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TPDV,99,訴,1320,20100615,1


設定要替換的判決書內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99年度訴字第1320號
原 告 甲○○
被 告 豐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乙○○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委任關係不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99年5 月28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原告與被告間之董事委任關係不存在。

訴訟費用新台幣壹萬柒仟叁佰叁拾伍元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解散之公司除因合併、分割或破產而解散外,應行清算,公司法第24條訂有明文。

又此一規定於公司經中央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登記者,準用之,並為同法第26之1條所明定。



次按股份有限公司應由董事長對外代表公司,惟公司與董事間訴訟,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則由監察人或股東會所選任之人代表公司為訴訟,公司法第208條第3項、第213條定有明文,其立法目的乃恐董事長代表公司對董事起訴,難免有循私之舉。

若公司已解散行清算程序,公司董事雖不得以董事身分執行職務,而應由清算人執行清算事務,但公司之清算,原則上以董事為清算人,除非公司法或章程另有規定或股東會另選清算人時,不在此限(公司法第322條第1項)。

且清算人於執行清算事務範圍內,除另有規定外,其權利義務與董事同(公司法第324條)。

是董事原則上應為清算人,且清算人之權利義務與董事同,則董事以清算人身分對董事為訴訟,亦難免有循私之舉。

依同一法理,仍不宜由董事以清算人身分對董事為訴訟。

再查清算中,公司股東會與監察人依然存續,對董事之訴訟依法仍應由監察人或股東會所選任之人代表公司為之,始為適法(參照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230 號判決意旨)。

查本件被告豐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豐鐽公司)已於民國98年7 月27日經臺北市政府廢止其公司登記,此有臺北市政府函及被告公司變更登記表在卷可稽,而本件係屬公司與董事間之訴訟,參照上開說明,自應以被告公司之監察人乙○○代表被告公司為之,合先敘明。

二、原告起訴主張略以:伊並不清楚被登記為被告豐鐽公司董事之情事,伊亦未參與該公司之經營,而係他人冒用伊之名義登記為豐鐽公司董事,伊已向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內湖分局康樂派出所報案,爰依法提起本件訴訟等語。

並聲明:確認原告與被告間之董事委任關係不存在。

三、被告法定代理人乙○○則答辯略以:伊之前並未見過原告,原告如何登記為豐鐽公司之董事,伊並不清楚等語。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前段定有明文。

而該條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最高法院42年臺上字第1031號判例參照)。

本件原告是否為被告公司之董事,攸關原告對被告是否有身為董事之權利義務關係,原告對此自有請求確認之法律上利益,其提起本件確認之訴,於法即無不合。

(二)次按消極確認之訴,應由被告負立證責任,如被告欲主張原告確為董事,應由被告自負立證責任,如被告不能立證或其提出之證據不足採用,則原告之訴即應認為有理由,毋庸另行立證(參照最高法院19年上字第385 號判例意旨)。

本件原告前開主張之事實,業據其提出公司變更登記事項卡、臺北市政府函、報案三聯單等件為證,被告法定代理人乙○○復陳稱從未見過原告,且被告亦未舉證證明原告確為被告公司之董事,揆諸前開說明,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

五、從而,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確認原告與被告間之董事委任關係不存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99 年 6 月 15 日
民事第六庭法 官 蔡和憲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99 年 6 月 15 日
書記官 廖素芳

留言內容

  1. 還沒人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者

發佈留言

寫下匿名留言。本網站不會記錄留言者資訊