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中壢簡易庭刑事簡易判決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乙○○
國民
上列被告因恐嚇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94年度偵字第20820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乙○○以加害生命、身體及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處拘役伍拾日,如易科罰金,以參佰元(即新台幣玖佰元)折算壹日。
緩刑參年,緩刑緩刑期內付保護管束,付保護管束期間禁止實施家庭暴力行為。
事 實 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除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所載(如附件)外。
事實部分另補充:「乙○○、甲○○屬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條第三款之家庭成員」,證據部分另依據被告審判中之自白,及證人即被害人甲○○之證言。
二、按基於憲法第十六條人民訴訟權之制度性保障及第八條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被告於法院裁判前,應享有在法官面前陳述之聽審權,惟簡易處刑程序依法得不經言詞辯論,對於被告聽審權之保障不無限制,是實務操作上,檢察官聲請簡易處刑前,應取得被告之同意,或至少係被告自白而不爭執之情節輕微案件,法院始得依法不經傳喚而為簡易判決處刑。
惟按第一審法院依被告在偵查中之自白【或】其他現存之證據,已足認定其犯罪者,得經檢察官之聲請,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九條第一項前段定有明文。
本院以為,此處被告之自白,偵查中應指於檢察官訊問時所為自白;
惟即令被告未自白之案件,依其他現存之證據,已足認定被告犯行者,並非不得以簡易判決處刑,亦係立法者所為之立法形成自由。
本院以為,如被告於偵查中自白犯行者,尚應有其他足以補強被告自白真實性之證據,始符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關於證據證明力之要求。
被告之自白不能援用為認定犯罪事實之唯一證據,乃我國刑事訴訟法之基本證據法則,並不因同法第四百四十九條第一項使用「或」之文字而有改變,換言之,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九條第一項不應視為同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之特別規定,毋寧謂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應為第四百四十九條第一項之基本原則規範,是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九條第一項所使用之「或其他現存證據」即應限縮解釋為「限於被告於偵查中不自白之案件」,惟被告既否認犯行而未自白,足證被告對於犯罪事實有所爭執,是否宜以不經言詞辯論之簡易判決處刑,而侵犯被告憲法上之聽審權,即甚有疑。
本院以為,被告於偵查中未自白之案件,應透過審判中法官對於被告之合法傳喚程序,給予到庭答辯陳述之機會,始足保障被告之聽審權。
是對於否認犯行之被告,如仍遭檢察官以「其他現存之證據」為由,聲請簡易判決處刑者,實務操作上,法官應傳喚被告到庭,以保障被告憲法上之聽審權,方得使本條免於違憲之爭議。
惟被告如經法院合法傳喚不到庭者,被告既放棄其答辯等聽審權內容,又因為被告仍保有上訴權,尚非絕對剝奪被告之審級利益及公平審判程序,法院自得依前述立法者所容許之簡易處刑程序,依法審酌卷內其他證據,以認定被告之罪行。
而被告偵查中自白犯行者,除法院有明確之證據懷疑被告自白之真實性者外,法院未傳喚被告到庭陳述,解釋上應符簡易處刑制度之意旨,尚無違被告之聽審權,自屬當然。
三、本案被告於警詢及偵查中均矢口否認有聲請書所載之恐嚇犯行,本院考量被告憲法上聽審權之保障,依前述原則仍予被告陳述及答辯之權利及機會。
訊據被告對聲請書所載之犯罪事實坦承不諱,互核與告訴人即被害人甲○○於本院審理中之證述相符,及經核與被害人甲○○之警詢、檢察官訊問時之指訴、及證人張劍州(即本案到場處理之平鎮分局警員)於檢察官訊問時之證述亦均大致相符,是本案除被告自白外,復有前述足以補強被告自白真實性之證據足以證明,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四、按家庭暴力者,謂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又家庭暴力罪者,謂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二項著有明文。
查告訴人為被告之母,屬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條第三款所定現為直系血親之家庭成員關係。
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三百零五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
又被告上述恐嚇犯行,亦屬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二條第二項之家庭暴力罪,惟因家庭暴力防治法之上述條文並無罰則規定,是以此部分恐嚇犯行,僅依前述刑法恐嚇危害安全罪之規定予以論罪科刑。
檢察官漏論本件係屬家庭暴力罪,尚有未洽,應由本院予以補正,附此敘明。
爰審酌被告係因其父親過世後之財產分配問題而與其母即被害人爭執不斷,於被害人因無法忍受被告之兄之家庭暴力,及與被告兄弟相處不睦而欲搬離住處時,竟不准母親搬動家中物品,而一時氣憤持鐵棍以作勢欲毆打被害人之方式恐嚇告訴人,致被害人心生畏懼之犯罪動機,及被害人已向法院申請保護令,被告亦自承自父親過世後,及與母親感情不睦,亦曾為財產分配問題而有口角等情,被告對母親亦諸多怨懟,顯見被告與被害人嫌隙甚深,親子關係惡劣,已至無法相互信任之地步,及被告犯罪後於警詢、偵訊均否認犯行,至本院審理時始坦承犯行,及被害人亦不否認,係遭被告之兄莊育國長期毆打,至被告原尚乖巧,而自其夫(即被告之父親)過世後,可能因為受被告之兄影響,而對其亦有暴力行為,然僅有先前踢過其一次(無從證明),以及本案持鐵棍之舉,是被告行為雖枉顧人倫關係,惟係源自於被告不滿母親對於父親態度之抱怨,及互爭家產問題,並非無因等一切情狀,而於檢察官求刑範圍內,且經被告同意下,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示懲儆。
另查被告前未曾有犯罪之紀錄,亦無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全國前案紀錄表一件在卷可查,其因一時失慮行為,致觸犯刑責,經此偵查、審理及刑之宣告後,當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被害人亦表示願意原諒被告等情,本案無論自一般或特別預防之刑罰考量目的,本院認對被告所宣告之刑均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併予宣告緩刑三年,以啟自。
末查被告與被害人暴力防治法第三條第三款之家庭成員關係,被告所犯為家庭暴力罪,業如前述,被告犯家庭暴力罪而受緩刑之宣告,在緩刑期內應付保護管束;
法院為此緩刑宣告時,得命被告於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內,遵守禁止實施家庭暴力行為等五款法定事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二項分別定有明文。
查被告與被害人相處已不睦,為被告及被害人所不爭執在卷,是被告於本院所宣告之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經本院審酌被告品行、犯行及參酌被害人之意思,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十條第二項第一款之規定,併命被告對被害人禁止實施家庭暴力行為如主文。
五、末按八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修正公布之刑事訴訟法,關於簡易程序之制度設計,因酌採英美法制國家關於「認罪(刑)協商」制度之精神,爰修訂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一條之一,除維持檢察官對於自白犯罪之被告,在被告請求科刑範圍內,有向法院為具體求刑及緩刑宣告之裁量權限規定外,並增訂法院原則上應於檢察官求刑或緩刑宣告請求之範圍內為判決之規定(同法條第四項意旨參見)。
是檢察官對於被告於偵查中自白者,宜於聲請簡易判決處刑前,使被告有表示願受科刑之範圍或願意接受緩刑宣告之機會,如有被害人者,另宜徵詢被害人之意見,而以被告之表示為基礎,向法院為具體求刑或為緩刑宣告之請求(同法條第一、二項意旨參見),使法院得依檢察官之請求而為科刑或緩刑判決,如此一方面係依被告之意思所獲之判決,另一方面係法律所明定不得上訴之簡易判決(同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一第二項明文),使被告不致單純因不服刑度而上訴,並合理有效限制被告上訴權,方符簡易程序及「認罪(刑)協商」制度之原意,並得有效因應及排除未來我國刑事訴訟制度朝當事人進行主義精神設計後,可能遲滯訴訟進行,反影響被告權益及國家刑罰權有效行使之不良後果,期與檢察官共勉之。
又按法院如依第四百五十一條之一之請求所為之科刑判決,不得上訴,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之一第二項並定有明文,其立法目的在合理有效限制被告及檢察官之上訴權,被告所獲之判決刑度既符合其請求,復經檢察官之同意,被告自不得於事後復反悔而再行上訴,檢察官基於公權力「禁反言」之原則,及維護被告之信賴利益,亦不應推翻其同意而復行上訴,此方為簡易程序及「認罪(刑)協商」制度之原意。
是本件既係於檢察官求刑範圍內,且經被告同意下,所為之科刑判決,依前述說明,被告及公訴人即均不得上訴,併附此敘明。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九條第一項、第四百五十四條第二項,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條第三款、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款,刑法第三百零五條、七十四條第一款、第四十一條第一項前段,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第一條前段、第二條,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案經檢察官林鈺雄到庭執行職務。
本件檢察官及被告均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95 年 6 月 28 日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中壢簡易庭
法 官 錢 建 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檢察官及被告均不得上訴。
書記官 劉 寶 霞
中 華 民 國 95 年 7 月 4 日
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