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TYDM,110,審簡,711,20211028,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0年度審簡字第711號
公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邱奕源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9 年度偵字第00000 號),被告自白犯罪,本院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並經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易判決程序後,判決如下:

主 文

邱奕源幫助犯洗錢防制法第十四條第一項之洗錢罪,處有期徒刑貳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伍仟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除如下更正或補充之部分外,餘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同於附件起訴書之記載,茲予引用:

(一)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第5 至6 行原載「基於縱他人以其金融帳戶實施詐欺取財,亦不違其本意之幫助詐欺取財犯意」,應更正為「基於即使幫助他人實行洗錢、詐欺亦不違反其本意之不確定故意」。

(二)證據部分應補充被告邱奕源於本院準備程序時之自白。

二、論罪科刑:

(一)洗錢防制法所稱之「洗錢」行為,依第2條之規定,係指: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

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

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

並於第14條、第15條規定其罰則,俾防範犯罪行為人藉製造資金流動軌跡斷點之手段,去化不法利得與犯罪間之聯結。

申言之,洗錢防制法之立法目的,在於防範及制止因犯第3條所列之特定犯罪而取得或變得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之孳息,藉由包含處置(即將特定犯罪所得直接予以移轉或變更)、分層化(即以迂迴層轉、化整為零之多層化包裝方式,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及整合(即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使之回流至正常金融體系,而得以合法利用享受)等各階段之洗錢行為,使其形式上轉換成為合法來源,以掩飾或切斷特定犯罪所得與犯罪之關聯性,而藉以逃避追訴、處罰。

刑法第30條之幫助犯,係以幫助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但未參與實行犯罪之行為者而言。

金融帳戶乃個人理財工具,依我國現狀,申設金融帳戶並無任何特殊限制,且可於不同之金融機構申請多數帳戶使用,是依一般人之社會通念,若見他人不以自己名義申請帳戶,反而收購或借用別人之金融帳戶以供使用,並要求提供提款卡及告知密碼,則提供金融帳戶者主觀上如認識該帳戶可能作為對方收受、提領特定犯罪所得使用,對方提領後會產生遮斷金流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仍基於幫助之犯意,而提供該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以利洗錢實行,仍可成立一般洗錢罪之幫助犯(最高法院108 年度台上大字第3101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再按刑法第30條之幫助犯,係以行為人主觀上有幫助故意,客觀上有幫助行為,即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認識,而以幫助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但未參與實行犯罪之行為者而言。

幫助犯之故意,除需有認識其行為足以幫助他人實現故意不法構成要件之「幫助故意」外,尚需具備幫助他人實現該特定不法構成要件之「幫助既遂故意」,此即學理上所謂幫助犯之「雙重故意」,惟行為人只要概略認識該特定犯罪之不法內涵即可,無庸瞭解正犯行為之細節或具體內容。

本件被告將存摺、印鑑、金融卡交付與詐欺集團成員供作詐騙財物之用,嗣詐欺集團成員實行詐欺取財罪後,為掩飾、隱匿其犯罪所得財物之去向及所在,而令告訴人曾美惠將款項匯入被告所提供之金融帳戶內,由詐欺集團成員前往提領犯罪所得款項得手,因而產生遮斷金流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被告所為係基於幫助他人詐取財物、洗錢之犯意所為,屬詐欺取財罪、洗錢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應論以詐欺取財罪、洗錢罪之幫助犯。

(三)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及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洗錢罪。

被告以一行為犯前開二罪,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以幫助洗錢罪處斷。

至被告所犯幫助洗錢罪部分雖未據起訴,惟此與已起訴且經本院論罪之幫助犯詐欺取財罪部分,既具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自為起訴效力所及,復此更經本院準備程序時當庭諭知尚涉若此罪名而使被告得為答辯,是基於審判不可分原則,本院自應併予審判,應予敘明。

(四)又被告係基於幫助之犯意而為一般洗錢罪,應依刑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另被告於審判中自白洗錢犯罪,依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並依刑法第70條遞減之。

(五)爰審酌被告將金融帳戶之存摺、印鑑、金融卡提供予他人使用,以此方式幫助他人從事詐欺取財之犯行,致使此類犯罪手法層出不窮,並幫助隱匿犯罪所得之去向,造成無辜民眾受騙而受有金錢損失,並擾亂金融交易往來秩序及社會正常交易安全甚鉅,復因被告提供金融帳戶,致使執法人員難以追查正犯之真實身分,造成犯罪偵查追訴的困難性,嚴重危害交易秩序與社會治安,所為實無足取,且該他人取得被告提供之金融帳戶後,持以向告訴人詐取之金額,侵害財產法益之情節及程度已難謂輕微,惟念及被告犯後終能坦承犯行之態度,然尚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兼衡被告素行、自述智識程度、生活狀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就罰金部分諭知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三、沒收部分:

(一)按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固規定「犯第14條之罪,其所移轉、變更、掩飾、隱匿、收受、取得、持有、使用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沒收之;

犯第15條之罪,其所收受、持有、使用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亦同。」

惟被告既已將本件帳戶存摺、印鑑、金融卡交由詐欺集團成員使用,對帳戶內之款項已無事實上之管領權;

且被告否認其有獲取任何金錢或利益,復無證據足認被告有因此部分犯行而獲取任何犯罪所得,倘依上開規定諭知被告應就其幫助隱匿之財物宣告沒收,實屬過苛,爰不依上開規定宣告沒收。

(二)被告交付詐欺集團成員之存摺、印鑑、金融卡,雖係供犯罪所用之物,惟未扣案且迄今仍未取回,又該帳戶已遭通報為警示帳戶凍結,且該等物品本身價值低微,單獨存在亦不具刑法上之非難性,欠缺刑法上重要性,是本院認該等物品並無沒收或追徵之必要,爰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4條第2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10 月 28 日
刑事審查庭 法 官 李佳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附繕本)。
書記官 蔡萱穎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10 月 28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 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附件: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09年度偵字第28372號
被 告 邱奕源 男 30歲(民國00年0月0日生)
住桃園市○○區○○街00號
居新竹縣○○市○○路000巷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提起公訴,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邱奕源明知詐欺集團或不法份子為掩飾不法行徑,避免執法人員追緝,經常利用他人之金融機構帳戶隱匿犯罪所得,依一般社會生活之通常經驗,可預見將自己之銀行帳戶存摺、印鑑、金融卡及密碼提供他人使用,將幫助他人實施財產犯罪,竟基於縱他人以其金融帳戶實施詐欺取財,亦不違其本意之幫助詐欺取財犯意,於民國106 年8 月1 日下午3 時8分許至同年月2 日下午3 時51分許間,將其所申辦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之存摺、印鑑、金融卡及密碼交予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員,以供該人所屬詐騙集團做為向他人詐欺取財使用。
嗣該詐欺集團之成員即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之犯意,於106 年7月16日上午9 時許,佯裝為健保局人員、警員及檢察官,向曾美惠佯稱:因涉及詐欺案件,動產須配合提存云云,致曾美惠陷於錯誤,遂於106 年8 月2 日下午3 時51分許,匯款新臺幣(下同)100 萬元至邱奕源上開帳戶,該款項並旋遭提領。
二、案經曾美惠訴由屏東縣政府警察局屏東分局報告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陳請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令轉本署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
┌──┬───────────┬─────────────┐
│編號│證據名稱              │待證事實                  │
├──┼───────────┼─────────────┤
│1   │被告邱奕源於警詢時及偵│1.上開帳戶為被告申請開立之│
│    │查中之供述            │  事實。                  │
│    │                      │2.被告於106 年8 月1 日,辦│
│    │                      │  理上開帳戶金融卡作廢暨申│
│    │                      │  請、印鑑掛失暨更換之事實│
│    │                      │  。                      │
│    │                      │3.被告於106 年8 月1 日後,│
│    │                      │  並未掛失上開帳戶之事實。│
├──┼───────────┼─────────────┤
│2   │證人即告訴人曾美惠於警│告訴人曾美惠因受詐騙,而於│
│    │詢時之證述            │106 年8 月2 日下午3 時51分│
│    │                      │許,匯款100 萬元至被告上開│
│    │                      │帳戶之事實。              │
├──┼───────────┼─────────────┤
│3   │1.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1.被告上開帳戶於告訴人匯款│
│    │  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銀│  前,幾乎無存款之事實。  │
│    │  行)106 年12月1 日中│2.被告於106 年8 月1 日,辦│
│    │  信銀字第000000000000│  理上開帳戶金融卡作廢暨申│
│    │  041 號函附被告上開帳│  請、印鑑掛失暨更換之事實│
│    │  戶開戶資料及交易明細│  。                      │
│    │  各1 份              │3.告訴人於106 年8 月2 日下│
│    │2.中信銀行109 年10 月 │  午3 時51分,匯款100 萬元│
│    │  19 日中信銀字第10922│  至被告上開帳戶,該款項並│
│    │  0000000000號函附金融│  旋遭提領。              │
│    │  卡、存摺、印鑑卡掛失│                          │
│    │  紀錄、自動櫃員機設置│                          │
│    │  地址明細、上開帳戶交│                          │
│    │  易明細各 1份及新臺幣│                          │
│    │  存提款交易憑證 2 紙 │                          │
│    │3.中信銀行 109 年 11月│                          │
│    │  27日中信銀字第109224│                          │
│    │  000000000 號函附106 │                          │
│    │  年 8 月 1 日辦理各項│                          │
│    │  業務申請書、印鑑卡各│                          │
│    │   1 份               │                          │
│    │4.中信銀行 110 年 2 月│                          │
│    │  4 日中信銀字第110224│                          │
│    │  000000000 號函附交易│                          │
│    │  分行明細1 份        │                          │
│    │5.華南商業銀行匯款回條│                          │
│    │  聯 1 紙             │                          │
├──┼───────────┼─────────────┤
│ 4  │1.上開帳戶106 年8月 2 │1.被告於110 年1 月19日庭呈│
│    │  日新臺幣存提款交易憑│  之印鑑與上開帳戶106 年8 │
│    │  證 2 紙、 106年 8 月│  月2 日、106 年8 月3 日提│
│    │   3 日新臺幣存提款交 │  款使用之印鑑不符之事實。│
│    │  易憑證 1 紙         │2.被告於110 年1 月19日庭呈│
│    │2.上開帳戶104 年5 月7 │  之印鑑與上開帳戶104 年5 │
│    │  日、106 年8 月1 日印│  月7 日留存印鑑樣式相似之│
│    │  鑑卡各1 份          │  事實。                  │
│    │3.被告庭呈印鑑之印文 1│                          │
│    │  紙                  │                          │
└──┴───────────┴─────────────┘
二、被告雖於警詢及偵訊時辯稱:上開帳戶之存摺、金融卡均已遺失,伊並未交付予他人使用等語,然詐欺集團既需利用他人金融帳戶以避免遭查緝犯罪,也兼具作為收取騙得款項之工具,則若非是該集團能確實掌控,以集團縝密分工之犯罪模式,要無可能選擇非他人同意使用之帳戶,否則將隨時遭帳戶所有人掛失而無法使用,或者遭帳戶所有人逕自提用,該集團先前縝密分工之詐欺取財犯罪計畫豈非徒勞無功、一無所獲,足證被告上開帳戶之存摺、印鑑、金融卡及密碼,確係被告交付予他人使用。綜上,被告犯嫌,洵堪認定。
三、被告以幫助詐欺取財之意思,參與詐欺取財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嫌。
又被告為幫助犯,請審酌依同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
四、至報告意旨認被告另涉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嫌,惟按提供金融帳戶提款卡及密碼之行為人,因已將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等物件提供他人使用,失去對自己帳戶之實際管領權限,若無配合指示親自提款,即無收受、持有或使用特定犯罪所得之情形,且無積極之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之行為,故非屬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1款、第3款所稱之洗錢行為。
洗錢防制法第2條修正之立法說明第3 點雖謂「…( 四) 提供帳戶以掩飾不法所得之去向,例如:販售帳戶予他人使用…」等語,似以販售帳戶為洗錢類型之一,然其僅係單純之舉例,並未說明何以與掩飾、隱匿之要件相當。
而文義解釋為法律解釋之基礎,立法者之意思僅屬對構成要件文義之眾多解釋方法之一,仍須就法條文字之規範目的及保護利益具體分析。
一般而言,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2款之掩飾、隱匿行為,目的在遮掩、粉飾、隱藏、切斷特定犯罪所得與特定犯罪間之關聯性,是此類洗錢行為須與欲掩飾、隱匿之特定犯罪所得間具有物理上接觸關係(事實接觸關係)。
而提供金融帳戶提款卡及密碼供他人使用,嗣後被害人雖匯入款項,然此時之金流仍屬透明易查,在形式上無從合法化其所得來源,未造成金流斷點,尚不能達到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來源、去向及所在之作用,須待款項遭提領後,始產生掩飾、隱匿之結果。
故而,行為人提供金融帳戶提款卡及密碼,若無參與後續之提款行為,即非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2款所指洗錢行為,無從成立一般洗錢罪之直接正犯,最高法院108 年度台上大字第3101號裁定意旨足資參照。
是被告雖提供上開帳戶之存摺、印鑑、金融卡及密碼予他人,然並無掩飾、隱匿該等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之情事,被告所為要與洗錢防制法第2條所規定之洗錢行為不符,難認被告涉犯洗錢罪嫌,然此部分罪嫌與上開幫助詐欺罪嫌間有想像競合關係,爰不另為不起訴處分,附此敘明。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4 月 19 日
檢察官 吳怡蒨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5 月 20 日
書記官 王沛元
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
(幫助犯及其處罰)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第1項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50 萬元以下罰金。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