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ULDM,98,易,114,20090331,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98年度易字第114號
公 訴 人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丙○○
現於臺灣雲林看守所羈押中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98年度偵緝字第37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丙○○幫助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肆月,減為有期徒刑捌月。

事 實

一、丙○○可預見提供金融帳戶與他人使用,可能幫助他人犯罪,且知悉詐欺集團經常施用詐術使被詐欺人將款項匯入其指定之人頭帳戶,以掩飾其犯行,並藉此逃避檢警人員之追緝,仍不違背本意基於幫助他人為詐欺取財犯行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93年4 月18日前某日(起訴書載為:4 月23日前某日),在不詳地點,將其於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雲林麥寮郵局所開設之00000000000000號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下稱郵局帳戶物品),提供與真實姓名及年籍均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年成員使用。

嗣該詐欺集團之成年成員們取得上開郵局帳戶物品後,即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概括犯意聯絡,於㈠93年4 月18日某時許,以電話向乙○○○詐稱:乙○○○有勞保費退費補助,需依指示至自動櫃員機即ATM 操作等語,致乙○○○陷於錯誤,而於同日某時許,至某ATM 處,依該詐欺集團成員之指示,由其郵局00000000000000號帳戶內,轉帳匯款新臺幣(下同)4,875元至丙○○之上開帳戶內;

㈡93年4 月23日前某日,以電話向甲○○○詐稱:甲○○○有勞保費退費補助,需依指示至提款機操作等語,致甲○○○陷於錯誤,而於同日某時許,至某ATM 處,依該詐欺集團成員之指示,由其合作金庫商業銀行某分行0000000000000 號帳戶內,陸續轉帳匯款5 次,總共轉匯329,505 元至丙○○之上開帳戶內。

嗣甲○○○發現受騙,始報警處理,而查悉上情。

二、案經甲○○○訴由高雄縣政府警察局移送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偵查後提起公訴。

理 由

一、證據能力之判斷: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 至之4 等4 條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定有明文。

其立法意旨在於傳聞證據未經當事人之反對詰問予以核實,原則上先予排除。

惟若當事人已放棄反對詰問權,於審判程序中表明同意該等傳聞證據可作為證據,基於尊重當事人對傳聞證據之處分權,及證據資料愈豐富,愈有助於真實發見之理念,且強化言詞辯論主義,使訴訟程序得以順暢進行,上開傳聞證據亦均具有證據能力。

經查,被告及檢察官就本院所引用卷內其餘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於審判程序均同意作為證據,且本院審酌前開證據資料作成時之情況,均無不法之情事,且與待證事實具有關聯性,認為適宜作為本案之證據,故均有證據能力。

二、訊據被告丙○○固坦承本件郵局帳戶物品為其所有,然矢口否認有為幫助詐欺取財之犯行,辯稱:我原本要辦理信用借貸,我看報紙打電話,有銀行的襄理說,使用郵局的帳戶較好申請貸款,且若要查詢借貸情形,可以辦理語音系統,所以我才去申辦本件的郵局帳戶及語音系統。

又因為我怕把該帳戶之密碼與其他帳戶的密碼混淆,所以我將密碼寫在印章上。

我將本件帳戶辦妥後,就將本件郵局帳戶物品裝在一個紙袋內,要寄去對方的地址,但是到了郵局時無法以電話與對方取得聯繫,我就沒有把東西寄出去,而去逛市場買東西。

買完東西後就將存放郵局帳戶物品的紙袋與所購得之物一起放在塑膠袋中,然後就回家了。

爾後過了幾天,我才發現我的郵局帳戶物品不見了。

因為我的這個帳戶內沒有錢,所以沒有去報警及掛失止付,而且93年4 月19日我就入監執行毒品案件了云云。

經查:㈠被害人乙○○○、甲○○○有於犯罪事實欄一所載之時、地遭詐騙並分別匯款至被告上開麥寮郵局帳戶之事實,業經乙○○○、甲○○○分別於警詢時指述綦詳(高縣警刑偵四字第0970079225號卷第11頁至第14頁),並有被告丙○○之本件帳戶基本資料及客戶歷史交易清單各1 紙(同上卷第21頁、第22頁)、被害人乙○○○之郵局帳戶基本資料1 紙(同上卷第15頁)、被害人甲○○○之合作金庫銀行新開戶建檔登錄單1 紙(同上卷第17頁)等在卷可佐,故該等事實已無疑義。

㈡被告雖以前詞置辯,惟查:⒈被告先於98年2 月14日偵詢時辯稱:我申請本件帳戶是要供作「存錢」使用,而且當時我在KTV 上班,休假時公家機關都放假了,所以沒有去辦遺失云云(98年度偵緝字第37號卷第14頁至第15頁)。

再於本院訊問時辯稱:申請帳戶是要作為「申請信用借貸」使用,又因為帳戶內沒有錢,所以才沒有辦理掛失止付及報警云云。

其先後辯解有所不符。

而被告於僅約1 個月時間即有2 種不同之辯解,顯然並非因時間久遠記憶狀況不同所致,而係修正前詞,以合理化其辯解,意求脫罪,故其上述先後不同之辯解均難以採信。

⒉再者,帳戶密碼一般均係帳戶所有人自行以其生活相關之數字為設定,被告為沒有精神或智能障礙之成年人,又能自行申請、持有、使用本件帳戶,且非年事甚高,對於警詢及本院審理時之訊問均能理解,並加以辯解,又其自稱為國中肄業,有一定之教育程度(下稱:一般正常人),對於記憶密碼應非難事,況其於本院審理時尚能記憶而稱本件帳戶的密碼是使用家中電話號碼後4 碼而設定為「6251」等語(本院卷第40頁),故其辯稱係將密碼抄寫於印章上以免與其他帳戶之密碼混淆云云,應屬無稽。

⒊被告雖辯稱其係因見報上所刊登之廣告,經電話聯絡後,得知需寄交帳戶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等物,始得辦理信用貸款,其並因此申辦本件帳戶等情。

惟郵局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等物,本身並無何財產價值,且一般人要申辦及取得郵局之帳戶並非難事,故上開物品並無任何擔保價值,無法作為申請信用貸款擔保之用,為公眾所週知之事。

被告為一般正常人,對該等情形豈能諉為不知,故其辯稱係要申請銀行信用貸款始聽從他人指示申辦本件帳戶及語音查詢系統,惟因聯絡不到對方而未寄出,嗣後又將該等物品遺失云云,亦為不可採信。

⒋又金融機構(含郵局)之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重要交易及理財工具,一旦遺失,除極可能造成個人財物損失外,甚至可能成為他人犯罪工具之用,不但損及個人信用,更有因此背負刑責之可能。

是以,一般人皆會注意保管上開物品。

又倘若遺失,必會立即報警或掛失止付,以避免遭他人盜用致生無謂困擾。

而被告為一般正常人,應不至於在其郵局帳戶物品遺失後數日始發覺遺失。

又於發覺該等物品遺失後,竟不立即掛失止付及備案,更見其辯解與事理有違。

況依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之入出監資料,被告於93年4 月19日係入雲林看守所羈押,嗣於同年5 月6 日即遭釋放,其於遭羈押前、後應均有充足之時間辦理帳戶掛失及備案,被告竟捨此不為,益見被告所辯為不足採。

⒌況本件若非被告主動交付其郵局帳戶物品與詐欺集團成員使用,並容認詐欺集團成員以其帳戶作為詐欺取財之工具,一旦被告發現郵局帳戶物品遺失,並辦理掛失止付,則詐欺集團即無法提領詐欺所得之款項,則該詐欺集團豈不是甘冒費盡心思詐欺所得之款項,處於隨時可能遭被告將帳戶掛失止付,致無法提領之風險。

再參以被害人乙○○○、甲○○○匯款至被告之上開帳戶後,所匯之款項均隨即於當日即遭領取,僅剩金額不多之餘數(見被告帳戶之客戶歷史交易清單),更足見本件詐欺集團成員向被害人詐欺時,確有把握本件帳戶不會遭被告掛失止付。

而此等確信,在該帳戶係被拾得、竊得或其他未經被告同意使用之情形,應無發生之可能,益證被告有基於幫助他人為詐欺取財犯罪之不確定故意,而將其郵局帳戶物品提供予詐欺集團使用之事實。

㈢綜上,本件事證已臻明確,被告所辯為不足採,其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新舊法比較: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

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現行刑法第2條第1項定有明文。

被告於93年4 月間為本件犯行後,刑法已於94年1 月7 日修正,94年2 月2 日公布,並於95年7月1 日施行,是本件被告行為後,法律已有變更。

又參酌最高法院95年5 月23日第8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現行刑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係規範行為後法律變更所生新舊法律比較適用之準據法,於刑法修正施行後,應適用現行刑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本於統一性及整體性原則,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為「從舊從輕」之比較。

本案關於新舊法比較及法律之適用,均詳如附表所示。

四、論罪科刑: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對於犯罪與正犯均有認識,而以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且未參與實施犯罪之行為者而言(最高法院88年度臺上字第1270號判決意旨參照)。

復按連續幫助與幫助連續為不同之犯罪態樣,如基於概括犯意,多次幫助他人犯罪,為連續幫助,該幫助者有多次犯罪行為;

如以一幫助行為,幫助他人連續犯罪,則為幫助連續,就幫助犯而言,僅有一次犯罪行為(最高法院87年度臺上字第3865號判決要旨參照)。

亦即,以一幫助行為幫助他人連續犯罪,僅有一幫助行為,並無想像競合犯或修正前連續犯之適用。

本件被告丙○○基於幫助詐欺取財之未必故意,以一行為提供本件郵局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印章及密碼與詐欺集團成年成員,該詐欺集團旋以詐術連續向2 位被害人詐取財物,並無證據證明被告有參與詐欺取財犯行之構成要件行為。

又使用被告丙○○本件帳戶資料之詐欺集團成員間,就所為之2 次詐欺取財犯行均有概括的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為共同正犯且為連續犯。

故核被告丙○○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條第1項幫助共同連續詐欺取財罪,爰依同法第30條第2項之規定,依正犯之刑減輕之。

另審酌被告之行為致使檢、警機關難以查知詐欺集團正犯之真實身分,而助長犯罪,使詐欺集團難以遭偵破,以致詐欺取財情事未能根絕,影響所及,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受嚴重之破壞,對於社會治安、秩序及財產權之危害不輕。

且曾犯施用毒品、竊盜、贓物等罪,素行非佳。

本件犯後又飾詞否認犯行,未見悔意,及其智識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又被告為幫助行為即提供郵局帳戶物品與詐欺集團使用之時間,及詐欺集團成員即正犯實施詐欺取財犯行之時間,均在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所定之96年4 月24日以前,且被告係在同條例「施行後」之97年8 月5 日遭通緝,故仍符合該條例第2條第1項第3款之減刑條件,又無該條例所定不得減刑之情形,應依該條例第2條第1項第3款、第7條予以減其宣告刑二分之一,如主文。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第30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339條第1項、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第1條前段、刪除前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第2條,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第2條第1項第3款、第7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丁○○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98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陳定國
法 官 許佩如
法 官 楊昱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敘述具體理由;
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顏錦清
中 華 民 國 98 年 3 月 31 日
附錄法條: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1 千元以下罰金。
附表:
┌────────┬────────┬────────┬───────────┐
│法        條    │修正前規定      │修正後規定      │新舊法之適用          │
├────────┼────────┼────────┼───────────┤
│刑法第339 條第1 │罰金罰鍰提高標準│刑法施行法第1 條│㈠適用修正前刑法。    │
│項法定刑關於罰金│條例第1 條前段之│之1 規定:中華民│㈡本件被告所犯刑法第  │
│部分:罰金罰鍰提│規定:依法律應處│國94年1 月7 日刑│  339條第1項之罪法定刑│
│高標準條例第1 條│罰金、罰鍰者,就│法修正施行後,刑│  有罰金刑(銀元1,000 │
│前段、現行法規所│其原定數額得提高│法分則編未修正之│  元以下),且為刑法分│
│定貨幣單位折算新│為2 倍至10倍。  │條文定有罰金者,│  則編未修正之條文而定│
│臺幣條例第2 條、│現行法規所定貨幣│自94年1 月7 日刑│  有罰金刑者,於刑法施│
│刑法第33條第5 款│單位折算新臺幣條│法修正施行後,就│  行法第1 條之1 修正增│
│                │例第2 條規定:現│其所定數額提高為│  訂前,其貨幣單位為銀│
│                │行法規所定金額之│30倍,但72年6 月│  元,是被告所犯刑法第│
│                │貨幣單位為圓、銀│26日到94年1 月7 │  339 條第1 項之罪罰金│
│                │元或元者,以新臺│日新增或修正之條│  刑之提高標準,於適用│
│                │幣元之3 倍折算之│文,就其所定數額│  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
│                │。              │提高為3 倍。    │  第1 條前段及現行法規│
│                │刑法第33條第5 款│刑法第33條第5 款│  所定貨幣單位折算新臺│
│                │規定:罰金:1 元│規定:罰金:新臺│  幣條例第2 條規定換算│
│                │以上。          │幣1,000 元以上,│  為新臺幣時,法定刑罰│
│                │                │以百元計算之。  │  金部分,應為罰金新臺│
│                │                │                │  幣6,000 元以下至30,0│
│                │                │                │  00元以下(乘以2 至10│
│                │                │                │  ,再乘以3)。如適用刑│
│                │                │                │  法施行法第1 條之1 規│
│                │                │                │  定提高30倍,則為罰金│
│                │                │                │  新臺幣30,000元以下(│
│                │                │                │  乘以30),故關於法定│
│                │                │                │  刑為罰金部分之提高標│
│                │                │                │  準,新法並非較有利於│
│                │                │                │  被告,本案關於刑法第│
│                │                │                │  339 條第1 項之罪法定│
│                │                │                │  刑罰金提高標準部分,│
│                │                │                │  應依刑法第2 條第1 項│
│                │                │                │  前段規定,適用行為時│
│                │                │                │  之法律即罰金罰鍰提高│
│                │                │                │  標準條例第1 條前段及│
│                │                │                │  現行法規所定貨幣單位│
│                │                │                │  折算新臺幣條例第2 條│
│                │                │                │  之規定。            │
│                │                │                │㈢法定刑罰金部分,依修│
│                │                │                │  正前刑法第33條第5 款│
│                │                │                │  規定,及罰金罰鍰提高│
│                │                │                │  標準條例第1 條前段提│
│                │                │                │  高後,再依現行法規所│
│                │                │                │  定貨幣單位折算新臺幣│
│                │                │                │  條例第2 條換算為新臺│
│                │                │                │  幣時,為新臺幣6 元以│
│                │                │                │  上至30元以上,依修正│
│                │                │                │  後刑法第33條第5 款規│
│                │                │                │  定,為新臺幣1,000 以│
│                │                │                │  上,修正後刑法第33條│
│                │                │                │  第5 款規定並非較利於│
│                │                │                │  被告,依刑法第條第1 │
│                │                │                │  項前段規定,適用修正│
│                │                │                │  前刑法第33第5 款規定│
│                │                │                │  。                  │
├────────┼────────┼────────┼───────────┤
│刑法第30條      │幫助他人犯罪者,│幫助他人實行犯罪│㈠適用修正後之刑法。  │
│幫助犯          │為從犯。雖他人不│行為者,為幫助犯│㈡第30條第1 項、第2 項│
│                │知幫助之情者,亦│。雖他人不知幫助│  幫助犯之規定,僅作定│
│                │同。            │之情者,亦同。  │  義修正,使適用更為明│
│                │從犯之處罰,得按│幫助犯之處罰,得│  確,非法律變更,自不│
│                │正犯之刑減輕之。│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生新舊法比較問題,無│
│                │                │。              │  現行刑法第2 條第1 項│
│                │                │                │  之適用,應適用修正後│
│                │                │                │  之刑法(最高法院95年│
│                │                │                │  度第21次刑事庭會議參│
│                │                │                │  照)。              │
└────────┴────────┴────────┴───────────┘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