,提起訴願,遭決定駁回,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起訴主張略以:

(一)原告主張系爭土地為風景區農牧用地,土地面積僅231平方公尺,不足興建農舍面積2,500 平方公尺,為裡地不臨路,無路可達,且系爭土地坡度大於30度,依法不得核發建築執照,非屬所得稅法第4條之4 「得核發」建照構成要件及出售,故不屬課徵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範圍。

(二)系爭土地屬得申請核發農業用地作農業使用證明書(以下簡稱農用證明書),以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農地,即應免納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

(三)依他案108 年11月12日被告北區國稅法二字第1080015449號復查決定書(下稱他案復查決定)註銷補稅及罰鍰認定,須土地可指定建築線,才是房地合一課稅標的。

(四)買進系爭土地時,原告已繳納一次土地增值稅,就同一筆之系爭土地再付一次房地合一稅,有違重複課稅原則禁止原則。

(五)承前所述,本件非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之課稅標的,本稅既不存在,也免申報,自不應裁處罰鍰等語。

並聲明:原處分(即復查決定)、訴願決定均撤銷。

三、被告答辯略以:

(一)所得稅法第4條之4第1項所稱「依法得核發建造執照之土地」,係指該土地屬可供建築之地區,具有得依相關建築法令規定核發建造執照之資格,故所謂「依法不能建築」,係指法令規定無明確期間禁止其作建築使用者而言,系爭土地如相關條件具備,仍可核發建造執照,非客觀上絕對不能核發建照,自非依法不能建築之土地。

(二)依農業發展條例第37條第1項、第39條第1項及土地稅法第39條之2 規定「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係指檢具農用證明書向該管稅捐稽徵機關辦理,須檢具農用證明書經地方稅稽徵機關認定符合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要件為前提,系爭土地於本案移轉時,並未申請農業用地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亦未檢附農用證明書,自不符合免徵規定。

(三)該另就南投縣○○鎮○○段00000 地號土地之核課處分而言,他案復查決定註銷原處分係因該地號土地經主管機關南投縣政府核認不得申請興建農舍,尚難認屬所得稅法第4條之4 規定之課稅範圍,核與本件系爭土地為風景區農牧用地,並非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規定不得申請興建(集村)農舍之土地,尚屬有別,原告所言,顯係誤解。

(四)本件屬課徵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範圍事證明確,已如前述,原告未於該土地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日之次日起算30日內辦理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申報,雖非故意違反申報義務,仍難卸其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之過失,自應受罰等語。

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件之爭點應為:

(一)被告認系爭土地係屬「依法得核發建造執照之土地」,且原告於移轉系爭土地之際亦未曾「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從而補核原告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是否適法?

(二)被告以原告未依法辦理房地合一稅申報,依漏稅額18,874元,處以罰鍰計9,437 元,有無違誤?

五、本院的判斷:

(一)本稅部分:1.所得稅法第4條之4第1項第2款規定:「個人……自中華民國105 年1 月1 日起交易房屋、房屋及其坐落基地或依法得核發建造執照之土地(以下合稱房屋、土地),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其交易所得應依第14條之4 至第14條之8 ……規定課徵所得稅……二、交易之房屋、土地係於105 年1 月1 日以後取得。」

第4條之5第1項第2款及第2項前段規定:「(第1項第2款)前條交易之房屋、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免納所得稅……二、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7條及第38條之1 規定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土地……(第2項)前項第2款至第4款規定之土地、土地改良物,不適用第14條之5 規定。」

第14條之4第1項前段及第3項第1款第1 目規定:「(第1項)第4條之4 規定之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或損失之計算,其為出價取得者,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減除原始取得成本,與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而支付之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第3項第1款)個人依前2 項規定計算之房屋、土地交易所得,減除當次交易依土地稅法規定計算之土地漲價總數額後之餘額,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按下列規定稅率計算應納稅額:一、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一)持有房屋、土地之期間在1 年以內者,稅率為45% 。」

第14條之6 後段規定:「個人未提示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而支付之費用者,稽徵機關得按成交價額5%計算其費用。」

可知,個人自105 年1 月1 日起,交易於105 年1 月1 日以後所取得依法得核發建造執照之土地,應課徵所得稅,但如符合農業發展條例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土地,則得免納所得稅。

2.經查,原告於105 年3 月24日以拍賣原因登記取得系爭土地,得標買受價款90,000元,嗣以138,888 元出售與訴外人徐喬羚,並於同年4 月11日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有臺灣臺東地方法院不動產權利移轉證書(見原處分卷第5 頁)、土地登記第二類謄本(見原處分卷第126 頁)、土地異動索引查詢(見原處分卷第28頁)、土地買賣合約在卷可稽(見原處分卷第1 頁),均可信為真實。

被告認為系爭土地交易所得核屬所得稅法第4條之4 規定之課徵範圍,且原告未能提示系爭土地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證明文件,未符合同法第4條之5第1項第2款免納所得稅規定,乃依系爭土地成交價格138,888 元,減除土地取得成本90,000元及按成交價款5 %計算相關費用6,944 元(138,888 元×5 %),核定課稅所得額41,944元(138,888 元-90,000元-6,944 元),並以原告持有系爭土地期間在1 年以內,按適用稅率45%,核定應納稅額18,874元,並就行為罰及漏稅罰擇一從重後,處行為罰20,000元乙節,有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違章案件罰鍰繳款書、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未申報核定通知書、財政部北區國稅局裁處書(見原處分卷第122-124 頁)附卷可參,上述事實亦應可認定。

3.次查,原告提起復查後,被告查得系爭土地交易經被告所屬大溪稽徵所核定課稅所得41,944元及應納稅額18,874元,原告未依規定報繳土地交易所得稅,同時該當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第1項及同條第3項之處罰要件,依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規定,應按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第1項所請人定最高罰鍰金額30,000元,與同條第3項所定就漏稅額處於裁處最高3 倍之罰鍰金額56,622元(18,874元×3 )比較,擇定從重按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第3項規定處罰,並依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規定,按所漏稅額18,874元處0.5 倍罰鍰9,437 元,原處罰鍰20,000元應予追減10,563元乙節,有復查決定書在卷可參(見原處分卷第205 頁至第214 頁),亦堪認定,且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4.原告雖主張系爭土地狀況為不得核發建照,故不屬課徵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範圍等語。

惟查,內政部99年4 月28日台內地字第0990071114號令略謂,「依法不能建築」係指法令規定無明確期間禁止其作建築使用者而言(見原處分卷第146頁)。

亦即,依土地性質,在客觀上絕對不能核發建照,始得謂「依法不能建築之土地」。

由於一般可供建築之土地,如欲獲核發建照,往往尚須符合相關土地使用、建築法令之要件,如因此等法規要件不備未能獲核發建照,尚非土地本身不能建築之故,因此所謂「依法不能建築」,應區別「土地性質在客觀上絕對不能核發建照」,抑或「原可能供建築,只是其他法令要件不備」情形,否則浮濫擴大解釋依法不能建築土地而得免徵所得稅,將增加人為操縱、逃避稅捐並形成不公;

最高行政法院102 年度判字第296 號判決意旨亦認土地是否屬依法得核發建造執照之土地,係以系爭土地本質來認定,而非以土地移轉當下之外觀狀態判斷之,否則易生藉人為操作俾得規避稅賦,而採相同見解。

上揭函令係解釋法律意旨,符合法律制定之精神,復未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應可援用。

5.以本案而言,被告為查明系爭土地本質可否供建築之用而函詢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二作戰區指揮部,臺東縣政府上開單位回覆意旨分述如下:⑴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以107 年10月26日中象貳字第1070014436號函回覆意旨略以:臺東縣成功鎮沙泥灣段土地,目前均非屬氣象法之「禁止或限制建築地區」之範圍。

(見原處分卷第53頁)⑵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以107 年10月26日經地企字第10700042750 號函回覆意旨略以:並無任何禁止、限制開發之規定。

(見原處分卷第48頁)⑶第二作戰區指揮部以107 年12月28日陸花防作字第1070006778號函回覆意旨略以:系爭土地非屬公告之禁、限建管制範圍,另非列屬要塞堡壘地帶法第3條公告之「要塞堡壘地帶區域」。

(見原處分卷第51頁)⑷臺東縣政府以107 年11月2 日府建管字第1070227421號函、107 年11月8 日府建管字第1070228338號函回覆意旨略以:臺東縣政府目前尚未依「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第4條之1 規定劃定公告範圍內禁建、限建地區,系爭土地亦非屬縣、鄉道公路。

(見原處分卷第47、49頁)6.再者,系爭土地為農牧用地,屬非都市土地範圍,申請建築農舍或農業生產設施,應符合「非都市土地容許管制使用規則」第6條之1 附表一、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個別依「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或「申請農業用地做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申請許可。

又依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2條第1項第3款規定:「申請興建農舍之該筆農業用地面積不得小於0.25公頃(即2,500 平方公尺)。

但參加興建集村農舍及於離島地區興建農舍者,不在此限。」

是以,系爭土地面積雖未達興建農舍規定之2,500 平方公尺,惟非不能藉由擴大持分、合併土地或參加興建集村農舍等方式克服而使之能供建築,如僅因面積不足供建築即不課稅,豈非變相鼓勵土地以化整為零方式為交易而避稅,故系爭土地核非客觀上無法申請核發建造執照,本質仍屬依法得供建築之土地,為所得稅法第4條之4 規定之課徵範圍。

原告此部分主張為不可採。

7.另原告又主張系爭土地屬得申請核發農用證明書,以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農地,應免納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等語。

經查,所得稅法第4條之5第1項第2款係規定「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7條及第38條之1 規定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土地」交易之土地免納所得稅,解釋上如土地符合農業發展條例規定而「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即可免納土地交易所得稅,並不以實際提出申請已獲核發「土增稅不課徵證明書」為必要。

惟農業發展條例第37條及第38條之1 規定,係規範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移轉與自然人時,須取得農業主管機關核發該土地作農業使用證明書,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

而所得稅法第4條之5第1項第2款既以「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7條及第38條之1 規定」為要件,立法係配合農業政策鼓勵農地作農業使用之減免為規定,該條解釋上自應以實際供作農業使用,始得受鼓勵而予減免。

關於是否「實際供作農業使用」,事涉農業使用之定義與實際狀況之專業判斷,依行政專業分工、機關間相互協力以提升效能之法理,自宜由主管農業事務之專責單位出具農用證明書以資證明,始能免納土地交易所得稅。

準此,個人出售土地,仍應以該土地出售時符合「作農業使用」規定,並檢具農用證明書,始能免納土地交易所得稅。

8.本院查,原告105 年3 月28日向臺東縣稅務局辦理系爭土地之土地增值稅(土地現值)申報,係以一般買賣案件申報移轉,並未申請農業用地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亦未檢附農用證明書,該稅務局乃以一般用地稅率核課土地增值稅,有臺東縣稅務局106 年3 月24日東稅土字第1060103561號函(原處分卷第19頁)、土地增值稅(土地現值)申報書及臺東縣稅務局107 年10月25日東稅土字第1070113721號函(原處分卷第56-57 頁)可稽。

原告於辦理土地增值稅申報時,係以一般買賣案件申報移轉,復未能於本件訴訟中補提出農用證明書供本院審核,本院尚難認系爭土地屬得申請核發農用證明書以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農地。

原告未出具農用證明書,主張系爭土地應免納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核屬無據,尚難為原告有利之認定。

9.至原告主張系爭土地為坡度超過30度之山坡地不得核發建造執照云云。

本院查,依卷附臺東縣政府107 年11月27日府建管字第1070249936號函,系爭土地是否屬坡度30%以上之山坡地,應由土地所有權人委託依法登記開業之建築師或相關專業技師實際測量簽證檢討辦理。

(見原處分卷第68頁)然原告未於本件訴訟中提出建築師或相關專業技師實際測量簽證之文件供核,空言主張系爭土地坡度超過30度,實難採信。

10.至原告主張於105 年7 月14日出售持有期間亦未滿1 年之南投縣○○鎮○○段00000 地號土地,原本被告核定應納稅額7,815 元並處罰鍰20,000元。

原告申請復查,經他案復查決定註銷應納稅額及罰鍰,本案應比照辦理云云。

然本院查,觀諸卷附他案復查決定之內容(見原處分卷第293 -297頁),其之所以將應納稅額及罰鍰註銷,原因在於南投縣○○鎮○○段00000 地號土地為林業用地,依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不得興建農舍,所以不屬所得稅法第4條之4 之課稅範圍。

而本案之系爭土地為農牧用地,非屬林業用地,仍能藉由擴大持分、合併土地或參加興建集村農舍等方式克服而使之能供建築,業經本院論述如上,從而,他案復查決定與本案情節不同,自不能以他案復查決定為原告有利之認定。

11.又原告主張土地增值稅於買進時已經繳了,再付一次「同一筆土地」的房地合一稅,違反重複課稅禁止原則云云。

本院按土地稅法第5條第1項第1款規定:「土地增值稅之納稅義務人如左:一、土地為有償移轉者,為原所有權人。」

及同法第28條規定:「已規定地價之土地,於土地所有權移轉時,應按其土地漲價總數額徵收土地增值稅。」

可知,以買賣方式移轉土地,應由出賣人按其土地漲價總數額繳納土地增值稅,因此,原告拍賣取得系爭土地時,其土地增值稅係由出賣人負擔,而非原告,故原告此部分之主張仍屬乏據。

(二)罰鍰部分:1.另按,所得稅法第14條之5 規定:「個人有前條之交易所得或損失,不論有無應納稅額,應於房屋、土地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日之次日或第4條之4第2項所定房屋使用權交易日之次日起算30日內自行填具申報書,檢附契約書影本及其他有關文件,向該管稽徵機關辦理申報;

其有應納稅額者,應一併檢附繳納收據。」

第108條之2第1項及第3項規定:「(第1項)個人違反第14條之5 規定,未依限辦理申報,處3,000 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鍰。」

「(第3項)個人未依本法規定自行辦理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申報,除依法核定補徵應納稅額外,應按補徵稅額處3 倍以下之罰鍰。」

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一行為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而應處罰鍰者,依法定罰鍰額最高之規定裁處。

但裁處之額度,不得低於各該規定之罰鍰最低額。」

稅務違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下稱倍數參考表)規定:「第108條稅之2第3項個人未依本法規定自行辦理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申報,除依法核定補徵應納稅稅額外,應按補徵稅額處3倍以下之罰緩。

一、漏稅額在新臺幣100,000 元以下者,處所漏稅額0.5 倍之罰鍰。」

2.原告係於105 年3 月24日以拍賣原因登記取得系爭土地,嗣於同年4 月11日移轉登記出售予訴外人徐喬羚,買賣價金138,888 元,其未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5 規定,於系爭土地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日之次日起算30日內申報及繳納土地交易所得稅,業如前述,應依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第1項及第3項之規定為處罰。

又原告雖非故意違反申報義務,惟仍有能注意而未注意之過失。

因原告同時該當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第1項及第3項規定之處罰要件,被告即依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規定,按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第1項所定最高罰鍰金額30,000元,與同條第3項所定就漏稅額處最高3 倍之罰鍰金額56,622元(18,874元×3 倍) 比較,擇定從重按所得稅法第108條之2第3項規定為處罰。

並依倍數參考表規定,按所漏稅額18,874元處0.5 倍罰鍰9,437 元,係已考量原告違章程度而為適切之裁罰,洵屬適法允當。

從而原告主張本件非房地合一之課稅標的,本稅既不存在,也免申報,自不應裁處罰鍰云云,難認可取。

六、綜上所述,原告主張各節,均無可採,本件被告所為原處分,並無違誤,訴願決定遞予維持,亦無不合。

原告仍執前詞,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及防禦方法對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1 月 20 日
行政訴訟庭 法 官 高維駿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上訴理由應表明關於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吳文彤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