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行政-TYDA,103,交,56,20150810,2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判決 103年度交字第56號
原 告 張忠輝
被 告 交通部公路總局新竹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張朝陽
訴訟代理人 李志豪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03 年2 月6 日桃監裁字第裁52-DB0000000號裁決(原舉發通知單為桃警局交字第DB0000000 號),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處分撤銷。

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係原告不服被告所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條之裁決而提起撤銷訴訟,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 ,應適用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本院並依同法第237條之7 規定,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裁判。

二、事實概要:㈠原告前於民國101 年6 月2 日3 時23分,駕駛311-LAL 號普通重型機車,行經蘆竹鄉大興、上興路口,為桃園縣政府警察局蘆竹分局員警舉發「汽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 ( 0.55 以上) 」,並填製第DB0000000 號舉發通知單。

原告上開酒駕所涉公共危險罪責,嗣經桃園地檢署檢察官以101 年度速偵字第3222號為緩起訴處分,處分緩起訴處金新臺幣(下同)3 萬元(已確定)。

嗣被告於101 年9 月4 日開立桃監裁第裁52-DB0000000號裁決書,裁處罰鍰15,000元,吊扣(機車)駕駛執照12個月,並應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㈡原告另於102 年12月29日13時43分,駕駛G6-9002 號自用小客車,行經桃園市○○路00號前,為桃園縣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員警舉發「酒後駕車,經警測試呼氣值為0.23mg/l」,並填製桃警局交字第DB0000000 號舉發通知單。

被告以原告前揭行為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3項(五年內二次酒駕)等法規,依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41條第4項規定,於103 年2 月6 日開立桃監裁字第裁52-DB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9 萬元,吊銷(職業聯結車)駕駛執照,3 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並應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原告對上開原處分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本件原告主張:㈠原告是在102 年12月29日的前一天與朋友聚餐(尾牙)時喝酒,當晚原告就不敢開車,是到隔天即29日中午才開車,結果酒測還是酒精濃度超過標準,原告不知道過了那麼久體內呼氣中還是有酒精。

㈡原告領有機車和汽車駕照,目前汽車駕照是職業聯結車的駕照,並以從事職業聯結車駕駛為生。

原告為原住民阿美族人,自東部北上工作,好不容易習得職業駕駛之一技之長,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如今被告吊銷原告的汽車駕照3 年,致無法正常工作,原告一家大小五口人的生活將陷入困境。

㈢聲明:請求撤銷原處分。

四、被告抗辯略以:㈠「汽車:指在道路上不依軌道或電力架線而以原動機行駛之車輛(包括機車)。」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2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

又「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有第35條第1項規定之情形。」

、「(第1項)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15,000元以上9 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1 年;

…: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

(第3項)汽車駕駛人於5 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2 次以上者,處新臺幣9 萬元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及吊銷其駕駛執照;

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汽車駕駛人,曾依…、第35條第3項前段、…規定吊銷駕駛執照者,3 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汽車駕駛人,因違反本條例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之規定,受吊銷駕駛執照處分時,吊銷其執有『各級車類』之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4條第1項第2款、第35條第1 、3 項、第67條第2項、第68條第1項定有明文。

依此,汽車(含機車在內)駕駛人有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而仍駕駛者,如係第1 次違規,應受上開條例第35條第1項、第24條第1項之處分(罰鍰、移置車輛、道安講習及吊扣駕照);

如係於5 年內2 次以上違規(未肇事),則應受上開條例第35條第3項前段、第24條第1項、第67條第2項、第68條第1項等規定之處分(含最高罰鍰金額、移置車輛、道安講習、吊銷各級駕照及3 年內不得考領駕照)。

㈡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3項修正之理由:「為遏止汽車駕駛人心存僥倖及酒後違規駕車不當行為,現行對於汽車駕駛人違反第1項規定受吊扣駕駛執照處罰,在吊扣期間再有第1項情形者,其罰鍰即依最高額處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及吊銷其駕駛執照,惟參照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分析,酒後違規駕車再犯率高達31% ,為達有效嚇阻汽車駕駛人心存僥倖屢次再犯,爰修正第3項規定汽車駕駛人5 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2 次以上者,依最高罰鍰額處罰。」



㈢上開條例第35條第3項所規定之裁罰內容,係立法者賦予行政機關對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五年內違反第一項規定二次以上者」,違反行政罰之裁罰,未給予行政機關任何裁量權限。

據此,被告原處分裁處原告吊銷駕照,3 年內不得考領,並應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於法應無不合。

㈣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㈠本件事實概要欄所載之事實,除後列之爭點外,餘為兩造所不爭執,並有系爭舉發通知單、原處分裁決書及其送達證書、酒測值單、舉發警員之職務報告、採證光碟、呼氣酒精測試器檢定合格證書等各1 份,及原告101 年6 月2 日機車酒駕之裁決書與其送達證書各1 份等在卷可憑,足信屬實。

㈡依兩造所述,可知本件爭點應為:1.爭點一:原告本次102 年12月29日之酒駕行為,被告認定其構成現行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3 項【係於102 年1 月30日修正、自102 年3 月1 日起施行】所規定「5 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即酒駕)2 次以上」之處罰要件,究有無違誤?亦即,上開條例所規定之「五年」,應自何時起算,所謂「五年」內有二次違規酒後駕車之行為,是否可包括前開條文修正施行前駕駛人所為之酒駕行為?2.爭點二:原告之此次酒駕行為固係駕駛「汽車」(自小客車)違規,但原告之前次酒駕行為時係騎乘「機車」,兩次酒駕所駕駛之車種不同,被告原處分乃逕行吊銷原告之汽車(職業聯結車)駕照,是否合理?茲分項論述如下。

㈢爭點一:原告本次102 年12月29日之酒駕行為,被告認定其構成現行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3 項所規定「5 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即酒駕)2 次以上」之處罰要件,究有無違誤?1.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02 年6 月11日修正,自102 年6 月13日施行)第114條第2款規定:「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駕車: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0.03以上。」

,以上合先敘明。

2.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3項原係規定:「汽車駕駛人經依第一項規定吊扣駕駛執照,並於吊扣期間再有第一項情形處新臺幣6 萬元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及吊銷其駕駛執照;

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嗣該條項於102 年1 月30日修正為:「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二次以上者,處新臺幣9萬元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及吊銷其駕駛執照;

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該部分並自102 年3 月1 日開始施行。

觀其立法理由為:「鑑於近年酒後駕車肇事死亡人數有逐年攀升之勢,已居肇事原因之首,另依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00 年酒後駕車肇事致人死亡人數高達439 人,較99年增加20人,且近期仍接連發生酒醉駕車肇事致人死傷之嚴重事故,已凝聚社會各界對防制酒後駕車之高度共識,考量酒後違規駕車係屬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或重大危害交通秩序之違規行為,為遏止該類危險行為,爰參酌本條例第43條第3項對在道路上競駛、競技等危險駕駛行為,處最高罰鍰9 萬元之規定,修正第1項規定罰鍰上限,由6 萬元提高至本條例最高之罰鍰9 萬元,下限仍維持現行規定。

為遏止汽車駕駛人心存僥倖及酒後違規駕車不當行為,現行對於汽車駕駛人違反第一項規定受吊扣駕駛執照處罰,在吊扣期間再有第一項情形者,其罰鍰即依最高額處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及吊銷其駕駛執照,惟參照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分析,酒後違規駕車再犯率高達31%,為達有效嚇阻汽車駕駛人心存僥倖屢次再犯,爰修正第三項規定汽車駕駛人五年內違反第一項規定二次以上者,依最高罰鍰額處罰。

為防制遏阻酒後違規駕車,執行酒精濃度測試已為重點執法勤務,惟實務屢有酒後駕車之駕駛人拒絕停車接受稽查之情形,為有效防杜駕駛人拒絕停車接受稽查,強行闖越危及執法人員安全,爰修正第四項,並配合第一項修正,將罰鍰修正為9 萬元,另同時施以道路交通安全講習」等語。

3.然而,前開條例第35條第3項所規定:汽車駕駛人「於5 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2 次以上者」,此處「5 年內」適用起算點為何?被告機關認為,依交通部函示,係以本次違規「行為日」往前回溯5 年內,曾有兩次違反本條例第35條第1項規定,即構成本條之處罰,不論前次違規行為是否發生在102 年3 月1 日之前。

前述函示係指公路總局102 年7 月3 日路監交字第0000000000號函發所屬各監理所,所附之交通部102 年7 月1 日函檢附研析意見(略以):於102 年3 月1日以後有酒後駕車行為,且行為前5 年內曾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1項行為紀錄之客觀事實,既已符第35條第3項所定「汽車駕駛人於5 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2 次以上者」之處罰要件,且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其他法律均查無不得適用上開條文之規定,本案應無法律適用之爭議,應依第35條第3項裁處殆無疑義等語。

換言之,被告適用本條項之見解,顯係以102 年3 月1 日以後之「行為日」往前回溯5 年內,如曾有違反第35條第1項規定之紀錄者,即構成本條之處罰。

4.惟基於法律立即適用效力原則(生效之法律始能產生規範效力),本條項既自103 年3 月1 日生效施行,應僅能自該日向後適用,本條項所定「於5 年內」之要件,如依據上述被告機關之解釋,顯有將行為要件溯及既往適用於本條項施行前已完成之行為及處罰。

換言之,行為人在102 年3 月1 日之前固有酒駕處罰行為,惟當時無從預見其於102 年3 月1日起,如再有違反行為,將加計其回溯計算於5 年內之前次違反行為,亦即5 年內有違反2 次以上者,將受處9 萬元罰鍰,及吊銷駕駛執照,3 年內不得考領之法律效果。

此種不利益形同溯及適用於本條項生效前之行為,而有類似不利益溯及既往之情形,亦即,新生效之法律雖係向後適用,但卻產生將生效前已完成之行為溯及適用及再次評價之不利益效果,其類似法律溯及既往之現象,學說上因而有稱此為「不真正不溯及既往」,同有法治國不利益不溯及既往原則之適用(參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74 號解釋),基於法安定性及信賴保護原則,除為重大之公益等極為特殊之事由,且經立法者明定,否則不利益不得溯及既往,或產生類似之溯及既往效果,自屬當然。

5.被告的解釋,使得信賴舊法秩序之行為人,因新法的施行,產生無法預期之損害,而生不利益。

惟此種合法之信賴利益,如重於法律修正或廢止所要求之公共利益,又無依法不受保護之情事時,則仍有保護之必要。

正如司法院大法官議決釋字第525 號解釋,在討論信賴保護原則與行政法規修正或廢止之關係時,其理由書所謂:「法治國為憲法基本原則之一,法治國原則首重人民權利之維護、法秩序之安定及誠實信用原則之遵守。

人民對公權力行使結果所生之合理信賴,法律自應予以適當保障,此乃信賴保護之法理基礎,亦為行政程序法第119條、第120條及第126條等相關規定之所由設。

行政法規(包括法規命令、解釋性或裁量性行政規則)之廢止或變更,於人民權利之影響,並不亞於前述行政程序法所規範行政處分之撤銷或廢止,故行政法規除預先定有施行期間或經有權機關認定係因情事變遷而停止適用,不生信賴保護問題外,制定或發布法規之機關固得依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廢止,惟應兼顧規範對象值得保護之信賴利益,而給予適當保障,方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

制定或發布法規之機關基於公益之考量,即社會整體利益優先於法規適用對象之個別利益時,自得依法定程序停止法規適用或修改其內容,若因此使人民出於信賴先前法規繼續施行,而有因信賴所生之實體法上利益受損害者,倘現有法規中無相關補救規定可資援用時(如稅捐稽徵法第48條之3 等),基於信賴之保護,制定或發布法規之機關應採取合理之補救措施或訂定【過渡期間】之條款,俾減輕損害」等語。

大法官雖係針對行政機關之行政法規而發,惟基於法治國原則之信賴保護原則,立法者於制定或修正法律時,仍應衡量受規範者之信賴保護利益是否值得保護,而制定合理之「過渡條款」。

釋字第620 號解釋理由書於解釋增訂民法第1030條之1第1項如何合憲適用時,即進而謂(略以)「任何法規皆非永久不能改變,立法者為因應時代變遷與當前社會環境之需求,而為法律之制定、修正或廢止,難免影響人民既存之有利法律地位。

對於人民既存之有利法律地位,立法者審酌法律制定、修正或廢止之目的,原則上固有決定是否予以維持以及如何維持之形成空間。

惟如根據信賴保護原則有特別保護之必要者,立法者即有義務另定特別規定,以限制新法於生效後之適用範圍,例如明定【過渡條款】,於新法生效施行後,適度排除或延緩新法對之適用(大法官釋字第577 號解釋理由書參照),或採取其他合理之補救措施,如以法律明定新、舊法律應分段適用於同一構成要件事實等(85年12月27日修正公布之勞動基準法增訂第84條之2 規定參照),惟其內容仍應符合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等語。

以本案系爭法條而言,例如,立法者應明定於一定期間內之酒駕違規行為,仍適用修正前的第35條第3項。

6.至立法者如應設而未設「限制新法於生效後適用範圍之特別規定」,即過渡條款,以適度排除新法於生效後之適用,或採取其他合理之補救措施,而顯然構成法律之漏洞者,基於憲法上信賴保護、比例原則或平等原則之要求,司法機關於法律容許漏洞補充之範圍內,即應考量如何補充合理之過渡條款,惟亦須符合以漏洞補充合理過渡條款之法理(釋字第620 號解釋理由書參見)。

另基於「解釋法律者應較制定法律者聰明」之法諺,更為免系爭條項之不利益溯及適用造成違憲結果,尤以本條項屬侵害而非給予人民利益的法規範,修正後本條項自有採「合憲解釋原則」之必要,做為未有合理「過渡條款」補充適用之彌補,以免適用上造成行為人信賴舊法所生利益的侵害。

合憲解釋原則乃於規範違憲審查時,為尊重具有直接民主正當性之立法機關,所應採取之解釋方法(參大法官釋字588 號解釋彭鳳至大法官一部不同意見書)。

另參見大法官釋字第574 號解釋理由書所指出,「法律發生變動,自法律公佈生效施行日起向將來發生效力」之法律立即適用效力原則(生效之法律始能產生規範效力);

以及釋字第142 號解釋文及解釋理由書對於54年12月30日修正之營業稅法第41條「營利事業匿報營業額逃漏營業稅,於事實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未經發現者,以後不得再行課徵」條文,關於該法文所稱之「五年」,應「自該法公佈施行生效日起算」等彌補立法者未制定過渡期間條款,產生之不利益與不正義結果之作法。

本院認本條例第35條第3項所稱之「五年」,固自原告本次違規行為時往前回溯五年,惟僅得回溯至該法條生效日即102 年3 月1 日止,亦即駕駛人所為二次以上的違規酒後駕車行為,均應在修正後本條例第35條第3項之生效日,即102 年3 月1 日以後,始不致將修正施行前之違規酒駕行為,再次納入評價,對原告致生不利益之結果,方足挽救本條項可能產生的違憲結果。

至被告提出之上開函示,基於釋字38號、第137 號、第216 號解釋,本院當不受拘束,而得基於憲法與法律意旨為上述正確且合憲之解釋。

7.據上,原告雖前於101 年6 月2 日有酒後騎乘機車之違規行為,然該部分係於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3 項修正前所為,自不得納入該條修正後所規定「五年內」「二次」酒駕之違規次數中。

是以原告於上開規定修正後之102 年12月29日再有酒後駕車之違規行為,又前後兩次違規行為固然係在五年內,但依前揭說明,被告尚不得逕依修正後該條例第35條第3項之規定處罰原告。

㈣爭點二:原告之此次酒駕行為固係駕駛「汽車」(自小客車)違規,但原告之前次酒駕行為時係騎乘「機車」,兩次酒駕所駕駛之車種不同,被告原處分乃逕行吊銷原告之汽車(職業聯結車)駕照,是否合理?1.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53、61條等規定(詳參卷附之條文內容),可知我國的汽車駕駛執照依不同車級而分成多類,且於汽車駕駛人取得高一級車類之駕駛資格時,應換發駕駛執照,並准其駕駛較低級車類之車輛。

2.實務上,監理機關係採行所謂之「兩照制」,即駕駛人持有之駕照最多就是兩張,一張是機車類駕照【如:輕型機車、小型輕型機車、普通輕型機車、重型機車、普通重型機車、大型重型機車等駕照】,一張是汽車類駕照【如:小型車、大貨車、大客車、聯結車等駕照,及前開車類之職業駕照】,而監理機關於執行時,亦採「兩照制」,亦即於分別領有機車駕照及汽車(小型車以上)駕照者,若駕駛機車違規,只吊扣(銷)機車駕照,不及於汽車駕照;

反之,若駕駛汽車(小型車以上)違規,則只吊扣(銷)汽車駕照,不及於機車駕照。

以上方式,適用於兩種駕照均持有者,尚屬合理可行。

若貫徹此種作法,本來在欠缺某車級駕照,而無照駕駛該車級者,例如:僅領有機車駕照者,無照駕駛小型車以上車種違規時,應不執行- 亦無從執行- 吊扣(銷)機車駕照處分,此時,該行為應依無照駕駛或越級駕駛之違規處罰【按無照或越級駕駛之處罰,並無記點的處罰】。

然而,在此情形,實務上監理機關卻未遵行前開「兩照制」之處理原則,而是採取逕行吊扣(銷)駕駛人所持有之機車駕照;

反之,若僅領有汽車駕照者,無照騎乘機車違規時,監理機關亦採取逕行吊扣(銷)駕駛人所持有之汽車駕照。

查如此作法,不僅明顯有違所謂「兩照制」原則,且若依監理機關之上開作法,則對於未領有任何車級駕照者,不論是騎乘機車或駕駛汽車或違規時,均因無駕照可供吊扣(銷),而不受任何吊扣(銷)駕照處分之執行,則與前述情形相較,顯非合理。

亦即,就駕駛機車而言,二種情形均屬「無照駕駛」,何以執行結果,卻因駕駛人是否領有汽車駕照而有天壤之別,其間差別待遇之合理理由何在?準此,足認被告之上開作法顯有違憲法平等原則。

3.再者,以本件情形而言,原告原領有「普通重型機車」駕照與「職業聯結車」駕照,而上開機車駕照因其前述101 年6月2 日之機車酒駕行為而依舊法規定遭到吊扣1 年之裁罰(在原告之本次即第2 次酒駕之前業已吊扣期滿,此裁決書詳參本院卷第18頁),而原告固於102 年12月29日再有本次駕駛自小客車之酒駕違規,其行為固屬萬萬不該,然依法而論,原告上開兩次酒駕行為時所駕駛之車種既有不同,按「兩照制」之原則,本應針對不同之駕照予以分別裁罰,蓋因任何一般人騎乘機車時之違規態樣,與其駕駛汽車時之違規態樣,本難認有何必然關聯,自不應混為一談。

惟被告針對原告之本次違規行為,卻未遵「兩照制」原則,逕以原告本次酒駕時係駕駛汽車(自小客車)為由而逕予吊銷原告之汽車(職業聯結車)駕照,疏未慮及原告「駕駛『汽車』酒駕之行為僅有一次」之情,實有不當連結之違誤。

4.又被告固然主張: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3項規定,不管每次酒駕時是駕駛何種車類,只要5 年內有2 次酒駕,就依最後那次酒駕所駕駛的車種處罰等語,惟查,被告之此種論點,遍觀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並無相關明文規定,是其主張已難認有據。

且經本院質疑「若假設第一次酒駕開汽車,第二次酒駕騎機車,則5 年內2 次酒駕,是要吊銷哪一種駕照?」,被告乃稱:若他有機車、汽車駕照,就以第二次酒駕的機車來吊銷機車駕照,因為重點是在駕駛人有第二次酒駕等語(以上參本院卷第26頁之103 年5 月6 日筆錄)。

則按被告所述之上開論點與作法,顯然違反實務上現行且已行之多年之「兩照制」原則,且此種處罰方式,將混亂機車、汽車之違規裁罰制度,況對於同屬「五年內二次酒駕」之違規駕駛人,僅因其先、後兩次所駕駛之車類順序不同而將受到不同之裁罰(即遭吊銷之駕照將有不同),亦顯非公平、妥適。

5.觀諸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3項,係規定「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二次以上者,處新臺幣9 萬元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及吊銷其駕駛執照」;

而如前所述,被告機關於執行相關條文之吊銷駕照時,均係採「兩照制」,亦即「機車(違規)駕照」與「汽車(違規)駕照」分開處理之方式;

據此,參照「兩照制」原則及前述「一般人駕駛機車與汽車之違規態樣間並無必然關連」之說明,本院認為前開第35條第3項所指「五年內二次酒駕」,應就其酒駕行為時所駕車類之不同而分別處理(計算),亦即「機車酒駕」與「汽車酒駕」之次數應分別累計。

否則,就如本件情形而言,原告僅因一次汽車(自小客車)酒駕行為,便將遭到吊銷汽車(職業聯結車)駕照之裁罰,對其工作權與生計將造成嚴重影響,核其行為與處罰間顯有輕重失衡而違反比例原則之情形,自非妥適。

六、綜上所述,原告於修法後之102 年12月29日固然有駕駛自小客車酒駕之違規行為,然被告逕依修正後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3 項規定,以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9 萬元,吊銷(職業聯結車)駕駛執照,3 年內不得重新考領,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部分,尚有違誤;

況且,原告於修法前(101 年6 月2 日)之酒駕行為時係騎乘機車,被告就原告僅「一次」「駕駛汽車」之酒駕違規行為,逕行吊銷其汽車(職業聯結車)駕照,有違「兩照制」及禁止不當連結原則,亦有不當。

故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處分予以撤銷,以資適法,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至於原告本次酒後駕駛自小客車之違規行為,究應如何裁處,被告當依本院判決意旨及相關法規,另為妥適之處分。

七、末以,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陳述及訴訟資料經本院審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

八、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用為300 元,應由被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8第1項、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8 月 10 日
行政訴訟庭 法 官 周玉羣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上訴狀並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關於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並應繳納上訴費新臺幣750 元。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8 月 10 日
書記官 黃瓊儀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